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80後”軍人告訴你,獨守一個1.88平方公里的海島是什麼體驗

烏蟒島

在高解析度的中國地圖上, 我們能找到烏蟒島。

這個面積只有1.88平方公里, 海拔203.9米的小島, 孤懸黃海之上, 和北面的王家島,

南邊的海洋島大約在一個經度線上。 東望朝鮮半島, 幾乎和平壤一個緯度;西距最近的蚆蛸島、小長山島, 也有20多公里。

2012年, 大連邊防支隊接管烏蟒島守衛, 常年派駐一位邊防警官。 到2016年, 島上相繼換了4位警官, 年紀最大的生於1982年, 最小的生於1989年。 他們單槍匹馬守孤島, 或堅守半年, 或將近兩年。 在艱苦的孤島生活中, 他們不僅要做好“愛民固邊”工作, 還要忍受常人難以抵禦的寂寞與孤獨。

見到這4位“80後”軍人, 我想起了英國作家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波蘭作家顯克微支的《燈塔看守人》;想起了美國電影《海角樂園》《荒島餘生》《六天七夜》和《迷失恐龍島》。 但又似乎不一樣, 因為沒有可比性, 因為他們的創作是虛構的藝術, 而我在這裡所要敘述的則是真實的人生。

一個25歲音樂學院畢業的中尉軍官, 孤身闖孤島, 這本身就充滿著傳奇色彩, 況且前路還有那麼多的未知數。

徐賀和烏蟒島居民在一起。

第一個登上烏蟒島的是1987年出生的徐賀。

我見到他時, 他已是一名上尉, 勻稱的中等身材,

臉上戴著一幅細邊眼鏡, 掛著陽光般的微笑。 看上去很睿智、精幹, 還帶有三分書卷氣。 聊起來才知道, 他是瀋陽新民姚堡人, 2011年畢業于瀋陽音樂學院, 所學專業是藝術商務與管理專業。

按其專業, 他畢業後應當做藝術仲介, 做演藝界的代理人, 但從小喜歡軍事的他卻毅然選擇了從軍, 成為一名邊防衛士, 而且還分配到了海島上。

但他做夢也沒有想到, 有一天他會一個人守衛一座遠離陸地的孤島。

2012年7月, 烏蟒島交到了長海邊防大隊守衛, 上級決定由小長山島邊防派出所派出一位警員到烏蟒島。 當時徐賀到小長山派出所還不到一年, 聽到這個消息後, 他覺得所裡只有自己最年輕, 自己應該挑這個重擔, 於是他主動向所長請纓,

成為第一個走上烏蟒島的邊防警官。

在決定上島之前, 徐賀曾做了大量有關烏蟒島的功課。 他告訴我說, 這個烏蟒島在明代的《遼東志》裡就有記載, 說“吳忙島, 去城三百里”。 此島因大多數時間雨霧朦朦, 又稱“霧朦島”, 還因形似烏龜狀, 又稱之為“龜島”。 而“烏蟒”之名則是清朝末年才有的。

據說當年山東半島有幾位兄弟聽說此島環境優美, 海鮮豐厚, 於是渡海來到此, 蓋房種地, 撒網捕魚, 日子過得有如桃源仙境。 但好景不長, 忽然有一天島上來了五條巨蛇, 興風作浪, 將美麗的海島糟蹋得烏煙瘴氣。 兄弟幾個只好拿起武器, 與巨蛇大戰了三天三夜, 最後將毒蛇斬殺, 小島恢復平靜。

當地老百姓因為五條巨蛇的傳說, 開始稱此島為“五蟒島”,

久而久之又變成了今天的“烏蟒島”。

直到今天, 島上的居民還說小島周邊的菜砣子, 大砣子, 二砣子, 地砣子, 北砣子等五個坨子就是當年斬死的五條巨蛇所化。

徐賀說, 上島那天, 他站在交通船上, 看著尾隨在浪花中的海鷗群和半隱在雲霧中的烏蟒島, 以及島周邊時隱時現的砣子, 心中充滿著豪邁激情, 還有傳說裡山東兄弟般建功立業的雄心, 當然還有孤島的驚險, 甚至《海角樂園》般的浪漫。

我理解徐賀當時的心情,一個25歲音樂學院畢業的中尉軍官,孤身闖孤島,這本身就充滿著傳奇色彩,況且前路還有那麼多的未知數。

上島後,徐賀臨時住在獐子島漁業公司的一個加工廠裡,他的住所就是警務室。為了儘快熟悉島上的情況,他先是大略地繞島一周,從樓石到大碾頭,從山東頭到偏崖頭,從羊砣子到尖砣子,從平砣子走到了頭;又登上島的主峰廟山,對全島有個概略的印象,然後就開始走訪村落。

當時島上共有5個自然屯,很少見到機動車,175戶中只有一家有一輛皮卡車,還有一戶有一輛摩托車。全島人都稀罕般地看這輛皮卡,說是島上的“悍馬”。

所以,徐賀只能步行一村一戶地走,先從島東的“前對圈”走到島北的“南洋”,再從島北的孫家溝走到島西的柳家溝、張家溝。

走遍了全島,並沒有瞭解到多少情況。徐賀說,當時島上的百姓見了穿著邊防軍服的人,都感到陌生,有的甚至看到你就會躲回家中。小島上的居民大都是親戚連著親戚,戶戶相傳,不知道邊防警官來島上要做什麼。

