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千萬別用學文科的方法教數學!”

大家都說要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 但是真的在教孩子數學的時候, 仍然會走上“熟能生巧、多重複多積累”的靠做題學數學的老路。 @林戴西家的爺爺作為資深數學老師, 對於“低年級數學到底怎麼教?”經常和文科出身的媽媽產生分歧, 不過觀點越辯越明, 文科媽媽發現, 理科爺爺的好方法, 真心值得推薦!

講真, 我從來沒想過什麼學文科的方法學理科的方法。 這是爺爺的觀點。

家裡的爺爺, 年近七旬, 退休前在某省某重點高中教數學, 退休後被隔年請到帝都幫著接送小孫女看護小孫子。

教了一輩子書, 晚年也多少是會有“好為人師”的慣性的, 於是從使出渾身解數給小孫女規劃數學學習路線圖、準備傾囊而出親自傳授。 可惜隔代教效果很差, 爺爺在囡囡心中權威不夠, 拖不動她學習。 為此爺爺每晚糾結到神經衰弱。

爺爺不搞寓教於樂那套, 因此在囡囡眼裡“學數學”枯燥痛苦,

各種抵觸。 迫不得已, 爺爺把數學教鞭交給了我, 但是交接時反復說這句話:“千萬別用學文科的方法教數學!這樣就是害了娃!“

我有點生氣, 親媽還能害了囡囡?說害也是你把囡囡學數學的興趣都破壞了這才是害吧!

爺爺說的多了, 我就把這歸結為對我“文科生”身份的學科鄙視鏈, 忍不住亮出我自己的底牌:

“我雖然高考考的是文科大學學的是外語, 但我的理科成績很好的, 高考數學也有個130分呢, 物理更好, 我高二還參加全國物理奧林匹克競賽省級集訓隊。 更何況, 這麼點幾加幾、進位退位、元角分, 就算是個數學不好的文科生也能教清楚的。 ”

這番氣衝衝的話, 開始了我們關於文理科學習方法和數學如何啟蒙的深度對話。

一開始我以為這就是一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數學教導主任暢談數學應試教育重要性的套話, 但聽著聽著就跟著他思路思考起來:

為什麼用學文科的方法去學數學是無效和低級的(只能應付小學低年級數學考試)?什麼才是長久之道(至少要長久到他負責的“高三”)?

論題一:

“20以內加減題每天50道, 要不要做?”

文科方法:大量積累, 深刻記憶

理科方法:大膽猜想, 小心求證

給剛剛開始接觸計算的孩子每天一頁紙計算題, 是讓孩子度過“準確”“快速”運算坎、走向數學學霸的成功之路——至少大部分孩子是這麼過來的啊!然而, 我給囡囡佈置的計算訓練, 遭到了非常注重數學的爺爺嚴厲反對。

爺爺:“你讓她來回來去做二十以內加減法做什麼?她已經學會這些運算規則了。 ”

麻麻:“學會了, 但是沒有熟練啊。 偶爾還是會錯, 並且速度不行, 這一頁也就二三十道題要做好久!”

爺爺:“這樣來回來去重複訓練出來的是低級的熟練, 她相當於背下來了9+5=14, 有什麼意思?”

麻麻:“那就快啊準確啊, 計算題就得分啊, 而且計算準確是後面數理化學習的基礎啊。 ”

爺爺:“計算再快你練啊練能超得過電腦快?計算也不是數理化的基礎, 理科學的好基礎在邏輯思維推理能力。 你要給她練習計算, 這種簡單重複、積累加深印象就是你們文科的做法, 應該用推理的方法練習運算!”

麻麻:“.......”(什麼推理的方法練習運算?)

爺爺:“她現在不是已經會了20以內加減法進退位元規則了嗎?你就給她100以內進退位的題,

不給她講規則, 讓她自己根據20以內的去猜、自己做。 ”

麻麻:“猜?”

