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你心目中的長寧是什麼樣?揭曉未來三年長寧打響上海“四大品牌”大動作

今天, 在長寧區政府2018年第二次新聞發佈會上, 《長寧區全力打響上海“四大品牌” 加快建設國際精品城區三年行動計畫》正式發佈。 該項計畫全面呼應了上海全力打響“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的整體佈局。 今年起長寧區將從航空服務業、“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等區域優勢產業著手, 以升級人工智慧等高端製造業配套服務激發產業新動能, 通過提升中山公園商圈、虹橋商圈兩大“購物圈”能級, 擦亮海派文化和紅色文化兩張區域文化名片, 積極對接打響上海“四大品牌”, 立足長三角、面向全球展示上海區域活力。

拓展服務半徑, 打造“上海服務”品牌

我們的目標

01

到2020年, 航空服務業、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稅收年均保持兩位數增長;每年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3家以上, 培育和集聚一批充滿創新創業活力的“瞪羚”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和“獨角獸”企業。

02

到2020年, 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專業人才比重進一步提高;戶籍人口平均期望壽命高於全市平均水準1歲以上;基本完成全區非成套房屋綜合改造, 涉及居民6300多戶;有序推進精品社區建設, 受益居民14000多戶;建成一批“美麗街區”、“美麗家園”。

03

到2020年, “一照多址”跨區試點進一步拓寬;“審單放行、零等待”“進口直通”等貿易便利化精准監管試點企業範圍逐步擴大;區級企業審批和服務事項“全程網辦”或“只跑一次”比例達到95%以上。

我們這麼做:

打造長寧“臨空”品牌, 推進國家級虹橋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 完成示範區發展規劃編制。 繼續提升上海“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創新試驗區熱度, 引導互聯網企業在長寧形成規模效應。

對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促進貿易轉型升級。 今年11月5日至10日,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在上海舉辦。 長寧區緊鄰中博會主會場國家會展中心(上海), 也將當仁不讓地為中博會順利舉行提供優質服務保障, 發揮長寧扎實的現代服務業特色。

聚焦快樂教育,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著力提升區域教育品質。 立足“四有”教師培養, 合力推進“三好兩優”(好校長、好學校、好教師、優勢學科、優秀團隊)系統工程;遵循成長規律, 深化課程教學改革, 推進大中小幼集團化辦學, 使更多的學校成為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

聚焦健康醫療, 建設全方位全週期健康管理服務體系。 加強上海市同仁醫院區域醫療中心建設, 深化上海市光華中西醫結合醫院綜合改革, 將天山中醫醫院建設成為長寧區康復診療中心、“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 提升區婦幼保健院、區精神衛生中心醫教研綜合能級。 深化“1+(1+N)+(1+M)”分級診療協同模式(“N”為區內專科醫院, “M”為市級醫院的特色專科)。 聚焦幸福養老, 開展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 優化完善“一中心、多網點、全覆蓋”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路。 大力推進國家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範基地建設, 推動為老服務智慧化發展。

深入推進城市更新戰略,全力保護歷史文脈,對老洋房進行保護性開發利用,重塑愚園路跨界生活美學街區、武夷路海派風情街區、新華路歷史風貌保護街區三條特色街區。通過非成套房屋綜合改造、精品社區建設、鼓勵和擴大多層既有住宅加裝電梯試點工作等改善群眾居住條件,創建一批“美麗街區”、“美麗家園”。

進一步拓寬“一照多址”跨區試點,推動政策突破,實現“一張營業執照、多個經營位址、一次行政許可”。複製推廣“證照分離”等改革舉措。推進全國首個網路市場監管與服務示範區建設。

加大企業大走訪、區領導聯繫重點企業系工作力度,深化“企業問題清單”和“政府服務清單”工作制度。構建重點企業全庫資訊網,探索建立企業投訴平臺,切實幫助企業解決難點、痛點和堵點。

對接上海政務“一網通辦”總門戶,整合碎片化、條線化的政務服務事項前端受理功能,對線上線下政務服務流程再造,形成網上政務大廳政務服務一站式統一入口和出口。制定企業審批和服務事項“全程網辦”清單,接入網上政務服務大廳的企業審批和服務事項“全程網辦”或“一次辦結”比例達到95%以上。

深耕人工智慧,構建“上海製造”品牌

人工智慧產業優勢初步形成。到2020年,形成5個以上人工智慧深度應用場景,建設10個以上人工智慧應用示範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20%以上。

