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鄉村振興 清遠如何留住“根”守住“魂”

觀察人士指出, 清遠要利用自然地理和生態優勢, 發展具有清遠特色的文化生產力。 梁素雅 攝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並描繪出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興圖景。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青山綠水, 是多少清遠人夢裡老家的模樣;一曲瑤歌, 又能喚起多少清遠人濃濃的鄉愁。

如果說留住青山綠水也就留住了鄉村的“根”, 那麼傳承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傳統文化, 則是守住了鄉村的“魂”。 鄉村振興, 理應讓鄉村留住“根”、守住“魂”。

專家表示, 要留住“根”、守住“魂”, 首要任務是抓保護, 建立一套長效的保障機制, 推動古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開發利用與保護。 尤其要注重利用好自然地理和生態優勢, 以新型城鎮化為抓手, 深入挖掘優秀鄉村傳統文化, 打響具有本土特色的鄉村文化藝術品牌,

發展具有清遠特色的文化生產力。

●南方日報記者 魏金鋒

留住“根”

保護古村落讓鄉村煥發活力

清遠已有一批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村落先後列入廣東省古村落、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中國傳統古村落等名單。 目前清遠擁有的省級古村落已經達到33個。

身著旗袍, 穿行于古村落間, 美女與古村相映成趣, 顯得優美高雅。 每到草長鶯飛的季節, 不少愛美人士都喜歡到上岳古村來一場“旗袍秀”。

有著720多年歷史的上嶽村, 只是清遠眾多古村落的其中之一。 作為承載歷史文化的村落, 這些古村落成為清遠文化的“細胞”, 見證了清遠歷史的變遷。

清遠是中原與嶺南、內陸與海洋文化融匯之地, 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 保留了完整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各類要素形態。 這裡有著濃郁的鄉賢文化、鄉土氣息、鄉愁情結。 鄉賢、鄉土、鄉愁滋潤著文化傳統, 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清遠人。

近年來, 清遠市文聯、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積極向省和國家申報, 至今已有一批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村落先後列入廣東省古村落、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中國傳統古村落等名單。

清遠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吳共建告訴記者, 目前清遠擁有的省級古村落已達到33個。 今年, 清遠又有14個古村落參評省級古村落, “現在已經在英德考察了11個, 連州3個也準備去考察, 清遠今年應該會增加七八個省級古村落吧。 ”

專家指出, 要在鄉村振興中留住“根”守住“魂”記住“鄉愁”,

說到底就是要守護文化根脈, 建設精神家園。 要加強文化資源的挖掘和運營, 拉長產業鏈, 放大價值, 形成生產、生活、生態和文化的良性互動, 實現農業、農村、農民的融合協調發展。

然而, 古村落保護目前仍存在不少問題, 政出多門, 統籌協調缺失。 各部門各自為政, 缺乏統籌協調, 頂層設計缺位, “加上急功近利的辦事心態, 難免出現‘好心辦壞事’的建設性破壞, 出現曇花一現的面子工程。 ”

當前, 不妨乘鄉村振興的東風, 讓古村落真正“活下去”、留下來, 令古村落在新時代綻放璀璨的光芒、迷人的風采。

“村規民約”助推美麗鄉村建設

村規民約作為在依法實施村民自治和社會管理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保持飲水衛生, 不准在水井邊洗贓物、洗澡, 違者責其洗水井, 並罰200元……”這是清遠連州市九陂鎮四聯飛鵝嶺村制定的《村規民約》。 自從2016年5月該《村規民約》出臺後, 飛鵝嶺村村容村貌不斷變美、村民相處更加和諧, 村民自治不斷完善。

作為全國村民自治試點村, 九陂鎮四聯、白石片區下轄的38個村, 大部分村都像飛鵝嶺村一樣, 根據各村實際, 或延續古訓, 或延續家訓, 都已制定或修改《村規民約》, 並開始享受《村規民約》帶來的好處, 走在了探索村民自治新路徑的前列。 如藍屋村曾經是有名的“雞糞村”, 在《村規民約》推動下, 成功創建成為省衛生村, 實現了美麗嬗變。

鄉村要美, 美在文明;民風要正, 正在村規。 村規民約作為在依法實施村民自治和社會管理中一支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 它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對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村規民約正重新喚回鄉村文明新風尚,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助推器。

記者採訪瞭解到,從鄉村的現實情況看,鄉村文明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攀比之風仍然存在。解決這些問題,首先需要不斷完善村規民約,營造淳厚、平和、進取的好鄉風,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創造力。

“村民開會的積極性都很高,因為許多人一年不見了聚在一起都很開心,業餘文藝表演隊還舉辦了‘村晚’,就連鎮領導都被請上舞臺表演節目。”在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清遠市陽山縣黎埠鎮依託文明鄉村創建的契機,近年來許多村(居)都成立了村民業餘文藝表演隊,平時經常走村串戶表演節目,極大地豐富了農村業餘文化生活,也彰顯出鄉村振興過程中的文化自信。

