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火燒溝將變身夏都生態景區

火燒溝, 將實現完美蝶變成為城郊聚集新天地;

火燒溝, 將成為我市生態修復及溝道綜合治理的典範;

火燒溝, 要探索美麗鄉村建設的新模式;

火燒溝, 是我市加快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城市, 奮力建設新時代幸福西寧的又一範本。

……

西寧市始終把生態環保作為城市的“成長座標”。 隨著西寧綠色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 作為城市組團發展“綠芯”、海綿城市建設“一廊”的重要組成部分, 火燒溝將立足生態治理的多元發展, 利用八年左右的時間全面改善585公頃的生態環境。

火燒溝位於西寧市城西區中部, 沿南北向分佈,

火燒溝溝道總長約20公里, 其中城西區內長度約9公里。 此次火燒溝綜合整治規劃範圍起于城西區與湟中縣交接處, 止于南繞城高速北側, 規劃範圍內火燒溝長度約為5.5公里。 規劃區北側緊鄰西寧市主幹道昆侖西路, 距海湖新區核心區僅2公里。 南至西寧市與湟中縣界, 西部毗鄰水槽溝, 東部至火燒溝主溝東側山前地帶。 為全面做好火燒溝片區深層次的生態修復工程, 規劃結合了產業佈置、生態修復、鄉村改造等, 提出“一廊兩帶三核”的空間結構理念, 定位“夏都生態景區”, 通過八年左右的時間, 建設成西寧市民休閒遊賞的後花園, 西寧夏都品牌生態旅遊的目的地。

一廊:火燒溝風景畫廊

清風徐來, 沿著清澈的河流,

漫步在棧道。 滿眼是綠色的山、闊野的平川、茂盛的林區、浪漫的花海……這裡有鼇林景區、蒼穹攬勝、勝古朗瑪、桃林葵海, 還有遠足營地、休閒農莊、特色鄉村、生態公園。 一條東西橫跨的“綠帶”, 讓暢遊在這裡的人, 猶如走進畫中一般, 浪漫、舒適、美麗、享受。

【四大功能彰顯自然優勢】

包括火燒溝主溝兩側階地, 這條走廊既是主要的交通通道, 又是火燒溝生態景區內最主要的景觀軸線。 規劃將此走廊定義為一條城市通往自然的山水畫廊, 在一廊與三核交匯處設置重要節點, 展現從人作到天作到天人合一的變化過程。 該廊道著重恢復火燒溝兩側山綠水美的自然風貌, 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景觀遊憩功能的建設和提升。

●功能分區

火燒溝風景畫廊劃分為四大功能區:自然郊野區、休閒游憩區、田園牧歌區和運動體驗區。 其中主溝西側以生態休閒遊憩為主題, 東側以極限運動體驗為主題。

自然郊野區, 位於火燒溝入口區段, 落虹橋以南, 該區以自然風光為主, 體現從城市進入郊野的自然寧靜和開闊舒朗。 主溝兩側坡地通過削坡減緩坡度, 佈置親水棧道, 可近觀水景。

休閒游憩區, 位於火燒溝西側中段, 火西村以南, 該區以生態休閒遊憩為主, 重點設置勝古朗瑪與河湟曉夏兩個景點。

田園牧歌區, 位於火燒溝西側北段, 將現有駕校、養殖場整合, 設置一處綜合性休閒農場, 並設置懸挑觀景平臺可遠觀主溝風景。

運動體驗區, 位於火燒溝東側,利用火燒溝東側幾處較為開闊的臺地佈置三處極限運動體驗基地,

發展運動健身產業, 同時在勝古朗瑪佈置極限運動訓練營。

兩帶:康體休閒遊憩帶和鄉土文化體驗帶

昔日的大掌灣村是城西區火西村的一個自然村。 由於自然環境惡劣、交通道路閉塞, 讓這裡成為一個條件艱苦的貧困村。 作為火燒溝打造的康體休閒遊憩區域, 大掌灣村利用其較為完整的傳統民居, 成為了回顧和聆聽河湟歷史的活體。 西岔門村東西向橫臥於火燒溝西側支溝內, 村內綠化條件一般, 村容村貌呈現效果較差, 但周邊自然環境基底頗具高原特色。 利用這一特點, 西岔門村成為了鄉土文化體驗區的重要片區, 規劃後的這裡, 不僅是西寧首個田園綜合體,

