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拉長石的故事——戰國時期的和氏璧

來自馬達加斯加的冷光拉長石

拉長石, 達到寶石級者半透明, 在某個特殊方向呈現藍、綠、橙、紅色或其它顏色變彩。 轉動拉長石, 從不同的方位觀察可見到豔麗的色彩。 具變彩的拉長石, 亦稱為“光譜石。 據中國礦物學界的學者多年研究認為, 戰國時期名揚天下、價值連城的“和氏璧”, 可能就屬於寶石級拉長石的製品。 中國湖北省的地質工作者曾在神農架地區發現了拉長石,

當地地貌特徵與古文獻記載相吻合, 佐証了和氏璧的礦物成分是拉長石。

和氏璧的由來

春秋時代的楚國有個採石的人叫卞和,一天他在荊山采到一塊玉石,把它獻給楚厲王。 由於玉工沒有辨識出來,就以為它是一塊普通的石頭。 厲王大怒,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足。 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獻寶,仍被說成是普通的石頭,又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後來,武王的兒子文王做了國君,卞和還想去獻寶,可是他失去雙腳無法行走,抱玉大哭,哭寶玉不被人識.楚文王聽說了這件事,派人接來卞和,讓玉工進行打磨,果然是一塊潔白無瑕,光潤晶瑩的寶玉,更神奇的是「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 因為是卞和所獻,便取名「和氏璧」。

無價之寶和氏璧歸楚文王后,被視為國寶,在楚國歷代國君手裡相傳了三百多年。

楚國時期,七雄爭霸,各諸侯國都想把這塊稀世之寶據為己有, 著名的「完璧歸趙」故事就是發生在這個期間。 「完璧歸趙」的故事 戰國的時候, 趙惠文王有一塊叫做「楚和氏璧」的寶玉, 被秦昭襄王知道了, 昭王便派了位使臣到趙國來跟惠文王商量:「惠文王, 我們秦國願意以十五個城池, 和趙國換取這塊「和氏璧」的寶玉。 」趙惠文王明知這是個騙局, 但又不敢違背秦昭襄王的意思, 只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 出使秦國。 藺相如到了秦國以後, 見到了秦昭王, 便把璧玉奉上。 秦昭王一見到璧玉後, 高興地不得了。 不斷地把璧玉捧在手上仔細欣賞, 又把它傳給左右的侍臣和嬪妃們看,
卻都不提起十五個城池交換的事。 藺相如一看情形不對, 馬上向前對秦王說:「大王, 這塊璧玉雖然是稀世珍寶, 但仍有些微的瑕玭, 請讓我指引給大王看看!」

《完璧歸趙》(插圖)

秦王一聽:「有瑕玭?快指給我看!」藺相如從秦王手中把璧玉接過來以後,

馬上向後退了好幾步, 背靠著大柱子, 瞪著秦王大聲說:「這塊璧玉根本沒有瑕玼, 是我看到大王拿了寶玉以後, 根本就沒有把十五個城池給趙國的意思。 所以我說了個謊話把璧玉騙回來, 如果大王要強迫我交出璧玉的話, 我就把楚和氏璧和我自己的頭, 一起去撞柱子, 砸個粉碎。 」藺相如說完, 就擺出一付要撞柱的樣子。 秦昭王害怕藺相如真的會把璧玉撞破, 連忙笑著說:「你先別生氣, 來人呀!去把地圖拿過來, 劃出十五個城池給趙國。 現在你可以放心把璧玉給我了吧!」

藺相如知道秦王無心以城換璧, 就騙秦王說:「這塊和氏璧, 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稀世珍寶, 趙王在交給我送到秦國來之前, 曾經沐浴齋戒了五天, 所以大王在接取的時候,也同樣應該齋戒五天,然後舉行交換大禮,以示慎重呀!」。秦王為了得到璧玉,只得按照藺相如所說的去做。藺相如趁著秦王齋戒沐浴的這五天內,叫親信將那塊璧玉從小路送回趙國。

