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鄉村教師首創萬盛寄宿制學校,還為當地村民修建電站~

令狐榮松, 這個出生于普通農家的人民教師, 數十年如一日, 始終懷揣著對“三尺講堂”的熱愛與執著, 培育著鄉村教育的星火。 他在哪裡, 課堂就在哪裡;學生在哪裡, 他專注的目光就在哪裡。 38年紮根鄉村, 他燃燒了青春, 揮灑了汗水, 用平實的行動, 詮釋著教育中“愛”的豐富內涵。

一名鄉村教師的平凡之路

茶園小學位於石林鎮茶園村, 這裡山路崎嶇、群山高聳, 海拔1000多米, 冬季特別寒冷, 偶爾還會被大雪封山。 目前, 這所學校只有7名教師, 81名學生。 作為學校裡“教齡”最長的教師, 今年57歲的令狐榮松為了照顧山裡的孩子們, 已經在此堅守了38年。

常有人問他, 這樣的日子不辛苦嗎?他總是淡然地回答:“我已經習慣了。 ”成為一名教師後, 他遇到過無數不盡人意的事情, 痛苦過、煩惱過, 但只要看到孩子們純真的眼神和對知識的渴望, 他就瞬間恢復了堅守下去的動力與決心。

他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 他的故事並不驚心動魄, 但那些渺小的瞬間發生的一樁樁小事, 卻感動著每一個聆聽的人。

帶著初心 把汗水揮灑故土

黝黑的膚色、俐落的短髮, 眼前的令狐榮松和其他教師一比, 著實顯老得多。 1980年, 19歲的令狐榮松從49中學畢業後,

選擇回到了故鄉石林鎮茶園村, 只因這裡的學校緊缺教師。 當年, 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茶園村最偏遠的和平小學任教, 自此開啟了他作為一名鄉村教師的教書生涯。

從在鄉村受教, 再從高中畢業後回到鄉村教學, 令狐榮松見證了石林鎮茶園村鄉村教育的發展, 也留下了許多對鄉村教育的觀察與思考。 因為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 私下裡, 他被當地群眾稱為“播種希望的大山使者”。

當學成歸來, 年輕的令狐榮松回到石林鎮茶園村, 走在鄉間的田埂上, 蜿蜒的山脈與天空相接, 這裡的土地和土地之上的人們, 都帶給他樸實的熟悉感。 山大溝深, 外面的人不願進來, 山裡的孩子卻渴求瞭解外面的世界。 “我從小隨家人在茶園村這片樸實而又邊遠的山區成長。

當年的我, 最希望的就是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可能在發達的地區, 那種希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感受並不強烈, 但在這裡, 卻真實而迫切。 ”令狐榮松說。

那時的和平小學, 教室陳舊矮小, 操場泥濘坑窪,

是萬盛最偏遠的村小。 距離場鎮40多公里, 來回一趟得翻山越嶺, 步行10多個小時。 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 令狐榮松一干就是25年, 多次謝絕了去鎮上學校教書的機會。

那些年, 學生的課本、作業本、教學用品等, 都是由令狐榮松肩挑背磨運到學校, 直到2003年這裡通了公路, 才告別了步行運輸。 為了教學需要, 為了方便師生出行, 他用自己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4500元錢買了一輛摩托車, 讓和平小學進入了“私車公用”時代, 學校的一切物品, 皆由這輛摩托運送。 由於彎多坡陡, 道路通行條件差, 令狐榮松不知摔跤過多少次, 受了多少次傷……

最令人感動與欽佩的是, 令狐榮松還帶領當地村民修建了一座電站。 上世紀80年代, 茶園村仍舊使用煤油燈照明。 什麼時候山裡人能用上電?什麼時候孩子們能在電燈下讀書寫字?令狐榮松突發奇想:“能不能在深山溝修個電站呢?”帶著這個想法,令狐榮松多次考察,查閱各種水電書籍,不計得失,反復試驗,花盡積蓄,組織帶領村民參與,終於利用當地水力資源建成了電站。至此,茶園村的油燈照明成為歷史,一縷縷透著現代文明氣息的電光在大山深處閃耀。孩子們不但能在電燈下學習,也能通過電視看到“外面的世界”。