於是徐賀只好與村長溝通、商量,向村民做工作,並挨家挨戶地宣傳“愛民固邊”,構築邊防地區安全穩定戰略屏障,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平安和諧邊防環境的具體做法和重要意義。同時,積極主動地為村民和在島上的外來打工者解決遇到的所有困難和問題。

因為島上從事海產養殖業的作息時間關係,許多外來打工者總是在兩個時間裡給他打電話,一是午夜12點,那時在海邊作業的打工者才回到住地;二是清晨5時,那是養殖工人上班之前。

這些人找他訴說待遇問題、安全問題、勞資問題、與雇主糾紛問題,等等。每一個電話他都要認真對待,然後一一記下,過後再進行調研、核實,與勞資雙方進行調解,最終再把問題化解。

在烏蟒島的半年時間裡,徐賀光是解決打工者的勞資糾紛事宜就達70多件,平均每個星期3件。

徐賀和烏蟒島居民在一起。

因為每天都要到村裡走訪,到海鮮養殖場調解糾紛,許多時間徐賀都趕不上駐地的飯點,於是只好吃速食麵,半年下來,竟吃了十幾箱。島上生活艱苦,沒有洗熱水澡的地方,只有辦事回到小長山島時才能洗上一次,這樣的享受有時要隔一兩個月。

半年之後,徐賀因工作需要離開烏蟒島,回到長海縣邊防大隊。戰友們說,半年的守島歲月讓他身上有了一種獨特的氣質。我也相信這種說法,一個人有了守望一座孤島的經歷,必然會賦予一種性格特質,這就是因為孤獨而單純,因為寂寞而高貴的獨特氣質。

這讓我想起愛因斯坦在談到他的職業選擇時說過的一句話:如果我不當一個物理學家的話,我最願意做的是成為一個燈塔看守人。

如此說來,徐賀是幸運的,儘管他經歷了艱苦、孤獨與寂寞。因為這世間不是每個人都有去孤島守望的機會,雖然每個人都曾深諳孤獨的滋味。守島人有守島人的孤獨,都市人有都市人的孤獨,徐賀嘗過這兩種孤獨的滋味,演繹了這兩種孤獨融為一體的超拔境界。

我同徐賀談了我的這些想法,他頻頻點頭,微笑的臉上似乎仍然掛著烏蟒島上的陽光。

島上村民不管有什麼事都會打電話找他,為此他的手機一個月的電話費就四五百元。

剛登上烏蟒島時已是傍晚時分,太陽在大海的西端一點點沉下,海面上的霞光也一點點消逝,浮在大海上的孤島馬上就進入了沒有黃昏的夜晚,一個警官和一座島的生活就這樣開始了。這是接替徐賀的第二任警官李鑫隆登上烏蟒島時最初的感覺。

李鑫隆為島上居民講解法律常識。

李鑫隆1989年出生于營口,瀋陽建築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喜歡漫畫、體育,大學讀書期間曾是校學生會的宣傳部部長。他上島這一年才24歲,是守衛烏蟒島的幾位警官中最小的一個。

上級領導為了讓這位24歲的守島警官儘快熟悉和勝任島上的工作,還派了一位三期士官于洪濤協助他。于洪濤也是一個“80後”,他1985年6月出生,2004年12月入伍,這位老兵在島上和李鑫隆一起生活了半年時間,後調到了花園口邊防大隊。

李鑫隆說,這位士官老大哥在島上對他幫助很大,他一個人在島上能堅守兩年多,也有于洪濤一份功勞。直到今天,他仍不時感念著他這位戰友的情意。

李鑫隆的守島歲月也是從走訪村民開始的。海島上大部分漁民每天早上6點鐘就要出海作業,走訪漁民家最好的時間就是6點前。所以,他每天早上4點多就起床。

對此漁民陳廣棟感觸很深:“我每天6點出海作業,小李隔三差五都會在我出海前來我家一次,問我有沒有什麼需要。我有時會開玩笑問他:你這麼早就開始工作,算不算加班啊?”

長時間跋涉在山路礁石間,李鑫隆半年多就穿壞了3雙膠鞋,雙腳也磨出了厚厚的老繭。島上村民不管有什麼事都會打電話找他,為此他的手機一個月的電話費就四五百元。村民有事打來了電話,大多時候他都要上門服務,百姓親切地稱呼他是島上“萬事通”。

島上有幾位留守老人和特困戶,李鑫隆每次走訪時都特別留意這些人。其中有一位老人,兒女常年在外打工,只有他自己在島上,平時靠釣魚為生,每次走訪都能見到這位老人,每次都能聊上幾句。

可忽然有一天走訪時,竟沒見到這位老人,李鑫隆惦記他,就詢問附近漁民,都說最近他沒有出海釣魚。李鑫隆覺得老人可能出意外了,於是立即趕到他的家裡,發現老人已臥病不起,躺在床上三天了。