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大王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 」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但是事隔六十多年以後,趙國還是被強大的秦國吞併,「和氏璧」也就落到秦王嬴政的手裡。後來秦王統一中國,自稱「始皇帝」。

和氏璧變成秦朝國璽的故事

傳說秦始皇命玉工將宰相李斯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凋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這樣,和氏璧就成了秦朝的「國璽」。

玉璽

漢朝傳國璽的故事

秦始皇死後,趙高利用和氏璧篡權。劉邦率兵攻入咸陽時,秦王子嬰殺死趙高,把璧獻給劉邦。劉邦建立漢朝,並把璧作為漢朝的國印,從他起,要將玉璽一代一代傳下去。從此和氏璧成為「傳國璽」。劉邦之後,傳了九代皇帝。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當時因小皇帝劉嬰年幼,傳國璽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讓弟弟到長樂宮去要玉璽,皇太后氣憤地把傳國璽使勁摔到地上,罵道:得到這塊亡國璽,看你兄弟有什麽好下場!傳國璽被摔缺了一角,後來王莽用黃金鑲補,但無濟於事,還是留下了缺痕。

東漢末年,奸臣董卓擅權作亂。天下豪強合兵討伐董卓。孫堅率兵駐紮于洛陽城南宮殿中,見一口井內閃現五色光,便命士兵點火把下井打撈,不想卻撈出一具婦人屍首,項下帶一錦囊,打開一看,內有朱紅小匣,用金鎖鎖著。啟開小匣,裡面有一玉璽,上有篆文八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璽旁缺一角。此璽即為「傳國璽」。

傳國璽失蹤事件

傳國璽又傳經了三國時期的曹操、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等。後來據說後唐末帝李從珂在洛陽被困時,帶著傳國璽登上玄武樓自焚, 傳國璽也從此下落不明;也有人說,傳國璽是在南北朝永嘉年間戰亂中失蹤的。傳國璽究竟是什麽時候失傳的?是怎麽失傳的?流落到哪裡去了?千百年來眾說紛紜。

參考資料 :

關於「和氏璧」的記載,最早見於《韓非子.和氏篇》:

春秋時,楚人卞和得璞于荊山,奉獻楚厲王。厲王以為石,刖其左足。武王即位,和複獻之,王以為誑,刖其右足。

後文王即位,和抱璞泣于荊山,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見狀,使人問其故。和答曰:「臣非悲刖。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為誑,所以悲也!」王命匠剖之,果得寶玉,名為「和氏之璧」。因感其忠,憫其刑,封和為零陽侯,和辭而不就……

「和氏璧」產生的時間和地點:

1、時間:春秋時期楚厲王至楚文王,即西元前757至西元前677年約80年之間。

2、地點:楚國的荊山,即今湖北南漳縣。《漢書· 孔安國傳》:「北據荊山,南及衡山之陽。相傳卞和得璞于楚荊山,即此。」宋《太寰宇記》雲:「卞和得璞于楚荊山,即此;頂上有池,並有石室,相傳雲是卞和宅。」 清《一統志》謂:「下有抱玉岩,即卞得玉處。」《中國名勝詞典》:湖北南漳縣城西約75 公里的荊山南麓,峰巒峻秀,松柏蔥郁,洞窟幽奧,溪泉縈回;有岩高百仞,壁削如屏,曰「玉印岩」,相傳卞和得璞於此,故名。岩下有天然石室,高6丈,闊5 丈,深四丈,內供卞和像;室右壁有方形石穴,傳為卞和取玉舊跡;岩上有石洞,可容200餘人;洞頂有池,周40餘步,旁有卞和廟,傳為卞和住宅舊址。

問題之一:卞和怎樣找到玉?

遠古時代人們開採玉料的方式主要是在玉礦脈露頭處敲擊剝離礦石或撿拾已風化剝落的玉料。

問題之二:卞和如何識得玉璞?

玉璞是指從原生玉礦上剝落的玉料,由於長期風吹日曬雨淋,外表形成了較厚的風化層,與一般石料很難區別。

問題之三:和氏璧是什麽樣的?