拼盡全力 創辦我區第一所寄宿制小學

2007年,令狐榮松接到了一項新任務,組織創辦我區第一所寄宿制小學。他甚是明白上級領導的苦心,石林鎮的村居大多分散在交通不便的深山裡,孩子們往往天不亮就出門,伴著月光回家,既不安全又耽誤了學習時間。創辦寄宿制小學,將住家離學校遠的孩子集中起來教學,保障了他們的安全,也更方便教學。

同年8月,他成功地將萬盛最偏遠的和平、柏樹、青龍三所小學合併,創辦了我區第一所寄宿制小學——茶園小學。然而,合校過程中,許多學生家長不理解,也不配合。為此,令狐榮松帶著同事翻山越嶺,踩著羊腸小徑去學生家中做合校宣傳和解釋工作。

令狐榮松回憶,有一次,他剛到一位學生家裡,便被家長一盆“冷水”潑來:“令狐呀,你想合個‘大學校’當‘大官’嘛?可孩子上學就苦囉!”面對板著臉不理解的學生家長,他心平氣和地解釋:“合校有諸多好處,孩子全日制住讀,生活有補貼,師資優良,開課齊全,一定會學得好、成長好。”從下午談到晚上,思想保守的學生家長終於想通了。經過多天奔波,三所學校的學生家長都同意將孩子送到茶園小學就讀。

合校後,師生多了,既是好事,又是麻煩事。為了解決師生住宿問題,令狐榮松親自動手,將原有的教室隔成宿舍和辦公室。他和工人師傅一道,新修了乒乓球台,安裝了籃球架,修建了廚房、浴室,並添置了洗衣機和電冰箱等。整個暑假,他一直在忙碌奔波,假期結束後,他瘦了整整十斤。

對令狐榮松來說,管理寄宿制小學,最辛苦的是對住宿幼童和留守兒童的管理。“學前班和低年級學生易尿床,生活難自理,為此,我每夜幾次起床到寢室巡查,照料學生。”令狐榮松說。

為了孩子住得舒心、玩得順心、吃得開心,為了貧困兒童、留守兒童得到優先呵護,為了優化辦學條件,令狐榮松花了很多精力和時間,找了許多社會團體、好心人和志願者,資助幫扶了不少特困生讀完了初中、高中、大學。

令狐榮松還規範了寄宿生的管理,設置了活動課和自習課,讓孩子們養成晨練、白天全力學習、晚上安心就寢的習慣。為了開源節流,他又當上了學校的義務水電工、維修工,學校各種設施發生的小故障全由他解決。而且,他還利用校園空地,帶領全體教師一道種菜。高寒山區冬天滴水成冰,他又想盡辦法多方籌集資金為學生宿舍添置烤火爐、空調,為食堂添置回風爐。他還是學校師生、食堂的採購員,每週兩次往返於五十公里外的菜市場成為令狐榮松的規定動作。哪怕再嚴寒的冬天,他也照舊前行,常常因負重而摔傷,給身體留下了好些傷痕。

他說,茶園小學是他的家,他把一個一個可愛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拼盡全力呵護,只為他們接受更好的教育。

用愛教育 讓孩子們樂觀自信

教育是帶有溫度的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這種溫度不僅來自教師,還來自于教師的一顆愛心。“教育不僅是傳遞知識,更是傳承一份愛心。用愛教育,讓孩子們光芒四射。”令狐榮松說,傾盡全力的教學,讓他也收穫良多。

在令狐榮松的眾多學生中,有一個叫王莎莎的學生與他很親近。王莎莎是一個靦腆的女孩,肉嘟嘟的鵝蛋臉,一笑就會露出兩瓣“兔牙”,很是可愛。但這樣一個可愛的女孩卻有著一段艱難的身世。王莎莎的家在大山深處,父親是殘疾人,母親有精神疾病,是村民口中的“瘋子”。王莎莎身體健康,難能可貴的是沒有遺傳父母的疾病,但她的成績卻一直墊底,這也導致了莎莎總是悶悶不樂。為了讓她感受到來自身邊、社會的關心,令狐榮松常常與莎莎聊天,幫她輔導作業,更在她生日的時候送給了她一雙粉色的新鞋,這讓常常愁眉苦臉的莎莎終於露出了歡心的笑容。“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刻她的眼神,像星光一樣清澈明亮,這件小事讓孩子大受感動,之後我把她的座位調整到前排,上課再互動時,她的眼神也有了明顯的不同,閃著光,有了自信。”令狐榮松說,如今莎莎的學習成績比之前上升了不少,看到樂觀自信的她,他很欣慰。

