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新青年下鄉”再出發,今年9所高校積極加入

長江日報融媒體4月27日訊 長江日報記者27日從共青團武漢市委獲悉, 2018年“新青年下鄉”活動已正式啟動。 參加活動的範圍, 在去年4所市屬高校的基礎上, 擴大至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9所省部屬高校。

去年, 根據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的工作部署, 團市委牽頭組織推進了武漢市“新青年下鄉”活動。 團市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新青年下鄉”活動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舉措, 是引領百萬在漢高校大學生親近武漢、心儀武漢的有力抓手。

去年3月, 活動率先在江漢大學、武漢商學院、武漢軟體工程職業學院和武漢城市職業學院等4所市屬高校試點, 重點圍繞精准扶貧和美麗鄉村建設, 組織百余支高校大學生服務隊與蔡甸區、江夏區、黃陂區、新洲區等新城區的107個精准扶貧村, 開展結對幫扶活動, 開展理論育農、科技支農、文化樂農、愛心助農、生態興農行動。

去年暑期開始, “新青年下鄉”活動從進農村拓展到進社區、進企業, 從市屬高校延伸到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部分省部屬高校。

截至去年底, 13360名大學生參加“新青年下鄉”活動, 進村(社區)入戶6788家, 進企業25家, 開展活動1567場。

本月初, 2018年“新青年下鄉”活動啟動, 4所市屬高校的結對村, 從去年的107個拓展到157個。

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湖北大學等9所省部屬高校正式加入活動, 與各中心城區(功能區)結對, 開展進社區、進企業活動。

團市委介紹, 目前參與活動的大學生已陸續通過座談、問卷、入戶訪談等多種形式, 深入農村、社區、企業開展調研, 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

踏上鄉村的土地, 知識真正“變現”

女大學生返鄉種糧11年

機械化種田2萬畝

胡丹在28畝荒山坡上建起了武漢東方榮升米業有限公司, 加工大米, 並吸收了下崗職工和當地農民30人到廠裡打工。 記者 李子雲 攝

返鄉創業11年, 自創大米品牌, 帶動全村及周邊村民增收致富。 25日上午, 黃陂區六指街東方榮升米業有限公司種植基地內, 80後“創業明星”胡丹正在大棚裡查看水稻育苗情況, “現在正值農忙時節, 我每天都來這裡看看。 ”

今年36歲的胡丹是六指街胡港灣村人, 2004年從江漢大學畢業後, 在漢口一家裝飾公司當會計。 2005年, 胡丹放棄城裡的工作回村創業,

看到靠種糧為生的留守農民遭遇種糧難、賣糧難, 胡丹決定辦一家糧食生產企業。

創業之初, 缺流動資金, 胡丹通過協力廠商擔保, 籌到了360萬元啟動資金。 2007年3月, 胡丹在28畝荒山坡上建起了武漢東方榮升米業有限公司, 加工大米, 並吸收了村裡農民30人到廠裡打工。

為了拓展銷路, 胡丹幾乎每天坐公車到武漢各大農副產品批發市場, 挨家挨戶遞名片送樣品:“開頭真的很艱難, 但是一想到我承載著家庭的責任和村民的希望, 就咬牙堅持下來了。 ”一來二去, 和客戶成了朋友, 胡丹慢慢做出了口碑。

胡丹的企業慢慢做大, 原料供應不足, 她琢磨開發荒地種水稻。 2011年, 胡丹首先將胡港灣村的1000畝水田進行了土地流轉,

用於種植優質水稻和小麥, 帶領60戶村民成立了武漢永旺農產品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的種植規模不斷擴大, 胡丹又流轉了周邊的肖崗村、大堤村等6個村的農田。 截至2016年, 合作社的種植面積已達2萬畝, 從育秧、播種、收割到包裝, 全程機械化作業。

“科技種田留住了一批懂技術、愛農業、善經營的年輕人。 ”胡丹介紹, 公司15位農機手、20位銷售員及5位車間技術人員中, 有大學生。

胡丹對未來有著美好構想:做美麗鄉村規劃, 讓合作社轉型升級, 將傳統農耕和現代休閒體驗相結合, 打造水上遊園、星級農莊、生態養殖園和觀光綠道。

成片荒山設計成美麗新農莊

知識在鄉村真正“變現”

2018年4月25日,圖為武漢城市職業學院的同學正在觀察樹苗的長勢。記者周迪 攝

把設想變為現實,將一片荒山規劃成農莊,武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的師生們,下鄉為對口幫扶村當設計師,把專業知識運用到鄉村建設。如今荒山改造雛形顯露,今年底開業迎客,預計可為村裡一年增收24萬元。

