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們能給孩子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是什麼?

今天聽《冬吳相對論》談到習慣的力量, 吳伯凡講了一個失憶症患者的故事:

一個男人由於車禍, 動了手術, 導致他的記憶幾乎全部喪失。

喪失以後, 他每天處於這樣一種狀態, 就是極端的健忘, 到什麼程度呢?他每天早上, 看見他夫人第一句話, 請問你是誰, 你叫什麼名字。

他的妻子要耐心地告訴他我是你妻子, 你叫什麼名字, 你在哪兒出生, 今年多大了, 你的家住在什麼地方, 都要跟他教。

但是教是沒有用的, 他很快就會忘記。 他甚至經常會出現這種說一句話, 忘記下一句是什麼, 或者說這一句話忘記上句是什麼, 我們平常人偶爾也會這樣, 但是他是整天處於這樣一種狀態。

照顧這樣一個人那是非常麻煩的。 如果他離家出走, 對於一個沒有任何記憶的人來說, 那是非常非常危險的。 有一天果然這個不幸的事件發生了, 這個女士發現自己的老公不在家了,

她那種緊張程度是可以想像的, 她趕緊去找, 報警, 當所有這些努力都做過以後, 她發現她老公回家了。

她問, 你到哪兒去了, 他當然回答不上來。

但是他回來了。

後來這個女士, 她就偷偷地觀察, 就看他會不會再溜出去, 果然他溜出去了。 她就跟蹤他一直走。 發現他是去了哪兒呢?去了好像是離他們那個住宅不遠的一個小公園, 在一個椅子上坐著。

這個女士非常感動。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曾經經常坐在這個椅子上, 這是他們談戀愛的地方。 坐了一會兒以後呢, 他就回來了, 他根本記不住他們家是住在什麼地方, 住在什麼樣的一個住宅社區裡頭, 門牌號是多少, 他完全記不住他就回來了。

從這個病例中, 醫生發現了一個規律,

就是人的記憶分為隱性記憶和顯性記憶。 顯性記憶就是你知道你記得, 還有一種記憶是你記得, 但你不知道。 這種你不知道的記憶, 我們把它叫意識自動化。 由於長期的重複, 潛意識他自己在處理這些問題, 就完成了, 沒必要向意識彙報, 所以意識是不知道自己記得這個東西的。

我們肯定有過很多這樣的體驗, 比如有時候出門了, 一下樓, 馬上就開始懷疑。 門鎖了沒有, 或者是水龍頭關了沒有, 火關了沒有, 那個時候很糾結, 很著急要出門, 但是放心不下, 上去以後一看, 門鎖得好好的, 而且是反鎖的, 很認真鎖過的, 水龍頭、火都關了, 這個時候才下去。

我們仔細回憶就會發現, 我們的很多動作、行為, 其實它是在我們不知道,

沒有跟我們的意識彙報的情況下, 它自動就完成了。 我們的記憶當中, 包括動作記憶, 是有大量的隱性記憶在裡頭的。

而這樣的記憶, 是經過大量的重複訓練出來的, 就像走路一樣, 已經成了我們身體自動化的一部分, 根本無需意識行事。

這個發現在教育孩子中能給父母怎麼的啟示呢?

我想最重要的啟示就是要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這種習慣, 不僅包括行為習慣, 比如待人禮貌、守規則、愛閱讀等, 也包括思維模式, 比如同樣是看到半杯水, 有人會悲觀地說:“唉, 只剩下半杯了啊”, 有人卻會高興地說:“啊, 還有半杯呢。 ”

好的習慣, 能在將來在孩子意識不到的地方, 會成為他一輩子最重要的財富。 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是否幸福的關鍵,

往往就是這些看不見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

那良好的習慣怎麼培養?

前幾天, 我在《乖寶貝變小惡魔, 如何應對孩子可怕的兩歲?》一文裡談到對待孩子可怕的兩歲時, 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 少說不要, 多給選擇, 給孩子的情緒貼上正確標籤, 說出孩子的感受等。

有些父母看了之後不理解說:“孩子還那麼小, 根本聽不懂你在說什麼, 有必要搞得那麼複雜嗎?”“這麼小的孩子, 隨便拿個別的東西哄一下, 或抱一下, 不就好了嗎?”還有些父母說:“我養孩子沒你那麼精細, 自己都顧不過來, 哪有那麼多精力想這麼多?”

這樣的想法我也曾經有過, 剛開始養育老大那會, 面對書上五花八門的各種育兒話術和技巧, 我也是不屑一顧的,自己想怎麼來就怎麼來,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也不用費多大力氣。

直到魯尼五六歲之後,自主意識愈發強烈,脾氣越來越大時,我發現他的言行舉止簡直就像我的一面鏡子,這時我才開始反省自己。

是的,孩子越小的時候越容易哄,這也就導致我們很容易偷懶,總是隨便哄一下抱一下就完事了,可是這種簡單隨意的方式並沒有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更不知道如何排解自己情緒,表面上看孩子是不哭不鬧了,可是問題其實被掩蓋了,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等孩子再大一點,沒那麼好哄好騙,情緒更加激烈時,我們就沒轍了,就只好開始對孩子大吼大叫了。

其實,當我們嘗試用正確的方式回應孩子時,不僅是給孩子做一個良好的溝通示範,也是為了自己能慢慢改變過去的思維模式,形成與孩子好好說話的習慣,當孩子到了五六歲甚至青春期時,再次面對孩子的叛逆,我們也就不至於驚慌失措,只會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打壓孩子了。