他二話沒說,急忙將老人送到村委會找醫生,又拿出自備藥給老人吃。自此,他每個星期至少都要去老人家一次,陪他聊天吃飯,幫著打掃衛生,成為老人在島上最親近的人。老人非常感動,精心製作了一面寫有“邊防員警為人民,危難救助獻真情”的錦旗送到了小長山邊防派出所。

在小島上,人們都傳誦著李鑫隆幫助新疆維吾爾族青年艾斯卡爾江·亞生的故事。烏蟒島每年開春時都會有大批務工人員通過仲介來此從事養殖業,艾斯卡爾江就是這樣來島上打工的。由於對海上勞動的生疏,再加上語言的不通,讓艾斯卡爾江很不痛快,並因此與顧主屢屢發生矛盾。

於是他找到了李鑫隆,在困難的交談中,大部分時間艾斯卡爾江都是傻傻地笑。他相信這位穿著制服的警官,也願意與這位警官溝通。

經過幾次交談,李鑫隆瞭解到,艾斯卡爾江自幼父母雙亡,是奶奶把他從小拉扯大的。長大後,他常年在外打工,四方漂泊,這是第一次到海上來勞作,因此他很不習慣,但和顧主簽了合同,也只能堅持幹下去。

李鑫隆很同情這位維族青年,想盡辦法幫他解決困難。因為艾斯卡爾江的飲食習慣,他吃不慣每天的海鮮,再加上大強度的勞動量,使他日漸消瘦,體質越來越差。見此情形,李鑫隆就托人從島外採買牛羊肉回來,三兩天給他開一次“小灶”。還不時拿出自己的津貼,讓艾斯卡爾江寄回老家給奶奶。

李鑫隆在和艾斯卡爾江·亞生聊天。

幾個月過去,艾斯卡爾江逐漸習慣了島上的生活,並和李鑫隆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此時,新疆家裡突生變故,他必須趕回老家去,而他與顧主簽的是一年的合同,如果中途離開,只能得到回家的路費。

因進島出島的人員逐年增多,島上的治安事件時有發生。2013年8月的一個深夜,李鑫隆的電話突然響起,有人報警稱4名不明身份者酒後打架,已經有5人受傷,情況十分危急。他立即趕往事發現場,在村支書的配合下迅速將滋事者制服。

當事態平息後,人們才發現,李鑫隆也受了傷,傷口血流不止。支書見狀,找人想把他送往醫護所。但他拒絕了,只是簡單包紮一下,就連夜分別審訊肇事者。4名犯罪嫌疑人對自己的違法事實供認不諱,事件得到妥善處理。

這件事讓李鑫隆意識到,烏蟒島雖小,社會治安事大,為了讓類似案件不再發生,他帶隊組織人24小時不定時巡邏,兩年間從未間斷。從此,烏蟒島各類發案率持續走低,治安環境越來越好。

李鑫隆在烏蟒島巡邏。

李鑫隆守望烏蟒島兩年,兩年的春節都是在島上過的。記得2013年的除夕夜,在島上一片鞭炮聲中,他給父母打電話。母親包完了餃子還沒有下鍋,因為還沒接到兒子打來的電話。

聽到兒子的聲音,母親哽咽著說:“第一次在外過年,要多注意身體,不用擔心我和你爸,要安心工作。”聽到母親的哽咽聲,他強忍眼淚,故作不在乎地說:“媽媽,我不能回家,因為島上的百姓需要我。您放心吧,我這裡有親人。”放下電話,他在斷續的鞭炮聲裡,望著焰火閃爍的海面,禁不住淚流滿面。

他才24歲,後來他說,擦掉除夕夜的眼淚,就讓他更加堅強。正是從那裡,他心中暗自發誓:因為穿了這身橄欖綠,就要對得起親人和國家,一定要做烏蟒島的一面旗幟。

當我和他們談起在島上最大的困難是什麼時,他們不約而同地說:孤獨與寂寞。

是的,每一位守望烏蟒島的邊防衛士都是一面忠誠于祖國的旗幟。

2015年4月,李鑫隆因工作需要調往獐子島邊防派出所,接替他的是上尉警官李忠哲。李忠哲1988年出生,黑龍江富錦縣人。2011年畢業于佳木斯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專業,同年入伍。

李忠哲(視頻截圖)

依然是一個人的烏蟒島,依然是和徐賀、李鑫隆以及于洪濤一樣,走訪村民、解決糾紛、愛民固邊。不一樣的,是他們各自有各自的孤獨與寂寞,那畢竟是一個人的孤島。所以,當我和他們談起在島上最大的困難是什麼時,他們不約而同地說:孤獨與寂寞。

徐賀和李鑫隆都曾向我表達了這樣一個意思:孤獨與寂寞與生俱來,誰都避免不了。但海島上一個人的孤獨寂寞與大陸上群體中的孤獨寂寞是不一樣的。

一個孤島守望者日夜接觸最多的,就是那一片蒼茫高遠的海天,漫無主角。上面是渾然的天,下面是浩然的水,而守望的心靈就孤獨地處於這天地之間,有時又會與周圍的雲天滄海溶為一體。

