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邵亦波、胡瑋煒、戴威:做狐狸也要做獅子

「創業最前線」特約總編輯|趙繼成

本文系作者原創, 轉載請申請授權

1、2003年, 那是一個春天……

那年中國爆發了“非典”。 快速奔跑的國人終於意識到,

在賺錢之外, 還需要更科學和均衡的發展, 要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公共健康和生活方式上。

那一年或許可以稱為中國消費互聯網誕生元年。 從早期的門戶到後來的電商, 互聯網+進入衣食住行, 以及工業領域, 此後15年發生的一切仿佛都能從那一年找到原點。

70後的上海人邵亦波那一年正好30歲, 他是哈佛大學商學院的MBA, 物理與電子工程雙學士。 在馬雲還遠遠沒有取得成功之前, 他創辦的易趣網成為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

30歲的哈佛學霸邵亦波在那一年站到了人生的巔峰。 他把易趣網賣給了eBay, 出任eBay全球副總裁, 成為億萬富豪。 隨後他隨太太一起搬家去了美國矽谷。 馬雲曾說, 如果當年沒有易趣網的賣掉,

或許就沒有後來淘寶的崛起。

那一年, 80後女孩胡瑋煒還在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讀新聞。 在她對未來職業的構想中, 或許會閃現法拉奇、李普曼的名字。 那一年共用經濟這個詞還沒有被發明出來, 出行共用更是遙遠的事情。

一年後, 胡瑋煒從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新聞系畢業了,

不出意外的成為了一名記者, 先後進入《每日經濟新聞》《新京報》《商業價值》和極客公園等媒體。 她像很多記者同行一樣背著包拿著採訪本, 穿梭在一個汽車記者應該會出現的一個個車展現場。

汽車記者這個職業, 胡瑋煒幹了十年。 媒體行業的低收入, 讓她覺得並不是對自己價值的體現, 尤其和汽車圈那些從業者的收入相比, 她覺得沒有尊嚴。 2014年, 胡瑋煒辭職了。

她的轉機出現在一次聊天中。 有一天, 胡瑋煒和一些投資人在一起聊天, 當時一個天使投資人說, “哎,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做共用單車呢?用手機掃描開鎖的那種。 ”

此番話說出之後, 遭到在場的人反對, 因為在中國, 幾乎每個擁有自行車的人都有過自行車被人偷過的經歷,

共用肯定不可能, 難度太大了。 別人都退出, 但胡瑋煒聽了這句話以後, 有一種立刻被擊中的感覺, 馬上就說, 我可以做這個。

於是, 胡瑋煒成了摩拜單車的創始人, 而提這個建議的人成了她的天使投資人。 後來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 胡瑋煒從一個月收入四位數到月收入五位數打拼了十年的女生, 因為一句話, 兩年間, 她讓摩拜單車的估值從零達到27億美元。

回到2003年, 那一年有一個90後的小男生叫戴威。 他剛剛升入中學, 對他來說, 整個世界還沒有展開。 在他的腦子裡, 很大一部分還是動漫卡通, 和一個少年所好奇和幻想的東西。

戴威人生的轉捩點發生在十年以後。 2013年戴威從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本科畢業, 距離研究生入學還有一年時間, 戴威做出了一個不同於大多數人的選擇, 去青海省大通縣東峽鎮支教。

東夏鎮偏遠, 往返小鎮與縣城的山路崎嶇, 戴威買了一輛山地車, 每個週末往返縣城與小鎮之間。 “我覺得騎行是一種最好的瞭解世界的方式”。 戴威成為了一名重度騎行愛好者。

結束支教後,回到北大攻讀經濟學碩士,他和朋友開始醞釀一份自行車的事業,很快,ofo騎遊誕生,這是一個深度定制化騎行旅遊項目。但這個項目卻並沒有給戴威帶來快樂,帳面上只剩下400元,戴威每天頻繁的約見投資人,卻沒有一個投資人感興趣。

首次創業失敗,戴威苦苦的思索錯在哪?他得出結論,必須要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要記住真實的痛點,不能再為了面子創業。戴威開始認真考慮大學生的痛點,大學四年,戴威在校園裡丟了五輛自行車。