父母的這種說話方式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一輩子。

大J講過一個這樣的故事:

有一天,我帶小D去家樓下的遊戲室玩,那天裡面就只有一個1歲多的孩子和一個大學生保姆。他們玩了一會,大學生提醒男孩要走了,結果小男孩不樂意了,立馬躺倒在地上大哭耍賴不想走。

接下來發生的事讓我目瞪口呆,那位大學生蹲下來,望著孩子的眼睛說:“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我陪著你,等你冷靜下來……嗯,你真的很生氣,非常生氣,不想離開,但是我們必須走了,我們要去超市買菜。如果你還想玩,我們可以下午午睡以後再來。”

他的處理方法就和我當時剛看完的《這麼說,孩子才會聽》書裡說的幾乎一模一樣:陪伴-共情-命名情緒-說明理由。

我真的太驚訝了,我敢肯定她沒有孩子,但她做起來非常自然。於是我好奇地問,你怎麼會知道這麼做的啊?

女生愣了一下,好像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回答,“我也不知道啊,我母親小時候就是這麼對我的。”

看,這就是習慣的力量。你怎麼對待你的孩子,Ta將來就會怎麼對待Ta的孩子,母親對孩子產生的影響不僅僅是孩子年幼的這幾年,而可能是幾代人。

我們每個人說話做事的風格,都會深深打上原生家庭的烙印,如果我們不經常去刻意察覺和反思,就很難意識到這一點,於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我們總是在重複過去的那些老路,孩子的一舉一動也深深地受到了我們的影響。

所以說,育兒的過程也應該是自我反思和成長的過程,培養孩子良好習慣最有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你自己先改變,自己先養成良好的習慣。

以前的我總愛苛求孩子,當孩子沒達到自己的要求時,就感到沮喪無力,而現在,我開始更多地關注自己,改變自己。因為我堅信,只有自己變好了,孩子才能受到積極的影響,這也是我能給孩子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

魯尼媽媽:曾經最討厭作文,如今卻希望通過寫作來思考育兒和人生,家有倆男寶,哥哥魯尼難養難搞,弟弟小貝天使乖乖。

我也是不屑一顧的,自己想怎麼來就怎麼來,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也不用費多大力氣。

直到魯尼五六歲之後,自主意識愈發強烈,脾氣越來越大時,我發現他的言行舉止簡直就像我的一面鏡子,這時我才開始反省自己。

是的,孩子越小的時候越容易哄,這也就導致我們很容易偷懶,總是隨便哄一下抱一下就完事了,可是這種簡單隨意的方式並沒有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更不知道如何排解自己情緒,表面上看孩子是不哭不鬧了,可是問題其實被掩蓋了,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等孩子再大一點,沒那麼好哄好騙,情緒更加激烈時,我們就沒轍了,就只好開始對孩子大吼大叫了。

其實,當我們嘗試用正確的方式回應孩子時,不僅是給孩子做一個良好的溝通示範,也是為了自己能慢慢改變過去的思維模式,形成與孩子好好說話的習慣,當孩子到了五六歲甚至青春期時,再次面對孩子的叛逆,我們也就不至於驚慌失措,只會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打壓孩子了。

父母的這種說話方式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一輩子。

大J講過一個這樣的故事:

有一天,我帶小D去家樓下的遊戲室玩,那天裡面就只有一個1歲多的孩子和一個大學生保姆。他們玩了一會,大學生提醒男孩要走了,結果小男孩不樂意了,立馬躺倒在地上大哭耍賴不想走。

接下來發生的事讓我目瞪口呆,那位大學生蹲下來,望著孩子的眼睛說:“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我陪著你,等你冷靜下來……嗯,你真的很生氣,非常生氣,不想離開,但是我們必須走了,我們要去超市買菜。如果你還想玩,我們可以下午午睡以後再來。”

他的處理方法就和我當時剛看完的《這麼說,孩子才會聽》書裡說的幾乎一模一樣:陪伴-共情-命名情緒-說明理由。

我真的太驚訝了,我敢肯定她沒有孩子,但她做起來非常自然。於是我好奇地問,你怎麼會知道這麼做的啊?

女生愣了一下,好像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回答,“我也不知道啊,我母親小時候就是這麼對我的。”

看,這就是習慣的力量。你怎麼對待你的孩子,Ta將來就會怎麼對待Ta的孩子,母親對孩子產生的影響不僅僅是孩子年幼的這幾年,而可能是幾代人。

我們每個人說話做事的風格,都會深深打上原生家庭的烙印,如果我們不經常去刻意察覺和反思,就很難意識到這一點,於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我們總是在重複過去的那些老路,孩子的一舉一動也深深地受到了我們的影響。

所以說,育兒的過程也應該是自我反思和成長的過程,培養孩子良好習慣最有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你自己先改變,自己先養成良好的習慣。

以前的我總愛苛求孩子,當孩子沒達到自己的要求時,就感到沮喪無力,而現在,我開始更多地關注自己,改變自己。因為我堅信,只有自己變好了,孩子才能受到積極的影響,這也是我能給孩子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

魯尼媽媽:曾經最討厭作文,如今卻希望通過寫作來思考育兒和人生,家有倆男寶,哥哥魯尼難養難搞,弟弟小貝天使乖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