27日,長江日報記者來到江夏區湖泗街道的山城村,1000餘人口的村子以種植刺杉樹為主。沿著村部以南、新修的水泥路走十餘分鐘,一大片土地裡栽種著已剪過枝的果樹苗,一排排樹苗間套種著地膜覆蓋的西瓜苗。就在數月前,這裡還是一片齊腰深的野草。

村支書謝名家介紹,這裡原本是荒山,約有120畝,村裡想開發出來打造現代農莊,“但是我們不懂規劃設計。”

今年36歲的李偉,是武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文化創新與藝術設計學院的教師,謝名家向參與“新青年下鄉”活動的師生提出設計請求後,李偉帶著7個學生幫村裡做設計。

“第一次帶學生來這裡勘察,光走進來就花了將近半個小時。”李偉說,當時根本沒路,謝名家在最前面,走在前面的幾個人手裡拿著樹枝把雜草趕到兩側,防止有蛇出沒。一次次現場勘察,有的學生踏空摔倒,有的掉到水溝裡,弄得半身的泥巴,但大家幹勁十足。

師生們熬夜趕制設計圖,有時忙到淩晨三四點,去年11月,初稿完成。

“起初我們的設計更偏向景觀,村裡則希望能實現更多經濟效益。”李偉指著設計圖紙解釋,以前設計的景觀較多,村裡提出需要更大面積的果蔬種植區供遊人採摘。原先設計的農莊道路為軟基路面,還配有架空的木棧道,更具觀賞性和生態性,但村子考慮到未來建設期和開業後方便車輛出入,最終改為鋪設水泥路面。

團隊組長何聰說,以前在學校埋頭讀和聽,沒有真正與實際結合。這次下鄉實際操作,讓大家發現,書本知識運用到現實中並不簡單。

在校大學生搭起跨境電商平臺

要幫村民把茶葉賣往全球

陸琪琪和何紫芸兩位在茶廠用互聯網銷售茶葉和茶具 記者 肖僖 攝

新洲區鳳凰鎮劉灣村,丘陵崗地上漫山遍野的茶園,綠油油的茶樹長勢良好。25日下午,正值春茶採茶季,武漢軟體工程學院商學院大二學生陸琪琪、何紫芸趕到村裡,實地查看茶葉基地的採摘和加工情況。“我們這裡主要種植金觀音,新茶採摘後,加工成高香型綠茶、紅茶、烏龍茶,茶湯清澈,而且耐泡,有梔子花的香味。”茶廠負責人王家平現場熱情推介。兩名大學生此番前來,是為他們在國內一家知名跨境電商網站上開發的跨境電商店鋪上架新茶產品做準備。

2017年,在參加全市“新青年下鄉”活動過程中,在學院指導老師謝榮軍的帶領下,陸琪琪、何紫芸等一批大學生來到鳳凰鎮調研走訪。他們瞭解到,茶葉種植已成當地支柱產業,一家生態茶業公司在該鎮5個村流轉土地3000多畝,大面積種植茶葉,年產近3萬斤茶葉,產值超過千萬元,帶動當地約300戶農民增收致富。

“我所學的報關專業,研究方向是跨境電子商務,就萌生了把村裡的茶葉產品通過跨境電商平臺銷往全球的想法。”陸琪琪介紹,茶葉在英國、俄羅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需求量較大,海外市場前景廣闊。這個想法經前期調研、論證後,得到了學院及指導老師的鼓勵。

去年底,陸琪琪所負責的大學生跨境電商團隊,與當地生態茶業公司對接,今年3月,跨境電商店鋪以企業帳號的形式申請成功,陸琪琪帶領團隊對網店進行“裝修”,設置個性化範本,設計店鋪主頁面,將拍攝好的茶葉、茶具樣品圖片上線,足足花了一個星期。

4月上旬,團隊在正式賣茶之前,上架了茶業公司生產的50多套茶杯、茶具“試水”,其中一款售價12美元的不銹鋼杯子一下子成了爆款,賣出了近200個,銷售收入達2000美元。這當中,來自美國匹茲堡的一家客商成了最大買主。

“茶業公司的市場負責人專門給我們發了紅包,誇我們做得不錯。”陸琪琪高興地說,接下來,待茶葉進出口許可證明辦妥後,茶葉就可以在跨境電商店鋪面向全球銷售了。(記者胡雪璿 王晶 林敏 譚德磊 實習生張奔設 通訊員湯超 王志龍 繆璐 楊金生 程書雄 劉慧)

【編輯 張穎惠】

2018年4月25日,圖為武漢城市職業學院的同學正在觀察樹苗的長勢。記者周迪 攝

把設想變為現實,將一片荒山規劃成農莊,武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的師生們,下鄉為對口幫扶村當設計師,把專業知識運用到鄉村建設。如今荒山改造雛形顯露,今年底開業迎客,預計可為村裡一年增收24萬元。