“我就想自己採購一些車,也讓同學們把自行車交給我們,以所有權換使用權,可以隨時隨地使用ofo平臺上的任何一輛車,沒有貢獻車的同學則要交納很少的租車費。”ofo無樁共用單車的構想慢慢成型。

2016年1月30日,兩個年輕人趴在北京國貿三期外面的欄杆上,在手機上輸入金沙江創投Allen,一張一張翻看搜出來的圖片。這個自稱叫Allen的人剛剛沖進辦公室,向他們提出了一連串犀利的問題。

“你覺得Allen就是這個叫朱嘯虎的人嗎?”“好像就是他”。“他是不是投過滴滴?哇,見到名人了。”兩個激動的年輕人沖回56樓,接受了金沙江創投1000萬元的A輪融資。

在此之後的15個月,ofo融資總額超過了40億元,共用單車成為了風口。戴威和胡瑋煒一起站到了被人仰慕的巔峰。

2、創業的狐狸+內心的獅子

15年後,70後的邵亦波已經將成功看得越來越淡。

2003年,他把易趣網以2.25億美元賣給eBay後就去了美國,四年後和張穎一起創辦了經緯中國,成為創始管理合夥人,做了許多成功的投資。但如今媒體有關於邵亦波的報導,都會與兩個字聯繫在一起,那就是禪修。

如今邵亦波在面對公眾做演講時,提的最多的就是回歸自我,如何讓自己更快樂。“我想告訴大家,我認識很多很有錢的人,但他們並不快樂,或者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快樂。”

邵亦波說他是一個怕與人打交道的人,也是一個自卑的人。小時候最受刺激的一件事情是,有一次被人問你最好的朋友是誰?他隨口說了班上兩個人的名字,這兩個人平時非常活躍,屬於朋友比較多的那種。

結果幾天後,在放學的路上,那兩個朋友遇到了邵亦波,就質問他,你怎麼能說我們是你的朋友呢?邵亦波說,那一刻,他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邵亦波說,以前是出於怕去做一件事,因為不這麼做可能就會落後於人,害怕一事無成,現在賺錢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而是為了幫助別人,個人的價值在於“自己值得被人愛”。

胡瑋煒最近也有些煩惱。摩拜被王興的美團全資收購,網上傳出胡瑋煒套現15億元,於是有人寫文章說“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她成了讓同齡人焦慮的源頭。這篇文章瘋傳之後,立刻引來了炮轟。韓寒認為這是一碗毒雞湯,是在販賣焦慮,製造恐慌。

胡瑋煒不想讓自己成為“毒雞湯”,她對媒體說自己並不想成為讓別人焦慮的對象,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追求和自己的生活。“很多人都把摩拜單車看成是出行工具,實際上我一直說它是美好的生活方式,回歸到簡單本質,健康綠色,不過分追求物質。”

90後的戴威,也被時代裹挾到了風口浪尖。共用單車是一個燒錢的專案,需要不斷的融資,而創始團隊的股份會被一輪一輪的稀釋掉。在最新一輪的融資中。ofo用共用單車做抵押,從阿裡巴巴拿到了17.7億元借款。

戴威接受張穎採訪時說,“在公司早期非常困難的時候,我們依然堅定的往前推進,很多時候我們選擇不去計較一些估值啊這樣的東西,我們堅信這個事情能做成,那我們那個時候就是活下去,然後向前沖。”

3、和自己賽跑的人

70後的邵亦波,80後的胡瑋煒和90後的戴威,在普通人的眼中都是成功者。但他們似乎都更願意觀照自己的內心。在他們的演講中,不斷重複的是初心、回歸真實的自我等等。

在我看來,他們的身上有很多共同點。一方面,他們都有狐狸一樣的商業嗅覺。這一點確保了他們能夠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少年得志,也贏得了財富。

但另一方面,他們與許多追求財富的人不盡相同,他們是內心的獅子,忠於自我。在財富面前相對灑脫,他們是與自己賽跑的人。不管是往前一步還是果斷放棄,他們努力忠誠於自己的內心。