什麼是幸福?對令狐榮松而言,幸福就是看著孩子們一天天茁壯成長。“就像你播種了一粒種子,這粒種子裡包含著你的希望,當你一天天看著這粒種子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你也會收穫滿滿的幸福。”令狐榮松說。

談起茶園小學的現狀,令狐榮松感慨頗深。他說,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鄉村小學的硬體條件很落後,其實現在鄉村學校的硬體教學設施和早些年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令狐榮松尤其記得他的小時候,教室是土坯房,不暖和,光線也暗,學校也沒有提供住宿。現在不一樣了,茶園小學有食堂、嶄新的教學樓、宿舍樓、多用廳、塑膠操場等等,山裡娃也能享受和城裡孩子一樣的教育。

令狐榮松說:“當一名鄉村教師,真的挺好,但我更希望孩子們能飛到更遠的地方。我所教的孩子,他們最渴望和最缺的就是開闊的眼界。”

時代在發展,尤其近年來,令狐榮松切身感受到了鄉村教育的蓬勃發展。而他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多方認可,先後獲得“重慶市第四屆先進工作者”“重慶市第四屆勞模”、榮登2018年第67期重慶好人榜的“敬業奉獻”類重慶好人、榮獲“重慶市師德標兵”、區級“優秀輔導員”、區級“優秀教師”、區級“五好家庭”等榮譽。這些榮譽的背後,凝聚著他從教38年紮根山區奉獻的心血,彙集著身為“山裡娃”的他想讓更多山裡娃不受“禁錮”走出大山的夢想。從教38年,付出38年,他用大愛書寫了大婁山38年的傳奇教育故事!

文/圖 劉文佳 羅傅芮 郎靜宇

什麼時候山裡人能用上電?什麼時候孩子們能在電燈下讀書寫字?令狐榮松突發奇想:“能不能在深山溝修個電站呢?”帶著這個想法,令狐榮松多次考察,查閱各種水電書籍,不計得失,反復試驗,花盡積蓄,組織帶領村民參與,終於利用當地水力資源建成了電站。至此,茶園村的油燈照明成為歷史,一縷縷透著現代文明氣息的電光在大山深處閃耀。孩子們不但能在電燈下學習,也能通過電視看到“外面的世界”。

拼盡全力 創辦我區第一所寄宿制小學

2007年,令狐榮松接到了一項新任務,組織創辦我區第一所寄宿制小學。他甚是明白上級領導的苦心,石林鎮的村居大多分散在交通不便的深山裡,孩子們往往天不亮就出門,伴著月光回家,既不安全又耽誤了學習時間。創辦寄宿制小學,將住家離學校遠的孩子集中起來教學,保障了他們的安全,也更方便教學。

同年8月,他成功地將萬盛最偏遠的和平、柏樹、青龍三所小學合併,創辦了我區第一所寄宿制小學——茶園小學。然而,合校過程中,許多學生家長不理解,也不配合。為此,令狐榮松帶著同事翻山越嶺,踩著羊腸小徑去學生家中做合校宣傳和解釋工作。

令狐榮松回憶,有一次,他剛到一位學生家裡,便被家長一盆“冷水”潑來:“令狐呀,你想合個‘大學校’當‘大官’嘛?可孩子上學就苦囉!”面對板著臉不理解的學生家長,他心平氣和地解釋:“合校有諸多好處,孩子全日制住讀,生活有補貼,師資優良,開課齊全,一定會學得好、成長好。”從下午談到晚上,思想保守的學生家長終於想通了。經過多天奔波,三所學校的學生家長都同意將孩子送到茶園小學就讀。

合校後,師生多了,既是好事,又是麻煩事。為了解決師生住宿問題,令狐榮松親自動手,將原有的教室隔成宿舍和辦公室。他和工人師傅一道,新修了乒乓球台,安裝了籃球架,修建了廚房、浴室,並添置了洗衣機和電冰箱等。整個暑假,他一直在忙碌奔波,假期結束後,他瘦了整整十斤。

對令狐榮松來說,管理寄宿制小學,最辛苦的是對住宿幼童和留守兒童的管理。“學前班和低年級學生易尿床,生活難自理,為此,我每夜幾次起床到寢室巡查,照料學生。”令狐榮松說。