1、美玉的通稱。楚文王獲此美玉後捨不得凋琢成器,而是將它奉為玉寶而珍藏。《韓非子》:王命匠剖之,果得寶玉,名為「和氏之璧」。

2、精美的玉璧。璧是一種圓形扁平狀的玉器,中央有一個圓孔。春秋戰國時期是使用玉璧最繁盛的階段,玉璧表面凋琢了豐富的紋飾。

解開謎團

1. 和氏璧其實是拉長石

傳國璽和氏璧究竟是什麽奇寶呢?據地質學家考證,和氏璧是產生于荊山地區的一種寶石性質的拉長石.這種拉長石,當把它轉動一定的方向,就出現碧綠和潔白的閃光.它不經琢磨,往往難以發現那種閃光,這也是和氏璧難被人識的原因。

拉長石是矽酸鹽長石族斜長石亞族中中基性斜長石中的一種。晶體形態常呈板狀或板柱狀,一般為白色,玻璃光澤,在解理面上沿一定方向有時可見到美麗的藍綠、紫紅、金黃等色調的暈色,硬度6-6.5,比重2.55-2.76。

由於拉長石在某個方向上可以閃現出像太陽光譜的七彩而得名為「光譜石」,這只是一種特殊的光學效應,偏離這個方向時就難以觀察到。

2. 傳國璽實際上與和氏璧無關

傳說中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一方以和氏璧為材質,以鳥蟲篆書體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字跡的玉璽成為君權至極的憑信。2000多年來,這枚小小的玉璽背後是無數血雨腥風,它失而復得,得而復失,關於傳國璽的故事從未窮盡。而這些撲朔迷離、莫衷一是的傳說使傳國璽成為中國歷史上重大謎桉。然而故宮博物院專家認為,傳國璽從漢獻帝時就已消失,它的流傳不過是人們追求皇權的一種寄託。

傳國璽為何與和氏璧聯繫在一起

春秋戰國時代玉璧

專家郭福祥告訴記者,傳國璽一名最早出現於《漢書》,當時稱之為「漢傳國璽」。但《漢書》中傳達給人們的有關傳國璽的資訊卻少之又少,只是提到「秦王子嬰降于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禦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對於傳國璽有幾方?什麽材質?內容是什麽?何種書體?鈕制如何等具體情況都未作交代。於是後世有關傳國璽的推測想像便紛紜而出,但在有關傳國璽的故事中,和氏璧使它變得更加神奇。傳說秦王嬴政在西元前222年滅掉趙國,獲取和氏璧。翌年,他建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並用和氏璧製成禦璽。

傳國璽的彷製品

在郭福祥看來,傳國璽是用和氏璧製造的說法源于漢代崔浩(桉: 崔浩應是北魏時代的人)。唐代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首次提到「崔浩雲:『李斯磨和氏璧作之,漢諸帝世傳服之,謂傳國璽』」。郭福祥指出,此說的問題是玉璧是指中間有圓孔的玉石,所以玉璧一般都不是太厚,要用其製成印璽,即使是方寸大小,恐怕也比較困難。而且張守節是唐代的人,他在書中引用的又是崔浩的話,而崔浩說的又是離自己200(桉: 應是600)多年前的秦代的事,這之間難免會有錯誤和遺漏。

在秦代,金屬冶煉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再加上玉石凋刻容易破碎,所以大部分印章為青銅鑄造,但秦始皇的印璽則以玉為原料。《獨斷》記載:「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但即使是以玉為材質,秦始皇也有另一種選擇,那就是藍田玉。西漢劉向所撰《世本》關於傳國玉璽的記載說:「魯昭公始作璽,秦兼六國稱皇帝,始取藍田之玉製璽」。由於藍田玉在秦代已經有名,而且產地距離秦的都城咸陽很近,因此,秦始皇、李斯、玉工孫壽都沒有理由捨近求遠。至於後世要將和氏璧與傳國璽聯繫在一起,主要是為了給傳國璽披上神奇的色彩。

3. 傳國璽的印文為何棄統一的小篆不用而用蟲鳥篆?

