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慈善+金融+科技 深圳賦能公益慈善

在深圳, 慈善公益氛圍濃厚, 這裡既有多元的慈善組織, 也有走在前列的公益模式, 還有聞名全國的慈善交流平臺。 圖為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辦的慈善展吉祥物。

南方日報記者 朱洪波 攝

慈善彰顯著一座城市的人文底蘊。 在深圳, 慈善公益氛圍濃厚, 這裡既有多元的慈善組織, 也有走在前列的公益模式, 還有聞名全國的慈善交流平臺。 作為改革創新的前沿, 深圳慈善的模式和管道都注入了創新基因, 越來越多的公益人士通過科技和創新來為慈善加碼。

從騰訊公益基金會發起“99公益日”以雷霆萬鈞之勢席捲全國, 到中國平安今年正式啟動公益總投入為100億元的“三村建設工程”;從利用衛星遙感、物聯網、DRS鷹眼風控等先進技術支助貴州山區的蘑菇產業種植戶, 到利用互聯網遠端診療服務“醫視平臺”走進鄉村……獨特的創新基因, 讓深圳這座城市的公益慈善更健康,

也更有影響力。

●撰文:譚冰梅 穆玉潔

1 深圳實踐

公益慈善多維度連結資源

身患乳腺癌的尹華宣一年前在深圳市橫崗人民醫院社工的幫助下, 領到了由深圳市慈善會發起的外來建設者關愛基金資助的2萬元。 自患病後, 她才發現自己身邊有如此便利的慈善系統為她排憂解難, 她獲得了醫療社工的多方支助。 據社工董志新介紹, 目前醫療社工利用互聯網捐款、尋找對口公益組織, 已經為30多名病患進行資源籌措。

據瞭解, 2007年深圳市慈善會立足深圳城市特質, 在全國第一個發起成立了“尋找需要幫助的人”外來建設者關愛基金, 該基金資助給來深建設者的善款累計1.4億元。

由社工作為連接點拉近市民和慈善的距離,

是深圳公益很常見的場景。 2015年, 深圳市慈善會聯合發起成立深圳經濟特區社會工作學院, 隨著公益慈善領域的專業分工越來越明確, 更多的機構專注深耕在特定領域的競爭優勢。 經過深度研究, 該學院推出了慈善會的四大主營板塊——社區發展、教育創新、健康醫療和公益金融。 四大板塊立足深圳社群版圖, 推動社會服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慈善, 是深圳文明城市的新座標。 深圳市慈善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房濤介紹, 如今, 隨著慈善的逐漸細化, 傳統的“捐錢捐物”已經不再是慈善的全部。 近年來, 市慈善會陸續推出雛鷹展翅助學計畫、社區基金會培育孵化、大病兒童基金等多個品牌慈善項目, 讓公益慈善順應時代要求,

多維度為市民服務。

隨著《慈善法》的頒佈實施, 今年3月, 市慈善會完成改革探索嵌入式管理模式, 以七大慈善為推力, 落實《慈善法》的大慈善理念, 與多個領域實現互通共用。

如何為公益力量搭建交流平臺, 深圳探索了一條創新之路。 2012年以來, 由民政部、國務院國資委、全國工商聯、廣東省政府、深圳市政府和中國慈善聯合會聯合主辦的慈展會, 將公益慈善專案引入會展業, 通過展會的形式, 突破傳統的、單一的、封閉式的公益慈善模式, 走出了一條開放式、資源分享、多方合作共贏的公益慈善事業發展新路子。

五屆慈展會皆落地深圳, 截至目前, 參展地區覆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港澳臺地區, 累計有7484家中外機構參展,

共對接項目2185個、對接金額324.53億元, 在傳播公益慈善文化、宣導現代慈善理念、對接公益慈善資源方面, 已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慈善發展成果展示平臺、公益慈善資訊的發佈平臺、全國慈善資源的對接平臺和現代公益慈善文化的傳播平臺。