爺爺:“是啊, 大膽猜想, 從20以內的往上自己推, 然後再讓她小心求證, 掰手指數出來也是一種求證。 所有數學公理定理都是先猜想再論證的, 這才是她要知道的數學方法。 等她自己論證出100以內加減法, 20以內的就自然掌握了, 比你那種每天多少題生硬練出來的熟練, 要值錢的多!”

我覺得有點道理, 但又擔心“猜想”都是哥德巴赫級別的人物才配擁有的, 將信將疑第二天給她出了幾題20以上100以內加減法的題目。 果然, 囡囡一開始就嚷起來沒學過, 我說你就按照20以內的運算方法琢磨, 隨便琢磨, 給你半小時琢磨不出來就明天繼續, 不用補做別的題也不會被批評。

囡囡當真自己糾結了好久,一個算式自己編出好幾種運算規則、得出不同得數,後來是用數學小棒擺了一桌才確定正確得數、把其他錯誤猜想刪除。“猜想加論證”了好幾天,她宣佈發現了“運算規律”,個位加個位、十位加十位,並宣稱可以繼續百位加百位、千位加千位、萬位加萬位滴類推下去。她很驕傲滴認為這是她自己發現的數學定律,那自豪的樣子就差沒有命名“花生囡囡運算法”了。

看似很簡單的法則,直接告訴她只用10分鐘、外加每天重複訓練就能實現的“熟練”,她靠自己猜想和論證不光是印象更加深刻、對自己更加自信,而是又學會了一種思考方法:遇到問題除了查書和問麻麻,是可以自己猜的,“猜”絕對不是不懂又不願學習就投機取巧的可恥行為,而是“試錯”、是遇到未知時不會害怕的正向心態。

在後來做一些更有難度的數學謎題、思維遊戲時,我們就發現每個題到了關鍵某步總是設置一些障礙、不那麼一目了然,真的有同班的孩子速度很快但做到這兒迅速放棄,囡囡則會習慣性滴猜、借助“猜”出來的規則往前探索幾步驗證,錯了就拿橡皮擦去、對了就開心滴完成了難題。

這種數學樂趣,確實是靠每天一頁簡單重複的計算題練不來的,雖然囡囡到現在簡單計算題的速度還是不太快。

論題二:

“一大堆元角分兒童鈔票,要不要用?”

文科方法:刻畫細節,寫出個性

理科方法:抽象概括,提煉公理

要給囡囡講“元角分”了,我從網上買來一大套兒童版鈔票教具,逐一給她介紹:這是元,這是角,這是分。元最大,比較兩個錢數哪個大就先看元,比如5元1角就比2元8角大...

正當我準備開始跟她拿著兒童鈔票“做買賣”強化概念時,爺爺出來喊停。

爺爺:“把這些東西都收起來,搞得跟過家家一樣。她看幾次就認識元角分的貨幣長什麼樣,不用一直拿著擺弄。”

麻麻:“不光是讓她認識錢長什麼樣,我們學計算1元減6角5分時,還要用來擺、計算起來直觀一些。”

爺爺:“你這就是只抓住了皮毛。元角分的核心不是元大還是角大,也不是擺出來多少元減多少角,是元角分的換算關係,說白了就是十進位。”

麻麻:“我同意啊,但是換算可以用教具直觀感覺啊!擺一個一塊錢,擺十個一角錢,再擺一百個一分錢,告訴她這些是一樣的價值,很直觀。”

爺爺:“數學是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你給她看一次我不反對,但小女孩就是沉迷過家家,到時候你們都忘了要把這些道具抽象出來成為概念裡的貨幣、概念裡的數字換算關係了。現在都用微信二維碼啊銀行卡啊結帳,錢都抽象了,抽象就是趨勢,只會看紙幣沒好處。”

麻麻:“那怎麼搞?總不能就直接給她手機、輸入微信支付多少錢,這樣學吧?倒是夠抽象的,看得見摸不著......”

爺爺:“你關注核心啊,核心就是十進位。三位數加減法她會了吧,給她匹配一下百位就是元、十位就是角、個位就是分。所有貨幣的比大小、加減法,都抽象成純粹的數位的加減運算,這才叫從具象到抽象的數學思維方式。”

麻麻:“抽象是好,但是那麼小的孩子也沒必要那麼抽象吧?”

