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明清甜白瓷如何鑒別與孔雀綠釉瓷器如何辨別真偽?

永樂填白是“甜白釉”燒造中的一種工藝, 以前發現的永樂甜白, 無論厚胎、薄胎、半脫胎都沒有填白工藝留下的特徵, 因而給世人留下懸念和誤區。

填白是一種工藝, 跟顏色無關。 填白瓷是在燒好的瓷器上描摹瀝粉, 堆垛圖形, 然後再填青花色釉, 再入窯二次或三次入窯燒制。 工藝複雜尤為難得。 因為釉色白而瑩潤猶如白糖, 故被後人稱為“甜白”。

在瓷器審美方面, 經過兩宋數百年輝煌瓷史的洗禮和薰陶, 到了明代, 其實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工藝能讓人眼前一亮。 永樂甜白釉之所以有名, 完全因為明成祖朱棣的個人偏好, 這個神秘古怪的帝王自幼失去生母, 只得認他人為母, 生在帝王家的顯赫顯然不足以抵擋高處不勝寒的清冷, 由此養成了他古怪冷清的性格。 傳說他很早便失去了性能力, 面對後宮佳麗的鶯歌燕舞, 其心中怕也有許多怨悔與苦惱,

是以他一方面通過接連不斷的親征、佈施天下的鄭和下西洋等活動彰顯雄性, 另一方面清淨沉悶, 城府陰沉, 只能寄情於器物。 本文主要說說明清甜白瓷如何鑒別。

《明太宗實錄》記:“回回結牙思進玉碗, 上不受, 命禮部賜砂遣還。 謂尚書鄭賜曰:‘朕朝夕所用中國瓷器,

潔素瑩然, 甚適於心, 不必此也。 況此物今府庫亦有之, 但朕自不用。 ’”由此可見, 朱棣對白瓷情有獨鍾。 上有好之, 下必甚焉。 故而永樂白瓷制瓷工藝上精益求精, 取得了極大發展。 這種白瓷許多都薄到半脫胎的程度, 能夠光照見影, 給人以“甜”的感受, 所以“甜白”瓷因此得名。

甜白瓷是一種素色釉瓷, 唐代白瓷便有了極大的盛名, 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鼎盛局面。 延展流變至明代永樂, 制瓷工匠們殫精竭慮, 使得白瓷達到了“脫胎換骨”的境地, 並將“脫胎”研製為特殊的制瓷工藝, 即薄胎細白瓷。 永樂時期景德鎮窯燒制的白瓷中出現了半脫胎狀, 白瓷脫胎從配方、拉坯、旋坯、修坯、施釉到裝窯燒成, 工藝要求極嚴。 景德鎮甜白釉的燒制成功,

為明代彩瓷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清代對明代白瓷的描述比較具體, 形容白色的有牙白、奶白、瑩白, 形容質感的如象牙、牛奶、堆脂或玲瓏剔透, 把永樂、宣德時期的白瓷概括得淋漓盡致。

甜白瓷很為現代人所鍾愛, 拍場上明代永樂甜白瓷屢創天價, 而且明永樂以後, 宣德、成化包括弘治年間多有甜白精品, 並且康乾雍三朝仿製無數, 是以收藏者不但要鑒藏真贗, 辨別正牌永樂甜白的特徵也是收藏愛好者的必備功課。 永樂甜白釉的特徵主要從兩個方面來把握:一是胎體的仰光透視, 呈現出極為淺淡的粉紅色, 但又與龍泉窯中粉青有極大區別。 二是釉面積釉處呈現蝦青色。

宣德早期釉面和永樂相同,

極易混淆, 但是宣德中晚期甜白瓷開始出現了特有的橘皮紋, 所以遇到無款識的明代甜白瓷, 均以橘皮紋判定永樂還是宣德。 傳世成化官窯甜白瓷多是薄胎、盤、碗、杯多見, 薄胎者有卵幕杯一種, 薄如蛋殼, 為成化獨有。 清代後仿不少, 可用明成化款識特徵判定年代。 清康熙甜白釉器主要仿永樂、宣德、成化、弘治製品, 官窯多署本朝款, 也有署永樂款識。 其中薄胎者仿的最多, 也最好。 但清代胎料與明代有別, 仰光透視, 閃青白色, 沒有其粉色, 這是區別明清甜白瓷的重要依據。

如何鑒別白釉真偽?

白釉是瓷器傳統釉色之一,真正的白釉應該是乳白色的乳濁釉,這種釉是近代才發明的。我國古代僅有元代樞府釉是失透的,其他白釉並不是白色的釉,而是將不含金屬氧化物呈色元素的釉料施于胎骨潔白的器物上,入窯高溫燒制而成的透明釉, 釉色因白潤瓷胎的映襯而顯出白色,現在習慣上將這種透明釉也稱為白釉。

任何一件青花和五彩、粉彩都以白釉作底色。白釉的配方各朝各代都不一樣,元朝的白釉有白裡發黃、白裡發藍。那麼如何鑒別白釉真偽呢?

