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楊浦116歲老房將整體“平移” 為越江隧道騰出空間

這幢清水紅磚的歐式小洋房建築已經矗立在楊樹浦路江浦路東北角116年了。 近日, 為配合江浦路越江隧道的建設, 同時保護好歷史建築,

楊浦區聯合市相關部門協調推進制定方案, 擬將百年老宅整體“平移”, 計畫於今年10月實施。

風格獨特的英式老宅

江浦路104弄小洋房, 又稱西門宿舍聯排洋房, 是一幢有116年歷史的老建築。 1902年, 日商三井洋行收購國人黃佐卿創辦的裕晉紗廠, 更名為上海紗廠。 同年, 在工廠附近建造江浦路104弄花園式新式里弄房屋28幢, 供日商高級職員居住, 如今只現存這一幢房子。

老房是英式聯體別墅, 外立面為清水磚砌築, 磚縫嵌合得十分細膩。 房子上下兩層的門窗都為拱券造型, 外牆上有精緻的裝飾柱, 與窗臺上的鑄鐵欄杆圖案相互呼應, 線腳清晰。 入口拱門弧線優美, 門前有幾級石階, 下面還有一層隔空層, 可透氣、防潮。

入口拱門別致。

綠玻璃碎花紋配上斯別林鎖, 透著老洋房的氣息。

落地窗鑄鐵欄杆線條優美流暢。

拾階而上, 樓梯扶手尚存有精美的雕花, 房間頂上有吊頂、裝飾線, 牆上有壁爐, 有的客廳之間還有巨大的胡桃木移門, 可分可合。 走到二樓, 一扇扇帶有弧形拱券和鑄鐵欄杆的淺綠色落地窗, 仿佛是一個個內陽臺, 讓陽光可以最大限度地透進房間, 灑在已經荒廢塵封的地面。 三樓有凸出的老虎窗,

遠遠望去, 別有風韻。

樓梯扶手尚存有精美的雕花。

二樓北間的落地窗和壁爐。

三樓老虎窗錯落有致。

“方格窗,尖拱券等均較好地體現了英式建築的風格。”楊浦區文物管理事務中心主任楊春霞介紹,江浦路104弄經過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被納入三普普查登錄點名錄,並向國家文物局備案;2017年楊浦區文化局公佈其為楊浦區文物保護點。

多方努力為老房“讓路”

2016年12月,上海第17條穿越黃浦江的越江隧道——江浦路越江隧道正式開工。隧道北起楊浦區江浦路,向南穿越黃浦江至浦東,這幢百年老房正好位於江浦路隧道的入口處。而除了涉及隧道工程以外,地鐵18號線網站、丹東路排水工程等四個重大市政工程均通過這個節點,老建築的“遷移”勢在必行。

老洋房因江浦路越江隧道的浦西段工程需要,將向東平移至目前的七層小高層處,小高層不日將拆除。

“這幢116年前的花園里弄住宅,可算是上海現存的歷史最悠久的里弄住宅之一,而且建築特色如此鮮明,保護如此完好,實屬難得,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文保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房管、舊改、建設、文保等部門經過長達半年的專家論證,最終商議決定採取平移保護的方案。

然而由於房屋所處地形特殊,向北、向西均是工地,無法平移;向南則需要橫穿楊樹浦路,平移週期長,對交通影響大;最終只能選擇向東平移,但前提是要對楊樹浦路1111弄2、4、6號“雙喜家園”商品房進行徵收並拆除,為老房子平移騰出地方。

去年6月,一紙動遷公示張貼到了楊樹浦路1111弄雙喜家園內。“我們的房子地段很好,邊上18號線正在修建,從陽臺望出去就是漁人碼頭的江景。”一位家住雙喜社區的居民不舍地說。

施工人員拆除電線。

“為了保住這幢老房子,實屬不易。有關部門和雙喜社區簽訂了借地協議,為平移創造基礎。”楊浦區房管局局長于洋說,期間區舊改辦、平涼街道向居民做了大量宣傳工作。4月中旬,江浦路越江隧道專案房屋徵收基地傳來好消息,預簽約僅過了6天,商品房內的44產居民全部簽約,簽約率達到100%,目前大部分居民均已搬離。

