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民“產業革命” 內生動力從哪來?

暮春, 安龍縣農村處處生機盎然。 記者訪農家、到田間地頭, 與農民群眾話產業發展, 真切感受到他們思想觀念更新, 內生動力強勁, 處處燃起脫貧致富的希望。

榜樣“喚”出內生動力

“我頭一次栽烤煙, 先弄個20來畝看看吧!”4月17日, 在海子鎮車頭村山坳裡, 40歲農民李清江駕著“突突”響的整耕機正給煙地起壟, 眼神裡透著滿滿的自信, 臉上洋溢著增收的笑容。

李清江5年前因交通事故致左手殘, 妻子常年生病, 醫療等花費耗盡了多年的積蓄, 還欠了外債, 不幸的遭遇磨掉了脫貧激情, “那段時間, 我什麼事情都不想幹,

就等兒子長大來翻身了。 ”

可李清江的5口之家, 前年初被鎮裡識別為精准扶貧戶後, 靠著鎮裡發給的5000元“因戶施策”幫扶資金, 走養豬、養生態雞、種薏仁米等“多業並舉”路子, 竟然在2017年底摘掉了“窮帽子”。 今年初, 他家又把20畝玉米地“換崗”成烤煙地, “我家這些烤煙, 今年收入6萬塊錢不成問題!”

李清江的思想來了個180度大轉彎, 脫貧致富內生動力從哪裡來呢?

原來, 海子鎮在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中, 採取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相結合, 借“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等載體, 宣講十九大精神及扶貧政策等, 激起貧困戶脫貧攻堅激情和鬥志, 同時請“產業大戶”到“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給村裡脫貧戶、貧困戶上“致富課”, 講親身經歷、信心, 講脫貧致富的志氣,

“喚”起了群眾脫貧致富的熱情和內生動力。

“全鎮10個村圍繞調減1.05萬畝低效傳統農作物目標做產業文章, 新增的產業向脫貧戶、貧困戶傾斜。 ”海子鎮鎮長簡習華說, 今春該鎮新增烤煙2000畝、薏仁米6000畝、茶葉1150畝、食用菌900畝(1200棚), 全鎮808戶脫貧戶、貧困戶跟著100多戶“產業大戶”的“榜樣”學, 主動融入“產業革命”中, 形成了戶戶有增收產業的可喜局面。

“黨建+”啟動脫貧動力

“要是家裡老是窮, 人家會嫌棄, 我們還是先脫貧後才談朋友!”4月23日, 在篤山鎮雲上村食用菌大棚裡忙給菌棒鑽孔、注菌種的20多歲蘇正清、蘇正念姐妹倆, 滿臉羞紅地說, 她家領種10個棚, 指望今年能“種”出個“10萬元戶”來。

蘇家姐妹倆的父親蘇昌倫, 在2015年意外摔倒, 致右腿骨折住院, 花費耗盡了積蓄,

出院後不能下地幹活, 家庭少了收入來源, 次年被識別為精准扶貧戶, 一家人一度消極悲觀。

她倆參與“產業革命”動力從哪裡來呢?

原來, 從去年初以來, 篤山鎮黨委聚焦脫貧攻堅, 以農村基層黨建為平臺, 充分利用“農家夜校”“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等載體, 開展黨的政策宣傳及技術培訓、感恩教育、自強脫貧教育等, 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鎮裡還開展“脫貧攻堅示範戶”創建活動, 以12個村為單位, 在貧困戶中圍繞脫貧信心、產業成效、愛清潔講衛生等方面開展評比, 形成扶貧優先扶勤的正向激勵機制, 感染群眾, 轉變“等、靠、要”思想觀念, 走自強興產業脫貧路子。

參加了雲上村“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的幾次教育培訓後,

蘇家姐妹倆深受鼓舞, 一口氣就領種10個食用菌“扶貧棚”, 並得到堂哥蘇正禹借給的5萬多元“啟動資金”支持, 成為了全鎮1138戶脫貧戶、貧困戶中“戶戶有增收產業”的一個縮影。

鎮黨委書記陳林廣說, 該鎮乘席捲全省上下的“產業革命”東風, 今春調減1萬畝玉米等傳統農作物, 發展6000畝種桑養蠶、酒用高粱3000畝、薏仁米2000畝、生薑1500畝、食用菌大棚1500個, 助推脫貧攻堅。