02

在相關領域擁有核心技術、具有高端製造優勢的企業總部及研發、設計、行銷等企業進一步集聚,助力提升上海製造在研發設計和管理方面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這樣做:

打造“虹橋智穀”人工智慧產業高地。推動“虹橋智穀”東、中、西部重點載體專案佈局和建設,推進落實華為—聯通人工智慧產業創新示範中心、繽谷人工智慧創新產業大廈、東方國信智慧製造基地等人工智慧產業孵化基地和創新空間。

提升高端製造業配套服務水準。扶持東方航空技術有限公司等航空維修、再製造及技術服務企業,中穎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等積體電路設計製造企業的發展。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聚焦製造業高附加值配套服務,注重引進和服務好製造業企業總部以及研發、設計、銷售等制造型服務企業。

提升商圈內涵,打響“上海購物”品牌

我們的目標:

01

通過提升商圈能級、優化消費軟環境等,將長寧打造為長三角、全國乃至全球消費者進入上海的“消費首站”。到2020年,商品銷售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速達到7%以上。

02

2018-2020年,每年爭取引進1-2家國際知名零售商。主動順應消費需求升級趨勢,支援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打造新零售“試驗田”和“競技場”,形成以新供給引領新消費發展的新格局。

我們這樣做:

加快虹橋天都等整體調整,優化高島屋百貨、虹橋友誼商城和匯金百貨虹橋店等業態和品牌結構。加快建設尚嘉中心到虹橋南豐城的地下通道,進一步形成連通商圈九大商業載體的地下勾連網路。完善虹橋商圈外、商圈內和商場三級車行、人行交通導視系統,增強商圈的可達性和便捷性,引導客流彙集。優化提升中山公園商圈,重點聚焦“東三角”米域·Breathing專案、原巴黎春天中山公園店和上海小馬路調整升級,引進創新互動的業態和品牌。推動長寧來福士廣場到軌交中山公園站的地下通道和二層連廊建設。籌備中山公園一號門地下空間開發,與長寧路南實現地下勾連。推進臨空宜家購物中心、新華融僑、古北SOHO等重點商業專案。

促進消費與會展、旅遊、文化、體育等跨界融合,進一步完善虹橋文化之秋藝術節、購物節、旅遊節“三節合一”的辦節模式,持續放大上海揚子江德國啤酒節、長寧國際半程馬拉松賽等活動的輻射範圍和影響力,實現購物消費與各類服務消費相互促進。

對接中國國際進口商品博覽會,探索進口商品全年展示交易,打造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做強高島屋百貨“日本館”、上海世貿商城國際貿易常年展示交易中心和吉盛偉邦虹橋進口家俬館等國別館、專業館,引進高端運營商和專業運營人才,凸顯虹橋國際高端品牌集聚的定位。

支持延安西路1262號原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改造,打造成融辦公、經營、活動、酒店、購物為一體,彙集科技、文化、時尚、創意、媒體等優質企業的集聚地。實現新虹橋中心花園全天候開放,圍繞文化功能的植入進行深度改造,拓展空間和載體,引進啤酒節、音樂節、花卉節等文化時尚活動。加快文化大廈建設,打造為時尚活動中心和藝術品交易中心。

新虹橋中心花園

發揮東華大學、紡織集團、星空華文傳媒的行業引領優勢,舉辦時尚上海活動(環東華時尚周)、上海創博會、上海青年藝術博覽會等時尚創意品牌活動,推動上海時裝周MODE上海服裝服飾展、全球時尚活力指數發佈、中華杯全國大學生設計大賽等在長寧落地。支持上海影城進行整體改擴建,發揮影城周邊幸福裡、映巷行、法華525等文創園區在創意設計、影視後期製作等方面的基礎,重點發展獨立製片人、影視後期製作、電影節展映等專業服務領域,並形成資源和產業集聚。

樹立區域名片,擦亮“上海文化”品牌

到2020年,時尚創意產業稅收保持兩位數增長;累計引進國際、國內設計大師工作室和名家工作室20個左右。

02

加快建設虹橋舞蹈演藝集聚區和長寧音樂藝術圈,“虹橋舞蹈”、“長寧音樂”等區域文化名片的顯示度和影響力不斷提高。2018-2020年,每年舉辦2-4個有影響力的演藝賽事活動。

我們這樣做:

發揮上海國際舞蹈中心“三中心一基地一平臺”功能,利用四所市級舞蹈藝術院團、學校——上海芭蕾舞團、上海歌舞團、上戲舞蹈學院、上戲舞蹈學校集聚優勢,打造國際專業舞蹈集聚高地。引進國內外知名舞蹈團體、舞蹈機構、舞蹈藝術大師落戶長寧,探索體現海派文化特色的舞蹈駐場演出。推進舞蹈類活動的“雅俗共賞”,舉辦上海國際芭蕾舞比賽、中國“荷花獎”舞劇舞蹈詩評獎比賽、D現代舞展、中國街舞大賽等專業賽事,並融入更多長寧元素;實施舞蹈藝術普及計畫,開展市民舞蹈大賽、曼舞長寧舞蹈季等,提升百姓舞蹈藝術欣賞水準。引進舞蹈影像圖書館、國際舞蹈交易大會。支持星空廣場、錦輝可當代藝術中心等舞蹈藝術、電視節目、舞臺劇演藝原創孵化平臺和創制中心。

建設長寧音樂藝術圈。運用好區域內豐富的音樂資源,與上海廣播電臺、上海輕音樂團、上海民族樂團、上海愛樂樂團等專業音樂平臺和演藝團隊緊密合作,與“SMG國家音樂產業園”和“全球音樂華語廣播聯盟”等一批重點專案深度合作,推動“上海廣播節——中國聲音大會”落地長寧。與阿基米德社交音樂平臺建立線上線下互動機制,聯手打造長寧地標性的音樂藝術商圈、音樂藝術綠地、音樂藝術社區。與上海音樂學院合作舉辦“長寧國際鋼琴藝術節”。創辦“長馬音樂節”。辦好上海國際藝術節“藝術天空”、上海世界音樂季,引進義大利翁布裡亞爵士音樂節、波蘭蕭邦音樂節等,建立若干音樂大師工作室,加強國際音樂藝術交流。

豐富公共文化供給。完善區、社區、居民區三級文化設施建設,建立“公共文化+”產業化、社會化、數位化、區域化、國際化平臺,扎實推進“10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工程和“一街一品、一居一特”工程,打造二級文化名片、凝練三級文化特色、提升四級服務效能,增強百姓文化獲得感。

弘揚紅色文化。發掘保護建黨歷史資源。保護、修繕好《布爾什維克》編輯部舊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加強紅色文化革命教育。發揮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館、《布爾什維克》編輯部舊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功能,為小學、中學開展入團、入隊、入黨儀式提供教育基地。開展紅色文物圖片、攝影展及“紅色經典”誦讀活動,傳承革命精神。持續打造愚園路—江蘇路紅色旅遊線路,通過微旅行、文化地圖尋訪等形式,串聯紅色紀念點和紅色故事,讓市民走近歷史、感受文化。

發展海派文化。繼續推進愚園路、新華路、武夷路等歷史風貌街區保護和改造,加強人文歷史展示,進一步深化名人舊居文化之旅、工業遺產及蘇河老印象文化之旅、鄔達克建築在長寧文化之旅等特色文化旅遊線路內涵。圍繞劉海粟美術館和文化大廈,以藝術品創意展示交易為重點,打造“海派藝術街區”。協助推進程十發美術館建設,推動朵雲軒海派藝術中心落地。

傳承江南文化。支持長寧滬劇發展壯大。開展滬劇“黨員形象三部曲”《趙一曼》《青山吟》和《小巷總理》系列演出活動,創排大型滬劇《原野》、《董竹筠》。推動滬劇演出進校園、進社區,錄製滬劇流派藝術影視製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建立完善具有長寧地域特點的非遺保護名錄體系,開設3個非遺傳承人工作室。鞏固江南絲竹、西郊農民畫、龍鳳刺繡等傳承江南文化一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

記者、編輯丨長寧區新聞宣傳中心 李媛媛、周若塵

深入推進城市更新戰略,全力保護歷史文脈,對老洋房進行保護性開發利用,重塑愚園路跨界生活美學街區、武夷路海派風情街區、新華路歷史風貌保護街區三條特色街區。通過非成套房屋綜合改造、精品社區建設、鼓勵和擴大多層既有住宅加裝電梯試點工作等改善群眾居住條件,創建一批“美麗街區”、“美麗家園”。

進一步拓寬“一照多址”跨區試點,推動政策突破,實現“一張營業執照、多個經營位址、一次行政許可”。複製推廣“證照分離”等改革舉措。推進全國首個網路市場監管與服務示範區建設。

