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鐮刀彎”地區提升農業發展品質任重道遠

央廣網北京4月26日消息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導, 內蒙古通遼市位於“鐮刀彎”地區的黃金玉米帶, 近些年, 通遼市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帶領農民“調結構、轉方式”。

今年, 中央一號檔提出要提升農業發展品質, 這給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這也意味著, 除了調減玉米數量, 豐富種植結構, 結構調整還要注重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和品牌化。

那麼,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 圍繞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要求, 內蒙古通遼市做了哪些努力, 又有哪些地方仍有不足呢?

春耕時節, 位於內蒙古通遼市敖包蘇木的現代農業觀光一站迎來參觀高峰期。 在轟隆作響的機器前, 敖包蘇木食品藥品管理所楊俊學正在為參觀者講解淺埋滴灌的原理。

楊俊學:整個地塊的節水灌溉、肥料氮磷鉀的配比、地質墒情等情況, 都被即時監控, 根據現場回饋的情況, 我們把三個肥料桶配比好, 直接可以澆過去, 全程自動控制。

從觀光驛站的窗口望出去, 一望無際的田野上, 一輛輛拖拉機正在奮力奔跑。 這些土地的下面埋藏著一排排管道和感測器, 而這些感測器和管道則連接著不遠處的水肥一體化全自動灌溉機。 春耕後, 田間管理的澆水和施肥工作, 全都可以由機器自己完成。 楊俊學告訴記者,

敖包地區的土地品質並不是很好, 是在採用了淺埋滴灌後, 才開始逐漸變成良田。

楊俊學:敖包地區有20多萬畝連片土地, 還有40萬畝的淺埋滴灌土地。 風一吹, 風沙特別大, 像以前的沙流地, 趕上不好的年份基本上沒有收入。 這幾年搞了淺埋滴灌以後, 基本上產量都在每畝1500斤以上。 整體來說我們這的玉米現在不可能再提高產量了, 因為我們已經用上了最現代化的種植方式。

不僅是在農業觀光園, 現在, 淺埋滴灌也走進了百姓的田間地頭。 去年, 敖包蘇木村民白海軍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給自家100多畝地安裝了滴灌設施, 據他介紹, 這些高科技給他省了不少錢。

白海軍:最起碼可以節水, 種玉米還能高產, 省工, 一畝地多產200—300斤,

以前一畝地產量也就是1500斤左右, 現在能到1900斤。 現在種地都方便, 一開閘一合閘就行。

幾排滴灌管道, 直接推動敖包蘇木的農業生產由增產轉向了提質, 嘗到了綠色種植的甜頭, 白海軍也開始把自己對環保的理念傳遞給周圍的人。 現在, 在敖包蘇木, 環保、健康的生態理念已經慢慢深入到農人的心中。

村民賀虎是敖包鄉關家村種植紅幹椒秧苗的大戶, 今年春耕前, 他自己出錢給秧苗搭建了塑膠大棚, 還加大成本, 把原來使用的複合肥料換成了農家肥, 他說, 他要對自家農產品的品質, 為食品安全加一份力。

賀虎:我上的都是農家肥, 而且不打農藥。 我們這個成本比較高, 比如鬧蟲子的話, 我得雇傭人一個一個去抓。 雖然成本高了,

但是種出來的東西品質更好。 中國人不能把自己身體弄壞了, 必須走品質發展這條路, 必須生產綠色安全的農產品。

2018年中央一號檔提出, 要實施品質興農戰略, 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 去年, 內蒙古通遼市積極回應中央號召。 以科左中旗為例, 2018年, 科左中旗整合土地整理、增糧工程、農業開發、小型農田水利等專案, 建成淺埋滴灌高效節水農田120萬畝。 另外, 旗內還重點建設生態經濟林, 實施退耕還草工程。 正如通遼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張建華所說, 在提升農業發展品質,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道路上, 通遼市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張建華:節水農業的一個目的是節水, 另外, 從種到收, 它都是政府投資進行的, 這樣能形成標準化的生產,

通過標準化生產實際上對通遼的糧食品質是有所提高的, 本身就能達到提質的作用。 頭兩年我們做膜下滴灌, 但是面積比較小, 也就100多萬畝, 最近3年做到了1000萬畝, 並且還去掉了農膜, 本身對耕地的保護也有很多作用。

然而, 在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道路上, 這些努力還只是冰山一角。 提升農業發展品質, 也意味著給調結構增加了新的任務, 賦予了新的含義。 除了深入推進農業的綠色化、優質化以外, 加強地方農產品的特色化和品牌化, 也是當務之急。 張建華:

張建華:綠色化, 除了種出來農產品, 還要打造特色品牌。 品牌是需要相關部門審批的, 通過審批認證的產品才是綠色的、有機的, 才能稱得上“地標”。 建立品牌後,農產品生產就需要按照相關標準進行,每年都要送檢,只有符合生態綠色標誌,才發放證書。拿到證書後,再進行宣傳推廣,這樣你的產品才更加值錢,所以要先打造品牌。其實我們現在就有很多綠色的產品,但是因為沒有品牌,所以沒有知名度。

可是,在品牌建設和“三品一標”建設方面,鐮刀灣地區卻一直處於弱勢。以通遼為例,通遼是全國最大的農畜產品基地,但是“三品一標”農產品卻只有200多個,和其它地級市相比整整少了一半。如何做好品牌宣傳,仍然是地方領導需要思考的問題。通遼市科左中旗旗委書記劉百田:

劉百田:過去大家就知道種玉米,但是現在結構調整,要引導農民走向市場,這就需要有自己的品牌。其實,我們科爾沁本身就是金字招牌,說我們不是綠色農產品別人都不信。但是現在打造品牌確實是我們的短板,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原產地商標、知名品牌的培育等。

