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三明市檢察院深耕主責主業構建司法為民“四梁八柱”

“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 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 ”2013年10月, 習近平總書記對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作出重要指示。 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後, 中央政法委把“總結提煉新時代‘楓橋經驗’”列為戰略性全域性引領性的十大問題對策研究之一;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在全國檢察機關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電視電話會議上, 要求全國檢察機關及檢察幹警打造“楓橋經驗”檢察版。

面對新時代新變化和上級部署新任務新要求, 近年來, 三明市檢察院加強民生檢察、生態檢察、巡迴檢察、“互聯網+”檢察服務工作,

探索構建司法為民“四梁八柱”, 做實做細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和促進發展工作, 為全國檢察機關傳承和弘揚“楓橋經驗”提供“三明樣本”“三明答案”。 那麼, 三明市檢察院的經驗做法, 與傳統“楓橋經驗”有哪些淵源?又是如何與新時代新發展相契合, 能為群眾帶來哪些便利?記者為您一一道來。

【回望“楓橋經驗”】

“楓橋經驗”起楓橋 化解矛盾不上交

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楓橋鎮, 是“楓橋經驗”發源地。

“楓橋經驗”有何魅力?歸根到底就在於其靈魂, 就是引導群眾、相信群眾、發動群眾和依靠群眾, 就地化解糾紛, 矛盾不上交。 新時代下, 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需要建立黨委領導、群眾參與的共建共治共用社會治理格局。 誕生於1963年的“楓橋經驗”, 與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相關聯, 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社會治理格局相契合, 愈發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正能量。

面對“楓橋經驗”的啟示, 回看近年來三明市檢察院力抓的民生檢察、生態檢察、巡迴檢察和“互聯網+”檢察服務,

在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繼承與豐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內涵。

三明市檢察機關構建司法為民“四梁八柱”, 打造三明檢察特色“楓橋經驗”。 (江曼佳 製作)

2014年以來, 三明市檢察院從推行巡迴檢察制度開始, 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巡迴檢察與掌上檢察聯動、生態檢察與民生檢察聯抓”工作機制, 構建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司法為民“四梁八柱”。 具體地講, 就是整合偵查監督、審查起訴、控告申訴、民事行政檢察、生態檢察、刑事執行檢察、未成年人檢察和政工宣傳的八項檢察職能(即“八柱”), 深化民生檢察、生態檢察、巡迴檢察和“互聯網+”檢察服務四項檢察工作(即“四梁”), 依託司法為民“四梁八柱”, 強化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和促進發展工作, 打造具有三明檢察特色的“楓橋經驗”, 提升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水準。

細細品味, 三明市檢察院構建司法為民“四梁八柱”的經驗做法, 與新時代“楓橋經驗”相比,

確有相通共融互鑒之處。 他們都是站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的政治高度, 按照“利民之事, 絲發必興”要求, 不斷推進實踐創新, 下大力氣解決群眾不幸福、不快樂、不滿意之事, 幫助群眾排憂解難, 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建寧縣位於我省西北部, 與江西省接壤, 是動車入閩第一站, 素有“八閩之巔、閩江正源、紅色土地”之稱。

2017年7月, 三明市檢察院出臺《關於開展新媒體法治宣傳進鄉村試點活動的通知》, 探索構建市縣鄉村法治宣傳聯動機制, 打造“百姓掌上檢察院”。 根據通知要求, 市縣兩級檢察院政工宣傳部門加強與內設機構協作聯動, 選取發生在百姓身邊的典型案例,策劃微文普法作品,讓百姓愛看想看看得懂,增強普法作品的可讀性;同時要求基層檢察院加強與鄉(鎮)政府主要領導聯繫,建立市縣鄉村聯動機制,依託鄉村幹部發動群眾掃碼關注檢察院的微信,借助“互聯網+”平臺,做好傳播法治文化,普及法律知識,幫助群眾提高法律意識,打造“用指尖點亮鄉村法治”品牌。

