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國260萬執業醫師學歷構成大曝光!

近日,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教授在一次會議上進行精彩的演講。

在會上, 蔡江南教授提到, 在中國200多萬的執業醫生當中, 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醫生只占了一半多一點, 有接近一半的醫生只有大專、中專, 甚至是高中和高中以下的教育水準。

“在這種情況下, 你要讓病人到基層去看病, 我想醫生的能力還是缺乏的, 所以病人沒有辦法來信任基層醫生, 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 政府僅僅在硬體上投錢, 買設備和蓋房子, 而醫生的情況沒有大的變化, 中國的分級診療是難以取得結果的。

然而, 一位網友留言對該資料表示疑義:現在沒有研究生學歷, 醫院根本不要吧, 你說的是過去幾十年的情況吧, 過去很正常, 因為以前教育不發達, 計劃性招生, 能考大專已經是非常優秀的孩子了。

那麼, 中國執業醫師數量到底是多少, 而學歷構成究竟是怎樣的呢?《看醫界》小編查詢《2017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 對這一資料做了整理, 以此一窺中國醫療行業的人才困境。

統計年鑒顯示, 2016年中國執業醫師數量為265萬, 執業(助理)醫師數量為54萬, 下表中統計的是執業醫師學歷構成(年鑒中村衛生室統計的是執業助理醫師):

縣醫院十年招不來一個本科生

不得不說, 這樣的人才構成比例, 真的不能怨中國患者“不認和尚只認廟”,

病人盲目迷信大醫院, 是有現實原因的。

基層本科學歷的醫生有多缺?福建省三明市醫療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主任徐志鑾曾經感慨, “我們三明市的一個縣醫院, 十年沒有招到一個本科生。 ”。

而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則舉過一個例子來說明當下無奈的現實:“中部地區某省的一家附屬大學醫院, 擁有的博士畢業的醫生占到了全省總數的一半。 也就是說, 這個省所有的博士醫生, 有一半都集中在這一家醫院。 ”

事實上, 業界一直認為近年來, 醫療界的“虹吸”效應越來越強, 大醫院“吸走”了優質的醫療人才, 越來越滿負荷運轉, 基層則愈加舉步維艱。

醫生就業制度改革是關鍵

對於如何解決中國醫生問題, 蔡江南教授從醫生就業制度的改革上提出了兩點意見。

一個是落實醫生的多點執業,特別是對於公立醫院當中現有醫生的存量,要推動多點執業,雖然這些年衛計委一直在鼓勵,但是存量的改革非常困難。

第二點是增量的改革,就是鼓勵醫生開辦診所,特別是鼓勵民營醫生診所的開辦。目前政策上這個門還是關得非常緊,而在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醫生診所密度是非常高的,所以將來的分級診療,應該鼓勵社會多元化來辦醫生診所,醫生只要有執業資格就可以沒有障礙去辦自己的診所。

“醫生的就業制度是解決醫生問題的關鍵,醫生的多點執業和創建更多的醫生診所,是我們改革的途徑。還有診所和醫生集團的發展,結合互聯網的創新,也許是推進我們這個問題上改革的一些重要的手段和抓手。”

鼓勵醫生自由執業,釋放優質醫生資源

實際上,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的醫療境況與目前的大陸非常相似。當時,臺灣的公立醫院數量占九成,優質的醫生資源也集中在大醫院,不願意出來。

據臺灣銘傳大學醫療資訊與管理學系教授李安仁教介紹,1985年前後,臺灣鼓勵醫生自由執業,比如醫師到偏遠地方開診所,政府發補助支持,醫院也必須作為“後援團”,安排轉診等事宜。如今,臺灣民營醫院床位占七成左右,公立三成。臺灣醫師在民營醫院執業的比例超過七成。

“三甲大醫院不要怕沒人。”曾任臺灣榮總醫院副院長的李安仁說,榮總每年招聘200~300名住院醫師,經過5年培養成主治醫師(臺灣醫師分為住院醫師和主治醫師兩級),但榮總容納不了那麼多人,鼓勵有闖勁的年輕醫生走出去。這樣醫生資源才能擴散出去,達到均衡的目的。

業內人士表示,如果醫生生產力不能得到有效解放,優質醫生資源不能真正下沉,社會辦醫不能夠真正發展壯大,分級診療目標的實現或將遇阻。

蔡江南教授從醫生就業制度的改革上提出了兩點意見。

一個是落實醫生的多點執業,特別是對於公立醫院當中現有醫生的存量,要推動多點執業,雖然這些年衛計委一直在鼓勵,但是存量的改革非常困難。

第二點是增量的改革,就是鼓勵醫生開辦診所,特別是鼓勵民營醫生診所的開辦。目前政策上這個門還是關得非常緊,而在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醫生診所密度是非常高的,所以將來的分級診療,應該鼓勵社會多元化來辦醫生診所,醫生只要有執業資格就可以沒有障礙去辦自己的診所。

“醫生的就業制度是解決醫生問題的關鍵,醫生的多點執業和創建更多的醫生診所,是我們改革的途徑。還有診所和醫生集團的發展,結合互聯網的創新,也許是推進我們這個問題上改革的一些重要的手段和抓手。”

鼓勵醫生自由執業,釋放優質醫生資源

實際上,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的醫療境況與目前的大陸非常相似。當時,臺灣的公立醫院數量占九成,優質的醫生資源也集中在大醫院,不願意出來。

據臺灣銘傳大學醫療資訊與管理學系教授李安仁教介紹,1985年前後,臺灣鼓勵醫生自由執業,比如醫師到偏遠地方開診所,政府發補助支持,醫院也必須作為“後援團”,安排轉診等事宜。如今,臺灣民營醫院床位占七成左右,公立三成。臺灣醫師在民營醫院執業的比例超過七成。

“三甲大醫院不要怕沒人。”曾任臺灣榮總醫院副院長的李安仁說,榮總每年招聘200~300名住院醫師,經過5年培養成主治醫師(臺灣醫師分為住院醫師和主治醫師兩級),但榮總容納不了那麼多人,鼓勵有闖勁的年輕醫生走出去。這樣醫生資源才能擴散出去,達到均衡的目的。

業內人士表示,如果醫生生產力不能得到有效解放,優質醫生資源不能真正下沉,社會辦醫不能夠真正發展壯大,分級診療目標的實現或將遇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