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家庭醫生服務已覆蓋5億人 上門服務不是必須的

圖為北京市新街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醫生姚彌(右)在為一位居民診治。 本報記者 李紅梅攝

家庭醫生管全家(聚焦·走近家庭醫生(上))

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 擁有自己的家庭醫生似乎是一個遙遠的夢。 其實, 我國家庭醫生服務已經覆蓋5億城鄉居民。 近日, 國家衛健委發文, 要求做實做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那麼, 家庭醫生究竟是一群什麼樣的人?他們能夠提供哪些服務?家庭醫生和私人醫生有啥區別?從本期起, 我們推出“走近家庭醫生”專題報導, 希望能有助於加深您對家庭醫生的瞭解。

——編 者

醫患之間就像朋友

熟人模式讓家庭醫生更擅長治療固定人群的常見病、多發病, 提供有溫度的醫療, 醫生和患者不再是冷冰冰的關係

4月的北京, 春暖花開。 一大早, 姚彌坐在診室裡, 忙著接待他的“回頭客”, 沒時間看一眼窗外美景。

75歲的馮阿姨推門進來,

這是姚彌上午看的第二十位患者。

“阿姨, 最近感覺怎樣?”姚彌和馮阿姨就像隔壁鄰居見面一樣親切。 馮阿姨滿臉笑容地回答了問題, 姚彌又問了一些關於腦血病的情況, 如“藥按時吃了嗎”“有沒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等。 接著, 又問起了馮阿姨的丈夫和女兒的情況。 馮阿姨的丈夫前段時間腿傷了, 康復之後天天騎車鍛煉身體。 在國外的女兒患有甲亢, 但又想要孩子。 馮阿姨的家人都找姚彌看過病, 姚彌針對馮阿姨全家的情況再次給出建議。

姚彌是一名全科醫生, 也是我國第一屆“5 3”規範化培訓出來的北醫全科醫學碩士研究生。 2015年, 作為當年的優秀畢業生, 姚彌自願到北京市新街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 他知道目前基層條件差一些,

卻是全科醫生最能發揮才幹的地方。

在社區, 姚彌感受到與大醫院科室輪轉培訓時的不同之處。 他看的不是患者的某一種疾病, 而是患者的所有疾病, 還要照顧患者心理感受, 考慮其家庭經濟情況、家庭成員支援情況等。 他看的不是患者一個人, 而是全家人。 他不僅幫患者看病, 在對方病好之後的康復期、穩定期, 都會給出建議。 姚彌發現, 2016—2017年接診的8000多人次中, 6000多人次都是看過兩次以上的“回頭客”。 這些“回頭客”有兒童、有老人, 看的疾病種類達到300多種。 固定的就診人群, 連續性的診療服務, 讓姚彌和大部分患者成了熟人或相互信任的朋友。

“我的大部分病人即使去了大醫院專科看病, 回來還會問我藥能不能吃,

請我結合他們的身體情況作出綜合判斷。 ”姚彌說, 經他診療的除了腫瘤、外傷等患者, 很少需要轉到大醫院, 一年不超過80位。 也就是說, 90%的患者基本都在社區解決了問題。 這對於一個周邊5公里內有5家全國著名三甲醫院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來說, 非常不容易。

“固定人群、連續性服務是家庭醫生服務的特點和優勢, 熟人模式讓家庭醫生更擅長治療固定人群的常見病、多發病, 提供有溫度的醫療, 醫生和患者不再是冷冰冰的關係。 ”北京市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吳浩說, 在長期的醫療照護中, 有的家庭醫生摸索出不少獨具特色的慢病管理方法。

家庭醫生並不低一級

全科和專科平等協作, 全科醫生負責首診、基本醫療,

專科醫生負責疑難重症處理

很多人覺得, 家庭醫生就是以往的赤腳醫生、社區醫生, 什麼病都看但都看不好, 主要是開藥沒有多大作用。

姚彌一年診療了300多種病, 這些病他都能看嗎?