加大企業大走訪、區領導聯繫重點企業系工作力度,深化“企業問題清單”和“政府服務清單”工作制度。構建重點企業全庫資訊網,探索建立企業投訴平臺,切實幫助企業解決難點、痛點和堵點。

對接上海政務“一網通辦”總門戶,整合碎片化、條線化的政務服務事項前端受理功能,對線上線下政務服務流程再造,形成網上政務大廳政務服務一站式統一入口和出口。制定企業審批和服務事項“全程網辦”清單,接入網上政務服務大廳的企業審批和服務事項“全程網辦”或“一次辦結”比例達到95%以上。

深耕人工智慧,構建“上海製造”品牌

人工智慧產業優勢初步形成。到2020年,形成5個以上人工智慧深度應用場景,建設10個以上人工智慧應用示範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20%以上。

02

在相關領域擁有核心技術、具有高端製造優勢的企業總部及研發、設計、行銷等企業進一步集聚,助力提升上海製造在研發設計和管理方面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這樣做:

打造“虹橋智穀”人工智慧產業高地。推動“虹橋智穀”東、中、西部重點載體專案佈局和建設,推進落實華為—聯通人工智慧產業創新示範中心、繽谷人工智慧創新產業大廈、東方國信智慧製造基地等人工智慧產業孵化基地和創新空間。

提升高端製造業配套服務水準。扶持東方航空技術有限公司等航空維修、再製造及技術服務企業,中穎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等積體電路設計製造企業的發展。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聚焦製造業高附加值配套服務,注重引進和服務好製造業企業總部以及研發、設計、銷售等制造型服務企業。

提升商圈內涵,打響“上海購物”品牌

我們的目標:

01

通過提升商圈能級、優化消費軟環境等,將長寧打造為長三角、全國乃至全球消費者進入上海的“消費首站”。到2020年,商品銷售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速達到7%以上。

02

2018-2020年,每年爭取引進1-2家國際知名零售商。主動順應消費需求升級趨勢,支援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打造新零售“試驗田”和“競技場”,形成以新供給引領新消費發展的新格局。

我們這樣做:

加快虹橋天都等整體調整,優化高島屋百貨、虹橋友誼商城和匯金百貨虹橋店等業態和品牌結構。加快建設尚嘉中心到虹橋南豐城的地下通道,進一步形成連通商圈九大商業載體的地下勾連網路。完善虹橋商圈外、商圈內和商場三級車行、人行交通導視系統,增強商圈的可達性和便捷性,引導客流彙集。優化提升中山公園商圈,重點聚焦“東三角”米域·Breathing專案、原巴黎春天中山公園店和上海小馬路調整升級,引進創新互動的業態和品牌。推動長寧來福士廣場到軌交中山公園站的地下通道和二層連廊建設。籌備中山公園一號門地下空間開發,與長寧路南實現地下勾連。推進臨空宜家購物中心、新華融僑、古北SOHO等重點商業專案。

促進消費與會展、旅遊、文化、體育等跨界融合,進一步完善虹橋文化之秋藝術節、購物節、旅遊節“三節合一”的辦節模式,持續放大上海揚子江德國啤酒節、長寧國際半程馬拉松賽等活動的輻射範圍和影響力,實現購物消費與各類服務消費相互促進。

對接中國國際進口商品博覽會,探索進口商品全年展示交易,打造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做強高島屋百貨“日本館”、上海世貿商城國際貿易常年展示交易中心和吉盛偉邦虹橋進口家俬館等國別館、專業館,引進高端運營商和專業運營人才,凸顯虹橋國際高端品牌集聚的定位。

支持延安西路1262號原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改造,打造成融辦公、經營、活動、酒店、購物為一體,彙集科技、文化、時尚、創意、媒體等優質企業的集聚地。實現新虹橋中心花園全天候開放,圍繞文化功能的植入進行深度改造,拓展空間和載體,引進啤酒節、音樂節、花卉節等文化時尚活動。加快文化大廈建設,打造為時尚活動中心和藝術品交易中心。

新虹橋中心花園

發揮東華大學、紡織集團、星空華文傳媒的行業引領優勢,舉辦時尚上海活動(環東華時尚周)、上海創博會、上海青年藝術博覽會等時尚創意品牌活動,推動上海時裝周MODE上海服裝服飾展、全球時尚活力指數發佈、中華杯全國大學生設計大賽等在長寧落地。支持上海影城進行整體改擴建,發揮影城周邊幸福裡、映巷行、法華525等文創園區在創意設計、影視後期製作等方面的基礎,重點發展獨立製片人、影視後期製作、電影節展映等專業服務領域,並形成資源和產業集聚。