深圳作為改革創新的前沿, 在慈善的模式和管道上都進行了創新。 2015年騰訊公益基金會發起“99公益日”成為公益狂歡盛典, 以雷霆萬鈞之勢席捲全國。 2017年“99公益日”騰訊公益基金會共動員1268萬人次捐款8.299億元, 全國3643個公益慈善項目獲得了網上善者的支持, 善款總額超過13億元。 通過指尖公益的力量, 不少使用者紛紛變身社交網路裡的平民英雄, 通過“一起捐”連結更多的善意力量。

公益的本質是惠及到需要幫助的人,深圳創造出新的公益玩法,打破公益壁壘,發明獨有的公益模式讓慈善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街頭處處有義工“紅馬甲”、居住生活地有社工幫扶、公益活動在城市遍地開花、隨手做公益處處傳遞正能量……如今深圳連續三屆被評為全國最具愛心和最慷慨城市,被授予最高級別的七星級“慈善城市”稱號,這座城市因慈善愈發溫暖。

2 創新理念

借力“互聯網+”實現精准扶貧

深圳對口幫扶河源指揮部,與深圳寶德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等區塊鏈行業公司通過深入接觸後,決定選取技術成熟的有合作意向企業簽訂合作協定,共同為精准扶貧插上互聯網創新的“翅膀”。“越是落後地區越是要創新驅動。”深圳對口幫扶河源指揮部總指揮王衛認為,如今脫貧攻堅進入了深水區,很多困難問題亟待解決,如扶貧基礎資料掌握不全面、扶貧物件動態管理不準確、缺乏動態監管等。

“深圳對口幫扶河源要積極探索借助資訊技術,特別是區塊鏈協同計算、大資料分析等新技術,讓識別更精准,施策更科學,成效更顯著,助力精准脫貧攻堅更加高效、透明、公正。”王衛舉例說,可以建立精准扶貧管理系統,依託區塊鏈技術實現資料的準確性及可查性;依託區塊鏈技術,實現扶貧資料、管理資料、工作記錄不可篡改且隨時隨地可查,防止弄虛作假、徇私舞弊,保證扶貧資金安全可控,做到專款專用;通過系統,對精准扶貧生產的農副產品實現溯源功能,為扶貧物件的銷售提供溯源管理等。

據悉,新一輪深圳對口幫扶河源指揮部自去年成立以來,積極推動“互聯網+精准扶貧”,如大力開展電商扶貧,引入了阿裡巴巴的“村淘”、“菜鳥”,騰訊的“為村”,中國移動的“嶺南生活”等專案。目前,“村淘”已在紫金落地,“為村”已在源城5村試點上線,越來越多河源農產品走上電商平臺,走進珠三角家庭。

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變慈善。人工智慧、生物技術、星際探索等前沿科技將在很大程度上重塑社會形態。科技與慈善的結合日益緊密,科技慈善家群體的興起,不僅為科技發展帶來新動力,也促進了慈善事業的新發展。

科技慈善已經成為一股席捲全球的新浪潮。回顧2017年,國內外知名的商業企業、公益機構、慈善家已經在科技慈善領域率先垂範。既有螞蟻金服運用區塊鏈技術支持信美人壽愛心救助帳戶、Facebook通過太陽能無人機實現無需電纜的全球互聯網以彌合數字鴻溝,也有愛佑慈善基金會、淡藍公益等機構紛紛跨界入場,更有紮克伯格夫婦、比爾·蓋茨夫婦、陳天橋夫婦、馬雲、陳一丹等知名慈善家在人工智慧、生命科學和基礎科學領域躬行善舉的大額捐贈。據福布斯2017年中國慈善榜的統計資料,中國來自互聯網行業的企業家在2017年的捐贈總額超過37億元。