郭福祥指出,不但傳國璽的質地有爭議,關於傳國璽的印文究竟是什麽,早期的文獻同樣語焉不詳。漢代史家雖一再提及傳國璽,但卻沒有一人說到璽文的內容。張守節《史記正義》引用《吳書》中的記載:「璽方四寸,上句,交五龍,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但也沒有交待依據何在,以致後來又有「昊天之命皇帝壽昌」、「受天之命皇帝壽昌」等說。

關於璽文所用的字體,多數文獻說是蟲鳥體。所謂蟲鳥體,即大篆的變形,形似蟲鳥。眾所周知,秦始皇統一六國即統一了文字、度量衡和幣制,在統一文字方面,他命李斯創小篆,至此,秦國統一用小篆。因此,秦始皇是否在國璽上採用蟲鳥篆是值得商榷的,按照正常的統治者思維,在皇權標誌的國璽上,他不會棄統一的文字小篆而用蟲鳥篆的。

另外,史書記載傳國璽的鈕制為五蛟龍,其實這也不符合歷史事實,現今出土的秦漢印章鈕制均罕見蛟龍。在故宮博物院中,秦始皇另有六方常用的印章,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俗稱乘輿六璽。每璽鈐用的範圍均有規定,譬如賞賜諸侯王時用「皇帝行璽」;發兵、召大臣時用「皇帝信璽」;向外國發送文書時用「天子行璽」。這些印章都是白玉質地,螭虎鈕。按照漢制,皇帝、皇后、太后等所用印寶鈕制為螭虎紐,然後丞相、列侯以下為龜鈕、穿鼻、環鈕等等。只有到了隋唐以後,才漸漸地採用龍形鈕。

4. 誰推動了傳國璽神話的流傳

郭福祥說,上述種種疑團,困擾著人們,也使傳國璽由一枚普通的印章變成皇權神授的象徵。漢以後的歷朝統治者都稱自己有傳國璽,並且都對外宣稱是秦始皇的原印,並為它的來歷編造了許多荒誕不經的傳說。

宋代咸陽一名叫段義的農民在村裡蓋房子,挖地時發現了一枚古玉印,第二年他把這枚印獻給了宋哲宗。宋哲宗認為這是難得的祥瑞,於是在大慶殿舉行了隆重的接受儀式,成為宋代的盛典。

遼國滅了後晉得到了一枚傳國璽,遼聖宗特意做了一首《傳國璽》詩:「一時製美寶,千載助興王。子孫皆慎守,世業當永昌」。更加有趣的是,遼興宗在六月的殿試時,所出的考題竟是「有傳國寶者為正統賦」。以傳國璽命題,可見遼代皇帝對傳國璽的重視程度。傳說金兵南侵時,又將玉璽掠走,後歸入元朝廷。明滅元時,蒙古部落將璽攜至漠北。自此「傳國璽」不知所終。 郭福祥指出,事實上,這些朝代得到的傳國璽都不是真正的秦璽。因為,傳國璽在董卓進京時已被漢獻帝遺失,當時,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強令曹皇后交出傳國璽,但由於拿不出,只好重新刻了一枚應付了事。但後世朝代之所以沒有一人對傳國璽的真假提出懷疑,還是為了皇權的穩固,對於象徵皇帝身份的傳國璽,只有寧可信其真,不可信其假。

郭福祥認為,傳國璽不是憑空捏造的,起碼在漢獻帝以前是存在的。那時秦始皇在六璽之外確實刻過一枚璽,但那只不過是普通的吉語璽,隨身佩戴以趨吉避邪,不具有權力象徵的意義。此璽被漢高祖得到後,之所以受到歷代皇帝的推崇,被尊為傳國璽,與漢代符命、讖緯學說的發展有密切關係。後來所謂傳國璽的故事,不過是為了給傳國璽披上神秘的外衣,以證明皇權神授的思想。