創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矽谷連續創業者本·霍洛維茨說,“在擔任CEO的八年多時間裡,只有三天是順境,剩下的八年幾乎全是舉步維艱。”

連續創業者孫陶然寫過一本書《創業36條軍規》,他說創業就是帶領一群未知的人,去一個未知的地方,完成一個未知的任務,每一場創業都是一場十年的艱苦長征。

美國有一份統計資料,新創公司存活十年的比例約為4%,第一年以後有40%破產,五年以內80%破產,活下來的20%,在第二個五年中又有80%破產。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選擇創業,創業成功了人生又該走向何方?在邵亦波、胡瑋煒和戴威的身上,展現出了忠於自我、不斷奮鬥的品質。

李宗盛有一首歌叫《和自己賽跑的人》,歌詞裡說,“我們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為了更好的未來拼命努力,爭取一種意義非凡的勝利,前方沒有終點,奮鬥永不停息。”

一些成功的企業家,像王石、張朝陽喜歡去攀珠峰,劉強東也曾去海外遊學。對他們來說,想要的或許並不是登上珠峰頂點的結果或者海外遊學能拿到什麼樣的學歷證明,他們享受的是攀登的過程,挑戰自己的過程。

我認識好幾位元北京的創業者,白天瘋狂的工作,午休時間還要去健身房,晚上回到家還用湯唯代言的滬江Hitalk學口語。

在他們身上,仿佛永遠都是凱魯亞克的“在路上”。每天都在與自己賽跑,練就更好的自己。這種向上的狀態是我非常欣賞的,也是一個人要成功必須具備的要素。

因為機緣巧合,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取得邵亦波、胡瑋煒、戴威的成功,但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與自己賽跑,為了更好的明天拼命努力,前方沒有終點,奮鬥永不停息。

戴威成為了一名重度騎行愛好者。

結束支教後,回到北大攻讀經濟學碩士,他和朋友開始醞釀一份自行車的事業,很快,ofo騎遊誕生,這是一個深度定制化騎行旅遊項目。但這個項目卻並沒有給戴威帶來快樂,帳面上只剩下400元,戴威每天頻繁的約見投資人,卻沒有一個投資人感興趣。

首次創業失敗,戴威苦苦的思索錯在哪?他得出結論,必須要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要記住真實的痛點,不能再為了面子創業。戴威開始認真考慮大學生的痛點,大學四年,戴威在校園裡丟了五輛自行車。

“我就想自己採購一些車,也讓同學們把自行車交給我們,以所有權換使用權,可以隨時隨地使用ofo平臺上的任何一輛車,沒有貢獻車的同學則要交納很少的租車費。”ofo無樁共用單車的構想慢慢成型。

2016年1月30日,兩個年輕人趴在北京國貿三期外面的欄杆上,在手機上輸入金沙江創投Allen,一張一張翻看搜出來的圖片。這個自稱叫Allen的人剛剛沖進辦公室,向他們提出了一連串犀利的問題。

“你覺得Allen就是這個叫朱嘯虎的人嗎?”“好像就是他”。“他是不是投過滴滴?哇,見到名人了。”兩個激動的年輕人沖回56樓,接受了金沙江創投1000萬元的A輪融資。

在此之後的15個月,ofo融資總額超過了40億元,共用單車成為了風口。戴威和胡瑋煒一起站到了被人仰慕的巔峰。

2、創業的狐狸+內心的獅子

15年後,70後的邵亦波已經將成功看得越來越淡。

2003年,他把易趣網以2.25億美元賣給eBay後就去了美國,四年後和張穎一起創辦了經緯中國,成為創始管理合夥人,做了許多成功的投資。但如今媒體有關於邵亦波的報導,都會與兩個字聯繫在一起,那就是禪修。

如今邵亦波在面對公眾做演講時,提的最多的就是回歸自我,如何讓自己更快樂。“我想告訴大家,我認識很多很有錢的人,但他們並不快樂,或者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快樂。”

邵亦波說他是一個怕與人打交道的人,也是一個自卑的人。小時候最受刺激的一件事情是,有一次被人問你最好的朋友是誰?他隨口說了班上兩個人的名字,這兩個人平時非常活躍,屬於朋友比較多的那種。

