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文選登|張冬雪:衡水景縣華家口夯土險工

大運河蜿蜒千里, 縱橫千年, 不僅培育了一座座璀璨的名城古鎮, 同樣展現了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運河上一系列精湛的水工遺存, 成為引人注目的世界文化遺產。

華家口夯土險工位於京杭大運河景縣段安陵鎮華家口村的東側, 距離景縣縣城約十公里, 修建於清代宣統年間。 當地俗稱的華家口夯土壩, 實際上就是華家口夯土險工。 2014年6月, 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 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華家口夯土險工也位列其中, 成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大運河景縣段全長73.2公里, 南接德州, 北入衡水阜城。 據景縣誌記載, 大運河景縣段開挖于隋大業4年(西元608年), 通航于隋大業7年(西元611年)。 直至建國初期, 大運河景縣段一直承擔著繁重的航運任務, 長達1367年。 到了清代, 這條大運河也成了乾隆下江南的必經之路。 到1978年由於水源缺乏,

大運河景縣段中斷航運至今。

景縣段其中的華家口段在歷史上曾多次決口, 僅在晚清時期載入縣誌的就有兩次決口。 一次是同治九年(1870年)村莊全部被毀;一次是光緒二十年(1894年)莊稼全部被淹。 大水橫溢, 漫流不止, 洪水的決堤給當地百姓帶來了滅頂之災,

同時嚴重影響了作為當時運輸大動脈的航運。

直到清宣統3年(1911年), 時任知縣王為仁主持修建華家口夯土險工, 自該險工修好後, 經過一個多世紀河水的沖刷和幾次大洪水的侵襲, 主體結構依然較好, 大運河華家口段也再沒有過決堤的記錄, 沿用至今已有百餘年。

華家口夯土險工的壩體全長約255米, 呈梯形, 南北走向, 採用的工藝是用特製的黃土蒸熬, 加以上等的白灰, 在南方特殊地理位置運來的糯米熬成漿和泥, 一層一層的築成固若金湯的壩體, 它的堅硬度非常強, 按照當時的檢驗標, 在50米外強弓拉滿射箭, 射在壩體上彈回來, 不留痕跡, 說明這個工藝, 無論從古至今來看都是非常厲害的。 華家口夯土險工突出反映了北方大運河上壩體遺產的特點和價值,

也體現了當時施工工藝的科學性, 是中國古代利用夯土技術建設水工設施的實物證據, 成為研究古代水利工程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再現了中國近代在漕運水利設施中夯築的先進工藝。

由於年代久遠和河水的沖刷浸泡, 壩體底部木樁已糟朽, 上世紀50年代壩體整體下沉, 下部淤積, 壩體暴露部分多處開裂, 局部開始風化酥堿。 為保護和傳承好這一重要文化遺產, 2012年8月20日, 河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專家開始對該險工進行全面保護修繕維護, 為了在維修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該險工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依舊採用古法進行修葺, 耗用百餘袋糯米。

隨著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

華家口夯土壩作為河北省僅有的兩個夯築壩之一入選的申遺文化點, 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許多旅遊愛好者慕名前來參觀遊玩。

作者:張冬雪 河北省衡水市

(本文為“大運河沿線八省市社科聯+北京市網信辦”聯合主辦的“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集發佈活動來稿。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