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最珍貴的禮物——離休幹部周智夫立德齊家記事

新華社北京4月27日電 題:最珍貴的禮物——離休幹部周智夫立德齊家記事

新華社記者李清華、楊慶民、劉小紅

四月的北京春光明媚。 周衛平站在父親生前的臥室窗口, 望著窗外高大的楊樹, 摩挲著手中金黃色的男用腕表, 眼中噙滿淚水。

這是一塊普通的石英表, 周衛平卻視為珍寶。

“父親很少送我們禮物, 這是他去世前在醫院裡送給我的。 ”周衛平說, 父親在數十年的離休歲月中一直按照部隊的作息安排生活和學習, 手錶對他很重要。

3月28日, 94歲高齡的周智夫走了, 沒有留下萬貫家產, 而是用一生的言行為家人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

周智夫1943年參加革命, 經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參加過10餘次戰鬥, 離休前為原第二炮兵某基地醫院副政委。

周智夫的葬禮是家人聚得最齊的一次。 和父親生活時間最長的二女兒周衛平說:“我們家隨著父親調動, 搬一次家, 留下一個孩子。 從南京搬到重慶, 又搬到雲南, 最後到北京, 一家人團聚的日子屈指可數。 1968年離開重慶時, 大姐周雪文剛參加工作, 當時想和我們一起去雲南, 但父親說不能麻煩組織, 大姐就留在了重慶。 大哥周華和二哥周衛民從部隊轉業時, 他們有條件到父母身邊, 父親又說, 在哪裡都是工作。 他倆就去了九江和徐州。 ”

周衛平和妹妹周衛華因為年齡小, 一直跟隨父母輾轉搬至北京。

在周衛平的記憶中, 幾次搬家, 父親工作忙顧不上, 都是母親帶著她和妹妹收拾行李。

“在父親這兒, 公家的便宜一點都不能占, 他認為自己的命是黨給的, 再多拿一分都是過分。 ”周衛平說, 解放戰爭時期, 父親在一次戰鬥中被一顆子彈打中左肩、貫通右肺, 戰友們一邊戰鬥, 一邊用擔架抬著他轉移, 先後7次輾轉治療才保住了命。

周智夫終生都無法忘記和他一起戰鬥過並獻出年輕生命的戰友們。 在他最後的時光裡, 他依然常對周衛平念叨:他們那麼年輕就走了, 我卻活了下來。

懷著對党的忠誠和感恩, 對逝去戰友的愧疚和懷念, 周智夫選擇了一條對於自己和家人要求十分嚴苛的道路。

1984年, 全家要從北京市區搬到清河附近的幹休所,

周衛平聽院子裡的同齡人說當時是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花園路, 一個是清河, 前者條件好一些, 後者是新建的, 配套設施不完善, 有門路的都找人想辦法去花園路了。 周衛平聽了沉默不語。

周智夫率先搬進了清河附近的幹休所。 “搬過來時, 父親特別高興, 相比過去的住房條件, 他感覺很滿足。 ”周衛平說, 住房最緊張時, 一家四口和另外一家擠在一套小兩居裡住了10年。 “其實, 父親在離休前, 有過三次分房機會, 但都將分房機會讓給了其他同事。 ”

小女兒周衛華是周智夫最疼愛的孩子, 她最大的願望是當兵, 當年看著身邊很多小夥伴都穿上了軍裝, 也回家央求父親幫忙。 父親說, 幹什麼都一樣作貢獻, 有工作就好好珍惜,

不能挑肥揀瘦。 “後來我才得知, 那時恰逢他的老部隊到北京徵兵, 父親雖然知道這個情況, 回家卻隻字未提, 就怕我知道了纏他。 ”時隔多年, 周衛華對於沒能穿上軍裝, 仍充滿了遺憾。

“父親不是不幫我們, 也不是不愛我們, 他有他的原則。 ”上世紀70年代初, 周衛平在北京東北旺鄉插隊, 看到有自行車的同伴收了工就騎車回家, 羡慕不已, 回家和母親說了。 過了一段時間, 父親給她送來了一輛飛鴿牌自行車。 面對這份“大禮”, 17歲的周衛平又吃驚又高興, 父親一向勤儉節約, 但為了她能適應插隊生活, 安心勞動, 想方設法為她買了自行車。 要知道, 當年這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周智夫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黨的事業, 家人很少收到他的禮物。

周衛平說, 父親始終不忘初心、對党忠誠、艱苦樸素、保持本色的精神品質, 就是送給後人最珍貴的禮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