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帶上一本書 到大自然中走一走

《中國鳥類野外手冊》

作者:(英)約翰·馬敬能、卡倫·菲力浦斯、何芬奇

譯者:盧和芬、何芬奇、解焱 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年6月

《守望飛羽:中國觀鳥故事》

作者:梁文瑛 版本:商務印書館 2017年10月

《常見野花》(第二版)

作者:汪勁武

版本: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9年7月

《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別手冊》

(已出7卷)

作者:劉冰、方騰 等

版本:商務印書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2018年

《時蔬小話》

作者:阿蒙 版本:商務印書館 2014年5月

《海錯圖筆記》

作者:張辰亮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6年12月

《酷蟲野趣》(共5冊)

作者:唐志遠 蔣澈 汪闐 陳盡 張辰亮

版本: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4年10月

《雲彩收集者手冊》

作者:加文·普雷特-平尼 譯者:王燕平 張超

版本:譯林出版社 2018年3月

如果你對身邊的大自然萌生了興趣, 想知道看到的一株花、一隻鳥、一片雲叫什麼名字, 想開始探索它們過著怎樣的生活,那這份適合入門者的書單或許能幫上一些忙。這些書的選擇不看專業性和深度,而以可靠、實用為首要標準。當然,沒有哪本書能比得上常到大自然中走一走,所以使用它們的最好方式,是帶上它,去自然中仔細地、用心地觀察。

鳥類

這是對中國觀鳥文化興起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一本書,在觀鳥愛好者群體中基本人手一本。在2000年該書出版前,中國還沒有一本“完整的、依據當代分類學系統,並附彩色全圖的野外手冊”,由英國生態保護學家約翰·馬敬能和鳥圖繪製者卡倫·菲力浦斯合作完成的《中國鳥類野外手冊》填補了這一空白。因定價不高,這本書起到了普及和引導的作用,很多新一代“鳥人”得益於它的幫助。全書描述了在中國有記錄的1329種鳥,以先圖後文的形式進行安排,每種配有彩色繪圖和分佈圖,並以文字介紹外觀、叫聲、習性和分佈狀況。雖然近幾年被校勘出一些錯誤和指出一些不足,但目前仍難以替代。只是由於久未重印,想以平價購得一本已頗為不易。

對於剛對觀鳥萌生興趣的初入門者來說,“無師自通”並不容易,而讀《守望飛羽:中國觀鳥故事》似乎正能起到“與師同行”的作用。這本書是一本觀鳥人訪談集,第一章設置為“觀鳥入門指南”,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觀鳥的必備工具、找鳥技巧和資深鳥人的個人心得。主體部分是對二十餘位元致力於中國觀鳥的資深、知名觀鳥人的採訪,包括香港觀鳥會首位華人主席林超英、《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作者馬敬能等。從他們的故事裡,能讀到“鳥人”們觀鳥多年的經驗、心得、付出與收穫,以及持續的熱情,又能看到中國香港和內地地區觀鳥事業的發展脈絡。每篇結尾處還單獨注明了他們的“觀鳥工具小包”——所用的望遠鏡型號和推薦的鳥書,是以兼顧了故事和實用性。

植物

由北京大學汪勁武教授編撰的《常見野花》,從第一版起就是眾多植物愛好者的啟蒙書。書中所收錄的野花以華北地區為中心,選擇了250多種常見、觀賞性高的野生草本花和花灌木,非常適合想在北方觀花的初學者。汪勁武教授現年90歲,一輩子“專情”於植物分類,幾十年的積累和實地考察,讓這本書有同類圖鑒中罕能企及的深入淺出、信手拈來。書中提示的識別要點和偶爾出現的典故故事都令人印象深刻。圖片全面,全彩印刷,小開本便於攜帶。該系列還有同樣由汪勁武編撰的《常見樹木》(北方),以及其他作者所著的《常見樹木》(南方)、《觀賞花卉》等,但完成水準不盡相同。

