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聽費孝通重釋 何為“美好社會”

費孝通曾說,自己一輩子隻寫了兩篇文章,一篇“農村”,一篇“民族”。 大時代裡的一介書生,在外界巨變與歷史動盪中力圖持續內心的寫作,其終極求索,是探尋社會如何能更好。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出版的《探尋一個好社會:費孝通說鄉土中國》,書中首次發表費孝通的《對“美好社會”的思考》一文手稿,這是費孝通一生探尋心得的濃縮,也是中國學者首次就“重釋美好社會”議題向世界發言,系統闡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思想。

費孝通少年早慧,青年成名,暮年得道。 其早年心志一以貫之,直達生命終點。

那些在歲月中輕輕翻動的泛黃書稿,帶我們回到行行重行行的田野調查現場,體味瑤山慘劇的慟殤時刻,師友的恩情與離散,耄耋老境中的真誠反思……大時代裡的一介書生,在外界巨變中力圖持續內心的寫作,其終極關懷是對美好社會的思考和探尋,是鄉土中國的現代出路和現實途徑。

1936年的江村調查,是費孝通一生探尋“中國方案”的起點,他的《江村經濟》一書向世界講述了“中國鄉村社區的全部生活”,深刻探究傳統文化在西方影響下的變遷,成為中國本土化研究的典範。 江村之變,可作鄉土中國八十年變遷的縮影。 幾千年農耕文明養成的鄉土中國,欲從農耕、保守、封閉、禮治的傳統形態轉換到工商、進取、開放、法治的現代軌道,何其艱難?費孝通的一生著述,是一筆特殊遺產,如果確定一個總題目,“鄉土中國的現代出路和現實途徑”可作首選——農業文化和工業文化如何替易?面對鄉土社會的損蝕,鄉土還能重建嗎?城市化怎樣避免西方國家經歷的社會震盪、農村凋敝、農民流離失所的代價?

作者張冠生曾為費孝通做助手,他所著的《探尋一個好社會:費孝通說鄉土中國》全書以閒適的書話體重述費先生心路、學路、思路與書路,既發揮出書話體“真性情、真見識、真故事”的自由精神,也呈現出重回歷史現場之親聞、親歷、親見的獨有魅力。 一段段塵封已久的書話,重現費孝通起伏動盪的生命記憶,亦勾勒出百年中國知識份子的精神史。

(陳 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