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脫貧之路③ 破爛王的“養鵝產業”夢

扶貧幹部與鄧傳珊交流養鵝 。 通訊員 龔紅焰 攝

荊楚網消息4月16日下午, 在大悟縣劉集鎮店崗村一塊兩畝水田旁, 搭建著一處簡易的鵝棚。

棚外, 一名年約五旬的老漢, 一邊撒著飼料和青草, 一邊咕嚕咕嚕地叫著。 在他的身周, 一群小鵝仔歡快地搶著食。

老漢叫鄧傳珊, 今年54歲, 是這群鵝仔的主人, 也是店崗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 鄧傳珊26歲時, 因雙腎結石、積水, 左腎被摘除, 右腎進行保守治療, 身體就此落下殘疾, 完全不能幹重活。

1996年, 對鄧傳珊來說, 無異於雪上加霜, 他的妻子因病去世。 當時, 兩個女兒分別只有5歲和3歲, 兒子才三個月。

家貧志不短。 劉集鎮店崗村村支部書記鄧傳銀說, 鄧傳珊很勤奮, 也很有志氣, 無論多麼艱難, 他用殘疾的身體, 為孩子們支撐著這個家。

平時, 鄧傳珊在家種田, 農閒就到武漢走街串巷收破爛。 鄧傳珊說, 他收了10年的破爛, 所賺的錢僅夠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髒和累不說, 還經常遭受白眼, 被人看不起。 他時刻都想著, 回到村裡, 安安穩穩地做點事。

“兩個女兒已出嫁, 兒子在上大學。 ”鄧傳珊說, 2015年, 他們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縣裡每年給他們補5200元學費, 學校每年發3000元貧困生補助, 加上低保金, 每年差不多可領到1萬元錢。

“國家政策這麼好, 我不能總被政府這麼扶著。 ”鄧傳珊說, 他要通過自身努力, 實現自主脫貧, 做個有尊嚴的人。

他的想法得到村支書、駐村工作隊和幫扶責任人的一致支持。 鄧傳珊的幫扶責任人叫董能華, 是劉集鎮的鎮長。 結合鄧傳珊的身體狀況, 董能華鼓勵他在家搞養殖。

鄧傳珊給鵝餵食。 通訊員 龔紅焰 攝

精准扶貧, 要扶得精准, 要幫貧困戶找對脫貧的路子。 董能華說, 鄧傳珊剛開始提出想養牛, 他將村支書鄧傳銀叫到一起, 到鄧傳珊家開了個“決策會”, 覺得養牛成本高、見效慢, 不符合鄧傳珊家的實際, 建議他改為養鵝。 鄧傳珊接受了這個建議。

2017年7月, 鄧傳珊賣掉家裡的牛, 湊了一萬多塊錢,

然後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 獲得了5萬元的小額貸款, 建起了他的第一個鵝棚, 購進了1000只鵝苗。 鄧傳珊正式走上養鵝脫貧路。

“這些鵝苗就是我的命根子, 每天像兒子一樣伺候著。 ”鄧傳珊說, 他每天晚上要起床好幾次, 到鵝棚看看, 心裡才踏實。 半年後, 這批鵝出欄, 除去各種開支, 鄧傳珊賺了1.2萬元。

初次養鵝就嘗到了甜頭, 堅定了鄧傳珊養鵝的信心。 今年, 他建起了第二個鵝棚, 一次性購進2500只鵝苗。

“我有個夢想, 希望將養鵝辦成產業, 帶動更多的人脫貧致富。 ”鄧傳珊說, 他現在通過圈養, 摸索養鵝經驗。 待時機成熟, 他想利用附近的山場散養, 養出生態鵝, 將養鵝做成產業。

鄧傳珊夜間查看鵝棚 。 通訊員 龔紅焰 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