北大醫學部全科醫學系主任遲春花說, 全科醫生在培訓中, 有27個月在各大醫院專科輪轉, 先必須通過各專科嚴格的考試, 然後通過北京市全科醫師執業資格考試才能上崗。 “全面並不意味著只是蜻蜓點水, 而是對各科知識都要深刻掌握。 全國考試通過率僅30%, 北醫考試更難, 通過率更低。 ”

按照國家對全科醫生培訓的要求, 高水準的全科醫生必須經過“5 3”規範化培養。 全科醫生是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的成員和牽頭人。 全科醫學也被稱為家庭醫學, 跟其他專科一樣,也是一門臨床醫學專科。遲春花介紹,全科醫學很“全面”,不僅需要有解決常見病、多發病的能力,還要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注重預防和康復,對固定人群實施連續性的健康管理服務等。

“全面並不意味著不精不專,也不比專科醫生低一級。比如,呼吸科醫生看不了內分泌、兒科,可是家庭醫生都能看。”遲春花說。

吳浩曾在英國、澳大利亞專門學習醫學課程。“一般來說,發達國家的全科醫生占醫生總數的一半,他們發揮首診服務、基本醫療保健、健康管理的作用。居民有什麼問題先找家庭醫生,需要轉到專科也是家庭醫生幫忙預約轉診,否則保險不予報銷。直接看專科的診療費高昂,性價比不高。”

吳浩提出,家庭醫生不只是看小病,而是提供基本醫療保健服務。基本醫療在我國以及一些國際組織被翻譯為“初級衛生保健”,很多人對此理解為水準較低、技術較差的衛生服務。而長期以來開展基本醫療保健的基層醫療機構水準不高,也加深了人們對家庭醫生的認識誤區。

在缺醫少藥的年代,經過簡單專業訓練的赤腳醫生,有效地提高了中國的健康水準。然而,今天的家庭醫生,是按照國家標準經過規範化訓練的高素質專業醫學人才,不再是昔日的赤腳醫生。隨著疾病譜的變化,影響人們健康的主要因素已轉變為生活方式,只有關注生理、心理和社會的現代醫學模式,才能應對健康挑戰。全科醫學適應現代醫學模式,被許多國家青睞,全科醫學體系逐步成為各國衛生服務體系的基石。

“西方沒有基層之說,全科和專科平等協作,全科醫生負責首診、基本醫療,專科醫生負責疑難重症處理,不能簡單說‘小病在社區、大病去醫院’。”吳浩說。

上門服務不是“必須的”

要不要挨家挨戶提供上門服務需進行評估。居民對家庭醫生進家服務期望值高,與我國醫療體系缺少康養護理環節有關

姚彌和他的團隊管著2000多名居民。

“1/3是健康人,1/3是有健康高危因素的居民,剩下1/3是有慢病的患者。針對一些行動不便、高齡的居民,比如一些需要創面換藥的患者、臨終病人、高齡老人,家庭醫生團隊才提供上門服務,但一年上門次數不超過50次。”姚彌說,要不要提供上門服務需要評估,畢竟上門服務一次要佔用1個小時,而且是團隊6個人一起去上門,可以帶到居民家中的醫療設備、藥品非常少,並不利於診療的開展。

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年有42萬診療人次,上門服務僅為1000多人次。吳浩說,居民對家庭醫生進家服務期望值高,與我國醫療體系缺少康養護理環節有關。“患者從醫院治療回來,需要大量康復護理,應該有專門機構提供服務,然後再讓病人回到社區,現在是直接回到家裡,缺少應有的康養服務。”據估算,上門一次的服務成本約為每人286元,隨著人力成本上升,上門服務將越來越貴,許多居民收入水準難以負擔。

“國外的全科醫學也叫家庭醫學,絕大部分全科醫生都將成為家庭醫生。‘家庭’的含義與全科醫學定義、醫學模式有關,也與衛生體制有關。如美國以家庭為保險對象,與家庭醫生簽訂協定;也有全家人信任全科醫生,聘請其成為家庭首診負責人。”吳浩說,家庭醫生並不是一定要上門提供服務。

在我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由全科醫生牽頭,還包括鄉鎮衛生院醫生、村醫、護士等。這種團隊服務模式最初於1967年由美國提出,經過試點論證,發現其可有效降低醫療成本、提高服務品質、改善醫患關係,很多發達國家紛紛效仿。

吳浩說,家庭醫生是居民健康守門人,是醫療資源配置者。由於分級診療機制尚未建立,全科醫生手裡的資源較少,造成老百姓“有病亂投醫”。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讓公眾多瞭解全科醫生配置醫療資源的特殊地位,以及對居民提供全生命週期健康服務的重要作用。

