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鄉村振興的核心是讓農民成為一種優雅的職業

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在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美麗鄉村、繁榮興盛鄉村文化、加強農村基層治理等方面做出了部署, 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藍圖。 鄉村振興戰略既是出於自己的飯碗裝自己的糧食的國家安全考慮和打造新的經濟增長引擎的需要, 根本目標是不斷提升農民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

農業正在改變傳統的面朝黃土背朝天、一顆糧食一身臭汗的生產方式。 改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 發展機械農業, 建設數字農業, 加大科技成果在農業的應用, 農業生產勞動將變得乾淨和體面。

開發農業農村多種功能, 發展觀光農業, 康養基地, 發展創意農業, 特色文化產業, 支持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 實現農業的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民創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給予更多的政策傾斜和扶持, 提升農業產業價值鏈, 完善利益鏈, 當農民更有“錢”途。

美麗鄉村建設讓農民成為生態的維護者, 創造者, 同時又是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和低碳、自由的優雅生活的享受者。 “望得見山, 看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 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 開展綠色發展行動, 實現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質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

推進湖長制、河長制, 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田綜合治理體系, 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係, 促進生態和經濟良性迴圈, 人和山水林田湖成為一個生命共同體, 和自然和諧共生。

文化為人之魂, 優良的文化才能讓人優雅。 長期以來, 農民成為素質低、思想狹隘、貧窮落後的代名詞。 加大培育有技術、有思想、懂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的力度。 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來源於鄉土文化, 在傳承睦鄰友好、互幫互助、勤儉善良、誠實守信等傳統鄉土的道德規範、人文精神的同時, 吸取現代城市文明, 形成和諧、開放、創新、效率的新鄉土文化, 重建社會信任, 重塑農民形象, 涵養浸潤文明鄉風、民風。

由工業化主導的城市化帶來了經濟的高速、增長,

但也產生了高碳、擁擠堵塞等城市病, 帶來的是農村的空心化、荒蕪化以及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社會問題, 物質的高速發展並沒有帶來相應幸福指數的提高。 美國學者科特金在《鄉村, 讓生活更美好》一書中揭示了美國等現代化國家已開始由城市化向鄉村化轉變。 和高效的城市化相比, 鄉村振興更以人為本, 彰顯了人性關懷, 職業農民也將成為更有吸引力的職業, 激發農民回鄉、能人下鄉、企業興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