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從臺灣來大陸工作?是工資更高還是有別的原因

網友一:

因為臺灣近幾年的經濟整體發展形勢回落, 臺灣人來大陸工作的情況越來越多。

有消息稱2015年臺灣人赴海外工作人數是72.4萬人, 來大陸工作大約有41萬人, 大約占58%的比例。

而這兩三年, 以我的觀察, 雖然來大陸工作的臺灣人有新來的, 也有去其他地區的, 但是從臺灣來大陸工作的人卻明顯多了不少。 但他們主要聚集在比較發達的大城市及周邊, 像上海、廈門以及北京、廣州等地。

他們來大陸工作的行業從前些年的實業到現在的商業零售業、廣告行銷行業, 越來越多。 他們大多都是有親戚、朋友在大陸,

也有很多人在來大陸工作之後在這邊娶妻生子, 紮根大陸。

在上海生活的臺灣人特別多, 有常駐大陸的, 也有來大陸訪問、商業合作的;在福建廈門等地還會有專門的“臺灣村”;而在北京, 大約有2000家左右的台資企業;華東、華北等各地的台商同盟會也可以說是遍地開花。

台商涉及的行業從電子加工、果蔬加工的工業到餐飲、百貨等服務業, 再到娛樂業, 有台資背景的企業正在逐年增加。

從臺灣來大陸工作有多少人, 我不確定, 但我知道隨著我們經濟的發展, 會有越來越多的臺灣人、外國人來到這裡工作, 發展事業。

網友二:

我自己是湖北人, 從2003年大學還沒有畢業就以儲備幹部應聘到臺灣企業上班(現在回頭看, 儲備幹部就是個大坑)。

家台企在蘇州, 當時是做電腦主機板的, 由於那家公司的管理制度太嚴苛並且不人性化, 所以離職率非常高。 我在那邊基本上算是熬。

每天站著上班, 處理SMT機台故障, 因為每班12小時, 白夜兩班倒, 雜訊大、錫爐又有毒, 真心很辛苦。

後來換的幾份工作,

也全部是臺灣企業, 行業是電子元器件, 一直至今都在這個行業。

實際上, 可以這樣講, 來大陸工作的臺灣人不下百萬。

先談產業, 從九十年代初期開始, 富士康在廣東深圳、江蘇昆山建廠, 到90年代中後期的一大堆主機板廠華碩、明基、廣達、仁寶、順達、精英、技嘉、微星、亞旭等在臺灣就吸收消化了日本的電子製造技術, 人工成本及廠地成本的原因, 陸續從臺灣西進大陸, 帶動了一大批產業鏈入駐。

我們已經可以看到, 有一些臺灣的年輕人自從來到大陸以後, 不願意再回臺灣, 都已經嚮往到大陸來找工作, 而那些茶葉蛋的典故, 只能充明說明那些深居島內的臺灣人, 真的是沒有見過世面, 沒有發現大陸已經開始變得異常強大了。

總體來看, 臺灣與大陸同總同源, 終有一日, 大陸日益強大, 臺灣會主動回歸

網友三:

我在富士康打工, 這裡有很多台幹(臺灣幹部), 他們有明顯的優越感, 工資待遇要比大陸幹部高出十幾倍甚至幾十倍, 感覺他們和大陸人說話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 我們只能敢怒不敢言, 誰讓企業是人家臺灣的呢!

一次我們部門聚餐, 經理是台幹, 大陸幹部給經理敬酒, 人家就是不喝, 只是端起來比劃一下, 眼睛都不瞅一下敬酒人, 可當一個台幹副理敬酒時, 他卻一飲而盡, 當時真的好氣!

臺灣人在大陸一般不和大陸人來往, 更別說交朋友了。 但是他們工作起來很敬業, 比大陸人效率要高。 但是大陸人的勤勞刻苦精神值得臺灣同胞學習。

不過聽說現在好多了, 畢竟我們大陸以及今非昔比了, 遠遠超過臺灣省了, 他們也慢慢發現了大陸的很多賺錢的機會, 所以來內地上班和創業的人也越來越多。

網友四:

我在蘇州昆山, 這裡被臺灣人稱為第二故鄉, 有大概近20萬, 台企8000多,尤其是季建業在昆山任職期間,臺灣人是特等公民,圈子固定很難進入。

週末,臺灣人大多會集在茶樓,討論工作,生活中的問題,並做出決策,比如某個台企以2500的月薪招到人,馬上所有台企都以此為標準招人。

臺灣人違反交規,通常免責,我老闆當時跟我講,他闖紅燈了,被交警騎車攔下,他說我是臺灣來的,剛來,不熟,免處罰了。

其實,已經很那分辨你見到的人是臺灣人還是大陸人,不過這裡有好幾處臺灣人常去吃飯的酒店,裡面連服務員都是臺灣人,顧客基本都是臺灣人。

因為臺灣飲食,我們是吃不習慣的,被老闆拉出陪了幾次臺灣客戶,印象深刻。

老闆的兩瓶金門高梁酒,忽悠我幾年都沒有喝到,摳門,跟他們拜拜了。

網友五:

臺灣總人口2300萬左右,按照這個數字,在大陸的臺灣同胞人占到了十分之一。識別他們身份的是臺胞證、暫住證和工作證。

上海及周邊聚集了近40萬臺灣商人及家屬。他們有一個特別的名字:上臺族。台海局勢在變化,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該加班的還是要加班。

