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考2018·贏在衝刺”麓山國際語文高級教師張曲談備考

編者按:2018年高考近在咫尺, 正是厲兵秣馬時。 在衝刺高考的關鍵時間, 湖南教育新聞網特策劃“高考2018·贏在衝刺”名師談備考報導活動。 將邀請省內教育教研名師、執教高三多年的一線教育“大咖”等權威解讀。 今天, 邀請的是長沙市麓山國際實驗學校張曲老師。

張曲, 女, 長沙麓山國際實驗學校語文高級教師, 長沙市語文骨幹教師, 《湖南教育》2017年教師節典型報導人物, 獲評2017年度湖南教育十大新聞人物。 長期致力於《青春悅讀》學校週刊的開發;立足本校, 並向兄弟學校推廣“青春作伴好讀書”公益活動。 筆耕不輟,

有多篇教育論文獲獎, 其他文字散見於各報刊。

曾應邀參加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卷評析, 發表《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卷1評析》和《讓世界讀懂你的中國—— 2017年全國卷1作文題評析》, 經多家媒體轉載。

一、 您好, 2018高考考試大綱最主要的變化是什麼?

《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相較於2017年考綱, 可以說是整體穩定, 細節微調。 主要表現為以下幾處:

(一)考核目標與要求變化

(2017年考試大綱)C分析綜合:指分解剖析和歸納整合, 是在識記和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層級。 要求能夠篩選材料中的資訊, 分解剖析、歸納整合相關現象和問題。

(2018年考試大綱)C分析綜合:指分解剖析和歸納整合, 是在識記和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層級。 要求能夠篩選材料中的資訊, 分解剖析相關現象和問題, 並予以歸納整合。

將“歸納整合”調序, 重點列出, 有突出強化的作用。 這一能力要求一直是考試重點, 2017年新考查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就對學生歸納整合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

不僅要歸納文字資訊, 還要能讀懂圖表變化, 進行整合。 預計今年高考這一要求將在實用類文本閱讀中突出。

(二)考試範圍與要求變化

1、文學類文本

(2018年考試大綱)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

(2017年考試大綱)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概念”取代“詞語”。 參照獨立命題省份考綱表述, 常考查散文的省份在這一考點上的表述基本都為“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 這一變化需要我們在平時複習中加強對散文的訓練與指導。 2017新課標I卷考查文本為小說, II卷、III卷考查文本為散文。 打破了小說一家獨大的格局。 在2017年高考真題中已有變化的情況下, 更應重視散文閱讀的複習備考。

2、寫作

(2018年考試大綱) ⑶ 有文采:用語貼切, 句式靈活,

善於運用修辭手法, 文句有表現力。

(2017年考試大綱) ⑶ 有文采:用詞貼切, 句式靈活, 善於運用修辭手法, 文句有表現力。

“用語”替換為“用詞”, 要求範圍擴大, 不僅要求詞語精當, 而且要求語句連貫、語言得體, 符合文體, 合乎語境。

二、您認為, 語文科目要抓住的核心內容有哪些?

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項內容。 這四項核心素養, 並非全部由語文學科獨具, 有的屬各學科共有, 比如思維、文化等, 語文根據自身特徵、規律將這些素養學科化。

此外, 這四項也不是彼此獨立、截然分開的, 而是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 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考查, 對語言的辨識力、感受力與表達力,

以及由此生成的思維方式、思維習慣與思維創新, 將成為中學語文教育中的“顯學”。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語文科目中將如何體現?有什麼比較好的方法供學生應考?

3月3日, 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鋼、黨委書記劉桔, 在《中國教育報》發表署名文章《牢記立德樹人使命寫好教育考試奮進之筆》, 對高考命題進行了“最新定調”。 其中特別提出:今後的高考將更加凸顯“立德樹人”的教育功能。 獨特的歷史和文化是立德樹人的底氣和底蘊, 今後的高考將更加重視對傳統文化的考查。

語文的名篇默寫、現代文閱讀、古詩文閱讀、寫作, 都將更加側重從優秀文學作品和歷史、現實積澱中, 精心選粹飽含人文精神與時代氣息的素材, 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和博大精深的文明,感受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厚的內涵。例如,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Ⅱ卷作文則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材料,注重學生的感悟和思考。相信,今年的命題仍會繼承這一優良傳統,但題型一定會更加靈活多變。考生們不能臨時抱佛腳地去背名言警句,最重要的是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自覺親近優秀傳統文化,以之為思想引領,來構建我們的價值觀人生觀。

四、學校的應對措施

綜觀《考試大綱》、高考命題趨勢以及教育部相關負責人的發言,我們能感知一個強烈的信號:高考就是國家文化戰略的一部分,要通過高考的強勢變革引導學生關注時代發展、社會變化,拓寬視野,培養人文情懷、家國情懷,讓核心素養落地。

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我校根據學生實際,重點打造《青春悅讀》週刊,使之成為核心素養落地的抓手。

時間上,每週一刊,每刊兩萬字,化整為零,在持之以恆中達到並超越教育部所要求的年度閱讀量;形式上,開闢“開券有益”“經典有聲”“思想有光”“詩詞有韻”“佳作有範”等專欄;內容上,將家國情懷、民族文化、時代熱點融入閱讀教學,熔傳統與現代於一爐。方式上,引導學生發現閱讀之美,鼓勵學生深度思考、合作探究,以讀促寫,並擇優展示。