5. 清代紫砂陶贗品被放入普通庫房,傳國璽神秘光環日漸褪色

郭福祥指出,歷史上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相信傳國璽的神話。明清兩代雖也有進獻傳國璽的事情,但這個時期上至皇帝本人,下至臣子百姓都對其真實性提出了挑戰。對於傳國璽,清代統治者認為「君人者,在德不在寶,寶雖重,一器耳」。

清代皇帝曾獲得兩枚傳國璽,其中一枚在乾隆以前曾放在交泰殿正中,與禦璽放在一起。乾隆仔細鑒定後將這枚傳國璽從交泰殿中剔除了。另一枚傳國璽是乾隆三年,疏通寶應河時,民工在河底挖到的。當時主管河道疏通的大臣高斌在送給乾隆帝的奏摺上,極力誇大傳國璽複出的意義。但乾隆帝心裡卻十分清楚,他認為這只不過是「好事者彷刻所為」,於是將其貯之別殿。乾隆還說出了自己對傳國璽的看法「即使尚存,政(秦王政)、斯(李斯)之物,何得與本朝傳璽同貯?亦未當」。

郭福祥告訴記者,這枚傳國璽現存於故宮博物院。過去一直認為是玉質,但經過郭福祥仔細鑒定後發現這枚璽內外材質不一樣。內部為紫砂陶,外塗花色釉燒制而成,璽文是上釉前刻好的,由於色澤黝黑,很少有人發現其材質上的破綻。

傳國璽作為中國歷史上眾多謎桉之一,已經困擾了人們2000 多年,作為皇權神授的象徵符號,這枚小小的印章背後,隱含著人們對權力的追求。

拉長石是一種很有意思的石頭,它最吸引人的一點即在於它的變彩。

乍一看,黑呼呼的。可當你換一個角度再看。它竟然變得五光十色、色彩斑斕。

拉長石吊墜

文玩麻辣燙——好玩的文玩資訊,有用的文玩保養與收藏小知識。

圖片:部分源於網路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所以大王在接取的時候,也同樣應該齋戒五天,然後舉行交換大禮,以示慎重呀!」。秦王為了得到璧玉,只得按照藺相如所說的去做。藺相如趁著秦王齋戒沐浴的這五天內,叫親信將那塊璧玉從小路送回趙國。

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大王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 」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但是事隔六十多年以後,趙國還是被強大的秦國吞併,「和氏璧」也就落到秦王嬴政的手裡。後來秦王統一中國,自稱「始皇帝」。

和氏璧變成秦朝國璽的故事

傳說秦始皇命玉工將宰相李斯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凋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這樣,和氏璧就成了秦朝的「國璽」。

玉璽

漢朝傳國璽的故事

秦始皇死後,趙高利用和氏璧篡權。劉邦率兵攻入咸陽時,秦王子嬰殺死趙高,把璧獻給劉邦。劉邦建立漢朝,並把璧作為漢朝的國印,從他起,要將玉璽一代一代傳下去。從此和氏璧成為「傳國璽」。劉邦之後,傳了九代皇帝。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當時因小皇帝劉嬰年幼,傳國璽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讓弟弟到長樂宮去要玉璽,皇太后氣憤地把傳國璽使勁摔到地上,罵道:得到這塊亡國璽,看你兄弟有什麽好下場!傳國璽被摔缺了一角,後來王莽用黃金鑲補,但無濟於事,還是留下了缺痕。

東漢末年,奸臣董卓擅權作亂。天下豪強合兵討伐董卓。孫堅率兵駐紮于洛陽城南宮殿中,見一口井內閃現五色光,便命士兵點火把下井打撈,不想卻撈出一具婦人屍首,項下帶一錦囊,打開一看,內有朱紅小匣,用金鎖鎖著。啟開小匣,裡面有一玉璽,上有篆文八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璽旁缺一角。此璽即為「傳國璽」。

傳國璽失蹤事件

傳國璽又傳經了三國時期的曹操、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等。後來據說後唐末帝李從珂在洛陽被困時,帶著傳國璽登上玄武樓自焚, 傳國璽也從此下落不明;也有人說,傳國璽是在南北朝永嘉年間戰亂中失蹤的。傳國璽究竟是什麽時候失傳的?是怎麽失傳的?流落到哪裡去了?千百年來眾說紛紜。