是河湟鄉土文化體驗區, 更是高原美麗鄉村建設的升級藍本。

【兩個村莊轉身鄉土文化區】

康體休閒遊憩帶是指從大掌灣村溝道一直向東延伸至主溝東側的井兒溝。 該游憩帶以康體休閒為主題, 大掌灣村重點體現休閒體驗, 而井兒溝則可依託現有環境佈置康體活動, 如登山、騎行、徒步等。

鄉土文化體驗帶是指從西岔門村一直向東延伸至主溝東側的狼溝。 該體驗帶以鄉土文化體驗為主題, 發展鄉土民宿、觀光採摘、有機餐廳、耕讀體驗等豐富多樣的鄉土文化活動。

●功能分區

大掌灣村分為田園度假區、特色民宿區、康體養生服務區、自然游憩露營區、節慶活動區五大分區。

田園度假區, 位於村莊最西部, 地勢較高且有大片農田景觀。 該區域環境優美安靜,在此設置高端度假酒店,以獨立院落為單元,滿足家庭或小團隊的私密性個性化需求。組團狀散佈於半山腰,並設計配套的休閒遊憩設施,如步道、亭廊等。設計包括白瑪度假酒店、半坡茶園、田園風光等。

特色民宿區,緊鄰田園度假區,也是現狀民居最集中的區域。在此設置具有地域風格的特色民宿,以河湟民居為藍本,同時又融入現代設計項目,開啟西寧周邊特色民宿的探索和發展。

康體養生服務區,位於村莊北側支溝,緊鄰村口,故將公共服務功能集中佈置於此。服務區包括遊客服務中心、服務超市、會議中心、理療館、養生館、健身館等。

自然游憩露營區,位於村莊中部,包括村莊內現有的溝道。將溝道東側區域垃圾堆積集中區進行填埋,其他區域保留現有溝道水系,清理周圍垃圾和違章建築,修復生態環境,增加步道、觀景平臺、座椅、亭架等遊憩設施,恢復其自然生態的景觀風貌,並依託該環境佈置汽車營地。

節慶活動區,位於村口區域,與勝古朗瑪景區相對而設,在功能上也互有補充。規劃將現有的養殖場搬遷騰退,恢復其自然景觀,以疏林草地為主,為承擔大型室外活動提供場地。該區平時以自然休閒遊憩為主。

西岔門村分為河湟農耕體驗區、民俗文化展示區、山居民宿體驗區、養老服務區、鄉村風貌游賞區、村民集中安置區六大分區。

河湟農耕體驗區,位於村莊西南側,重點對現有傳統民居予以保留,適當拆除與傳統風貌不協調的新建建築,恢復為農田,形成屋和田相互融合的村莊風貌,以傳統的鄉村生活體驗為主題,重點建設火西耕讀園和西岔院子兩個項目。

民俗文化展示區,位於村莊中部,該區緊鄰村莊的主要車行路,人流量較大,故以民居為載體集中展示鄉村民俗文化,增加公共文化體驗空間,沿街設置各種主題的手工作坊,主要項目為古味工坊和村史館。