漂著白雲的海天、一望無際的海水、嶙峋的岩石、金色的沙灘、翩然的海鷗、升降的潮汐——蒼茫渺遠,又渾然一體。一個人沉沒在這中間,任其搖盪,短時間內可能是浪漫,但長年的守望,則是漫長的孤獨和無法排遣的寂寞。

剛上島時,徐賀說他還懷有三分浪漫,甚至有些興奮。想起大學裡讀過的《魯濱遜漂流記》,想起一個警官一座島的神奇與風光,其他的則忽略不計了。然而時間長了,孤獨和寂寞就不時襲來。

當送走交通船離開海島,站在小碼頭望著船後那犁開的浪花和追逐的海鷗之時;當夕陽吻上海平面,背染晚霞的倦鳥飛歸之時;當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一個人的警衛室靜下來時,他才感到一個人的孤獨與寂寞,那是一個期待朋友,醉心戀人,喜歡娛樂的25歲文藝青年的寂寞。

徐賀不無感慨地對我說,尤其是到了夜晚,孤島上萬籟俱靜,黝黝山影,星星漁火,伴著瀟瀟海風和隱隱濤聲,一個人守著一個不到10平米的小鐵皮房,電視沒有幾個台,網路不通,更談不上QQ和微信,沒有人和你聊天,更沒有人呵護你,那滋味真是不好受。在那個時候,他盼著父母的電話,盼著妻子的電話。在電話裡,他不敢說自己的孤獨,因為怕父母惦記和妻子擔心。

有時一個人在深夜吃泡面,吃著吃著不自覺地眼淚就掉到了碗裡,那時感到很無助,心情苦澀極了。他總盼著有人來電話,朋友的,父母的,更盼著妻子的。因為每個電話不僅能給他安慰,更能給他鼓勵。做小學教師的父親在電話裡總是對他說:“你一定要對得起這身衣服和自己的身份。”妻子是他的大學同學,工作在大連機場,小孩才5個月,只有她一個人帶著。想想父親的話,還有妻子的不容易,他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定要對得起自己的身份,對得起邊防軍人這個職業。

就這樣,徐賀守望在孤島上,白天重複著看潮來潮去,看太陽從海平面升起來,又消失在海平面;夜晚則對著黝黝山影,朦朦月色,一邊想著明天要做的事,一邊等著大海那邊打來的電話,還有夜半12點和淩晨5時島上打工者的電話。

烏蟒島唯一的一條石板路上的青苔長了一層又一層,海上筏地的浮標也一月又一月地或深或淺地飄蕩著,唯有徐賀每天重複著不變的節奏,默默地堅守在孤島上。

時光像晚霞在海平面上拉長的影子,長長地,慢慢地移動著,沒有人會和他深入地或者個性地交談。他想談孩子的培養,家庭的溫馨,更想談音樂的時尚演變,談藝術市場的消費功能。

然而他沒有對話人,更能沒傾聽者。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已經開始忘記語言,很久沒有與人深入交談,甚至忘記怎樣與人共語。只有那顆守望孤島的心還在砰砰地跳動,年輕的血液還在全身沸騰地湧流。

每每來島上的交通船離岸之後,他都會望著船犁開的浪花,曳成一條泡沫的路。直至交通船無影無蹤,他仍在眺望,船帶走了他的思念,也寄出了他想說的話。

李鑫隆

和徐賀一樣,李鑫隆說他當初也是懷著一腔激情上島的,但時間一長,也一樣感到孤獨和寂寞,尤其是于洪濤走後,在夜晚來臨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小島入夜即開始彌漫著澄澈的霧,山頭上月亮的四周也形成了一大圈柔和而完整的彩暈。

那時的大海只因潮水升漲而微有動盪,寂靜中不時會傳來海鳥的淒厲叫聲。憑經驗,李鑫隆知道那一定是島邊岩石上有學飛跌落的海鷗崽。小海鷗要學飛,不慎從崖上跌落,不管是跌在沙灘上還是海水中,待潮水湧來,一下就會被沖走。

見此情形,崖坡頭上的大海鷗會不停地發出淒慘的嘶叫。如果不是海邊人,聽了那瘮人的聲音,一定會驚恐起來。好在李鑫隆已在小長山島上生活了一段時間,知道這種聲音。

但在這個孤島的夜晚,在一個人的警衛室裡,他還是有些受不了,孤獨和寂寞如夜霧一樣,陣陣襲來。

孤獨和寂寞,有時甚至讓李鑫隆想到申請離島。其間個別家人和朋友也不理解他的這種境況,一個大學畢業的軍官,竟然一個人守著一座孤島。

但沉下心思,深入想一想,又覺得這樣做太沒出息,對不起邊防警官這個稱號,“即使我走了,還要有人來,祖國的邊防小島,總要有人來守望。我不能打退堂鼓,我一定要堅守下去。”

怎麼辦,為了排遣孤獨,驅散寂寞,他就經常到村裡去,和島上的居民廣泛接觸。還撿起了畫筆,開始畫自己喜歡的漫畫。

採訪堅守烏蟒島的警官們,我深深地為他們的精神所感動。從表面上看,發生在他們身上的,無非都是每天面對大海,走訪居民,解決糾紛,履行愛民固邊職業與使命的平常故事,但我們深度思考,就發現,在這些平常故事的背後卻隱含著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也隱藏著人們所普遍渴望、夢想或是畏懼的東西。