2017年7月13日,新媒體法治宣傳進鄉村活動在建寧縣率先啟動。黃坊鄉、黃埠鄉、溪口鎮、濉溪鎮、裡心鎮、均口鎮、溪源鄉、客坊鄉、伊家鄉……夏日炎炎,檢察官們身著制服,頭戴草帽,每天走訪一個鄉鎮,落實“五個一活動內容”,即在每個鄉鎮安排一堂精准扶貧領域的預防職務犯罪法治教育課、一場農村常用法律問題需求座談會、一次為群眾提供法律諮詢的檢察長接待日活動、一次檢察新媒體法治宣傳入戶推廣活動和一塊固定設立的新媒體法治宣傳進鄉村海報。新穎的普法方式和真情的法律服務,讓百姓親身體驗檢察新媒體法治宣傳帶來的便捷。

不久,這種打造“指尖點亮鄉村法治”品牌、滿足百姓田間地頭學法需求、將法律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的“掌上檢察”服務經驗,得到省檢察院推廣。2017年10月,三明市檢察院正式發文,要求全市檢察機關借鑒建寧縣檢察院的試點經驗做法,抓好以“用指尖點亮鄉村法治品牌”的新媒體法治宣傳進鄉村活動。

【借鑒“楓橋經驗”】

戴雲山下有大田 巡迴檢察護家園

從建寧縣乘汽車出發,沿途的天藍地綠、山清水秀、河暢岸綠美景盡收眼底。經歷近4個小時車程,記者來到了三明市巡迴檢察制度發源地——大田縣檢察院。

2014年初,三明市檢察院在專題調研中發現,鄉村群眾居住分散,進城辦事路途遙遠,而檢察機關機構設置僅設到縣一級,在鄉鎮沒有派出檢察機構。如何延伸法律監督觸角,促進檢力下沉,提高服務群眾水準,有效化解基層矛盾糾紛?三明市檢察院決定在大田縣檢察院開展巡迴檢察制度試點,探索建立“建室、設點、聘員、聯戶”巡迴檢察工作機制。

為更直觀地感受推行巡迴檢察制度的必要性,近日,大田縣檢察院幹警帶記者驅車前往僅有170戶715人的文江鄉後洋村探個究竟。大田縣檢察院巡迴檢察聯絡點就設在村民林建超家中。

據瞭解,大田縣的文江河是閩江上游,包括文江溪、朱阪溪、民主溪、奇韜溪、龍門溪等支流。因轄區礦山開採、棄土棄渣和垃圾傾倒等人為活動,一度使昔日清澈之水變得污濁不堪。大田縣檢察院檢察官經實地考察後,認為後洋村木坑自然村位於文江鄉上游且鄰近礦區,村民對非法採礦、非法排汙、非法佔用林地的情況最熟悉最瞭解,能對及時發現和制止違法行為起到關鍵作用,因而在該村設立巡迴檢察聯絡點。檢察官們定期來到巡迴檢察聯絡點工作,向村民推送基層常見矛盾糾紛涉及的法律問題,解答聯絡員提出的各種法律疑問、及時回應基層群眾的司法訴求。“接地氣”的工作法讓群眾聽得懂、記得住、有印象,為法律監督工作安上“千里眼”和“順風耳”。

2014年10月9日,三明市檢察院在總結大田縣檢察院試點經驗基礎上,出臺《關於在全市檢察機關推行巡迴檢察工作制度的實施意見》,在全市檢察機關全面推行巡迴檢察制度。全市檢察機關採取“一室轄多點、一室一點聘多員”方式,在重點鄉鎮設立巡迴檢察聯絡室43個,在重點鄉村、廠礦企業和工業園區設立巡迴檢察聯絡點58個,在台商集中區設立涉台巡迴檢察聯絡點5個,聘請檢察聯絡員296名,形成“建室設點到鄉村,聘員聯戶到農家”巡迴檢察網路化模式。從而將法律監督觸角延伸到全市124個鄉鎮,為全市70%的農村群眾提供法律説明和法律服務,打造“百姓家門口檢察院”。

來到素有“東南抗戰文化名城”“中國魅力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全國唯一的林業改革與發展示範區”等美稱的永安市,記者走進了連續多次獲得“全國先進基層檢察院”稱號的永安市檢察院。