為了孩子住得舒心、玩得順心、吃得開心,為了貧困兒童、留守兒童得到優先呵護,為了優化辦學條件,令狐榮松花了很多精力和時間,找了許多社會團體、好心人和志願者,資助幫扶了不少特困生讀完了初中、高中、大學。

令狐榮松還規範了寄宿生的管理,設置了活動課和自習課,讓孩子們養成晨練、白天全力學習、晚上安心就寢的習慣。為了開源節流,他又當上了學校的義務水電工、維修工,學校各種設施發生的小故障全由他解決。而且,他還利用校園空地,帶領全體教師一道種菜。高寒山區冬天滴水成冰,他又想盡辦法多方籌集資金為學生宿舍添置烤火爐、空調,為食堂添置回風爐。他還是學校師生、食堂的採購員,每週兩次往返於五十公里外的菜市場成為令狐榮松的規定動作。哪怕再嚴寒的冬天,他也照舊前行,常常因負重而摔傷,給身體留下了好些傷痕。

他說,茶園小學是他的家,他把一個一個可愛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拼盡全力呵護,只為他們接受更好的教育。

用愛教育 讓孩子們樂觀自信

教育是帶有溫度的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這種溫度不僅來自教師,還來自于教師的一顆愛心。“教育不僅是傳遞知識,更是傳承一份愛心。用愛教育,讓孩子們光芒四射。”令狐榮松說,傾盡全力的教學,讓他也收穫良多。

在令狐榮松的眾多學生中,有一個叫王莎莎的學生與他很親近。王莎莎是一個靦腆的女孩,肉嘟嘟的鵝蛋臉,一笑就會露出兩瓣“兔牙”,很是可愛。但這樣一個可愛的女孩卻有著一段艱難的身世。王莎莎的家在大山深處,父親是殘疾人,母親有精神疾病,是村民口中的“瘋子”。王莎莎身體健康,難能可貴的是沒有遺傳父母的疾病,但她的成績卻一直墊底,這也導致了莎莎總是悶悶不樂。為了讓她感受到來自身邊、社會的關心,令狐榮松常常與莎莎聊天,幫她輔導作業,更在她生日的時候送給了她一雙粉色的新鞋,這讓常常愁眉苦臉的莎莎終於露出了歡心的笑容。“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刻她的眼神,像星光一樣清澈明亮,這件小事讓孩子大受感動,之後我把她的座位調整到前排,上課再互動時,她的眼神也有了明顯的不同,閃著光,有了自信。”令狐榮松說,如今莎莎的學習成績比之前上升了不少,看到樂觀自信的她,他很欣慰。

什麼是幸福?對令狐榮松而言,幸福就是看著孩子們一天天茁壯成長。“就像你播種了一粒種子,這粒種子裡包含著你的希望,當你一天天看著這粒種子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你也會收穫滿滿的幸福。”令狐榮松說。

談起茶園小學的現狀,令狐榮松感慨頗深。他說,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鄉村小學的硬體條件很落後,其實現在鄉村學校的硬體教學設施和早些年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令狐榮松尤其記得他的小時候,教室是土坯房,不暖和,光線也暗,學校也沒有提供住宿。現在不一樣了,茶園小學有食堂、嶄新的教學樓、宿舍樓、多用廳、塑膠操場等等,山裡娃也能享受和城裡孩子一樣的教育。

令狐榮松說:“當一名鄉村教師,真的挺好,但我更希望孩子們能飛到更遠的地方。我所教的孩子,他們最渴望和最缺的就是開闊的眼界。”

時代在發展,尤其近年來,令狐榮松切身感受到了鄉村教育的蓬勃發展。而他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多方認可,先後獲得“重慶市第四屆先進工作者”“重慶市第四屆勞模”、榮登2018年第67期重慶好人榜的“敬業奉獻”類重慶好人、榮獲“重慶市師德標兵”、區級“優秀輔導員”、區級“優秀教師”、區級“五好家庭”等榮譽。這些榮譽的背後,凝聚著他從教38年紮根山區奉獻的心血,彙集著身為“山裡娃”的他想讓更多山裡娃不受“禁錮”走出大山的夢想。從教38年,付出38年,他用大愛書寫了大婁山38年的傳奇教育故事!

文/圖 劉文佳 羅傅芮 郎靜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