洪武時白釉有青白、青灰、卵白多種。永樂宣德的白釉均為白中泛青,肥厚晶瑩。成化時則是白而滋潤,厚如凝脂,細膩溫潤。弘治釉又分為灰青、卵白、亮青三種,在聚釉處閃出淡淡的青色。萬歷時釉色肥厚瑩潤,白中泛青較為光亮,釉層薄的有“貼骨釉”之稱。厚薄不均為此時之特點。清三代的釉總的來講是光潤細膩,白中泛青者為多。雍正朝開始為了燒造五彩和粉彩瓷,白釉中又出現了粉白和漿白兩種,粉白顯得光亮,漿白色澤更白。而現代仿品白釉皆為白中泛灰或黃,遠不及古瓷的白色好看。

孔雀綠釉瓷器如何辨別真偽?

孔雀綠釉屬低溫釉,顏色類孔雀尾毛綠色,故得名。此種釉始于宋代磁州窯,到明代永樂時期,孔雀綠釉已經十分成熟,但有官窯款的完整傳世品始見於明成化。明正德時此品種釉色呈色普遍較成化時淺淡。清康熙時,孔雀綠釉再度盛行,雍正、乾隆時繼續生產,但少見有釉下青花裝飾的,多為單一色釉的祭器及瓷塑和盆奩等陳設用瓷。孔雀綠釉瓷器如何辨別真偽?

清代孔雀綠釉多無款,須把握各朝造型特徵及胎釉工藝特徵,確定其具體時代。康熙、雍正朝產品大體相同,但乾隆時胎體不如康、雍時緻密,釉至足處多有垂流。民國到新中國成立後均有仿清代孔雀綠釉的,仿品釉色過於鮮豔,真者釉面均開有細碎紋片,仿者則多為後期開裂紋片,裂紋較大。真者常有剝釉現象,仿者則少有這種現象。其他如造型工藝特徵,釉面老舊泛出的銀光等,也是辨偽時要仔細觀察的。後者現代已能人工作偽,但銀光過於耀眼、明顯,更須仔細觀察。孔雀綠釉在高溫和低溫中難以燒成,故低溫釉上彩中絕不會有此種彩料。

您品閱本文之後,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這是對我們創作最大的支持!學習更多收藏知識請關注:“談藝品” 每天有更多新資訊!本文出自孔老師。

白釉是瓷器傳統釉色之一,真正的白釉應該是乳白色的乳濁釉,這種釉是近代才發明的。我國古代僅有元代樞府釉是失透的,其他白釉並不是白色的釉,而是將不含金屬氧化物呈色元素的釉料施于胎骨潔白的器物上,入窯高溫燒制而成的透明釉, 釉色因白潤瓷胎的映襯而顯出白色,現在習慣上將這種透明釉也稱為白釉。

任何一件青花和五彩、粉彩都以白釉作底色。白釉的配方各朝各代都不一樣,元朝的白釉有白裡發黃、白裡發藍。那麼如何鑒別白釉真偽呢?

洪武時白釉有青白、青灰、卵白多種。永樂宣德的白釉均為白中泛青,肥厚晶瑩。成化時則是白而滋潤,厚如凝脂,細膩溫潤。弘治釉又分為灰青、卵白、亮青三種,在聚釉處閃出淡淡的青色。萬歷時釉色肥厚瑩潤,白中泛青較為光亮,釉層薄的有“貼骨釉”之稱。厚薄不均為此時之特點。清三代的釉總的來講是光潤細膩,白中泛青者為多。雍正朝開始為了燒造五彩和粉彩瓷,白釉中又出現了粉白和漿白兩種,粉白顯得光亮,漿白色澤更白。而現代仿品白釉皆為白中泛灰或黃,遠不及古瓷的白色好看。

孔雀綠釉瓷器如何辨別真偽?

孔雀綠釉屬低溫釉,顏色類孔雀尾毛綠色,故得名。此種釉始于宋代磁州窯,到明代永樂時期,孔雀綠釉已經十分成熟,但有官窯款的完整傳世品始見於明成化。明正德時此品種釉色呈色普遍較成化時淺淡。清康熙時,孔雀綠釉再度盛行,雍正、乾隆時繼續生產,但少見有釉下青花裝飾的,多為單一色釉的祭器及瓷塑和盆奩等陳設用瓷。孔雀綠釉瓷器如何辨別真偽?

清代孔雀綠釉多無款,須把握各朝造型特徵及胎釉工藝特徵,確定其具體時代。康熙、雍正朝產品大體相同,但乾隆時胎體不如康、雍時緻密,釉至足處多有垂流。民國到新中國成立後均有仿清代孔雀綠釉的,仿品釉色過於鮮豔,真者釉面均開有細碎紋片,仿者則多為後期開裂紋片,裂紋較大。真者常有剝釉現象,仿者則少有這種現象。其他如造型工藝特徵,釉面老舊泛出的銀光等,也是辨偽時要仔細觀察的。後者現代已能人工作偽,但銀光過於耀眼、明顯,更須仔細觀察。孔雀綠釉在高溫和低溫中難以燒成,故低溫釉上彩中絕不會有此種彩料。

您品閱本文之後,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這是對我們創作最大的支持!學習更多收藏知識請關注:“談藝品” 每天有更多新資訊!本文出自孔老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