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科學的未來關乎全球的命運

如今, 科學研究工作已經在全球的各個角落展開, 科研群體遍佈全球。 但每當有科學醜聞爆出, 我們就會看到鋪天蓋地的標題黨——“科學要完蛋了”“震驚世界的科學腐敗”“科學界墮落了”, 繃緊著人們的神經, 讓公眾懷疑給科學投的每一分錢是不是值得。

2017年5月, Slate網路雜誌就以醒目的標題——《科學墮落了, 我們需要以多大努力拯救它?》發文譴責現有的很多科研工作並不嚴謹, “嚴苛和可重複性是攜手而行的”。

作家理查·哈裡斯(Richard Harris)新書的標題則更加吸引眼球《屍僵:草率的研究如何造出毫無價值的療法、粉碎希望、浪費數十億元》。

但如果現在的科學真的“完蛋”了, 那能不能告訴大家, 什麼時候的科學比現在更好?4月17日, 澳大利亞科學家艾倫·芬克爾(Alan Finkel)在“研究生科研品質會議”上發表演講指出, “在人類歷史上, 什麼時期會有比今天更優秀的人才、更出色的科研技術?”他希望聽到這些宣揚“科學已經完蛋了”的人解釋, 這個所謂“壞掉了”的科學, 如何能夠交出如此出色的成績單。 “誰能說服我, 發現引力波等震驚世界的發現其實不值一提。 ”

他指出, 的確, 科學實踐有其令人沮喪的一面, 正如其它任何一項人類為之奮鬥的事業一樣;而且, 科學家可以、也的確會犯錯。 但“科學的黃金時代永遠只會出現在未來——通過人類自己的努力”。

因此, 芬克爾表示,

我們不要告訴自己“科學已經壞掉了”。 我們要認識到的是,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去提升科學工作, 不斷開放我們心理界限, 去探究那些棘手的、嚴肅的問題。

為此, 芬克爾在演講中指出了以下幾大問題。

科學論文的未來

4月初, 《大西洋月刊》發表了一篇頗具煽動性的文章, 題目是《科學論文過時了》。

自17世紀出現以來, 科學論文為人類社會與科技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如今, 我們也可以肯定的是, 全球科學論文的產量在激增。

但與此同時, 同行評議系統卻開始越來越超負荷。 諷刺的是, 我們如此辛勞地產出論文, 以至於我們沒有時間去閱讀其他人的論文。

有的人不得不問, 現在的我們是否已經到達了發表的頂峰?芬克爾覺得“沒有”。

他認為, 科學論文的存續是有其背後的意義的, 因為它是一種有效構建和交流資訊的方式。 這種意義直到今天仍然是有其獨特價值的。

但是30年後又會發生什麼呢?我們是否到了2050年, 還是會發表論文?如若不然, 我們會怎麼構建與交流資訊呢?

發表的壓力

芬克爾覺得自己很幸運, 能夠得到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史蒂夫·雷德曼(Steve Redman)的培養。 但若換了今日, 雷德曼可能會被人們描述為“低產”, 因為他每年至多只發表兩三篇文章。 但他發表的每篇文章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精心雕琢的, 因此, 也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人們大概都會覺得, “品質優於數量”是理想的狀況。 在重視品質多於數量的情況下, 作者不會那麼急功近利, 會在論文上投入更多的時間,

同行評審也可以有更富裕的時間。

但現實世界中的激勵措施, 卻往往引導著人們反向為之。 那麼, 應該如何去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呢?