專家表示,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以鄉村“春晚”為文化載體,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

“也要鼓勵文藝工作者深入一線,創作更多的反映農民生產、生活尤其是鄉村振興實踐的優秀文藝作品,培育挖掘鄉土文化的本土人才,使農民群眾真正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角。”

守住“魂”

民間文化傳承後繼乏人

目前掌握傳統技藝的清遠民間藝人為數不多,他們掌握的工藝技藝隨時都可能失傳。

近年來,清遠在民間文化保護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許多優秀的民間文化得到了有效傳承和保護。然而,記者在調查採訪中瞭解到,清遠的民間文化保護工作還存在不少困境。

不少接受採訪的文化工作者表示,目前部分縣、鎮政府對民間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識不到當前民間文化缺乏傳承、正逐步消亡的現實,認識不到傳統民間文化屬於不可再生資源,缺乏民間文化保護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致使民間文化不能得到及時保護,甚至遭受不適當開發,加劇了文化資源的破壞和毀滅。

“民間文化繼承後繼乏人,這是更為嚴重的問題。許多民間藝術屬獨門絕技,口傳心授,往往因人而存,人絕藝亡。”受訪者指出,目前掌握傳統技藝的清遠民間藝人為數不多,或年事已高,或生活困難,他們掌握的工藝技藝隨時都有可能失傳。此外,民間文化資源大多分散存留或流傳於民間,能體現地方特色、具有代表性和內涵豐富的民間文化實物也急需得到保護。

近年來,清遠通過深化農村綜合改革,開展鄉村文化活動、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取得了長足進展,一些清遠本土的優秀民間藝術開始復蘇,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不斷高漲。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民間文化的搶救、保護、研究、利用等工作經常處於停滯狀態,許多民間文化資源難以發揮作用。更重要的是,由於缺乏政策法規和經費支持,有些民間文化保護工作在政策層面上還是空白。

深挖傳統打造本土品牌

清遠要深入挖掘優秀鄉村傳統文化,打響具有本土特色的鄉村文化藝術品牌,發展具有清遠特色的文化生產力。

走進連州市的白家城村祠堂,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撲面而來。

在該村祠堂牆上,每年都會看到不同內容的對聯。村民介紹,他們祠堂的對聯每年都要更新,對聯由全村村民一起撰寫,內容要求和本村有關,對被採用的對聯的作者給予一定的紀念品。這些年來一直堅持,在村民中形成了爭寫對聯的好習慣。

不只是寫對聯,該村還恪守祖訓不賭博。村民介紹,從立碑年代開始,村裡人主動恪守祖訓,從不聚眾賭博,偶爾打打牌也不賭錢,只為娛樂。在教育子孫後代時,老人們也經常以祖訓教誨他們要清白做人,認真做事,“石碑上的刻字終有一天會看不清楚,但這條祖訓白家城人會一代一代傳下去。”

當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僅包含經濟發展,對文化藝術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近年來,清遠通過深化農村綜合改革,開展鄉村文化活動、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取得了長足進步,一些清遠本土的優秀民間藝術形式開始復蘇,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也不斷高漲。

傳承傳統文化,清遠各地學校已經先行動起來。在連南瑤族自治縣民族小學,在抓好常規教學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創造條件開設瑤族傳統藝術校本課程,組織學生學習刺繡、瑤族舞蹈、瑤族歌謠和民族體育;連南南崗中心學校聘請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教授長鼓和瑤歌。

觀察人士指出,清遠要注重利用好自然地理和生態優勢,以新型城鎮化為抓手,深入挖掘優秀鄉村傳統文化,打響具有本土特色的鄉村文化藝術品牌,發展具有清遠特色的文化生產力。傳承發揚優秀鄉村傳統文化,還要注重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大力發展自駕遊、休閒度假遊等生態旅遊業,不斷提高清遠優秀鄉村文化的知名度。

在清遠市政府顧問、清遠市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董興寶看來,文化傳承對鄉村旅遊和產業發展還將起到一個“增加內涵、增強群眾基礎”的作用。鄉村旅遊和產業發展,離不開靈魂的東西,離不開接地氣、對人有吸引力的東西,“而傳統文化中的諸多元素,將對這些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例如,傳統美食是鄉村旅遊和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在民間有許多的傳統美食,如連州臘味、連南土豬肉、連山麻鴨等,這些都是可以吸引人前來旅遊消費的元素。“一些深藏在民間的傳統文化元素,通過挖掘、提升、產業化發展,同樣可以做大做強,在這方面,廣東涼茶就是最好的例證。”董興寶說。

■訪談

形成合力 促進振興

——對話清遠市政府顧問、清遠市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董興寶

南方日報: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傳統文化起到什麼作用?