“龍頭”舞出發展帶動力

“貴陽老闆來我們這裡收西貢蕉, 別人家只給1斤1塊五毛錢的價格, 收我家的就給兩塊錢哩!”4月25日, 歷經幾場春雨洗禮後的棲鳳街道者貴村山野顯得更蒼翠清秀, 在小地名叫“二墩坡”的香蕉林裡, 正順架著的木梯子爬上“西貢蕉樹”揮鐮刀割香蕉果實的布依族青年王利元,

吐露著加入合作社這“龍頭”帶來好處的心聲, "有合作社帶動, 農產品不愁銷路, 我們就有發展動力。 “

他加入的“安龍縣碩旺種養專業合作社”, 是者貴村黨員創業帶富示範戶韋必優2015年創辦的。 該社採取統一施用農家肥、統一施用生物農藥、統一適時疏果、統一銷售的“四統一”措施, 推動香蕉產業高品質發展, 其果實品優價俏, 經營的香蕉面積已增加到600畝。

王利元是者貴村相鄰的棲鳳街道樂歡村人, 7年前父親不幸病逝, 其家庭因母親體弱、妹妹上學成了貧困戶。 一個偶然的機會, 韋必優瞭解到他的遭遇後便動員他加入合作社, 並從者貴村裡流轉到50畝荒坡, 出資1萬多元支持他種香蕉, 到今年初, 王利元已種植香蕉50畝, 畝產值5000元左右,每畝比當地粗放經營的香蕉產業增收2000左右元。

在安龍縣,眼下像韋必優這樣領辦“龍頭”村級平臺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能人黨員”、經濟能人有210人,領辦公司141家、合作社245家,並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新型實體經濟經營模式,今春在全縣脫貧攻堅“春風行動”中發揮著“排頭兵”帶動作用。

“我們把做實農村產業發展‘八要素’責任,分解落實到縣領導、縣直部門、鎮(街道)、村(居)、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幹部的身上,通過典型引路、‘龍頭’帶動、黨建推動的產業扶貧路徑,著力推進產業扶貧工作。”縣委書記錢正浩說,該縣正圍繞調減15.21萬畝傳統玉米地目標任務,打造“一主三輔”(以1.2萬畝食用菌產業為主,以溫氏養豬、花卉、中藥材等為輔)脫貧產業體系,破解農林農業發展僵局,實現全縣現有70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35萬貧困人口產業扶貧全覆蓋,完成“減貧摘帽”歷史性任務。

當下,全縣已完成食用菌種植1萬畝、菌材林1萬畝,開工建設溫氏養豬扶貧示範農場(養殖社區)104個,投產8個,種植蔬菜5.1萬畝、薏仁米3.3萬畝,荒山種茶3.66萬畝等等,經濟作物替代玉米地已完成12萬畝。

作者:特約記者 韋天晃 王 雲

畝產值5000元左右,每畝比當地粗放經營的香蕉產業增收2000左右元。

在安龍縣,眼下像韋必優這樣領辦“龍頭”村級平臺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能人黨員”、經濟能人有210人,領辦公司141家、合作社245家,並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新型實體經濟經營模式,今春在全縣脫貧攻堅“春風行動”中發揮著“排頭兵”帶動作用。

“我們把做實農村產業發展‘八要素’責任,分解落實到縣領導、縣直部門、鎮(街道)、村(居)、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幹部的身上,通過典型引路、‘龍頭’帶動、黨建推動的產業扶貧路徑,著力推進產業扶貧工作。”縣委書記錢正浩說,該縣正圍繞調減15.21萬畝傳統玉米地目標任務,打造“一主三輔”(以1.2萬畝食用菌產業為主,以溫氏養豬、花卉、中藥材等為輔)脫貧產業體系,破解農林農業發展僵局,實現全縣現有70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35萬貧困人口產業扶貧全覆蓋,完成“減貧摘帽”歷史性任務。

當下,全縣已完成食用菌種植1萬畝、菌材林1萬畝,開工建設溫氏養豬扶貧示範農場(養殖社區)104個,投產8個,種植蔬菜5.1萬畝、薏仁米3.3萬畝,荒山種茶3.66萬畝等等,經濟作物替代玉米地已完成12萬畝。

作者:特約記者 韋天晃 王 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