山居民宿體驗區,位於村莊北側半山,環境相對安靜,以山居民宿為主題,佈置特色民宿體驗區,主要項目為原鄉客棧。

養老服務區,位於村口支溝南側,將現有民居整體拆遷後依照河湟傳統民居風格設計一處綜合養老社區,南側山坡大量種植丁香。

鄉村風貌游賞區,位於村莊入口溝道,將現有溝道進行整治,增加休閒游步道,搭配鄉土植物景觀,形成一處可遊可賞的村莊綠色空間。

村民集中安置區,位於村莊西北角,主要為搬遷後村民回村就業提供集中安置場所,按照傳統民居風貌統一規劃安置民居,將生產、生活功能區分。

三核:生態教育核、休閒生活核和鄉土文化核

生態教育核以火燒溝入口東側的生態教育為依託,建設西寧首個生態公園,展示大南山及火燒溝艱苦卓絕的改造過程,進行生態文化和生態文明教育。

休閒生活核以大掌灣村為依託,重新植入康體休閒產業,形成西寧市康體休閒發展的帶頭品牌。

鄉土文化核以西岔門村為依託,在現有村莊基礎上進行改造利用,保留當地特色的鄉土文化和農牧產業,打造一處田園綜合體。

該區域環境優美安靜,在此設置高端度假酒店,以獨立院落為單元,滿足家庭或小團隊的私密性個性化需求。組團狀散佈於半山腰,並設計配套的休閒遊憩設施,如步道、亭廊等。設計包括白瑪度假酒店、半坡茶園、田園風光等。

特色民宿區,緊鄰田園度假區,也是現狀民居最集中的區域。在此設置具有地域風格的特色民宿,以河湟民居為藍本,同時又融入現代設計項目,開啟西寧周邊特色民宿的探索和發展。

康體養生服務區,位於村莊北側支溝,緊鄰村口,故將公共服務功能集中佈置於此。服務區包括遊客服務中心、服務超市、會議中心、理療館、養生館、健身館等。

自然游憩露營區,位於村莊中部,包括村莊內現有的溝道。將溝道東側區域垃圾堆積集中區進行填埋,其他區域保留現有溝道水系,清理周圍垃圾和違章建築,修復生態環境,增加步道、觀景平臺、座椅、亭架等遊憩設施,恢復其自然生態的景觀風貌,並依託該環境佈置汽車營地。

節慶活動區,位於村口區域,與勝古朗瑪景區相對而設,在功能上也互有補充。規劃將現有的養殖場搬遷騰退,恢復其自然景觀,以疏林草地為主,為承擔大型室外活動提供場地。該區平時以自然休閒遊憩為主。

西岔門村分為河湟農耕體驗區、民俗文化展示區、山居民宿體驗區、養老服務區、鄉村風貌游賞區、村民集中安置區六大分區。

河湟農耕體驗區,位於村莊西南側,重點對現有傳統民居予以保留,適當拆除與傳統風貌不協調的新建建築,恢復為農田,形成屋和田相互融合的村莊風貌,以傳統的鄉村生活體驗為主題,重點建設火西耕讀園和西岔院子兩個項目。

民俗文化展示區,位於村莊中部,該區緊鄰村莊的主要車行路,人流量較大,故以民居為載體集中展示鄉村民俗文化,增加公共文化體驗空間,沿街設置各種主題的手工作坊,主要項目為古味工坊和村史館。

山居民宿體驗區,位於村莊北側半山,環境相對安靜,以山居民宿為主題,佈置特色民宿體驗區,主要項目為原鄉客棧。

養老服務區,位於村口支溝南側,將現有民居整體拆遷後依照河湟傳統民居風格設計一處綜合養老社區,南側山坡大量種植丁香。

鄉村風貌游賞區,位於村莊入口溝道,將現有溝道進行整治,增加休閒游步道,搭配鄉土植物景觀,形成一處可遊可賞的村莊綠色空間。

村民集中安置區,位於村莊西北角,主要為搬遷後村民回村就業提供集中安置場所,按照傳統民居風貌統一規劃安置民居,將生產、生活功能區分。

三核:生態教育核、休閒生活核和鄉土文化核

生態教育核以火燒溝入口東側的生態教育為依託,建設西寧首個生態公園,展示大南山及火燒溝艱苦卓絕的改造過程,進行生態文化和生態文明教育。

休閒生活核以大掌灣村為依託,重新植入康體休閒產業,形成西寧市康體休閒發展的帶頭品牌。

鄉土文化核以西岔門村為依託,在現有村莊基礎上進行改造利用,保留當地特色的鄉土文化和農牧產業,打造一處田園綜合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