在上海的臺灣人,不僅是老闆,也有許多“打工仔”。外商湧進時,上海需要大量經理人,臺灣一批中年經理人適時填補;當商業零售業擴張時,臺灣的廣告業、行銷業者大舉挺進。

當金融證券業興起時,銀行業者、股市分析師都到上海灘摩拳擦掌。

當大陸決心扶植IT業時,全球各地的華人,其中很大一部分與臺灣有深厚關係的,都出現在上海。當保險業要起飛時,臺灣保險員在首批保險人中名列前茅。

而在北京,有大約2000家台資企業,台商總數有2萬多人,他們的經營範圍以服務業為主。繼中友百貨之後,太平洋百貨西單店和盈科店先後開業,營業面積達6.1萬平方米。

此外,錢櫃KTV也將觸角由上海伸向北京,生意非常紅火,有台資背景的星巴克咖啡在北京的店面更是一家接著一家開。

網友六:

今天在大陸工作的臺灣人究竟有多少?很難有個統一的資料。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時逢大陸開始改革開放,政府為了經濟發展制定了一系列引進外資(包括台資,港資)的政策,對於台資到大陸投資做生意優待有加。

一開始都是在廣東,福建等省份開設電子廠之類的,比如說光東莞就有上百間電子廠,後來漸漸擴展到江浙一帶,以昆山開發區最為有名。

從單一的電子廠到房地產開發,食品加工,制衣,金融等各項領域都有。為了降低成本,以及提升與雨後春筍般興起的大陸在地同行企業的競爭力,臺灣投資人也裁減了大量企業裡的台籍中層幹部和技術人員,以相對低的工資大量雇傭當地的大陸相關員工。

另外就是大陸企業的不斷興起,也大大壓縮了台資企業的生存空間。

很多賺不了錢的企業不得不撤回臺灣,或轉而搬到投資成本低的柬埔寨及越南等周邊小國。

由於上述兩種原因,我覺得臺灣人在大陸工作的人員不斷流失或出走,只會越來越少。

台企8000多,尤其是季建業在昆山任職期間,臺灣人是特等公民,圈子固定很難進入。

週末,臺灣人大多會集在茶樓,討論工作,生活中的問題,並做出決策,比如某個台企以2500的月薪招到人,馬上所有台企都以此為標準招人。

臺灣人違反交規,通常免責,我老闆當時跟我講,他闖紅燈了,被交警騎車攔下,他說我是臺灣來的,剛來,不熟,免處罰了。

其實,已經很那分辨你見到的人是臺灣人還是大陸人,不過這裡有好幾處臺灣人常去吃飯的酒店,裡面連服務員都是臺灣人,顧客基本都是臺灣人。

因為臺灣飲食,我們是吃不習慣的,被老闆拉出陪了幾次臺灣客戶,印象深刻。

老闆的兩瓶金門高梁酒,忽悠我幾年都沒有喝到,摳門,跟他們拜拜了。

網友五:

臺灣總人口2300萬左右,按照這個數字,在大陸的臺灣同胞人占到了十分之一。識別他們身份的是臺胞證、暫住證和工作證。

上海及周邊聚集了近40萬臺灣商人及家屬。他們有一個特別的名字:上臺族。台海局勢在變化,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該加班的還是要加班。

在上海的臺灣人,不僅是老闆,也有許多“打工仔”。外商湧進時,上海需要大量經理人,臺灣一批中年經理人適時填補;當商業零售業擴張時,臺灣的廣告業、行銷業者大舉挺進。

當金融證券業興起時,銀行業者、股市分析師都到上海灘摩拳擦掌。

當大陸決心扶植IT業時,全球各地的華人,其中很大一部分與臺灣有深厚關係的,都出現在上海。當保險業要起飛時,臺灣保險員在首批保險人中名列前茅。

而在北京,有大約2000家台資企業,台商總數有2萬多人,他們的經營範圍以服務業為主。繼中友百貨之後,太平洋百貨西單店和盈科店先後開業,營業面積達6.1萬平方米。

此外,錢櫃KTV也將觸角由上海伸向北京,生意非常紅火,有台資背景的星巴克咖啡在北京的店面更是一家接著一家開。

網友六:

今天在大陸工作的臺灣人究竟有多少?很難有個統一的資料。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時逢大陸開始改革開放,政府為了經濟發展制定了一系列引進外資(包括台資,港資)的政策,對於台資到大陸投資做生意優待有加。

一開始都是在廣東,福建等省份開設電子廠之類的,比如說光東莞就有上百間電子廠,後來漸漸擴展到江浙一帶,以昆山開發區最為有名。

從單一的電子廠到房地產開發,食品加工,制衣,金融等各項領域都有。為了降低成本,以及提升與雨後春筍般興起的大陸在地同行企業的競爭力,臺灣投資人也裁減了大量企業裡的台籍中層幹部和技術人員,以相對低的工資大量雇傭當地的大陸相關員工。

另外就是大陸企業的不斷興起,也大大壓縮了台資企業的生存空間。

很多賺不了錢的企業不得不撤回臺灣,或轉而搬到投資成本低的柬埔寨及越南等周邊小國。

由於上述兩種原因,我覺得臺灣人在大陸工作的人員不斷流失或出走,只會越來越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