如孤筏重洋、自立於世、大任於身、勇於擔當等等英雄情結的嚮往;如夜闌人靜,面對孤島,沒有共同語言,沒有寄託交流,在孤獨與寂寞的折磨中,脆弱的人應當怎樣釋然和堅守住人性的底線等等。

同時,他們的經歷也啟示著我們:沒有冒險就沒有成功,不經歷孤獨就談不上堅強。只有那些不畏艱險、獨守寂寞的人,才能享受人生的真正樂趣。所以,烏蟒島守望者的故事裡自始至終充盈著一種勇敢無畏、自立自強、堅韌不拔的屬於男子漢的陽剛意志和頑強精神。

這種意志和精神,或者說一種偉大的境界,在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男人身上,都是不可缺失的,尤其是在軍人身上,更顯得珍貴。

對此,我曾問他們經歷孤島守望的最大收穫是什麼,他們四位幾乎都表達了同樣的心聲:守望過烏蟒島的人,都經歷了一個強大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是戰勝過風濤艱險,強勁過筋骨體質,最重要的是強大了自己的心理。

這讓我想起了著名軍事理論家劉亞洲先生說過的一句話:“我軍的突破口,既不是裝備上,也不是理論上,也不在體制上,而是在心裡。”

守望過烏蟒島的邊防警官的實踐過程,正好印證了劉亞洲先生的這段理論。我還記得美國人曾這樣說:“21世紀的戰爭是班長的戰爭。”這句話昭示了一個真理:未來保家衛國的戰爭需要高效精幹的新型軍人。

我想如徐賀、李鑫隆等邊防軍人,就是“班長”型人才,是高效精幹的新型軍人。

因為他們吃得苦,耐得住孤獨寂寞;因為他們能一個人獨立地處理一個島上的事務。他們曾經是烏蟒島守望者。

中國軍網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初國卿

編輯:李先慧

編審:曲延濤

投稿郵箱:zgjw_81@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源

我理解徐賀當時的心情,一個25歲音樂學院畢業的中尉軍官,孤身闖孤島,這本身就充滿著傳奇色彩,況且前路還有那麼多的未知數。

上島後,徐賀臨時住在獐子島漁業公司的一個加工廠裡,他的住所就是警務室。為了儘快熟悉島上的情況,他先是大略地繞島一周,從樓石到大碾頭,從山東頭到偏崖頭,從羊砣子到尖砣子,從平砣子走到了頭;又登上島的主峰廟山,對全島有個概略的印象,然後就開始走訪村落。

當時島上共有5個自然屯,很少見到機動車,175戶中只有一家有一輛皮卡車,還有一戶有一輛摩托車。全島人都稀罕般地看這輛皮卡,說是島上的“悍馬”。

所以,徐賀只能步行一村一戶地走,先從島東的“前對圈”走到島北的“南洋”,再從島北的孫家溝走到島西的柳家溝、張家溝。

走遍了全島,並沒有瞭解到多少情況。徐賀說,當時島上的百姓見了穿著邊防軍服的人,都感到陌生,有的甚至看到你就會躲回家中。小島上的居民大都是親戚連著親戚,戶戶相傳,不知道邊防警官來島上要做什麼。

於是徐賀只好與村長溝通、商量,向村民做工作,並挨家挨戶地宣傳“愛民固邊”,構築邊防地區安全穩定戰略屏障,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平安和諧邊防環境的具體做法和重要意義。同時,積極主動地為村民和在島上的外來打工者解決遇到的所有困難和問題。

因為島上從事海產養殖業的作息時間關係,許多外來打工者總是在兩個時間裡給他打電話,一是午夜12點,那時在海邊作業的打工者才回到住地;二是清晨5時,那是養殖工人上班之前。

這些人找他訴說待遇問題、安全問題、勞資問題、與雇主糾紛問題,等等。每一個電話他都要認真對待,然後一一記下,過後再進行調研、核實,與勞資雙方進行調解,最終再把問題化解。

在烏蟒島的半年時間裡,徐賀光是解決打工者的勞資糾紛事宜就達70多件,平均每個星期3件。

徐賀和烏蟒島居民在一起。

因為每天都要到村裡走訪,到海鮮養殖場調解糾紛,許多時間徐賀都趕不上駐地的飯點,於是只好吃速食麵,半年下來,竟吃了十幾箱。島上生活艱苦,沒有洗熱水澡的地方,只有辦事回到小長山島時才能洗上一次,這樣的享受有時要隔一兩個月。

半年之後,徐賀因工作需要離開烏蟒島,回到長海縣邊防大隊。戰友們說,半年的守島歲月讓他身上有了一種獨特的氣質。我也相信這種說法,一個人有了守望一座孤島的經歷,必然會賦予一種性格特質,這就是因為孤獨而單純,因為寂寞而高貴的獨特氣質。