27日,長江日報記者來到江夏區湖泗街道的山城村,1000餘人口的村子以種植刺杉樹為主。沿著村部以南、新修的水泥路走十餘分鐘,一大片土地裡栽種著已剪過枝的果樹苗,一排排樹苗間套種著地膜覆蓋的西瓜苗。就在數月前,這裡還是一片齊腰深的野草。

村支書謝名家介紹,這裡原本是荒山,約有120畝,村裡想開發出來打造現代農莊,“但是我們不懂規劃設計。”

今年36歲的李偉,是武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文化創新與藝術設計學院的教師,謝名家向參與“新青年下鄉”活動的師生提出設計請求後,李偉帶著7個學生幫村裡做設計。

“第一次帶學生來這裡勘察,光走進來就花了將近半個小時。”李偉說,當時根本沒路,謝名家在最前面,走在前面的幾個人手裡拿著樹枝把雜草趕到兩側,防止有蛇出沒。一次次現場勘察,有的學生踏空摔倒,有的掉到水溝裡,弄得半身的泥巴,但大家幹勁十足。

師生們熬夜趕制設計圖,有時忙到淩晨三四點,去年11月,初稿完成。

“起初我們的設計更偏向景觀,村裡則希望能實現更多經濟效益。”李偉指著設計圖紙解釋,以前設計的景觀較多,村裡提出需要更大面積的果蔬種植區供遊人採摘。原先設計的農莊道路為軟基路面,還配有架空的木棧道,更具觀賞性和生態性,但村子考慮到未來建設期和開業後方便車輛出入,最終改為鋪設水泥路面。

團隊組長何聰說,以前在學校埋頭讀和聽,沒有真正與實際結合。這次下鄉實際操作,讓大家發現,書本知識運用到現實中並不簡單。

在校大學生搭起跨境電商平臺

要幫村民把茶葉賣往全球

陸琪琪和何紫芸兩位在茶廠用互聯網銷售茶葉和茶具 記者 肖僖 攝

新洲區鳳凰鎮劉灣村,丘陵崗地上漫山遍野的茶園,綠油油的茶樹長勢良好。25日下午,正值春茶採茶季,武漢軟體工程學院商學院大二學生陸琪琪、何紫芸趕到村裡,實地查看茶葉基地的採摘和加工情況。“我們這裡主要種植金觀音,新茶採摘後,加工成高香型綠茶、紅茶、烏龍茶,茶湯清澈,而且耐泡,有梔子花的香味。”茶廠負責人王家平現場熱情推介。兩名大學生此番前來,是為他們在國內一家知名跨境電商網站上開發的跨境電商店鋪上架新茶產品做準備。

2017年,在參加全市“新青年下鄉”活動過程中,在學院指導老師謝榮軍的帶領下,陸琪琪、何紫芸等一批大學生來到鳳凰鎮調研走訪。他們瞭解到,茶葉種植已成當地支柱產業,一家生態茶業公司在該鎮5個村流轉土地3000多畝,大面積種植茶葉,年產近3萬斤茶葉,產值超過千萬元,帶動當地約300戶農民增收致富。

“我所學的報關專業,研究方向是跨境電子商務,就萌生了把村裡的茶葉產品通過跨境電商平臺銷往全球的想法。”陸琪琪介紹,茶葉在英國、俄羅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需求量較大,海外市場前景廣闊。這個想法經前期調研、論證後,得到了學院及指導老師的鼓勵。

去年底,陸琪琪所負責的大學生跨境電商團隊,與當地生態茶業公司對接,今年3月,跨境電商店鋪以企業帳號的形式申請成功,陸琪琪帶領團隊對網店進行“裝修”,設置個性化範本,設計店鋪主頁面,將拍攝好的茶葉、茶具樣品圖片上線,足足花了一個星期。

4月上旬,團隊在正式賣茶之前,上架了茶業公司生產的50多套茶杯、茶具“試水”,其中一款售價12美元的不銹鋼杯子一下子成了爆款,賣出了近200個,銷售收入達2000美元。這當中,來自美國匹茲堡的一家客商成了最大買主。

“茶業公司的市場負責人專門給我們發了紅包,誇我們做得不錯。”陸琪琪高興地說,接下來,待茶葉進出口許可證明辦妥後,茶葉就可以在跨境電商店鋪面向全球銷售了。(記者胡雪璿 王晶 林敏 譚德磊 實習生張奔設 通訊員湯超 王志龍 繆璐 楊金生 程書雄 劉慧)

【編輯 張穎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