作為科技創新之城,深圳的公益人也善於通過科技來為善心加碼。從騰訊公益基金會發起“99公益日”以雷霆萬鈞之勢席捲全國,到中國平安今年正式啟動總公益投入為100億元的“三村建設工程”;從利用衛星遙感、物聯網、DRS鷹眼風控等先進技術支助貴州山區的蘑菇產業種植戶,從種植到銷售全程無憂,到利用互聯網遠端診療服務“醫視平臺”走進鄉村,依託平安大健康服務平臺的醫療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讓河南的山村基層患者通過電視與專家面對面交流,省時省力更安心……獨特的創新基因,讓深圳這座城市的公益慈善變得更加有影響力。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近期推出一份科技慈善報告,該報告指出,科技與慈善互為助力,兩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一方面,科技讓慈善的路徑、形態和方式實現了創新性發展;另一方面,慈善為科技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活力和理念。中國公益慈善的未來發展將與科技發展浪潮相互疊加,讓慈善融入科技,科技才能散發出人性的光輝;用科技解決社會問題,才能實現科技的更大價值。”

■責任踐行“大咖說”

馬蔚華:

“公益+金融”

用企業管理理念做公益

2013年從招商銀行行長任上退休後,馬蔚華一直忙於公益事業。2015年11月,馬蔚華出任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該學院由比爾·蓋茨、牛根生等五位中美慈善家聯合倡議成立。學院致力於提升中國公益教育專業化水準,促進公益慈善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全球慈善事業改革創新。

投身公益事業後,銀行家背景的馬蔚華提出“公益+金融”的理念,通過慈善信託、公益創投、社會影響力債券等推動公益事業發展。馬蔚華認為,全球的公益事業在轉型,非常重大的發展趨勢是公益組織向現代企業管理轉變,實現公益和金融的結合。

“商業銀行追求利潤最大化,股東回報率最大化,公益事業追求的是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社會效益最大化,這兩個機構的性質是完全不一樣的,但二者卻可以有共同的管理模式。”馬蔚華說。

馬蔚華詳解了他眼中的公益組織運營方式:用現代企業的理念和模式管理基金。他認為,不管是做公益還是做金融,都要控制成本,都要提高資金使用率,都要控制風險,這就是兩者的共同點,也正是他輕車熟路之道。

“我把公益慈善組織比作是一個商業銀行,我們每天都在尋求捐款。”馬蔚華說,“人人公益,這就相當於零售業務。NGO組織用錢要防範風險,如果把錢用出問題了,就是我們最大的風險,別人就不信任我們了。於是我們建立了資產負債、內審、外審、資訊披露制度,激勵和約束機制也在探索。”

“傳統慈善機構對新的變化瞭解不足,對市場競爭沒有概念。”馬蔚華認為,開放意味著競爭和機遇,做公益也必須有“狼性精神”。他在公益組織也開始推行過去在招行的做法,把下屬推到市場一線,讓其一家家銀行、一個個平臺宣傳自己,展開行銷。誰的市場形象好,誰的品牌好,誰的效果好,誰的公益平臺就有吸引力,市場資源就會向之傾斜。結果就是參與競爭的公益組織能更好地為被捐款人服務,設計更好的公益產品,減少風險,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最終惠及更多的人,形成一個良性迴圈。

馬蔚華說,這正是未來中國公益事業活力的一種體現。沒有競爭就沒有活力,公益不應是一潭死水。“這在美國就已經很普遍。有競爭,才有創新,才有活力,才有高品質和效率。”

“所有的社會難題,只有把它變成有利可圖的商業機會,才能徹底得到解決。”馬蔚華好幾次引用美國學者德魯克這句話,而這正是公益金融的意義。

■企業案例

平安“三村工程”

惠及村官、村醫、村教

3月29日,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平安”)與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人民政府簽訂“三村工程”扶貧戰略框架協議書,這是平安“三村工程”啟動後的首次簽約,標誌著“三村工程”扶貧開始落地實施。平安集團董事會秘書兼品牌總監盛瑞生在簽約儀式上表示,烏蘭察布市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平安希望通過“三村工程”的落地,利用3—5年的時間,大力提升烏蘭察布的經濟發展、醫療健康和教育發展水準,將烏蘭察布打造成為“三村工程”扶貧的樣板和保險精准扶貧的典型,為內蒙古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助力。