董興寶:傳統文化在推進鄉村振興中,起到最重要的作用是將不同地域人士進行聚合。隨著城市化的進展,一些年輕人走出鄉村,走向城市。傳統文化,包括宗祠文化、傳統節日文化、傳統家族文化等,都會起到聚集作用,將分佈在不同地域、不同城市的人重新聚集在一起。他們利用各自的優勢,給鄉村振興提供的思路、資源、資金、專案等,促進鄉村的發展。

要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除了政府積極推動外,還要注重發揮民間力量的作用,包括民間團體、企業,鼓勵他們建立和打造各種傳承文化的平臺,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進而促進鄉村的振興。

南方日報:鄉村振興如何與傳統文化保護相結合?

董興寶:鄉村的振興必須與傳統文化保護相結合。比如,保護傳統的宗祠文化,對鄉村一些過去的宗祠進行修繕、保護,使之繼續具有使用功能;再如,對於一些傳統文化習俗,如清明祭祖,端午賽龍舟、吃粽子,中秋賞月等活動進行傳承和保留。

這個過程,也是“留住鄉愁、留住特色”的過程。相反,這種傳統文化活動或傳統特色建築,如果全部消失了,留住“鄉愁”也會成為空話。

南方日報:傳統文化如何做到開發與保護相統一?

董興寶:各種傳統文化,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這實際上就是開發與保護的統一。要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適度的創新,要與最新的文化與科技手段進行結合,比如清明祭祖活動依然要進行,但要逐步改變燒紙燒香的做法,改為獻鮮花、獻當地特色的食品或特產等;比如端午賞粽子活動,可以對粽子的製作材料、製作工藝及相關活動進行創新。

對於一些古村落、古驛道,尤其要注重保護與開發的統一。首先,保護是基礎、是前提,如果連保護都做不到,形成了破壞,就暫時不要進行開發;其次,在開發前及開發過程中,也必須注重保護。開發的基本原則是不得破壞原有的建築形態等,守住開發底線,才能實現保護與開發的統一。

它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對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村規民約正重新喚回鄉村文明新風尚,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助推器。

記者採訪瞭解到,從鄉村的現實情況看,鄉村文明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攀比之風仍然存在。解決這些問題,首先需要不斷完善村規民約,營造淳厚、平和、進取的好鄉風,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創造力。

“村民開會的積極性都很高,因為許多人一年不見了聚在一起都很開心,業餘文藝表演隊還舉辦了‘村晚’,就連鎮領導都被請上舞臺表演節目。”在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清遠市陽山縣黎埠鎮依託文明鄉村創建的契機,近年來許多村(居)都成立了村民業餘文藝表演隊,平時經常走村串戶表演節目,極大地豐富了農村業餘文化生活,也彰顯出鄉村振興過程中的文化自信。

專家表示,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以鄉村“春晚”為文化載體,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

“也要鼓勵文藝工作者深入一線,創作更多的反映農民生產、生活尤其是鄉村振興實踐的優秀文藝作品,培育挖掘鄉土文化的本土人才,使農民群眾真正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角。”

守住“魂”

民間文化傳承後繼乏人

目前掌握傳統技藝的清遠民間藝人為數不多,他們掌握的工藝技藝隨時都可能失傳。

近年來,清遠在民間文化保護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許多優秀的民間文化得到了有效傳承和保護。然而,記者在調查採訪中瞭解到,清遠的民間文化保護工作還存在不少困境。

不少接受採訪的文化工作者表示,目前部分縣、鎮政府對民間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識不到當前民間文化缺乏傳承、正逐步消亡的現實,認識不到傳統民間文化屬於不可再生資源,缺乏民間文化保護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致使民間文化不能得到及時保護,甚至遭受不適當開發,加劇了文化資源的破壞和毀滅。

“民間文化繼承後繼乏人,這是更為嚴重的問題。許多民間藝術屬獨門絕技,口傳心授,往往因人而存,人絕藝亡。”受訪者指出,目前掌握傳統技藝的清遠民間藝人為數不多,或年事已高,或生活困難,他們掌握的工藝技藝隨時都有可能失傳。此外,民間文化資源大多分散存留或流傳於民間,能體現地方特色、具有代表性和內涵豐富的民間文化實物也急需得到保護。

近年來,清遠通過深化農村綜合改革,開展鄉村文化活動、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取得了長足進展,一些清遠本土的優秀民間藝術開始復蘇,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不斷高漲。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民間文化的搶救、保護、研究、利用等工作經常處於停滯狀態,許多民間文化資源難以發揮作用。更重要的是,由於缺乏政策法規和經費支持,有些民間文化保護工作在政策層面上還是空白。