近年來,永安市檢察院站在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保駕護航的高度,強化生態檢察工作,加大打擊“螞蟻搬家”式盜濫伐林木犯罪力度,與公安局、法院、林業局等部門聯合設立“複植補綠”基地,探索建立恢復性生態修復機制,守護青山綠水,經驗做法得到複製推廣。三明市檢察院與市中級法院、公安局、林業局聯合出臺《林業刑事案件生態複綠管理若干規定》,統一全市涉林犯罪“補植複綠”標準,要求辦案部門在辦理涉林案件時,按照“故意放火燒毀森林或其他林木的按每15畝補植1畝、過失燒毀森林或其他林木的每30畝補植1畝、故意毀壞或盜伐林木的每6立方米補植1畝、濫伐林木的每30立方米補植1畝等”規範補植複綠工作。

永安市檢察院針對巴溪流域水環境邊治理邊反彈、治理效果不明顯、群眾反映強烈問題,及時介入調查取證,查處隱藏背後的職務犯罪案件,強化震懾作用,促使水流域環境 “部門聯動”綜合整治機制的建立,得到社會各界好評。該院“全程督辦轄區河道流域綜合治理探索”的經驗做法,榮獲中國法學會、環保部等部門聯合舉辦的“全國生態環境法制保障制度創新事例”最佳事例。

三明市檢察院在總結永安巴溪流域治理經驗基礎上,針對水流域環境整治存在“污染在河裡、根源在岸上、分段治理水難清”的問題,探索建立“區域聯動、部門協作”水流域環境綜合整治機制,組織沙溪河、文江河、巴溪等流域沿岸的寧化、清流、明溪、永安、三元、梅列、沙縣等檢察院簽訂《水流域環境聯動整治協議》。加強生態檢察監督,督促環保、水利、國土等行政執法部門依法開展水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實現跨區域檢察院相互監督、互相支持,分段治理、整體聯動,形成“點”上治理為依託、“線”上聯動為抓手,擴大水流域環境整治的輻射“面”。該工作經驗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檢察監督高端論壇”上作交流。

【落實“楓橋經驗”】

公益訴訟護民生 清流檢察最當先

環境污染沒人管咋辦?行政機關未能履行應盡義務,該如何是好?這些與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頑疾,在清流縣檢察院的探索監督下,如今已有了“對症藥方”——公益訴訟。

清溪環繞,碧水洄流。近年來,清流縣檢察院以開展公益訴訟試點為契機,積極主動作為。2015年12月,該院對縣環保局在劉某勝涉嫌污染環境中不依法履職一案提起公益訴訟,經一審法院審理判決確認清流縣環保局怠于履行職責行為違法,支持檢察機關的訴訟請求。該案是全省首例、全國第二起公益訴訟被判決勝訴案,被最高檢確定為第八批五個指導案例之一,同時成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10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之一,福建省政府發文肯定該案的典型示範效應。

清流縣檢察院以公益訴訟為抓手、強化民生檢察工作的經驗做法,同樣得到全市檢察機關的借鑒和推廣。他們從向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不作為的行為亮劍開始,逐步向危害民生、損害民利領域延伸;他們以實際行動在三明大地書寫“護航綠色發展、守護民生民利”公益訴訟答卷,在實踐中探索出可複製可借鑒可推廣的公益訴訟“三明模式”。2015年7月以來,先後提起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案件18件,辦理公益訴訟訴前程式219件,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6000多萬元。三明市檢察院檢察長張時貴受邀參加最高人民檢察院與歐洲環保協會在2017年12月5日至6日聯合舉辦的“檢察官在環境治理中的角色研討會”,並作經驗發言。

面對新時代新要求和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百姓所期待的不僅僅是有便捷的司法為民通道,更期待能享受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空氣更清新、社會更安定、鄰里更和諧、生活更富裕、鄉風更文明的幸福生活。

