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潘剛:思深以致遠,謀定而後動

近日,據伊利股份(600887.SH)發佈的2017年年報顯示,伊利的營業收入、淨利潤、綜合市場佔有率、消費者滲透率、淨資產收益率等五大核心指標持續穩居行業領先。 其中,淨資產收益率連續9年保持在20%以上。

由於伊利所處的乳品行業比較特殊,橫跨一二三產業,上游有種養殖業,中間是生產加工環節,下游有十幾億消費者,面對如此長且環節複雜的產業鏈,董事長兼總裁潘剛的每一次決策都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多年來,潘剛在企業管理的實踐中,形成了“思深以致遠,謀定而後動”的領導風格,帶領伊利在中國乳業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走出了一條中國乳企的國際化之路,也為全球乳業的發展摸索出了一條中國道路。

思深致遠:帶領伊利邁入全球八強,成就淨資產收益率全球乳業領先

作為伊利的領導者,潘剛是一個喜歡思考、也善於思考的人。 對他來說,最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伊利該往何處去?”對此,潘剛用行動給出了他的答案:成為全球一流的品質企業——把“品質”融入到企業文化的基因中,不斷發揮創新的驅動作用,將產品和服務做到極致,用“伊利品質”贏得十幾億消費者的心。

伊利董事長兼總裁潘剛在2017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發言

2017年,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潘剛提出了“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給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的觀點,並分享了他對“品質”的思考:“企業要提升品質,必須從戰略、文化和標準三個方面來發力,也就是要把品質戰略作為企業戰略的核心、把品質作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建立比肩甚至超越國際水準的品質標準和體系”。

思考的背後是行動。

在潘剛的帶領下,伊利將“伊利即品質”作為企業信條,讓所有員工都成為品質的塑造者,同時還全面啟動了“品質領先3210戰略”,在行業內創立了“品質管控三條線”,持續性升級伊利全球品質安全管理體系,保障產品品質。

創新則是伊利永葆活力的另一個秘訣。 潘剛說:“伊利雖然走過了半個多世紀,但還處在青春期,我們保持年輕的秘訣,就是持續的創新。 ”為了滿足消費者對“品質消費”的需求,伊利不斷研發創新。 眾多“叫好又叫座”的產品陸續上市。 截至2017年,伊利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高端產品占比達到49%。

實踐證明,正是潘剛對於品質和創新的“思深”,才有了伊利發展的“致遠”,也才讓伊利的產品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實現了伊利的快速發展。

謀定而動:伊利之路,中國乳業發展之路

在行業漲潮時保持定力穩紮穩打,在行業退潮時頂住壓力持續增長,這些年伊利的發展之路很好地詮釋了“知勢而為、應勢而行、逆勢而上”。 不過對於潘剛來說這還不夠,他還要帶領中國乳業走出一條自己的發展之路,助力實現“健康中國夢”。 因此,潘剛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伊利,還要放眼全球乳業的發展大勢,才能為中國乳業謀篇佈局。

潘剛指出:“在資源和創新步入全球化的今天,中國乳企需要直面挑戰,才能讓自己可以更好地服務消費者”。 在他的推動下,伊利全面推動“全球織網”戰略,構建了一張覆蓋全球資源體系、全球創新體系以及全球市場體系的大網。

從主導實施中美食品智慧谷,到建立歐洲研發中心,再到完成大洋洲生產加工基地建設,潘剛和伊利成功地將市場需求與科研成果相結合,用全球智慧和全球資源服務廣大消費者,為中國乳企向“全球企業”邁進樹立了標杆。

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潘剛始終堅持用“伊利標準”來管理全球合作夥伴,正是這種嚴苛才成就了伊利的品質。

帶領全產業鏈合作夥伴共同成長,是潘剛對於“共贏”這一發展理念的深刻理解。 在他看來,“厚度優於速度、行業繁榮勝於個體輝煌、社會價值大於商業財富”。 面對伊利員工,潘剛曾說:“讓我們時刻銘記自己是一家食品企業,和土地關聯,和數百萬奶農、數十萬合作夥伴和員工關聯。 ”

怎樣才能解決合作夥伴的資金問題?經過討論,潘剛決定要嘗試探索一種全新的產融結合模式,並且必須要由核心企業承擔實質性風險責任。 伊利全資成立了融資性擔保公司、商業保理公司和產業鏈金融中心,陸續推出了“青貯保”、“牧場保”以及“種植保”等12個金融產品,被農牧民稱為“十二個寶寶”,有效解決了產業鏈夥伴的融資難問題。

傳道授業:三登哈佛,發出全球企業界的“中國聲音”

從“伊利即品質”的企業信條到“共贏”的發展理念,從“不創新,無未來”的創新思維到中國乳業的全球化之路,潘剛的管理思想和伊利的發展歷程,兩度成為哈佛大學的教學案例,潘剛也三登哈佛講臺。

2018年年初,潘剛受邀第三次赴哈佛授課。這次,潘剛分享的不只是伊利的國際化之路,更有對全球農業未來的思考。正如他在哈佛講臺上指出:“大到國家,小到企業,只有抱著一種開放的態度,通過合作,才能實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思深以致遠,謀定而後動”。在潘剛眼中,思考和行動本來就是一體的,思考決定了行動的成果,行動反映了思想的深度。做企業也是一樣的道理,“思於當下,謀于未來”。多年來,伊利穩健的發展,於無聲處聽驚雷,於細微處見精神,這就是伊利的掌舵人,潘剛。

(注:此文屬於人民網登載的商業資訊,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伊利全資成立了融資性擔保公司、商業保理公司和產業鏈金融中心,陸續推出了“青貯保”、“牧場保”以及“種植保”等12個金融產品,被農牧民稱為“十二個寶寶”,有效解決了產業鏈夥伴的融資難問題。

傳道授業:三登哈佛,發出全球企業界的“中國聲音”

從“伊利即品質”的企業信條到“共贏”的發展理念,從“不創新,無未來”的創新思維到中國乳業的全球化之路,潘剛的管理思想和伊利的發展歷程,兩度成為哈佛大學的教學案例,潘剛也三登哈佛講臺。

2018年年初,潘剛受邀第三次赴哈佛授課。這次,潘剛分享的不只是伊利的國際化之路,更有對全球農業未來的思考。正如他在哈佛講臺上指出:“大到國家,小到企業,只有抱著一種開放的態度,通過合作,才能實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思深以致遠,謀定而後動”。在潘剛眼中,思考和行動本來就是一體的,思考決定了行動的成果,行動反映了思想的深度。做企業也是一樣的道理,“思於當下,謀于未來”。多年來,伊利穩健的發展,於無聲處聽驚雷,於細微處見精神,這就是伊利的掌舵人,潘剛。

(注:此文屬於人民網登載的商業資訊,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