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懷寧掛麵:縷縷“銀絲”滋味長

潘洪奎在製作掛麵。 本報通訊員 張文濤 攝

一拉, 一扯, 一雙巧手有節奏地來回往復, 掛在面架上的面由短漸長……春日的陽光下,

一排排掛麵泛著淡白色的光, 恰似一扇扇銀絲門簾, 惹人注目。 近日, 在懷甯縣石牌鎮新民街, 記者見到了正忙著曬面的潘洪奎。

“我們手工做面的都得看‘晴雨錶’。 剛做好的面如果不能及時曬乾, 很快就會變質。 ”老潘一邊將拉抻好的面用木簽細細梳理開, 一邊認真地解釋道。

從12歲跟著父親學習做掛麵手藝, 潘洪奎做面已做了55年。 期間不論是從面廠下崗還是經歷南下打工潮, “一根筋”的潘洪奎從來沒想過放棄這門手藝。 “我家祖祖輩輩都是做掛麵的, 得有上百年歷史了, 靠著做面養育了這麼多子子孫孫。 如今兄弟三人也只有我還在做, 傳家的本事不能就此斷了。 ”

正是秉持著這份傳承老手藝的信念, 堅持傳統手工製作, 潘洪奎的小面鋪在石牌鎮頗有名氣,

通常要提前三四天才可預定上一份做好的掛麵。 “到了過年期間, 想買這面可得等咧!這面用料扎實, 清湯下鍋煮1分鐘配上青菜, 美味十足!”自小在石牌鎮生活的雷女士告訴記者, 在當地, 老人祝壽或是出門拜年, 總是少不了吃一碗地道的懷寧掛麵。 “福氣綿長”“長壽健康”等美好的祝福也都蘊藏在一碗滋味豐富的湯麵裡。

不同于普通的掛麵, 懷寧掛麵細如銀絲, 一根面只有普通掛麵的三分之一般粗, 製作技藝十分考究。 在潘洪奎的面坊裡, 一口傳承上百年的和麵缸是制面所需的第一件工具。 30斤的精製麵粉用提前調好的鹽水和開, 揉制半個小時以上, 其間按照1斤粉配1個雞蛋的比例打入約30個雞蛋,

會使面的口味更鮮、韌勁更強。 麵團揉好後即用刀切成條並均勻刷上本地產的麻油, 再順著同一方向將油與面充分攪動, 讓麵團起筋, 便是做懷甯掛麵時俗稱的“做大條”。 做完大條就要盤小條, 將大條搓成長長細細的小條。

接下來

將一根根麵條抻長並等長往復掛在面架上, 這既需要細心也需要耐心。 潘洪奎常常一干就是三四個小時, 直待面掛滿自製的面槽, 潘洪奎的準備工作才算結束。 “這幾天溫度不高, 掛好的面要在面槽裡醒個七八個鐘頭, 才能充分發酵。 ”潘洪奎告訴記者, 經過一夜的發酵, 麵條會從剛上去時的10幾公分自然拉長到40公分左右。

這時候, 趁著晴好的天氣拉抻、梳理、曬乾就是最後的工序了。

在放有掛麵的活動面架上, 潘洪奎需要兩輪拉扯才可將面拉至1米多長, 拉得快且不斷靠的是他幾十年的基本功。

拉完面為防止粘連, 潘洪奎還會拿著1根木簽一一將面梳理開。 此時的面如銀瀑一般傾瀉而下, 絲絲成縷, 勻細淨白, 煞是美觀。 手工工序完成後, 便是製作掛麵的最後步驟:自然晾乾。 春季室外晾曬約3小時, 水分收幹即可下架裝袋。 一份上好的懷寧手工掛麵就此完成。

去年, “懷寧掛麵製作技藝”被列為安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也讓堅持這門手藝一輩子的潘洪奎看到了傳承的希望。 “20多年前, 小鎮上還有近30人會做手工掛麵。 如今, 常年在做這一行的只剩一兩個了。 如果有更多的年輕人願意學, 我一定傾力相授。

”潘洪奎堅定地說。

本文來源 / 安徽日報 記者 洪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