參考資料 :

關於「和氏璧」的記載,最早見於《韓非子.和氏篇》:

春秋時,楚人卞和得璞于荊山,奉獻楚厲王。厲王以為石,刖其左足。武王即位,和複獻之,王以為誑,刖其右足。

後文王即位,和抱璞泣于荊山,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見狀,使人問其故。和答曰:「臣非悲刖。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為誑,所以悲也!」王命匠剖之,果得寶玉,名為「和氏之璧」。因感其忠,憫其刑,封和為零陽侯,和辭而不就……

「和氏璧」產生的時間和地點:

1、時間:春秋時期楚厲王至楚文王,即西元前757至西元前677年約80年之間。

2、地點:楚國的荊山,即今湖北南漳縣。《漢書· 孔安國傳》:「北據荊山,南及衡山之陽。相傳卞和得璞于楚荊山,即此。」宋《太寰宇記》雲:「卞和得璞于楚荊山,即此;頂上有池,並有石室,相傳雲是卞和宅。」 清《一統志》謂:「下有抱玉岩,即卞得玉處。」《中國名勝詞典》:湖北南漳縣城西約75 公里的荊山南麓,峰巒峻秀,松柏蔥郁,洞窟幽奧,溪泉縈回;有岩高百仞,壁削如屏,曰「玉印岩」,相傳卞和得璞於此,故名。岩下有天然石室,高6丈,闊5 丈,深四丈,內供卞和像;室右壁有方形石穴,傳為卞和取玉舊跡;岩上有石洞,可容200餘人;洞頂有池,周40餘步,旁有卞和廟,傳為卞和住宅舊址。

問題之一:卞和怎樣找到玉?

遠古時代人們開採玉料的方式主要是在玉礦脈露頭處敲擊剝離礦石或撿拾已風化剝落的玉料。

問題之二:卞和如何識得玉璞?

玉璞是指從原生玉礦上剝落的玉料,由於長期風吹日曬雨淋,外表形成了較厚的風化層,與一般石料很難區別。

問題之三:和氏璧是什麽樣的?

1、美玉的通稱。楚文王獲此美玉後捨不得凋琢成器,而是將它奉為玉寶而珍藏。《韓非子》:王命匠剖之,果得寶玉,名為「和氏之璧」。

2、精美的玉璧。璧是一種圓形扁平狀的玉器,中央有一個圓孔。春秋戰國時期是使用玉璧最繁盛的階段,玉璧表面凋琢了豐富的紋飾。

解開謎團

1. 和氏璧其實是拉長石

傳國璽和氏璧究竟是什麽奇寶呢?據地質學家考證,和氏璧是產生于荊山地區的一種寶石性質的拉長石.這種拉長石,當把它轉動一定的方向,就出現碧綠和潔白的閃光.它不經琢磨,往往難以發現那種閃光,這也是和氏璧難被人識的原因。

拉長石是矽酸鹽長石族斜長石亞族中中基性斜長石中的一種。晶體形態常呈板狀或板柱狀,一般為白色,玻璃光澤,在解理面上沿一定方向有時可見到美麗的藍綠、紫紅、金黃等色調的暈色,硬度6-6.5,比重2.55-2.76。

由於拉長石在某個方向上可以閃現出像太陽光譜的七彩而得名為「光譜石」,這只是一種特殊的光學效應,偏離這個方向時就難以觀察到。

2. 傳國璽實際上與和氏璧無關

傳說中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一方以和氏璧為材質,以鳥蟲篆書體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字跡的玉璽成為君權至極的憑信。2000多年來,這枚小小的玉璽背後是無數血雨腥風,它失而復得,得而復失,關於傳國璽的故事從未窮盡。而這些撲朔迷離、莫衷一是的傳說使傳國璽成為中國歷史上重大謎桉。然而故宮博物院專家認為,傳國璽從漢獻帝時就已消失,它的流傳不過是人們追求皇權的一種寄託。

