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第一書記的“脫貧經”

華池縣悅樂鎮高河村是全縣14個深度貧困村之一, 建檔立卡貧困戶122戶456人, 貧困發生率56.6%。 這裡山大溝深, 群眾居住分散, 生產方式落後, 幾乎沒有成型的致富產業, 跟很多勞動力流失嚴重的村子一樣, 高河村的青壯年大都選擇外出務工, 留守在家的大都是60歲左右的老年人、婦女及部分青壯年勞力。

2016年底, 29歲的白鵬程由縣委組織部選派到高河村黨支部擔任第一書記。 在這之前, 作為華池縣財政局的一名普通幹部, 他從未接觸過具體農村工作, 也不知道如何入手, 第一書記的任命讓他有些措手不及。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白鵬程決定先從摸清村情著手。 “我先用了兩周時間, 跟著村幹部挨家挨戶跑, 把村裡的每家每戶都走訪了一遍。 ”一遍下來, 一本16開的筆記本被他記得滿滿當當。 有了這本筆記, 白鵬程心裡也有了底。

路難走, 是白鵬程到村裡的第一感受。 “由於群眾居住分散, 修路成本又高, 很多村民小組連砂石路都沒有通, 原有的小路連三輪車都開不過去。 ”白鵬程說, “因為交通限制, 修建房屋的建築材料拉不上去, 村民居住的房屋還以石箍窯和土窯洞為主, 而且發展任何致富產業都受到了限制。 ”

一周後, 白鵬程帶著工程隊來到高河村, 高河高窪子至黃大灣村黃咀原組19.6公里的柏油路在村民們的熱切期盼中, 熱熱鬧鬧地開工了。

隨後, 從基礎設施建設入手, 白鵬程先後協調聯繫各類專案資金, 為高河村新修入戶砂石路14公里, 在全村範圍內實施危房改造18戶, 危窯改造52戶, 配套實施圍牆大門46座, 改造廚房38間, 新建衛生廁所44座, 在高河、高窪子、田河三個村民小組整修梯田200畝。 並重新修建了村部, 加強隊伍建設, 發揮黨員先鋒帶頭作用。 高河村的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 村容村貌發生了大變化。

“這個洋小夥有真本事哩!”高河村的村民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由於高河村網路信號沒覆蓋, 給村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大的不便。 通過多方協調, 白鵬程找到了高河村的幫聯單位——財政部駐甘肅監察專員辦。 通過專員辦的協調溝通, 移動公司決定在高河村新建一座信號塔,

但前提是村裡的4G用戶要達到一定數量。 於是, 白鵬程開始了挨家挨戶的遊說, 並把聯通公司的工作人員請到村裡, 現場幫助村民開通4G。 僅僅兩周時間, 高河村以及周邊村的4G用戶數量就達到了要求, 網路信號塔正式開工建設。 建成後, 高河、杜河、張橋以及黃大灣村四個村子五六百戶群眾直接受益, 不用再“爬到山頂搜信號了”。

路通了, 房屋修葺一新, 網路覆蓋了, 高河村群眾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但遺憾的是, 大多數村民“囊中羞澀”。

“地荒著, 家空著, 一年到頭到處打零工, 年底卻掙不了多少錢。 ”村民高文紅曾和兩個兒子常年在外打工, 看到村子一天天變了樣, 決定回家養牛。 父子三人用多年的積蓄建了牛棚,

買了牛, 決定大幹一場, 不料, 牛飼料成了大問題。 高文紅說:“家裡種著草, 還有大量的玉米秸稈, 但幾萬塊錢買的碎草機、揉絲機都用不了。 ”他連夜找到第一書記白鵬程, 希望他能把這事“一定解決好”。

高文紅遇到的問題也是很多決定回鄉創業的村民遇到的瓶頸——動力電覆蓋不了, 所有的扶貧產業都只能是紙上談兵。 白鵬程意識到, 要想發展致富產業, 必須吸引青壯年勞力回鄉創業。 最後, 白鵬程通過財政部駐甘肅監察專員辦協調, 聯繫到甘肅電力總公司, 事情很快得到了解決。 去年年底, 高河村最後一個村民小組——黃大原也實現了動力電全覆蓋, 村裡的動力電直接入了戶。

如今, 高文紅的家庭養殖場裡, 父子三人飼養著40頭牛,

育肥5個月然後出售, 技術成熟、收益穩定。 他還飼養了部分毛驢、豬和野雞, 一年收入至少十幾萬元。 今年年初還加入了村裡的養殖專業合作社, 發展前景更加廣闊。

工作之余, 為了豐富村民的農閒生活, 白鵬程還購置了一套音響, 邀請老師給村民們教廣場舞, 隨著跳廣場舞的人越來越多, 村裡的老年活動中心有人下象棋了, 到農村書屋看書的人也多了。

通過加強路、田、水、電、房等基礎設施建設, 大力發展舍飼養殖、中藥材、苗林等致富產業, 有效助推全村基礎改善、農民增收致富, 截至目前, 高河村已累計脫貧81戶295人, 2017年底剩餘貧困人口42戶128人, 貧困發生率15.9%。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