保護歷史建築就是留住城市記憶

100多年前,楊樹浦路沿線是星羅棋佈的民族工業廠房,如今走在楊樹浦路上,大工業時代遺留下的65處、100多棟歷史建築,都是在城市發展中需要保留和維護的瑰寶。“江浦路104弄住宅也是楊樹浦路改造工程中保存的歷史建築之一。”楊浦區建管委負責人表示。

從2016年12月起,楊樹浦路“綜合改造工程”正式立項,建管部門對楊樹浦路沿線65處歷史建築進行了一次全面排摸,楊樹浦路沿線共有三塊大面積的風貌保護建築群,楊浦區對這些歷史建築按評估等級分類施策,有的原址保留保存,有的則採取平移方式保護,據悉,楊樹浦路沿線風貌建築的保留率達到了近95%。

在上海,有許多會“平移”的老建築,憑藉著工程技術的力量,逃過了被拆除的命運,實現了華麗轉身。自1993年第一次對外灘天文臺進行平移以來,目前上海被平移過的老建築至少有12個,而最近一次則是上海百年名刹玉佛寺大雄寶殿的“行走攀高”工程。

今天,城市在飛速向前發展,城市裡可利用的土地資源有限,如何平衡歷史風貌建築的留存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係?“過去對歷史建築是改造利用,如今則是像對待人一樣保護和尊重。”一位致力於楊浦歷史建築保護的設計師這樣說,因為保護歷史建築,就是留住上海這座城市的記憶。

連結:上海那些被平移的老建築

坐落于中山東一路和延安東路口的“外灘天文臺”曾是外灘最矚目的建築之一。1993年,外灘進行改擴建,為了保護這座當時已近150歲的建築,相關部門決定將它東移。當時技術還不成熟,天文臺一天只能移動幾釐米,即便如此,最後這個重450噸的天文臺還是成功移動了24.5米,且沒有絲毫損壞,這在當時是一個空前的創舉。

自1993年這第一次對外灘天文臺進行平移以來,目前上海被平移過的老建築至少有12個。建於1930年的上海音樂廳,是第一個在平移中爬坡升高的歷史建築,也是耗資最多、規模最大的平移工程。

百年老校啟秀實驗中學東樓洋房在平移過程中,經過了先橫軸向東南平移,再順時針轉動,再向東北、東南平移的“最複雜平移路線”。

樓高6層、總面積達到7000㎡的梅林正廣和大樓,是上海有史以來平移體量最大的一棟建築。

位於上海老城廂的沈宅,是上海首例年逾古稀的“民間老宅”平移。

而最近的一次平移工程,則是在去年9月,上海百年名刹玉佛寺的大雄寶殿整體向北平移30.66米,同時向上頂升1.05米,殿內佛像及文物也隨建築整體平移和頂升,完成了一次技術難度極大的古建築“行走攀高”工程。

二樓北間的落地窗和壁爐。

三樓老虎窗錯落有致。

“方格窗,尖拱券等均較好地體現了英式建築的風格。”楊浦區文物管理事務中心主任楊春霞介紹,江浦路104弄經過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被納入三普普查登錄點名錄,並向國家文物局備案;2017年楊浦區文化局公佈其為楊浦區文物保護點。

多方努力為老房“讓路”

2016年12月,上海第17條穿越黃浦江的越江隧道——江浦路越江隧道正式開工。隧道北起楊浦區江浦路,向南穿越黃浦江至浦東,這幢百年老房正好位於江浦路隧道的入口處。而除了涉及隧道工程以外,地鐵18號線網站、丹東路排水工程等四個重大市政工程均通過這個節點,老建築的“遷移”勢在必行。

老洋房因江浦路越江隧道的浦西段工程需要,將向東平移至目前的七層小高層處,小高層不日將拆除。

“這幢116年前的花園里弄住宅,可算是上海現存的歷史最悠久的里弄住宅之一,而且建築特色如此鮮明,保護如此完好,實屬難得,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文保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房管、舊改、建設、文保等部門經過長達半年的專家論證,最終商議決定採取平移保護的方案。