傳國璽為何與和氏璧聯繫在一起

春秋戰國時代玉璧

專家郭福祥告訴記者,傳國璽一名最早出現於《漢書》,當時稱之為「漢傳國璽」。但《漢書》中傳達給人們的有關傳國璽的資訊卻少之又少,只是提到「秦王子嬰降于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禦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對於傳國璽有幾方?什麽材質?內容是什麽?何種書體?鈕制如何等具體情況都未作交代。於是後世有關傳國璽的推測想像便紛紜而出,但在有關傳國璽的故事中,和氏璧使它變得更加神奇。傳說秦王嬴政在西元前222年滅掉趙國,獲取和氏璧。翌年,他建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並用和氏璧製成禦璽。

傳國璽的彷製品

在郭福祥看來,傳國璽是用和氏璧製造的說法源于漢代崔浩(桉: 崔浩應是北魏時代的人)。唐代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首次提到「崔浩雲:『李斯磨和氏璧作之,漢諸帝世傳服之,謂傳國璽』」。郭福祥指出,此說的問題是玉璧是指中間有圓孔的玉石,所以玉璧一般都不是太厚,要用其製成印璽,即使是方寸大小,恐怕也比較困難。而且張守節是唐代的人,他在書中引用的又是崔浩的話,而崔浩說的又是離自己200(桉: 應是600)多年前的秦代的事,這之間難免會有錯誤和遺漏。

在秦代,金屬冶煉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再加上玉石凋刻容易破碎,所以大部分印章為青銅鑄造,但秦始皇的印璽則以玉為原料。《獨斷》記載:「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但即使是以玉為材質,秦始皇也有另一種選擇,那就是藍田玉。西漢劉向所撰《世本》關於傳國玉璽的記載說:「魯昭公始作璽,秦兼六國稱皇帝,始取藍田之玉製璽」。由於藍田玉在秦代已經有名,而且產地距離秦的都城咸陽很近,因此,秦始皇、李斯、玉工孫壽都沒有理由捨近求遠。至於後世要將和氏璧與傳國璽聯繫在一起,主要是為了給傳國璽披上神奇的色彩。

3. 傳國璽的印文為何棄統一的小篆不用而用蟲鳥篆?

郭福祥指出,不但傳國璽的質地有爭議,關於傳國璽的印文究竟是什麽,早期的文獻同樣語焉不詳。漢代史家雖一再提及傳國璽,但卻沒有一人說到璽文的內容。張守節《史記正義》引用《吳書》中的記載:「璽方四寸,上句,交五龍,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但也沒有交待依據何在,以致後來又有「昊天之命皇帝壽昌」、「受天之命皇帝壽昌」等說。

關於璽文所用的字體,多數文獻說是蟲鳥體。所謂蟲鳥體,即大篆的變形,形似蟲鳥。眾所周知,秦始皇統一六國即統一了文字、度量衡和幣制,在統一文字方面,他命李斯創小篆,至此,秦國統一用小篆。因此,秦始皇是否在國璽上採用蟲鳥篆是值得商榷的,按照正常的統治者思維,在皇權標誌的國璽上,他不會棄統一的文字小篆而用蟲鳥篆的。

另外,史書記載傳國璽的鈕制為五蛟龍,其實這也不符合歷史事實,現今出土的秦漢印章鈕制均罕見蛟龍。在故宮博物院中,秦始皇另有六方常用的印章,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俗稱乘輿六璽。每璽鈐用的範圍均有規定,譬如賞賜諸侯王時用「皇帝行璽」;發兵、召大臣時用「皇帝信璽」;向外國發送文書時用「天子行璽」。這些印章都是白玉質地,螭虎鈕。按照漢制,皇帝、皇后、太后等所用印寶鈕制為螭虎紐,然後丞相、列侯以下為龜鈕、穿鼻、環鈕等等。只有到了隋唐以後,才漸漸地採用龍形鈕。