高三後階段則根據《考試大綱》,備課組集體出品《高考語文備忘錄》,綱舉目張,重在落實學生的語言基礎、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應試技巧。

五、老師的合理性建議

(1)重閱讀,“讀”占鼇頭。重視“關鍵能力”的培養,在閱讀速度、廣度、深度上下功夫。

教育部部編教材主編溫儒敏先生提出:“高考命題方式正在進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閱讀速度,以前卷面大概是7000字,現在是9000字,將來可能增加到1萬字;閱讀題量也增加了,不是題的數量,而是體量悄悄增加了“5%-8%”;“語文高考最後要讓15%的人做不完。”同時高考文本選取範圍不斷擴大:論述類文本將多選用論文和時評,考查邏輯論證和批判推理能力;實用類文本將多選用新聞和報告,考查資訊處理和超文字閱讀能力;文學類文本將多選用小說和散文,考查審美鑒賞能力。“思辨性、複雜性、擴展性”是其命題趨勢。

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大閱讀量,提高閱讀速度;要強化閱讀目的性,提高閱讀的專注度,培養快速篩選資訊的能力;強化論述類文本閱讀中資訊加工與邏輯推斷方面的訓練。

(2)促寫作,“寫”盡其才。教育部基教司原司長王文湛先生,在採訪中表示“今後高考的區分度主要在語文,語文主要在作文”。要高度重視在作文命題對語文核心素養的綜合考查。

如2017年全國卷Ⅰ作文題,明確要求“選擇兩三個關鍵字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其中就含有寫作主體和物件的身份、文化背景等要素。這都是語言運用的要求。同時,“選擇兩三個關鍵字,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則注重對邏輯推理能力以及說理能力的考查。

(3)抓語基。“語言文字運用”,既要重視基礎,又有關注變化。除了重視常規的詞語積累、語病辨析之外,更要關注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新的考查形式。新題型往往兼具“邏輯、理性與實用”特點。重點關注應用性文體的寫作,如演講、廣告、通知、請柬、海報、留言以及根據情境寫歡迎詞、答謝詞等。

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和博大精深的文明,感受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厚的內涵。例如,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Ⅱ卷作文則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材料,注重學生的感悟和思考。相信,今年的命題仍會繼承這一優良傳統,但題型一定會更加靈活多變。考生們不能臨時抱佛腳地去背名言警句,最重要的是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自覺親近優秀傳統文化,以之為思想引領,來構建我們的價值觀人生觀。

四、學校的應對措施

綜觀《考試大綱》、高考命題趨勢以及教育部相關負責人的發言,我們能感知一個強烈的信號:高考就是國家文化戰略的一部分,要通過高考的強勢變革引導學生關注時代發展、社會變化,拓寬視野,培養人文情懷、家國情懷,讓核心素養落地。

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我校根據學生實際,重點打造《青春悅讀》週刊,使之成為核心素養落地的抓手。

時間上,每週一刊,每刊兩萬字,化整為零,在持之以恆中達到並超越教育部所要求的年度閱讀量;形式上,開闢“開券有益”“經典有聲”“思想有光”“詩詞有韻”“佳作有範”等專欄;內容上,將家國情懷、民族文化、時代熱點融入閱讀教學,熔傳統與現代於一爐。方式上,引導學生發現閱讀之美,鼓勵學生深度思考、合作探究,以讀促寫,並擇優展示。

高三後階段則根據《考試大綱》,備課組集體出品《高考語文備忘錄》,綱舉目張,重在落實學生的語言基礎、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應試技巧。

五、老師的合理性建議

(1)重閱讀,“讀”占鼇頭。重視“關鍵能力”的培養,在閱讀速度、廣度、深度上下功夫。

教育部部編教材主編溫儒敏先生提出:“高考命題方式正在進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閱讀速度,以前卷面大概是7000字,現在是9000字,將來可能增加到1萬字;閱讀題量也增加了,不是題的數量,而是體量悄悄增加了“5%-8%”;“語文高考最後要讓15%的人做不完。”同時高考文本選取範圍不斷擴大:論述類文本將多選用論文和時評,考查邏輯論證和批判推理能力;實用類文本將多選用新聞和報告,考查資訊處理和超文字閱讀能力;文學類文本將多選用小說和散文,考查審美鑒賞能力。“思辨性、複雜性、擴展性”是其命題趨勢。

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大閱讀量,提高閱讀速度;要強化閱讀目的性,提高閱讀的專注度,培養快速篩選資訊的能力;強化論述類文本閱讀中資訊加工與邏輯推斷方面的訓練。

(2)促寫作,“寫”盡其才。教育部基教司原司長王文湛先生,在採訪中表示“今後高考的區分度主要在語文,語文主要在作文”。要高度重視在作文命題對語文核心素養的綜合考查。

如2017年全國卷Ⅰ作文題,明確要求“選擇兩三個關鍵字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其中就含有寫作主體和物件的身份、文化背景等要素。這都是語言運用的要求。同時,“選擇兩三個關鍵字,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則注重對邏輯推理能力以及說理能力的考查。

(3)抓語基。“語言文字運用”,既要重視基礎,又有關注變化。除了重視常規的詞語積累、語病辨析之外,更要關注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新的考查形式。新題型往往兼具“邏輯、理性與實用”特點。重點關注應用性文體的寫作,如演講、廣告、通知、請柬、海報、留言以及根據情境寫歡迎詞、答謝詞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