然而由於房屋所處地形特殊,向北、向西均是工地,無法平移;向南則需要橫穿楊樹浦路,平移週期長,對交通影響大;最終只能選擇向東平移,但前提是要對楊樹浦路1111弄2、4、6號“雙喜家園”商品房進行徵收並拆除,為老房子平移騰出地方。

去年6月,一紙動遷公示張貼到了楊樹浦路1111弄雙喜家園內。“我們的房子地段很好,邊上18號線正在修建,從陽臺望出去就是漁人碼頭的江景。”一位家住雙喜社區的居民不舍地說。

施工人員拆除電線。

“為了保住這幢老房子,實屬不易。有關部門和雙喜社區簽訂了借地協議,為平移創造基礎。”楊浦區房管局局長于洋說,期間區舊改辦、平涼街道向居民做了大量宣傳工作。4月中旬,江浦路越江隧道專案房屋徵收基地傳來好消息,預簽約僅過了6天,商品房內的44產居民全部簽約,簽約率達到100%,目前大部分居民均已搬離。

保護歷史建築就是留住城市記憶

100多年前,楊樹浦路沿線是星羅棋佈的民族工業廠房,如今走在楊樹浦路上,大工業時代遺留下的65處、100多棟歷史建築,都是在城市發展中需要保留和維護的瑰寶。“江浦路104弄住宅也是楊樹浦路改造工程中保存的歷史建築之一。”楊浦區建管委負責人表示。

從2016年12月起,楊樹浦路“綜合改造工程”正式立項,建管部門對楊樹浦路沿線65處歷史建築進行了一次全面排摸,楊樹浦路沿線共有三塊大面積的風貌保護建築群,楊浦區對這些歷史建築按評估等級分類施策,有的原址保留保存,有的則採取平移方式保護,據悉,楊樹浦路沿線風貌建築的保留率達到了近95%。

在上海,有許多會“平移”的老建築,憑藉著工程技術的力量,逃過了被拆除的命運,實現了華麗轉身。自1993年第一次對外灘天文臺進行平移以來,目前上海被平移過的老建築至少有12個,而最近一次則是上海百年名刹玉佛寺大雄寶殿的“行走攀高”工程。

今天,城市在飛速向前發展,城市裡可利用的土地資源有限,如何平衡歷史風貌建築的留存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係?“過去對歷史建築是改造利用,如今則是像對待人一樣保護和尊重。”一位致力於楊浦歷史建築保護的設計師這樣說,因為保護歷史建築,就是留住上海這座城市的記憶。

連結:上海那些被平移的老建築

坐落于中山東一路和延安東路口的“外灘天文臺”曾是外灘最矚目的建築之一。1993年,外灘進行改擴建,為了保護這座當時已近150歲的建築,相關部門決定將它東移。當時技術還不成熟,天文臺一天只能移動幾釐米,即便如此,最後這個重450噸的天文臺還是成功移動了24.5米,且沒有絲毫損壞,這在當時是一個空前的創舉。

自1993年這第一次對外灘天文臺進行平移以來,目前上海被平移過的老建築至少有12個。建於1930年的上海音樂廳,是第一個在平移中爬坡升高的歷史建築,也是耗資最多、規模最大的平移工程。

百年老校啟秀實驗中學東樓洋房在平移過程中,經過了先橫軸向東南平移,再順時針轉動,再向東北、東南平移的“最複雜平移路線”。

樓高6層、總面積達到7000㎡的梅林正廣和大樓,是上海有史以來平移體量最大的一棟建築。

位於上海老城廂的沈宅,是上海首例年逾古稀的“民間老宅”平移。

而最近的一次平移工程,則是在去年9月,上海百年名刹玉佛寺的大雄寶殿整體向北平移30.66米,同時向上頂升1.05米,殿內佛像及文物也隨建築整體平移和頂升,完成了一次技術難度極大的古建築“行走攀高”工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