近年來,三明市檢察機關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動融入三明發展大局;創新群眾路線的方法途徑,整合法律監督資源,深化民生檢察、生態檢察、巡迴檢察和“互聯網+”檢察服務,做細做實做優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服務發展工作;構建司法為民“四梁八柱”、打造三明檢察“楓橋經驗”,不斷提升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水準,滿足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有為方能有位。這裡有從清流縣檢察院辦理全國首批全省首例行政公益訴訟勝訴案件開始,相繼辦理“蘇某和等10人污染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三元區岩前鎮政府對轄區非法養豬、違法占地行為未採取有效措施清理,致使生態環境受到繼續損害案”“寧化縣財政局、糧食局在省級儲備訂單糧食收購及發放儲備訂單糧直補資金工作中,違法行使職權,致使被套取國家補貼資金67.6萬元未追回案”等典型案例,實現市縣兩級檢察院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全覆蓋的典型做法;這裡有發揮公益訴訟程式,成功地督促行政機關追繳礦山恢復治理保證金、人防易地建設費4000萬元,追回被違規領取的城鄉低保金265萬元,追加被冒領的國家生豬養殖補貼80萬元等成效;這裡有把說法釋理貫穿到執法辦案全過程,致力化解社會矛盾的典型實例;這裡還有立足檢察職能,加強未成年人保護並獲得“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集體”和“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突出貢獻集體”等稱號的沙縣檢察院,有加強檢察服務大廳建設、變“汗水檢務”為“智慧檢務”的梅列區檢察院等。一系列經驗做法和先進典型,無不彰顯三明市檢察機關致力滿足百姓美好生活需要的責任擔當和司法為民的初心使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下一步,三明市檢察院將在原有探索基礎上,以構建司法為民“四梁八柱”為抓手,整合法律監督資源,繼續深化民生檢察、生態檢察、巡迴檢察、“互聯網+”檢察服務工作,繼續豐富和發展三明檢察版“楓橋經驗”。

選取發生在百姓身邊的典型案例,策劃微文普法作品,讓百姓愛看想看看得懂,增強普法作品的可讀性;同時要求基層檢察院加強與鄉(鎮)政府主要領導聯繫,建立市縣鄉村聯動機制,依託鄉村幹部發動群眾掃碼關注檢察院的微信,借助“互聯網+”平臺,做好傳播法治文化,普及法律知識,幫助群眾提高法律意識,打造“用指尖點亮鄉村法治”品牌。

2017年7月13日,新媒體法治宣傳進鄉村活動在建寧縣率先啟動。黃坊鄉、黃埠鄉、溪口鎮、濉溪鎮、裡心鎮、均口鎮、溪源鄉、客坊鄉、伊家鄉……夏日炎炎,檢察官們身著制服,頭戴草帽,每天走訪一個鄉鎮,落實“五個一活動內容”,即在每個鄉鎮安排一堂精准扶貧領域的預防職務犯罪法治教育課、一場農村常用法律問題需求座談會、一次為群眾提供法律諮詢的檢察長接待日活動、一次檢察新媒體法治宣傳入戶推廣活動和一塊固定設立的新媒體法治宣傳進鄉村海報。新穎的普法方式和真情的法律服務,讓百姓親身體驗檢察新媒體法治宣傳帶來的便捷。

不久,這種打造“指尖點亮鄉村法治”品牌、滿足百姓田間地頭學法需求、將法律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的“掌上檢察”服務經驗,得到省檢察院推廣。2017年10月,三明市檢察院正式發文,要求全市檢察機關借鑒建寧縣檢察院的試點經驗做法,抓好以“用指尖點亮鄉村法治品牌”的新媒體法治宣傳進鄉村活動。

【借鑒“楓橋經驗”】

戴雲山下有大田 巡迴檢察護家園

從建寧縣乘汽車出發,沿途的天藍地綠、山清水秀、河暢岸綠美景盡收眼底。經歷近4個小時車程,記者來到了三明市巡迴檢察制度發源地——大田縣檢察院。

2014年初,三明市檢察院在專題調研中發現,鄉村群眾居住分散,進城辦事路途遙遠,而檢察機關機構設置僅設到縣一級,在鄉鎮沒有派出檢察機構。如何延伸法律監督觸角,促進檢力下沉,提高服務群眾水準,有效化解基層矛盾糾紛?三明市檢察院決定在大田縣檢察院開展巡迴檢察制度試點,探索建立“建室、設點、聘員、聯戶”巡迴檢察工作機制。