“野外識別手冊”是有較成熟體例的一類工具書,特點是小巧而收錄齊全、便於精准查閱。對比《常見野花》所收錄的200餘種,最近剛剛出版的《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別手冊》(北京冊)收錄植物達1221種,基本能覆蓋常見重要物種。手冊編排以花色、花形為序,讓讀者可以迅速根據眼前所見進行查找,再對比手冊記載的大小、分佈、識別要點,實現準確識別。《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別手冊》主要由一批年輕的植物學學者編寫,完成品質頗高,唯一的遺憾是出版進程較為漫長,全系列30本出齊恐怕還要很長時間。目前已經出版的山東冊、古田山冊、苔蘚冊、衡山冊、荒漠冊、祁連山冊、北京冊,可大體涵蓋華北、華東、西北、華中地區常見野外植物。

生活

《時蔬小話》是原創博物類作品出版較早的一本,非常貼近生活,足以讓不知“博物學”為何義的人都感到有趣。作者阿蒙把關注點集中到了人們每日三餐都離不開的蔬菜,講述蔬菜們的起源分化和典故趣聞。比如,白菜是怎麼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又走上了我們的餐桌的?哪些蔬菜和白菜屬於同一“家族”?甘藍家族、芥菜家族、萵苣家族又各有什麼“家史”可講?

淺顯好懂,風趣溫暖,但又讓讀者自然而然地開始以“博物”的眼光,去看生活中像蔬菜這樣因為太熟悉反倒瞭解不多之物,從中獲得知識和趣味。

文化

昆蟲

雲彩

雲彩

在博物類的愛好裡,學習認雲彩大概要算“性價比”頗高的一種。因為常見的雲彩種類頗為有限,不似生物種類那般繁多,且看雲不太需要跋山涉水、採買裝備,抬頭就可能收穫驚喜。想要開始認雲彩之旅,新近出版的這本《雲彩收集者手冊》是好選擇,全書一共總結了46種雲彩,包括積雲、高積雲、卷雲等。亮點在於不急於傳授成因道理,而做了有趣編排。書做成“手冊”形式,讓看雲彩就像集郵票,每收集到一種都可以記上一筆,而且作者還根據“顏值”和罕見程度,為每一種雲彩都設置了分值,給看雲之旅添上了競技快感。在遊戲式的“收集”過程中,記住各樣雲彩的特徵名字似乎也變得簡單了。

書單撰寫/新京報記者 李妍

想開始探索它們過著怎樣的生活,那這份適合入門者的書單或許能幫上一些忙。這些書的選擇不看專業性和深度,而以可靠、實用為首要標準。當然,沒有哪本書能比得上常到大自然中走一走,所以使用它們的最好方式,是帶上它,去自然中仔細地、用心地觀察。

鳥類

這是對中國觀鳥文化興起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一本書,在觀鳥愛好者群體中基本人手一本。在2000年該書出版前,中國還沒有一本“完整的、依據當代分類學系統,並附彩色全圖的野外手冊”,由英國生態保護學家約翰·馬敬能和鳥圖繪製者卡倫·菲力浦斯合作完成的《中國鳥類野外手冊》填補了這一空白。因定價不高,這本書起到了普及和引導的作用,很多新一代“鳥人”得益於它的幫助。全書描述了在中國有記錄的1329種鳥,以先圖後文的形式進行安排,每種配有彩色繪圖和分佈圖,並以文字介紹外觀、叫聲、習性和分佈狀況。雖然近幾年被校勘出一些錯誤和指出一些不足,但目前仍難以替代。只是由於久未重印,想以平價購得一本已頗為不易。