2018年,平安將迎來30歲生日。就在新年伊始,平安宣佈成立教育公益理事會,將司慶日定為“平安公益日”,同時成立“農村金融服務發展委員會”,大力發展農業保險,設立普惠業務集群,推動保險下鄉、銀行下鄉、互聯網金融下鄉等工作,累計為農村提供保險保障及融資服務超萬億元。

截至目前,平安已連續第11年開展支教行動,超6000名志願者累計支教時長26萬小時,幫助逾30萬名偏遠農村的孩子完成“讀書夢”。

平安董事長馬明哲表示,中國平安今年將以公司成立三十周年為契機,正式啟動總公益投入為100億元的“三村建設工程”,面向“村官、村醫、村教”,實施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助力中國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實現和美麗鄉村的建設。

啟動“村官”計畫,實實在在幫助村集體做實產業,幫貧困戶自力更生。在貧困地區,有一大批紮根鄉村,勤勤懇懇幫助村民擺脫困境的村幹部,或許因為缺少金融支援,面臨有合適專案無資金實施的窘境。平安將為全國所有貧困地區的“村官”提供1000億元免息貸款,將“輸血”扶貧轉變為“造血”扶貧,助力貧困村產業升級,實現根本性脫貧。

將啟動“村醫”計畫,讓鄉村家庭健康有託付,讓鄉村居民看病不再難。從2018年開始,平安將在貧困地區新建和升級1000家鄉村診所,完善鄉村診所認證標準、醫療設施,改善診療條件。同時,通過“平安好醫生”(中國醫療健康互聯網第一入口)等線上平臺,投入資源,在全國中心城市動員、招募、資助各專科優秀醫生、醫療專家或通過遠端,為全國1萬名貧困偏遠地區的鄉村醫生提供現場專項課程、遠端培訓和義務講座等,提升鄉村醫療服務能力,提高貧困地區農民健康水準。

將啟動“村教”計畫,讓農村孩子享受到更高品質的教育服務。從2018年開始,平安將為全國1000所貧困地區的鄉村小學提供圖書館和電教室等硬體設施,改善教學條件,積極組織支教活動。同時,平安將打造專門的村教扶貧互聯網平臺,動員、招募、資助全國中心城市優秀教師、教研專家,為全國1萬名貧困偏遠地區的鄉村教師提供現場專項課程、遠端培訓和義務講座等,提高貧困地區的師資水準。

公益的本質是惠及到需要幫助的人,深圳創造出新的公益玩法,打破公益壁壘,發明獨有的公益模式讓慈善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街頭處處有義工“紅馬甲”、居住生活地有社工幫扶、公益活動在城市遍地開花、隨手做公益處處傳遞正能量……如今深圳連續三屆被評為全國最具愛心和最慷慨城市,被授予最高級別的七星級“慈善城市”稱號,這座城市因慈善愈發溫暖。

2 創新理念

借力“互聯網+”實現精准扶貧

深圳對口幫扶河源指揮部,與深圳寶德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等區塊鏈行業公司通過深入接觸後,決定選取技術成熟的有合作意向企業簽訂合作協定,共同為精准扶貧插上互聯網創新的“翅膀”。“越是落後地區越是要創新驅動。”深圳對口幫扶河源指揮部總指揮王衛認為,如今脫貧攻堅進入了深水區,很多困難問題亟待解決,如扶貧基礎資料掌握不全面、扶貧物件動態管理不準確、缺乏動態監管等。

“深圳對口幫扶河源要積極探索借助資訊技術,特別是區塊鏈協同計算、大資料分析等新技術,讓識別更精准,施策更科學,成效更顯著,助力精准脫貧攻堅更加高效、透明、公正。”王衛舉例說,可以建立精准扶貧管理系統,依託區塊鏈技術實現資料的準確性及可查性;依託區塊鏈技術,實現扶貧資料、管理資料、工作記錄不可篡改且隨時隨地可查,防止弄虛作假、徇私舞弊,保證扶貧資金安全可控,做到專款專用;通過系統,對精准扶貧生產的農副產品實現溯源功能,為扶貧物件的銷售提供溯源管理等。

