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城市越來越大而不是越來越小?

大城市比小城市擁有優勢, 這種優勢將造成滾雪球效應, 即“強者恒強”。 除非像美國底特律那樣, 出於政治和產業的特殊衰落,

一般城市都會越來越大。 世界各國人口流動, 普遍是從農村流向城鎮, 城鎮流向中小城市, 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 大城市之間聯繫愈加緊密, 成為“大都市圈”。 美國紐約、費城、芝加哥一樣非常擁擠。 紐約、五大湖和洛杉磯三大都市圈, 占地面積不足美國本土面積的0.5%, 人口超過全國三分之一, GDP總量超過全美GDP總量一半。 世界會越來越陡峭。 這裡面的經濟規律是什麼呢?

首先, 城市越大, 經濟越有效率。

一個城市越大, 公共成本就越低。 政府大量造橋鋪路, 即使沒有收費, 由於馬路充分利用, 其他方面效率提高, 政府在馬路的投資也就變得划算。 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 之所以大量修築地鐵, 很重要的原因:即使地鐵本身難以收回成本, 政府認為,

其他方面的效率提升非常顯著。

再舉一個簡單例子:能源利用率提高。 北京目前有兩千多萬人口, 為這兩千多萬人供水供電, 是聚集的成本高, 還是分散的成本高呢?答案很顯然, 是前者。 如果北京人口是5000萬人, 為這5000萬人提供水電能源, 其邊際成本是很低的。 可能只是加大輸電功率, 增加一些管道, 多建幾個垃圾焚燒處理廠。 平均到每個人頭上的能源和環境成本, 反而更低。

從古至今, 人類最好最便利的生活方式, 都是從大城市開始普及。 古羅馬有先進的基礎設施:道路、引水管道, 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 今天的地鐵、車站, 也是從大城市噴薄興起。 人類總是嚮往更美好生活的, 大城市的高水準生活方式, 會吸引人們前往。

其次, 人口越多, 產業越多, 就業機會越多。

韓國的首爾既有傳統重工機械, 零售批發等行業, 還有金融、電信、科技、娛樂、旅遊、傳媒等行業, 其GDP占到韓國將近一半。 北京在籍人超過2000多萬, 實際人口可能已達到3000萬, 除了五環以內高大上的產業, 北京周邊還有大量傳統行業, 甚至包括一些工廠。 城市越大, 規模效應越明顯, 其GDP能量就越大, 即使在超大城市同樣成立。

大城市聚集新興產業, 年輕人趨之若鶩, 創新能力自然就強。 一個有著三千萬人口的超級大城市, 相當於小型國家, 大部分是年富力強的工作人群, 聚集在一起很容易就“創新爆炸”, 這是只有幾百萬人口的城市所不能比擬的。 中國申請專利最多的城市是北上廣深, “人均專利數”也落在了這些城市頭上,

這並非意外。

由於產業和聚集效應, 大城市創造的工作崗位非常可觀。 雖說貧富差距巨大, 但是, 大城市窮人的生活水準反而更高——這可以從中國各城市“最低工資標準”得到參考。 中國深圳的最低工資, 月薪已經超過2000元。 這是深圳最貧窮階層的收入水準。 放在內地縣城, 則是一般民眾的收入水準了。

再次, 城市會自發生長。

城市擴張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它像生物軀體成長, 基於細胞分裂的需求一樣。 只要沒有病變(比如底特律汽車產業急劇衰弱, 或者資源型城市崩潰), 擴張就是自然現象。

超大城市會產生“多中心化”現象。 人口數量達到幾千萬規模, 就像一個密集的小型國家。 幾千萬人不是像過去那樣圍繞一個市中心散開分佈,

圍繞固定幾個產業, 它們自發生長, 形成一個個核心區。 從產業佈局說叫“產業中心”, 從住宅上可以稱為“大型社區”(像北京回龍觀和天通苑, 加起來有將近100萬人口), 從商業分佈上叫做“大型商圈”。

所有超大城市都是去中心化、多中心的城市形式。 在不同中心內部, 他們自成一體, 比如酒店、住宿、旅遊、服務, 消費商貿, 這些行業依賴方圓幾公里內的數十萬人群就可以了。 在北京這樣的城市, 你很難說哪裡是“市中心”。 未來城市的擴展, 很可能就是這樣, 變成許多城市的聚集組合。 這一點在珠三角和長三角, 已經有很明顯的體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