為更直觀地感受推行巡迴檢察制度的必要性,近日,大田縣檢察院幹警帶記者驅車前往僅有170戶715人的文江鄉後洋村探個究竟。大田縣檢察院巡迴檢察聯絡點就設在村民林建超家中。

據瞭解,大田縣的文江河是閩江上游,包括文江溪、朱阪溪、民主溪、奇韜溪、龍門溪等支流。因轄區礦山開採、棄土棄渣和垃圾傾倒等人為活動,一度使昔日清澈之水變得污濁不堪。大田縣檢察院檢察官經實地考察後,認為後洋村木坑自然村位於文江鄉上游且鄰近礦區,村民對非法採礦、非法排汙、非法佔用林地的情況最熟悉最瞭解,能對及時發現和制止違法行為起到關鍵作用,因而在該村設立巡迴檢察聯絡點。檢察官們定期來到巡迴檢察聯絡點工作,向村民推送基層常見矛盾糾紛涉及的法律問題,解答聯絡員提出的各種法律疑問、及時回應基層群眾的司法訴求。“接地氣”的工作法讓群眾聽得懂、記得住、有印象,為法律監督工作安上“千里眼”和“順風耳”。

2014年10月9日,三明市檢察院在總結大田縣檢察院試點經驗基礎上,出臺《關於在全市檢察機關推行巡迴檢察工作制度的實施意見》,在全市檢察機關全面推行巡迴檢察制度。全市檢察機關採取“一室轄多點、一室一點聘多員”方式,在重點鄉鎮設立巡迴檢察聯絡室43個,在重點鄉村、廠礦企業和工業園區設立巡迴檢察聯絡點58個,在台商集中區設立涉台巡迴檢察聯絡點5個,聘請檢察聯絡員296名,形成“建室設點到鄉村,聘員聯戶到農家”巡迴檢察網路化模式。從而將法律監督觸角延伸到全市124個鄉鎮,為全市70%的農村群眾提供法律説明和法律服務,打造“百姓家門口檢察院”。

來到素有“東南抗戰文化名城”“中國魅力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全國唯一的林業改革與發展示範區”等美稱的永安市,記者走進了連續多次獲得“全國先進基層檢察院”稱號的永安市檢察院。

近年來,永安市檢察院站在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保駕護航的高度,強化生態檢察工作,加大打擊“螞蟻搬家”式盜濫伐林木犯罪力度,與公安局、法院、林業局等部門聯合設立“複植補綠”基地,探索建立恢復性生態修復機制,守護青山綠水,經驗做法得到複製推廣。三明市檢察院與市中級法院、公安局、林業局聯合出臺《林業刑事案件生態複綠管理若干規定》,統一全市涉林犯罪“補植複綠”標準,要求辦案部門在辦理涉林案件時,按照“故意放火燒毀森林或其他林木的按每15畝補植1畝、過失燒毀森林或其他林木的每30畝補植1畝、故意毀壞或盜伐林木的每6立方米補植1畝、濫伐林木的每30立方米補植1畝等”規範補植複綠工作。

永安市檢察院針對巴溪流域水環境邊治理邊反彈、治理效果不明顯、群眾反映強烈問題,及時介入調查取證,查處隱藏背後的職務犯罪案件,強化震懾作用,促使水流域環境 “部門聯動”綜合整治機制的建立,得到社會各界好評。該院“全程督辦轄區河道流域綜合治理探索”的經驗做法,榮獲中國法學會、環保部等部門聯合舉辦的“全國生態環境法制保障制度創新事例”最佳事例。

三明市檢察院在總結永安巴溪流域治理經驗基礎上,針對水流域環境整治存在“污染在河裡、根源在岸上、分段治理水難清”的問題,探索建立“區域聯動、部門協作”水流域環境綜合整治機制,組織沙溪河、文江河、巴溪等流域沿岸的寧化、清流、明溪、永安、三元、梅列、沙縣等檢察院簽訂《水流域環境聯動整治協議》。加強生態檢察監督,督促環保、水利、國土等行政執法部門依法開展水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實現跨區域檢察院相互監督、互相支持,分段治理、整體聯動,形成“點”上治理為依託、“線”上聯動為抓手,擴大水流域環境整治的輻射“面”。該工作經驗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檢察監督高端論壇”上作交流。