芬克爾最近偶然獲知了一種激進的方法:為科研人員此生的發表設置總體的字數限制。 他戲稱, 雖然這種方法可能會非常難以實現, 但他卻從中得到了啟示。 如果轉變一點思路呢?人們可以將關注的焦點從“學術發表”轉向“個人簡歷”。

他解釋道, 首先, 我們可以提出這樣一種要求, 在申請經費或升職時, 申請者只能列出那一年發表的論文, 至多五篇, 而且簡歷中必須列出曾經被撤回的論文及其說明。

他舉例道, 在哈佛醫學院前院長傑弗瑞·福賴爾(Jeffrey Flier)的建議下, 所有申請職位晉升的科研人員都必須要批判式地評價自己的工作,

包括尚未回答的問題、爭議與不確定性。

掠奪性期刊

如果把學術期刊比作是“看門的”把關人, 那麼掠奪性期刊就是蛀蝕這扇大門的白蟻。 它的存在, 讓人們質疑整個架構的科研道德與誠信。

掠奪性期刊指的是通常收取高昂發表費, 但卻鮮有可信的同行評議過程的期刊。 因此, 它們也沒有什麼信譽。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圖書管理員傑弗瑞·比爾(Jeffrey Beall)曾經熱愛尋找“做得很糟糕的科研工作”, 並將其發表在自己的博客上。 他的博客中曝光了各種掠奪性期刊和虛榮的學術出版商, 其中很多都對文章發表漫天要價, 或者其同行評議體系形同虛設, 記錄了不少掠奪性期刊的發展過程。 但2017年初,比爾的博客毫無預警地被全部清空,這也讓人們更難以追蹤脆弱的學術出版。

這使得芬克爾不禁反思,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如何反擊?我們如何武裝科學界中除了科學家以外的那些不知道影響因數、期刊排名、編輯標準,不知道如何分辨期刊品質的人。

他引用了“公平貿易咖啡”的案例。在“公平貿易咖啡”的案例中,消費者只要在產品上找到這個印章,就意味著該產品遵循某種標準。那麼,我們是否也能通過“出版道德委員會”的大力支持,設立個“具備科研道德的期刊”章?

人工智慧(AI)

據彭博報導,如今有五種方式能獲得一份長期的七位數薪水。

之前,只有四條路:CEO、銀行家、明星藝人和職業運動員。如今,擁有AI背景的博士也能賺得如此高的薪水。

這是人工智慧的時代。正如人類科技史上每一次偉大的歷史潮流,首當其衝的正是我們的科研人員。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在它席捲世界各地之前,探知未來、掌握未來、創造未來。

但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對於學術培養來說意味著什麼?科學家如今的角色,未來是否會被機器人取代?通過人機力量的結合,我們是否能夠完成今天沒有人做得了的工作?

芬克爾指出,以上所指出的這幾大問題都十分重要,因為科學的未來關乎全球命運。他最後在演講中簡單地總結道,只要我們還都是科學家,就永遠不會停止對這些問題的探索。

因為,如果我們放棄對這些問題的探尋,其結果只能是讓科學真正地“完蛋”。

但2017年初,比爾的博客毫無預警地被全部清空,這也讓人們更難以追蹤脆弱的學術出版。

這使得芬克爾不禁反思,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如何反擊?我們如何武裝科學界中除了科學家以外的那些不知道影響因數、期刊排名、編輯標準,不知道如何分辨期刊品質的人。

他引用了“公平貿易咖啡”的案例。在“公平貿易咖啡”的案例中,消費者只要在產品上找到這個印章,就意味著該產品遵循某種標準。那麼,我們是否也能通過“出版道德委員會”的大力支持,設立個“具備科研道德的期刊”章?

人工智慧(AI)

據彭博報導,如今有五種方式能獲得一份長期的七位數薪水。

之前,只有四條路:CEO、銀行家、明星藝人和職業運動員。如今,擁有AI背景的博士也能賺得如此高的薪水。

這是人工智慧的時代。正如人類科技史上每一次偉大的歷史潮流,首當其衝的正是我們的科研人員。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在它席捲世界各地之前,探知未來、掌握未來、創造未來。

但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對於學術培養來說意味著什麼?科學家如今的角色,未來是否會被機器人取代?通過人機力量的結合,我們是否能夠完成今天沒有人做得了的工作?

芬克爾指出,以上所指出的這幾大問題都十分重要,因為科學的未來關乎全球命運。他最後在演講中簡單地總結道,只要我們還都是科學家,就永遠不會停止對這些問題的探索。

因為,如果我們放棄對這些問題的探尋,其結果只能是讓科學真正地“完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