4. 誰推動了傳國璽神話的流傳

郭福祥說,上述種種疑團,困擾著人們,也使傳國璽由一枚普通的印章變成皇權神授的象徵。漢以後的歷朝統治者都稱自己有傳國璽,並且都對外宣稱是秦始皇的原印,並為它的來歷編造了許多荒誕不經的傳說。

宋代咸陽一名叫段義的農民在村裡蓋房子,挖地時發現了一枚古玉印,第二年他把這枚印獻給了宋哲宗。宋哲宗認為這是難得的祥瑞,於是在大慶殿舉行了隆重的接受儀式,成為宋代的盛典。

遼國滅了後晉得到了一枚傳國璽,遼聖宗特意做了一首《傳國璽》詩:「一時製美寶,千載助興王。子孫皆慎守,世業當永昌」。更加有趣的是,遼興宗在六月的殿試時,所出的考題竟是「有傳國寶者為正統賦」。以傳國璽命題,可見遼代皇帝對傳國璽的重視程度。傳說金兵南侵時,又將玉璽掠走,後歸入元朝廷。明滅元時,蒙古部落將璽攜至漠北。自此「傳國璽」不知所終。 郭福祥指出,事實上,這些朝代得到的傳國璽都不是真正的秦璽。因為,傳國璽在董卓進京時已被漢獻帝遺失,當時,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強令曹皇后交出傳國璽,但由於拿不出,只好重新刻了一枚應付了事。但後世朝代之所以沒有一人對傳國璽的真假提出懷疑,還是為了皇權的穩固,對於象徵皇帝身份的傳國璽,只有寧可信其真,不可信其假。

郭福祥認為,傳國璽不是憑空捏造的,起碼在漢獻帝以前是存在的。那時秦始皇在六璽之外確實刻過一枚璽,但那只不過是普通的吉語璽,隨身佩戴以趨吉避邪,不具有權力象徵的意義。此璽被漢高祖得到後,之所以受到歷代皇帝的推崇,被尊為傳國璽,與漢代符命、讖緯學說的發展有密切關係。後來所謂傳國璽的故事,不過是為了給傳國璽披上神秘的外衣,以證明皇權神授的思想。

5. 清代紫砂陶贗品被放入普通庫房,傳國璽神秘光環日漸褪色

郭福祥指出,歷史上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相信傳國璽的神話。明清兩代雖也有進獻傳國璽的事情,但這個時期上至皇帝本人,下至臣子百姓都對其真實性提出了挑戰。對於傳國璽,清代統治者認為「君人者,在德不在寶,寶雖重,一器耳」。

清代皇帝曾獲得兩枚傳國璽,其中一枚在乾隆以前曾放在交泰殿正中,與禦璽放在一起。乾隆仔細鑒定後將這枚傳國璽從交泰殿中剔除了。另一枚傳國璽是乾隆三年,疏通寶應河時,民工在河底挖到的。當時主管河道疏通的大臣高斌在送給乾隆帝的奏摺上,極力誇大傳國璽複出的意義。但乾隆帝心裡卻十分清楚,他認為這只不過是「好事者彷刻所為」,於是將其貯之別殿。乾隆還說出了自己對傳國璽的看法「即使尚存,政(秦王政)、斯(李斯)之物,何得與本朝傳璽同貯?亦未當」。

郭福祥告訴記者,這枚傳國璽現存於故宮博物院。過去一直認為是玉質,但經過郭福祥仔細鑒定後發現這枚璽內外材質不一樣。內部為紫砂陶,外塗花色釉燒制而成,璽文是上釉前刻好的,由於色澤黝黑,很少有人發現其材質上的破綻。

傳國璽作為中國歷史上眾多謎桉之一,已經困擾了人們2000 多年,作為皇權神授的象徵符號,這枚小小的印章背後,隱含著人們對權力的追求。

拉長石是一種很有意思的石頭,它最吸引人的一點即在於它的變彩。

乍一看,黑呼呼的。可當你換一個角度再看。它竟然變得五光十色、色彩斑斕。

拉長石吊墜

文玩麻辣燙——好玩的文玩資訊,有用的文玩保養與收藏小知識。

圖片:部分源於網路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