深挖傳統打造本土品牌

清遠要深入挖掘優秀鄉村傳統文化,打響具有本土特色的鄉村文化藝術品牌,發展具有清遠特色的文化生產力。

走進連州市的白家城村祠堂,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撲面而來。

在該村祠堂牆上,每年都會看到不同內容的對聯。村民介紹,他們祠堂的對聯每年都要更新,對聯由全村村民一起撰寫,內容要求和本村有關,對被採用的對聯的作者給予一定的紀念品。這些年來一直堅持,在村民中形成了爭寫對聯的好習慣。

不只是寫對聯,該村還恪守祖訓不賭博。村民介紹,從立碑年代開始,村裡人主動恪守祖訓,從不聚眾賭博,偶爾打打牌也不賭錢,只為娛樂。在教育子孫後代時,老人們也經常以祖訓教誨他們要清白做人,認真做事,“石碑上的刻字終有一天會看不清楚,但這條祖訓白家城人會一代一代傳下去。”

當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僅包含經濟發展,對文化藝術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近年來,清遠通過深化農村綜合改革,開展鄉村文化活動、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取得了長足進步,一些清遠本土的優秀民間藝術形式開始復蘇,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也不斷高漲。

傳承傳統文化,清遠各地學校已經先行動起來。在連南瑤族自治縣民族小學,在抓好常規教學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創造條件開設瑤族傳統藝術校本課程,組織學生學習刺繡、瑤族舞蹈、瑤族歌謠和民族體育;連南南崗中心學校聘請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教授長鼓和瑤歌。

觀察人士指出,清遠要注重利用好自然地理和生態優勢,以新型城鎮化為抓手,深入挖掘優秀鄉村傳統文化,打響具有本土特色的鄉村文化藝術品牌,發展具有清遠特色的文化生產力。傳承發揚優秀鄉村傳統文化,還要注重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大力發展自駕遊、休閒度假遊等生態旅遊業,不斷提高清遠優秀鄉村文化的知名度。

在清遠市政府顧問、清遠市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董興寶看來,文化傳承對鄉村旅遊和產業發展還將起到一個“增加內涵、增強群眾基礎”的作用。鄉村旅遊和產業發展,離不開靈魂的東西,離不開接地氣、對人有吸引力的東西,“而傳統文化中的諸多元素,將對這些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例如,傳統美食是鄉村旅遊和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在民間有許多的傳統美食,如連州臘味、連南土豬肉、連山麻鴨等,這些都是可以吸引人前來旅遊消費的元素。“一些深藏在民間的傳統文化元素,通過挖掘、提升、產業化發展,同樣可以做大做強,在這方面,廣東涼茶就是最好的例證。”董興寶說。

■訪談

形成合力 促進振興

——對話清遠市政府顧問、清遠市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董興寶

南方日報: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傳統文化起到什麼作用?

董興寶:傳統文化在推進鄉村振興中,起到最重要的作用是將不同地域人士進行聚合。隨著城市化的進展,一些年輕人走出鄉村,走向城市。傳統文化,包括宗祠文化、傳統節日文化、傳統家族文化等,都會起到聚集作用,將分佈在不同地域、不同城市的人重新聚集在一起。他們利用各自的優勢,給鄉村振興提供的思路、資源、資金、專案等,促進鄉村的發展。

要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除了政府積極推動外,還要注重發揮民間力量的作用,包括民間團體、企業,鼓勵他們建立和打造各種傳承文化的平臺,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進而促進鄉村的振興。

南方日報:鄉村振興如何與傳統文化保護相結合?

董興寶:鄉村的振興必須與傳統文化保護相結合。比如,保護傳統的宗祠文化,對鄉村一些過去的宗祠進行修繕、保護,使之繼續具有使用功能;再如,對於一些傳統文化習俗,如清明祭祖,端午賽龍舟、吃粽子,中秋賞月等活動進行傳承和保留。

這個過程,也是“留住鄉愁、留住特色”的過程。相反,這種傳統文化活動或傳統特色建築,如果全部消失了,留住“鄉愁”也會成為空話。

南方日報:傳統文化如何做到開發與保護相統一?

董興寶:各種傳統文化,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這實際上就是開發與保護的統一。要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適度的創新,要與最新的文化與科技手段進行結合,比如清明祭祖活動依然要進行,但要逐步改變燒紙燒香的做法,改為獻鮮花、獻當地特色的食品或特產等;比如端午賞粽子活動,可以對粽子的製作材料、製作工藝及相關活動進行創新。

對於一些古村落、古驛道,尤其要注重保護與開發的統一。首先,保護是基礎、是前提,如果連保護都做不到,形成了破壞,就暫時不要進行開發;其次,在開發前及開發過程中,也必須注重保護。開發的基本原則是不得破壞原有的建築形態等,守住開發底線,才能實現保護與開發的統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