責編:齊琪

跟其他專科一樣,也是一門臨床醫學專科。遲春花介紹,全科醫學很“全面”,不僅需要有解決常見病、多發病的能力,還要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注重預防和康復,對固定人群實施連續性的健康管理服務等。

“全面並不意味著不精不專,也不比專科醫生低一級。比如,呼吸科醫生看不了內分泌、兒科,可是家庭醫生都能看。”遲春花說。

吳浩曾在英國、澳大利亞專門學習醫學課程。“一般來說,發達國家的全科醫生占醫生總數的一半,他們發揮首診服務、基本醫療保健、健康管理的作用。居民有什麼問題先找家庭醫生,需要轉到專科也是家庭醫生幫忙預約轉診,否則保險不予報銷。直接看專科的診療費高昂,性價比不高。”

吳浩提出,家庭醫生不只是看小病,而是提供基本醫療保健服務。基本醫療在我國以及一些國際組織被翻譯為“初級衛生保健”,很多人對此理解為水準較低、技術較差的衛生服務。而長期以來開展基本醫療保健的基層醫療機構水準不高,也加深了人們對家庭醫生的認識誤區。

在缺醫少藥的年代,經過簡單專業訓練的赤腳醫生,有效地提高了中國的健康水準。然而,今天的家庭醫生,是按照國家標準經過規範化訓練的高素質專業醫學人才,不再是昔日的赤腳醫生。隨著疾病譜的變化,影響人們健康的主要因素已轉變為生活方式,只有關注生理、心理和社會的現代醫學模式,才能應對健康挑戰。全科醫學適應現代醫學模式,被許多國家青睞,全科醫學體系逐步成為各國衛生服務體系的基石。

“西方沒有基層之說,全科和專科平等協作,全科醫生負責首診、基本醫療,專科醫生負責疑難重症處理,不能簡單說‘小病在社區、大病去醫院’。”吳浩說。

上門服務不是“必須的”

要不要挨家挨戶提供上門服務需進行評估。居民對家庭醫生進家服務期望值高,與我國醫療體系缺少康養護理環節有關

姚彌和他的團隊管著2000多名居民。

“1/3是健康人,1/3是有健康高危因素的居民,剩下1/3是有慢病的患者。針對一些行動不便、高齡的居民,比如一些需要創面換藥的患者、臨終病人、高齡老人,家庭醫生團隊才提供上門服務,但一年上門次數不超過50次。”姚彌說,要不要提供上門服務需要評估,畢竟上門服務一次要佔用1個小時,而且是團隊6個人一起去上門,可以帶到居民家中的醫療設備、藥品非常少,並不利於診療的開展。

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年有42萬診療人次,上門服務僅為1000多人次。吳浩說,居民對家庭醫生進家服務期望值高,與我國醫療體系缺少康養護理環節有關。“患者從醫院治療回來,需要大量康復護理,應該有專門機構提供服務,然後再讓病人回到社區,現在是直接回到家裡,缺少應有的康養服務。”據估算,上門一次的服務成本約為每人286元,隨著人力成本上升,上門服務將越來越貴,許多居民收入水準難以負擔。

“國外的全科醫學也叫家庭醫學,絕大部分全科醫生都將成為家庭醫生。‘家庭’的含義與全科醫學定義、醫學模式有關,也與衛生體制有關。如美國以家庭為保險對象,與家庭醫生簽訂協定;也有全家人信任全科醫生,聘請其成為家庭首診負責人。”吳浩說,家庭醫生並不是一定要上門提供服務。

在我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由全科醫生牽頭,還包括鄉鎮衛生院醫生、村醫、護士等。這種團隊服務模式最初於1967年由美國提出,經過試點論證,發現其可有效降低醫療成本、提高服務品質、改善醫患關係,很多發達國家紛紛效仿。

吳浩說,家庭醫生是居民健康守門人,是醫療資源配置者。由於分級診療機制尚未建立,全科醫生手裡的資源較少,造成老百姓“有病亂投醫”。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讓公眾多瞭解全科醫生配置醫療資源的特殊地位,以及對居民提供全生命週期健康服務的重要作用。

責編:齊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