樹立區域名片,擦亮“上海文化”品牌

到2020年,時尚創意產業稅收保持兩位數增長;累計引進國際、國內設計大師工作室和名家工作室20個左右。

02

加快建設虹橋舞蹈演藝集聚區和長寧音樂藝術圈,“虹橋舞蹈”、“長寧音樂”等區域文化名片的顯示度和影響力不斷提高。2018-2020年,每年舉辦2-4個有影響力的演藝賽事活動。

我們這樣做:

發揮上海國際舞蹈中心“三中心一基地一平臺”功能,利用四所市級舞蹈藝術院團、學校——上海芭蕾舞團、上海歌舞團、上戲舞蹈學院、上戲舞蹈學校集聚優勢,打造國際專業舞蹈集聚高地。引進國內外知名舞蹈團體、舞蹈機構、舞蹈藝術大師落戶長寧,探索體現海派文化特色的舞蹈駐場演出。推進舞蹈類活動的“雅俗共賞”,舉辦上海國際芭蕾舞比賽、中國“荷花獎”舞劇舞蹈詩評獎比賽、D現代舞展、中國街舞大賽等專業賽事,並融入更多長寧元素;實施舞蹈藝術普及計畫,開展市民舞蹈大賽、曼舞長寧舞蹈季等,提升百姓舞蹈藝術欣賞水準。引進舞蹈影像圖書館、國際舞蹈交易大會。支持星空廣場、錦輝可當代藝術中心等舞蹈藝術、電視節目、舞臺劇演藝原創孵化平臺和創制中心。

建設長寧音樂藝術圈。運用好區域內豐富的音樂資源,與上海廣播電臺、上海輕音樂團、上海民族樂團、上海愛樂樂團等專業音樂平臺和演藝團隊緊密合作,與“SMG國家音樂產業園”和“全球音樂華語廣播聯盟”等一批重點專案深度合作,推動“上海廣播節——中國聲音大會”落地長寧。與阿基米德社交音樂平臺建立線上線下互動機制,聯手打造長寧地標性的音樂藝術商圈、音樂藝術綠地、音樂藝術社區。與上海音樂學院合作舉辦“長寧國際鋼琴藝術節”。創辦“長馬音樂節”。辦好上海國際藝術節“藝術天空”、上海世界音樂季,引進義大利翁布裡亞爵士音樂節、波蘭蕭邦音樂節等,建立若干音樂大師工作室,加強國際音樂藝術交流。

豐富公共文化供給。完善區、社區、居民區三級文化設施建設,建立“公共文化+”產業化、社會化、數位化、區域化、國際化平臺,扎實推進“10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工程和“一街一品、一居一特”工程,打造二級文化名片、凝練三級文化特色、提升四級服務效能,增強百姓文化獲得感。

弘揚紅色文化。發掘保護建黨歷史資源。保護、修繕好《布爾什維克》編輯部舊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加強紅色文化革命教育。發揮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館、《布爾什維克》編輯部舊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功能,為小學、中學開展入團、入隊、入黨儀式提供教育基地。開展紅色文物圖片、攝影展及“紅色經典”誦讀活動,傳承革命精神。持續打造愚園路—江蘇路紅色旅遊線路,通過微旅行、文化地圖尋訪等形式,串聯紅色紀念點和紅色故事,讓市民走近歷史、感受文化。

發展海派文化。繼續推進愚園路、新華路、武夷路等歷史風貌街區保護和改造,加強人文歷史展示,進一步深化名人舊居文化之旅、工業遺產及蘇河老印象文化之旅、鄔達克建築在長寧文化之旅等特色文化旅遊線路內涵。圍繞劉海粟美術館和文化大廈,以藝術品創意展示交易為重點,打造“海派藝術街區”。協助推進程十發美術館建設,推動朵雲軒海派藝術中心落地。

傳承江南文化。支持長寧滬劇發展壯大。開展滬劇“黨員形象三部曲”《趙一曼》《青山吟》和《小巷總理》系列演出活動,創排大型滬劇《原野》、《董竹筠》。推動滬劇演出進校園、進社區,錄製滬劇流派藝術影視製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建立完善具有長寧地域特點的非遺保護名錄體系,開設3個非遺傳承人工作室。鞏固江南絲竹、西郊農民畫、龍鳳刺繡等傳承江南文化一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

記者、編輯丨長寧區新聞宣傳中心 李媛媛、周若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