這讓我想起愛因斯坦在談到他的職業選擇時說過的一句話:如果我不當一個物理學家的話,我最願意做的是成為一個燈塔看守人。

如此說來,徐賀是幸運的,儘管他經歷了艱苦、孤獨與寂寞。因為這世間不是每個人都有去孤島守望的機會,雖然每個人都曾深諳孤獨的滋味。守島人有守島人的孤獨,都市人有都市人的孤獨,徐賀嘗過這兩種孤獨的滋味,演繹了這兩種孤獨融為一體的超拔境界。

我同徐賀談了我的這些想法,他頻頻點頭,微笑的臉上似乎仍然掛著烏蟒島上的陽光。

島上村民不管有什麼事都會打電話找他,為此他的手機一個月的電話費就四五百元。

剛登上烏蟒島時已是傍晚時分,太陽在大海的西端一點點沉下,海面上的霞光也一點點消逝,浮在大海上的孤島馬上就進入了沒有黃昏的夜晚,一個警官和一座島的生活就這樣開始了。這是接替徐賀的第二任警官李鑫隆登上烏蟒島時最初的感覺。

李鑫隆為島上居民講解法律常識。

李鑫隆1989年出生于營口,瀋陽建築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喜歡漫畫、體育,大學讀書期間曾是校學生會的宣傳部部長。他上島這一年才24歲,是守衛烏蟒島的幾位警官中最小的一個。

上級領導為了讓這位24歲的守島警官儘快熟悉和勝任島上的工作,還派了一位三期士官于洪濤協助他。于洪濤也是一個“80後”,他1985年6月出生,2004年12月入伍,這位老兵在島上和李鑫隆一起生活了半年時間,後調到了花園口邊防大隊。

李鑫隆說,這位士官老大哥在島上對他幫助很大,他一個人在島上能堅守兩年多,也有于洪濤一份功勞。直到今天,他仍不時感念著他這位戰友的情意。

李鑫隆的守島歲月也是從走訪村民開始的。海島上大部分漁民每天早上6點鐘就要出海作業,走訪漁民家最好的時間就是6點前。所以,他每天早上4點多就起床。

對此漁民陳廣棟感觸很深:“我每天6點出海作業,小李隔三差五都會在我出海前來我家一次,問我有沒有什麼需要。我有時會開玩笑問他:你這麼早就開始工作,算不算加班啊?”

長時間跋涉在山路礁石間,李鑫隆半年多就穿壞了3雙膠鞋,雙腳也磨出了厚厚的老繭。島上村民不管有什麼事都會打電話找他,為此他的手機一個月的電話費就四五百元。村民有事打來了電話,大多時候他都要上門服務,百姓親切地稱呼他是島上“萬事通”。

島上有幾位留守老人和特困戶,李鑫隆每次走訪時都特別留意這些人。其中有一位老人,兒女常年在外打工,只有他自己在島上,平時靠釣魚為生,每次走訪都能見到這位老人,每次都能聊上幾句。

可忽然有一天走訪時,竟沒見到這位老人,李鑫隆惦記他,就詢問附近漁民,都說最近他沒有出海釣魚。李鑫隆覺得老人可能出意外了,於是立即趕到他的家裡,發現老人已臥病不起,躺在床上三天了。

他二話沒說,急忙將老人送到村委會找醫生,又拿出自備藥給老人吃。自此,他每個星期至少都要去老人家一次,陪他聊天吃飯,幫著打掃衛生,成為老人在島上最親近的人。老人非常感動,精心製作了一面寫有“邊防員警為人民,危難救助獻真情”的錦旗送到了小長山邊防派出所。

在小島上,人們都傳誦著李鑫隆幫助新疆維吾爾族青年艾斯卡爾江·亞生的故事。烏蟒島每年開春時都會有大批務工人員通過仲介來此從事養殖業,艾斯卡爾江就是這樣來島上打工的。由於對海上勞動的生疏,再加上語言的不通,讓艾斯卡爾江很不痛快,並因此與顧主屢屢發生矛盾。

於是他找到了李鑫隆,在困難的交談中,大部分時間艾斯卡爾江都是傻傻地笑。他相信這位穿著制服的警官,也願意與這位警官溝通。

經過幾次交談,李鑫隆瞭解到,艾斯卡爾江自幼父母雙亡,是奶奶把他從小拉扯大的。長大後,他常年在外打工,四方漂泊,這是第一次到海上來勞作,因此他很不習慣,但和顧主簽了合同,也只能堅持幹下去。

李鑫隆很同情這位維族青年,想盡辦法幫他解決困難。因為艾斯卡爾江的飲食習慣,他吃不慣每天的海鮮,再加上大強度的勞動量,使他日漸消瘦,體質越來越差。見此情形,李鑫隆就托人從島外採買牛羊肉回來,三兩天給他開一次“小灶”。還不時拿出自己的津貼,讓艾斯卡爾江寄回老家給奶奶。

李鑫隆在和艾斯卡爾江·亞生聊天。

幾個月過去,艾斯卡爾江逐漸習慣了島上的生活,並和李鑫隆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此時,新疆家裡突生變故,他必須趕回老家去,而他與顧主簽的是一年的合同,如果中途離開,只能得到回家的路費。