對於剛對觀鳥萌生興趣的初入門者來說,“無師自通”並不容易,而讀《守望飛羽:中國觀鳥故事》似乎正能起到“與師同行”的作用。這本書是一本觀鳥人訪談集,第一章設置為“觀鳥入門指南”,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觀鳥的必備工具、找鳥技巧和資深鳥人的個人心得。主體部分是對二十餘位元致力於中國觀鳥的資深、知名觀鳥人的採訪,包括香港觀鳥會首位華人主席林超英、《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作者馬敬能等。從他們的故事裡,能讀到“鳥人”們觀鳥多年的經驗、心得、付出與收穫,以及持續的熱情,又能看到中國香港和內地地區觀鳥事業的發展脈絡。每篇結尾處還單獨注明了他們的“觀鳥工具小包”——所用的望遠鏡型號和推薦的鳥書,是以兼顧了故事和實用性。

植物

由北京大學汪勁武教授編撰的《常見野花》,從第一版起就是眾多植物愛好者的啟蒙書。書中所收錄的野花以華北地區為中心,選擇了250多種常見、觀賞性高的野生草本花和花灌木,非常適合想在北方觀花的初學者。汪勁武教授現年90歲,一輩子“專情”於植物分類,幾十年的積累和實地考察,讓這本書有同類圖鑒中罕能企及的深入淺出、信手拈來。書中提示的識別要點和偶爾出現的典故故事都令人印象深刻。圖片全面,全彩印刷,小開本便於攜帶。該系列還有同樣由汪勁武編撰的《常見樹木》(北方),以及其他作者所著的《常見樹木》(南方)、《觀賞花卉》等,但完成水準不盡相同。

“野外識別手冊”是有較成熟體例的一類工具書,特點是小巧而收錄齊全、便於精准查閱。對比《常見野花》所收錄的200餘種,最近剛剛出版的《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別手冊》(北京冊)收錄植物達1221種,基本能覆蓋常見重要物種。手冊編排以花色、花形為序,讓讀者可以迅速根據眼前所見進行查找,再對比手冊記載的大小、分佈、識別要點,實現準確識別。《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別手冊》主要由一批年輕的植物學學者編寫,完成品質頗高,唯一的遺憾是出版進程較為漫長,全系列30本出齊恐怕還要很長時間。目前已經出版的山東冊、古田山冊、苔蘚冊、衡山冊、荒漠冊、祁連山冊、北京冊,可大體涵蓋華北、華東、西北、華中地區常見野外植物。

生活

《時蔬小話》是原創博物類作品出版較早的一本,非常貼近生活,足以讓不知“博物學”為何義的人都感到有趣。作者阿蒙把關注點集中到了人們每日三餐都離不開的蔬菜,講述蔬菜們的起源分化和典故趣聞。比如,白菜是怎麼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又走上了我們的餐桌的?哪些蔬菜和白菜屬於同一“家族”?甘藍家族、芥菜家族、萵苣家族又各有什麼“家史”可講?

淺顯好懂,風趣溫暖,但又讓讀者自然而然地開始以“博物”的眼光,去看生活中像蔬菜這樣因為太熟悉反倒瞭解不多之物,從中獲得知識和趣味。

文化

昆蟲

雲彩

雲彩

在博物類的愛好裡,學習認雲彩大概要算“性價比”頗高的一種。因為常見的雲彩種類頗為有限,不似生物種類那般繁多,且看雲不太需要跋山涉水、採買裝備,抬頭就可能收穫驚喜。想要開始認雲彩之旅,新近出版的這本《雲彩收集者手冊》是好選擇,全書一共總結了46種雲彩,包括積雲、高積雲、卷雲等。亮點在於不急於傳授成因道理,而做了有趣編排。書做成“手冊”形式,讓看雲彩就像集郵票,每收集到一種都可以記上一筆,而且作者還根據“顏值”和罕見程度,為每一種雲彩都設置了分值,給看雲之旅添上了競技快感。在遊戲式的“收集”過程中,記住各樣雲彩的特徵名字似乎也變得簡單了。

書單撰寫/新京報記者 李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