據悉,新一輪深圳對口幫扶河源指揮部自去年成立以來,積極推動“互聯網+精准扶貧”,如大力開展電商扶貧,引入了阿裡巴巴的“村淘”、“菜鳥”,騰訊的“為村”,中國移動的“嶺南生活”等專案。目前,“村淘”已在紫金落地,“為村”已在源城5村試點上線,越來越多河源農產品走上電商平臺,走進珠三角家庭。

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變慈善。人工智慧、生物技術、星際探索等前沿科技將在很大程度上重塑社會形態。科技與慈善的結合日益緊密,科技慈善家群體的興起,不僅為科技發展帶來新動力,也促進了慈善事業的新發展。

科技慈善已經成為一股席捲全球的新浪潮。回顧2017年,國內外知名的商業企業、公益機構、慈善家已經在科技慈善領域率先垂範。既有螞蟻金服運用區塊鏈技術支持信美人壽愛心救助帳戶、Facebook通過太陽能無人機實現無需電纜的全球互聯網以彌合數字鴻溝,也有愛佑慈善基金會、淡藍公益等機構紛紛跨界入場,更有紮克伯格夫婦、比爾·蓋茨夫婦、陳天橋夫婦、馬雲、陳一丹等知名慈善家在人工智慧、生命科學和基礎科學領域躬行善舉的大額捐贈。據福布斯2017年中國慈善榜的統計資料,中國來自互聯網行業的企業家在2017年的捐贈總額超過37億元。

作為科技創新之城,深圳的公益人也善於通過科技來為善心加碼。從騰訊公益基金會發起“99公益日”以雷霆萬鈞之勢席捲全國,到中國平安今年正式啟動總公益投入為100億元的“三村建設工程”;從利用衛星遙感、物聯網、DRS鷹眼風控等先進技術支助貴州山區的蘑菇產業種植戶,從種植到銷售全程無憂,到利用互聯網遠端診療服務“醫視平臺”走進鄉村,依託平安大健康服務平臺的醫療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讓河南的山村基層患者通過電視與專家面對面交流,省時省力更安心……獨特的創新基因,讓深圳這座城市的公益慈善變得更加有影響力。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近期推出一份科技慈善報告,該報告指出,科技與慈善互為助力,兩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一方面,科技讓慈善的路徑、形態和方式實現了創新性發展;另一方面,慈善為科技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活力和理念。中國公益慈善的未來發展將與科技發展浪潮相互疊加,讓慈善融入科技,科技才能散發出人性的光輝;用科技解決社會問題,才能實現科技的更大價值。”

■責任踐行“大咖說”

馬蔚華:

“公益+金融”

用企業管理理念做公益

2013年從招商銀行行長任上退休後,馬蔚華一直忙於公益事業。2015年11月,馬蔚華出任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該學院由比爾·蓋茨、牛根生等五位中美慈善家聯合倡議成立。學院致力於提升中國公益教育專業化水準,促進公益慈善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全球慈善事業改革創新。

投身公益事業後,銀行家背景的馬蔚華提出“公益+金融”的理念,通過慈善信託、公益創投、社會影響力債券等推動公益事業發展。馬蔚華認為,全球的公益事業在轉型,非常重大的發展趨勢是公益組織向現代企業管理轉變,實現公益和金融的結合。

“商業銀行追求利潤最大化,股東回報率最大化,公益事業追求的是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社會效益最大化,這兩個機構的性質是完全不一樣的,但二者卻可以有共同的管理模式。”馬蔚華說。

馬蔚華詳解了他眼中的公益組織運營方式:用現代企業的理念和模式管理基金。他認為,不管是做公益還是做金融,都要控制成本,都要提高資金使用率,都要控制風險,這就是兩者的共同點,也正是他輕車熟路之道。

“我把公益慈善組織比作是一個商業銀行,我們每天都在尋求捐款。”馬蔚華說,“人人公益,這就相當於零售業務。NGO組織用錢要防範風險,如果把錢用出問題了,就是我們最大的風險,別人就不信任我們了。於是我們建立了資產負債、內審、外審、資訊披露制度,激勵和約束機制也在探索。”