【落實“楓橋經驗”】

公益訴訟護民生 清流檢察最當先

環境污染沒人管咋辦?行政機關未能履行應盡義務,該如何是好?這些與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頑疾,在清流縣檢察院的探索監督下,如今已有了“對症藥方”——公益訴訟。

清溪環繞,碧水洄流。近年來,清流縣檢察院以開展公益訴訟試點為契機,積極主動作為。2015年12月,該院對縣環保局在劉某勝涉嫌污染環境中不依法履職一案提起公益訴訟,經一審法院審理判決確認清流縣環保局怠于履行職責行為違法,支持檢察機關的訴訟請求。該案是全省首例、全國第二起公益訴訟被判決勝訴案,被最高檢確定為第八批五個指導案例之一,同時成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10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之一,福建省政府發文肯定該案的典型示範效應。

清流縣檢察院以公益訴訟為抓手、強化民生檢察工作的經驗做法,同樣得到全市檢察機關的借鑒和推廣。他們從向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不作為的行為亮劍開始,逐步向危害民生、損害民利領域延伸;他們以實際行動在三明大地書寫“護航綠色發展、守護民生民利”公益訴訟答卷,在實踐中探索出可複製可借鑒可推廣的公益訴訟“三明模式”。2015年7月以來,先後提起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案件18件,辦理公益訴訟訴前程式219件,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6000多萬元。三明市檢察院檢察長張時貴受邀參加最高人民檢察院與歐洲環保協會在2017年12月5日至6日聯合舉辦的“檢察官在環境治理中的角色研討會”,並作經驗發言。

面對新時代新要求和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百姓所期待的不僅僅是有便捷的司法為民通道,更期待能享受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空氣更清新、社會更安定、鄰里更和諧、生活更富裕、鄉風更文明的幸福生活。

近年來,三明市檢察機關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動融入三明發展大局;創新群眾路線的方法途徑,整合法律監督資源,深化民生檢察、生態檢察、巡迴檢察和“互聯網+”檢察服務,做細做實做優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服務發展工作;構建司法為民“四梁八柱”、打造三明檢察“楓橋經驗”,不斷提升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水準,滿足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有為方能有位。這裡有從清流縣檢察院辦理全國首批全省首例行政公益訴訟勝訴案件開始,相繼辦理“蘇某和等10人污染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三元區岩前鎮政府對轄區非法養豬、違法占地行為未採取有效措施清理,致使生態環境受到繼續損害案”“寧化縣財政局、糧食局在省級儲備訂單糧食收購及發放儲備訂單糧直補資金工作中,違法行使職權,致使被套取國家補貼資金67.6萬元未追回案”等典型案例,實現市縣兩級檢察院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全覆蓋的典型做法;這裡有發揮公益訴訟程式,成功地督促行政機關追繳礦山恢復治理保證金、人防易地建設費4000萬元,追回被違規領取的城鄉低保金265萬元,追加被冒領的國家生豬養殖補貼80萬元等成效;這裡有把說法釋理貫穿到執法辦案全過程,致力化解社會矛盾的典型實例;這裡還有立足檢察職能,加強未成年人保護並獲得“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集體”和“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突出貢獻集體”等稱號的沙縣檢察院,有加強檢察服務大廳建設、變“汗水檢務”為“智慧檢務”的梅列區檢察院等。一系列經驗做法和先進典型,無不彰顯三明市檢察機關致力滿足百姓美好生活需要的責任擔當和司法為民的初心使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下一步,三明市檢察院將在原有探索基礎上,以構建司法為民“四梁八柱”為抓手,整合法律監督資源,繼續深化民生檢察、生態檢察、巡迴檢察、“互聯網+”檢察服務工作,繼續豐富和發展三明檢察版“楓橋經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