因進島出島的人員逐年增多,島上的治安事件時有發生。2013年8月的一個深夜,李鑫隆的電話突然響起,有人報警稱4名不明身份者酒後打架,已經有5人受傷,情況十分危急。他立即趕往事發現場,在村支書的配合下迅速將滋事者制服。

當事態平息後,人們才發現,李鑫隆也受了傷,傷口血流不止。支書見狀,找人想把他送往醫護所。但他拒絕了,只是簡單包紮一下,就連夜分別審訊肇事者。4名犯罪嫌疑人對自己的違法事實供認不諱,事件得到妥善處理。

這件事讓李鑫隆意識到,烏蟒島雖小,社會治安事大,為了讓類似案件不再發生,他帶隊組織人24小時不定時巡邏,兩年間從未間斷。從此,烏蟒島各類發案率持續走低,治安環境越來越好。

李鑫隆在烏蟒島巡邏。

李鑫隆守望烏蟒島兩年,兩年的春節都是在島上過的。記得2013年的除夕夜,在島上一片鞭炮聲中,他給父母打電話。母親包完了餃子還沒有下鍋,因為還沒接到兒子打來的電話。

聽到兒子的聲音,母親哽咽著說:“第一次在外過年,要多注意身體,不用擔心我和你爸,要安心工作。”聽到母親的哽咽聲,他強忍眼淚,故作不在乎地說:“媽媽,我不能回家,因為島上的百姓需要我。您放心吧,我這裡有親人。”放下電話,他在斷續的鞭炮聲裡,望著焰火閃爍的海面,禁不住淚流滿面。

他才24歲,後來他說,擦掉除夕夜的眼淚,就讓他更加堅強。正是從那裡,他心中暗自發誓:因為穿了這身橄欖綠,就要對得起親人和國家,一定要做烏蟒島的一面旗幟。

當我和他們談起在島上最大的困難是什麼時,他們不約而同地說:孤獨與寂寞。

是的,每一位守望烏蟒島的邊防衛士都是一面忠誠于祖國的旗幟。

2015年4月,李鑫隆因工作需要調往獐子島邊防派出所,接替他的是上尉警官李忠哲。李忠哲1988年出生,黑龍江富錦縣人。2011年畢業于佳木斯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專業,同年入伍。

李忠哲(視頻截圖)

依然是一個人的烏蟒島,依然是和徐賀、李鑫隆以及于洪濤一樣,走訪村民、解決糾紛、愛民固邊。不一樣的,是他們各自有各自的孤獨與寂寞,那畢竟是一個人的孤島。所以,當我和他們談起在島上最大的困難是什麼時,他們不約而同地說:孤獨與寂寞。

徐賀和李鑫隆都曾向我表達了這樣一個意思:孤獨與寂寞與生俱來,誰都避免不了。但海島上一個人的孤獨寂寞與大陸上群體中的孤獨寂寞是不一樣的。

一個孤島守望者日夜接觸最多的,就是那一片蒼茫高遠的海天,漫無主角。上面是渾然的天,下面是浩然的水,而守望的心靈就孤獨地處於這天地之間,有時又會與周圍的雲天滄海溶為一體。

漂著白雲的海天、一望無際的海水、嶙峋的岩石、金色的沙灘、翩然的海鷗、升降的潮汐——蒼茫渺遠,又渾然一體。一個人沉沒在這中間,任其搖盪,短時間內可能是浪漫,但長年的守望,則是漫長的孤獨和無法排遣的寂寞。

剛上島時,徐賀說他還懷有三分浪漫,甚至有些興奮。想起大學裡讀過的《魯濱遜漂流記》,想起一個警官一座島的神奇與風光,其他的則忽略不計了。然而時間長了,孤獨和寂寞就不時襲來。

當送走交通船離開海島,站在小碼頭望著船後那犁開的浪花和追逐的海鷗之時;當夕陽吻上海平面,背染晚霞的倦鳥飛歸之時;當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一個人的警衛室靜下來時,他才感到一個人的孤獨與寂寞,那是一個期待朋友,醉心戀人,喜歡娛樂的25歲文藝青年的寂寞。

徐賀不無感慨地對我說,尤其是到了夜晚,孤島上萬籟俱靜,黝黝山影,星星漁火,伴著瀟瀟海風和隱隱濤聲,一個人守著一個不到10平米的小鐵皮房,電視沒有幾個台,網路不通,更談不上QQ和微信,沒有人和你聊天,更沒有人呵護你,那滋味真是不好受。在那個時候,他盼著父母的電話,盼著妻子的電話。在電話裡,他不敢說自己的孤獨,因為怕父母惦記和妻子擔心。

有時一個人在深夜吃泡面,吃著吃著不自覺地眼淚就掉到了碗裡,那時感到很無助,心情苦澀極了。他總盼著有人來電話,朋友的,父母的,更盼著妻子的。因為每個電話不僅能給他安慰,更能給他鼓勵。做小學教師的父親在電話裡總是對他說:“你一定要對得起這身衣服和自己的身份。”妻子是他的大學同學,工作在大連機場,小孩才5個月,只有她一個人帶著。想想父親的話,還有妻子的不容易,他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定要對得起自己的身份,對得起邊防軍人這個職業。