“傳統慈善機構對新的變化瞭解不足,對市場競爭沒有概念。”馬蔚華認為,開放意味著競爭和機遇,做公益也必須有“狼性精神”。他在公益組織也開始推行過去在招行的做法,把下屬推到市場一線,讓其一家家銀行、一個個平臺宣傳自己,展開行銷。誰的市場形象好,誰的品牌好,誰的效果好,誰的公益平臺就有吸引力,市場資源就會向之傾斜。結果就是參與競爭的公益組織能更好地為被捐款人服務,設計更好的公益產品,減少風險,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最終惠及更多的人,形成一個良性迴圈。

馬蔚華說,這正是未來中國公益事業活力的一種體現。沒有競爭就沒有活力,公益不應是一潭死水。“這在美國就已經很普遍。有競爭,才有創新,才有活力,才有高品質和效率。”

“所有的社會難題,只有把它變成有利可圖的商業機會,才能徹底得到解決。”馬蔚華好幾次引用美國學者德魯克這句話,而這正是公益金融的意義。

■企業案例

平安“三村工程”

惠及村官、村醫、村教

3月29日,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平安”)與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人民政府簽訂“三村工程”扶貧戰略框架協議書,這是平安“三村工程”啟動後的首次簽約,標誌著“三村工程”扶貧開始落地實施。平安集團董事會秘書兼品牌總監盛瑞生在簽約儀式上表示,烏蘭察布市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平安希望通過“三村工程”的落地,利用3—5年的時間,大力提升烏蘭察布的經濟發展、醫療健康和教育發展水準,將烏蘭察布打造成為“三村工程”扶貧的樣板和保險精准扶貧的典型,為內蒙古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助力。

2018年,平安將迎來30歲生日。就在新年伊始,平安宣佈成立教育公益理事會,將司慶日定為“平安公益日”,同時成立“農村金融服務發展委員會”,大力發展農業保險,設立普惠業務集群,推動保險下鄉、銀行下鄉、互聯網金融下鄉等工作,累計為農村提供保險保障及融資服務超萬億元。

截至目前,平安已連續第11年開展支教行動,超6000名志願者累計支教時長26萬小時,幫助逾30萬名偏遠農村的孩子完成“讀書夢”。

平安董事長馬明哲表示,中國平安今年將以公司成立三十周年為契機,正式啟動總公益投入為100億元的“三村建設工程”,面向“村官、村醫、村教”,實施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助力中國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實現和美麗鄉村的建設。

啟動“村官”計畫,實實在在幫助村集體做實產業,幫貧困戶自力更生。在貧困地區,有一大批紮根鄉村,勤勤懇懇幫助村民擺脫困境的村幹部,或許因為缺少金融支援,面臨有合適專案無資金實施的窘境。平安將為全國所有貧困地區的“村官”提供1000億元免息貸款,將“輸血”扶貧轉變為“造血”扶貧,助力貧困村產業升級,實現根本性脫貧。

將啟動“村醫”計畫,讓鄉村家庭健康有託付,讓鄉村居民看病不再難。從2018年開始,平安將在貧困地區新建和升級1000家鄉村診所,完善鄉村診所認證標準、醫療設施,改善診療條件。同時,通過“平安好醫生”(中國醫療健康互聯網第一入口)等線上平臺,投入資源,在全國中心城市動員、招募、資助各專科優秀醫生、醫療專家或通過遠端,為全國1萬名貧困偏遠地區的鄉村醫生提供現場專項課程、遠端培訓和義務講座等,提升鄉村醫療服務能力,提高貧困地區農民健康水準。

將啟動“村教”計畫,讓農村孩子享受到更高品質的教育服務。從2018年開始,平安將為全國1000所貧困地區的鄉村小學提供圖書館和電教室等硬體設施,改善教學條件,積極組織支教活動。同時,平安將打造專門的村教扶貧互聯網平臺,動員、招募、資助全國中心城市優秀教師、教研專家,為全國1萬名貧困偏遠地區的鄉村教師提供現場專項課程、遠端培訓和義務講座等,提高貧困地區的師資水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