結果幾天後,在放學的路上,那兩個朋友遇到了邵亦波,就質問他,你怎麼能說我們是你的朋友呢?邵亦波說,那一刻,他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邵亦波說,以前是出於怕去做一件事,因為不這麼做可能就會落後於人,害怕一事無成,現在賺錢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而是為了幫助別人,個人的價值在於“自己值得被人愛”。

胡瑋煒最近也有些煩惱。摩拜被王興的美團全資收購,網上傳出胡瑋煒套現15億元,於是有人寫文章說“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她成了讓同齡人焦慮的源頭。這篇文章瘋傳之後,立刻引來了炮轟。韓寒認為這是一碗毒雞湯,是在販賣焦慮,製造恐慌。

胡瑋煒不想讓自己成為“毒雞湯”,她對媒體說自己並不想成為讓別人焦慮的對象,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追求和自己的生活。“很多人都把摩拜單車看成是出行工具,實際上我一直說它是美好的生活方式,回歸到簡單本質,健康綠色,不過分追求物質。”

90後的戴威,也被時代裹挾到了風口浪尖。共用單車是一個燒錢的專案,需要不斷的融資,而創始團隊的股份會被一輪一輪的稀釋掉。在最新一輪的融資中。ofo用共用單車做抵押,從阿裡巴巴拿到了17.7億元借款。

戴威接受張穎採訪時說,“在公司早期非常困難的時候,我們依然堅定的往前推進,很多時候我們選擇不去計較一些估值啊這樣的東西,我們堅信這個事情能做成,那我們那個時候就是活下去,然後向前沖。”

3、和自己賽跑的人

70後的邵亦波,80後的胡瑋煒和90後的戴威,在普通人的眼中都是成功者。但他們似乎都更願意觀照自己的內心。在他們的演講中,不斷重複的是初心、回歸真實的自我等等。

在我看來,他們的身上有很多共同點。一方面,他們都有狐狸一樣的商業嗅覺。這一點確保了他們能夠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少年得志,也贏得了財富。

但另一方面,他們與許多追求財富的人不盡相同,他們是內心的獅子,忠於自我。在財富面前相對灑脫,他們是與自己賽跑的人。不管是往前一步還是果斷放棄,他們努力忠誠於自己的內心。

創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矽谷連續創業者本·霍洛維茨說,“在擔任CEO的八年多時間裡,只有三天是順境,剩下的八年幾乎全是舉步維艱。”

連續創業者孫陶然寫過一本書《創業36條軍規》,他說創業就是帶領一群未知的人,去一個未知的地方,完成一個未知的任務,每一場創業都是一場十年的艱苦長征。

美國有一份統計資料,新創公司存活十年的比例約為4%,第一年以後有40%破產,五年以內80%破產,活下來的20%,在第二個五年中又有80%破產。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選擇創業,創業成功了人生又該走向何方?在邵亦波、胡瑋煒和戴威的身上,展現出了忠於自我、不斷奮鬥的品質。

李宗盛有一首歌叫《和自己賽跑的人》,歌詞裡說,“我們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為了更好的未來拼命努力,爭取一種意義非凡的勝利,前方沒有終點,奮鬥永不停息。”

一些成功的企業家,像王石、張朝陽喜歡去攀珠峰,劉強東也曾去海外遊學。對他們來說,想要的或許並不是登上珠峰頂點的結果或者海外遊學能拿到什麼樣的學歷證明,他們享受的是攀登的過程,挑戰自己的過程。

我認識好幾位元北京的創業者,白天瘋狂的工作,午休時間還要去健身房,晚上回到家還用湯唯代言的滬江Hitalk學口語。

在他們身上,仿佛永遠都是凱魯亞克的“在路上”。每天都在與自己賽跑,練就更好的自己。這種向上的狀態是我非常欣賞的,也是一個人要成功必須具備的要素。

因為機緣巧合,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取得邵亦波、胡瑋煒、戴威的成功,但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與自己賽跑,為了更好的明天拼命努力,前方沒有終點,奮鬥永不停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