就這樣,徐賀守望在孤島上,白天重複著看潮來潮去,看太陽從海平面升起來,又消失在海平面;夜晚則對著黝黝山影,朦朦月色,一邊想著明天要做的事,一邊等著大海那邊打來的電話,還有夜半12點和淩晨5時島上打工者的電話。

烏蟒島唯一的一條石板路上的青苔長了一層又一層,海上筏地的浮標也一月又一月地或深或淺地飄蕩著,唯有徐賀每天重複著不變的節奏,默默地堅守在孤島上。

時光像晚霞在海平面上拉長的影子,長長地,慢慢地移動著,沒有人會和他深入地或者個性地交談。他想談孩子的培養,家庭的溫馨,更想談音樂的時尚演變,談藝術市場的消費功能。

然而他沒有對話人,更能沒傾聽者。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已經開始忘記語言,很久沒有與人深入交談,甚至忘記怎樣與人共語。只有那顆守望孤島的心還在砰砰地跳動,年輕的血液還在全身沸騰地湧流。

每每來島上的交通船離岸之後,他都會望著船犁開的浪花,曳成一條泡沫的路。直至交通船無影無蹤,他仍在眺望,船帶走了他的思念,也寄出了他想說的話。

李鑫隆

和徐賀一樣,李鑫隆說他當初也是懷著一腔激情上島的,但時間一長,也一樣感到孤獨和寂寞,尤其是于洪濤走後,在夜晚來臨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小島入夜即開始彌漫著澄澈的霧,山頭上月亮的四周也形成了一大圈柔和而完整的彩暈。

那時的大海只因潮水升漲而微有動盪,寂靜中不時會傳來海鳥的淒厲叫聲。憑經驗,李鑫隆知道那一定是島邊岩石上有學飛跌落的海鷗崽。小海鷗要學飛,不慎從崖上跌落,不管是跌在沙灘上還是海水中,待潮水湧來,一下就會被沖走。

見此情形,崖坡頭上的大海鷗會不停地發出淒慘的嘶叫。如果不是海邊人,聽了那瘮人的聲音,一定會驚恐起來。好在李鑫隆已在小長山島上生活了一段時間,知道這種聲音。

但在這個孤島的夜晚,在一個人的警衛室裡,他還是有些受不了,孤獨和寂寞如夜霧一樣,陣陣襲來。

孤獨和寂寞,有時甚至讓李鑫隆想到申請離島。其間個別家人和朋友也不理解他的這種境況,一個大學畢業的軍官,竟然一個人守著一座孤島。

但沉下心思,深入想一想,又覺得這樣做太沒出息,對不起邊防警官這個稱號,“即使我走了,還要有人來,祖國的邊防小島,總要有人來守望。我不能打退堂鼓,我一定要堅守下去。”

怎麼辦,為了排遣孤獨,驅散寂寞,他就經常到村裡去,和島上的居民廣泛接觸。還撿起了畫筆,開始畫自己喜歡的漫畫。

採訪堅守烏蟒島的警官們,我深深地為他們的精神所感動。從表面上看,發生在他們身上的,無非都是每天面對大海,走訪居民,解決糾紛,履行愛民固邊職業與使命的平常故事,但我們深度思考,就發現,在這些平常故事的背後卻隱含著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也隱藏著人們所普遍渴望、夢想或是畏懼的東西。

如孤筏重洋、自立於世、大任於身、勇於擔當等等英雄情結的嚮往;如夜闌人靜,面對孤島,沒有共同語言,沒有寄託交流,在孤獨與寂寞的折磨中,脆弱的人應當怎樣釋然和堅守住人性的底線等等。

同時,他們的經歷也啟示著我們:沒有冒險就沒有成功,不經歷孤獨就談不上堅強。只有那些不畏艱險、獨守寂寞的人,才能享受人生的真正樂趣。所以,烏蟒島守望者的故事裡自始至終充盈著一種勇敢無畏、自立自強、堅韌不拔的屬於男子漢的陽剛意志和頑強精神。

這種意志和精神,或者說一種偉大的境界,在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男人身上,都是不可缺失的,尤其是在軍人身上,更顯得珍貴。

對此,我曾問他們經歷孤島守望的最大收穫是什麼,他們四位幾乎都表達了同樣的心聲:守望過烏蟒島的人,都經歷了一個強大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是戰勝過風濤艱險,強勁過筋骨體質,最重要的是強大了自己的心理。

這讓我想起了著名軍事理論家劉亞洲先生說過的一句話:“我軍的突破口,既不是裝備上,也不是理論上,也不在體制上,而是在心裡。”

守望過烏蟒島的邊防警官的實踐過程,正好印證了劉亞洲先生的這段理論。我還記得美國人曾這樣說:“21世紀的戰爭是班長的戰爭。”這句話昭示了一個真理:未來保家衛國的戰爭需要高效精幹的新型軍人。

我想如徐賀、李鑫隆等邊防軍人,就是“班長”型人才,是高效精幹的新型軍人。

因為他們吃得苦,耐得住孤獨寂寞;因為他們能一個人獨立地處理一個島上的事務。他們曾經是烏蟒島守望者。

中國軍網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初國卿

編輯:李先慧

編審:曲延濤

投稿郵箱:zgjw_81@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