沒有品牌,農產品價值在市場上就很難得到體現,這給老百姓帶來的影響也是直接的。

在鐮刀灣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如何把調結構以後的農產品銷售出去,是所有種植戶思考的難題。可是,沒有名氣的農產品又怎麼可能引起顧客和企業的注意呢?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沒有品牌,沒有介紹人牽線,想要依靠鄉鎮自身的力量找到優質銷售管道非常困難。通遼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張建華認為,把農產品的名氣打出來,牌子立起來,也是為老百姓的農產品謀出路,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張建華:全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不是企業不想做,企業可以做“三品”,作為這些也是他們的獨立商標。但是“地標”不是他們做的,因為這並不能給他們帶來實際的效益。那麼政府和涉農部門是不是應該做一點呢?所以我覺得,企業來做“三品”,政府來做“地標”,這樣就可以把通遼這些好東西做成知名品牌,這樣老百姓銷售的時候就容易了。所以領導要轉變思維方式,如果你方式沒轉,出口沒找到,你就讓老百姓去調,那受傷的當然是老百姓。

除此以外,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也是加快農產品品牌建設,提升農業發展品質的一大前提。張建華認為,在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各地還需要有針對性地建設農產品加工企業,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

張建華:咱不能光鼓勵農民種,還要鼓勵企業進行加工,用二產帶動一產,或者是三產帶一產。一產要專業要標準,二產要把轉化做好,三產要流通開,比如通遼有東北最大的物流,為什麼不充分利用起來呢?天天打綠色農產品的旗號,也生產出來綠色農產品了,但最後賣不出去不也是白搭嗎?所以一二三產融合,一定要真的融合。

讓人欣慰的是,對於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內蒙古鐮刀灣地區已經關注到並且開始著手解決。通遼市科左中旗旗委書記劉百田說,他們將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推動當地農產品的全產業鏈專案建設。

劉百田:第一,要有自己的品牌,這個我們旗裡正在申請;第二,我們鼓勵企業創立自己的品牌,我們這裡有一個培育和宣傳的過程。第三,我們還要做好農產品全產業鏈的項目建設,比如高粱,我們要把它加工做成甜高粱纖維素乙醇,今年開始做實驗,再比如綠色生態產業也是我們的優勢,一個搞生態經濟林,第二個果樹經濟林,還有景觀經濟林,這樣既有生態效益,還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把樹木變成“搖錢樹”。

建立品牌後,農產品生產就需要按照相關標準進行,每年都要送檢,只有符合生態綠色標誌,才發放證書。拿到證書後,再進行宣傳推廣,這樣你的產品才更加值錢,所以要先打造品牌。其實我們現在就有很多綠色的產品,但是因為沒有品牌,所以沒有知名度。

可是,在品牌建設和“三品一標”建設方面,鐮刀灣地區卻一直處於弱勢。以通遼為例,通遼是全國最大的農畜產品基地,但是“三品一標”農產品卻只有200多個,和其它地級市相比整整少了一半。如何做好品牌宣傳,仍然是地方領導需要思考的問題。通遼市科左中旗旗委書記劉百田:

劉百田:過去大家就知道種玉米,但是現在結構調整,要引導農民走向市場,這就需要有自己的品牌。其實,我們科爾沁本身就是金字招牌,說我們不是綠色農產品別人都不信。但是現在打造品牌確實是我們的短板,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原產地商標、知名品牌的培育等。

沒有品牌,農產品價值在市場上就很難得到體現,這給老百姓帶來的影響也是直接的。

在鐮刀灣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如何把調結構以後的農產品銷售出去,是所有種植戶思考的難題。可是,沒有名氣的農產品又怎麼可能引起顧客和企業的注意呢?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沒有品牌,沒有介紹人牽線,想要依靠鄉鎮自身的力量找到優質銷售管道非常困難。通遼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張建華認為,把農產品的名氣打出來,牌子立起來,也是為老百姓的農產品謀出路,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張建華:全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不是企業不想做,企業可以做“三品”,作為這些也是他們的獨立商標。但是“地標”不是他們做的,因為這並不能給他們帶來實際的效益。那麼政府和涉農部門是不是應該做一點呢?所以我覺得,企業來做“三品”,政府來做“地標”,這樣就可以把通遼這些好東西做成知名品牌,這樣老百姓銷售的時候就容易了。所以領導要轉變思維方式,如果你方式沒轉,出口沒找到,你就讓老百姓去調,那受傷的當然是老百姓。

除此以外,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也是加快農產品品牌建設,提升農業發展品質的一大前提。張建華認為,在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各地還需要有針對性地建設農產品加工企業,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

張建華:咱不能光鼓勵農民種,還要鼓勵企業進行加工,用二產帶動一產,或者是三產帶一產。一產要專業要標準,二產要把轉化做好,三產要流通開,比如通遼有東北最大的物流,為什麼不充分利用起來呢?天天打綠色農產品的旗號,也生產出來綠色農產品了,但最後賣不出去不也是白搭嗎?所以一二三產融合,一定要真的融合。

讓人欣慰的是,對於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內蒙古鐮刀灣地區已經關注到並且開始著手解決。通遼市科左中旗旗委書記劉百田說,他們將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推動當地農產品的全產業鏈專案建設。

劉百田:第一,要有自己的品牌,這個我們旗裡正在申請;第二,我們鼓勵企業創立自己的品牌,我們這裡有一個培育和宣傳的過程。第三,我們還要做好農產品全產業鏈的項目建設,比如高粱,我們要把它加工做成甜高粱纖維素乙醇,今年開始做實驗,再比如綠色生態產業也是我們的優勢,一個搞生態經濟林,第二個果樹經濟林,還有景觀經濟林,這樣既有生態效益,還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把樹木變成“搖錢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