爺爺:“怎麼沒必要,抽象了才能舉一反三!你以為舉一反三是會了3元2角加1元,再自己會做1元8角加3角啊?舉一反三是瞭解了十進位的應用,從抽象的十進位既能算具體的元角分貨幣關係,也能算米分米釐米長度關係,還能算重量關係,還有現在電腦的什麼記憶體大小關係。越高度的抽象越能舉一反三到更多的具象場合。”

我糾結了一下,畢竟教具都是花錢買的,用一次就收起來好浪費,但隱約又覺得“高度抽象”的思維方式確實應該從小培養起來。

跟花生囡囡“去教具、純數字”地學元角分,也是在這樣的猶疑態度下試水的。沒想到囡囡對此接受度非常好,遠沒我想像的“離開教具就懵圈”的狀態,她自動將元角分關聯到百十個位,一晚上功夫複雜的貨幣應用題也做的輕車熟路了。

不久,她果然在爺爺的帶領下“舉一反三”掌握了看尺子刻度、換算和計算各種長度關係。據說,也是秒會的,可能就是高度抽象後落地到具體場景時都熟悉套路了吧!

論題三:

“小學數學課課程進度,要不要跟著走?”

文科方法:分級讀物,拾級而上

理科方法:由點及面,無需拘泥

囡囡還沒開始讀小學,學齡前的數學啟蒙是不是止步於20內進退位加減法、對小學一年級數學課程應付自如?對這個問題,我們家是達成了共識,看她一副學有餘力的樣子,當然滿足她的求知欲繼續灌溉啊!

但是,對於接下來怎麼學學什麼,爺爺和麻麻又發生了分歧。麻麻主張的是參考小學生一年級、二年級學習的內容,先學什麼再學什麼,拾級而上,當然不要用小學課本(以免上課再講一遍還無聊)也不拘泥於課本上的教法。爺爺沒有完全反對,但坦言這是一種保守又低效的做法。

爺爺:“課本啊教學大綱啊,都是按照全國平均水準編寫的,大概這個年齡講講什麼,也不會考慮我們家自己孩子的思維水準和數學興趣在哪。反正我們現在不是參加國家統一考試,非要按它課本編的考,就可以按照我們家孩子自己的興趣點學習。”

就拿十進位的拓展來說。我們知道十進位是基本運算的基礎,掌握了十進位就應該練加減然後乘除了。但我那劍走偏鋒的囡囡,忽然琢磨起“為什麼偏要逢十進一,不能逢其他數進一?”

這個問題遇上我可能就“洗洗睡吧”打發了,但她的問題偏偏拋給了爺爺。

她跟爺爺在家裡找“逢其他數進一”找了一天,發現了時鐘是“逢60進一”、音階是“逢8進一”,不久的後來當她發現了“多少進制”其實是人為編造出來的,她還開始自編三進制、四進制密碼讓下班回家水都沒喝上一口的我解(此處省略一萬匹草泥馬)。

花好多時間專心研究這些在一二年級數學課本裡絕對沒有的東西,又不去苦練20以內加減法的速度,我預感她初入小學的數學考試成績不會拔尖——但眼光放得長遠些,如果一直堅持用這樣真正的理科方法學習鑽研數學,中學時代可能她還能很愉快滴跟數學題玩耍;放得更長遠些,她可能會真正從數學思維中提煉出人生智慧,看問題更加通透和抓住本質、從而不為眼前雞毛蒜皮的表像煩擾。這樣,就太棒了。

文章寫到了最後,怎麼變成了文科方法的全面潰敗?當然不是了,文科方法用在大人文學科上再絕妙不過~如果沒有我這個文科生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充滿衝突感並帶有人物個性的語言刻畫,爺爺再好的方法也只能乾巴巴的呈現,大家又哪裡會看的下去捏?

不用補做別的題也不會被批評。

囡囡當真自己糾結了好久,一個算式自己編出好幾種運算規則、得出不同得數,後來是用數學小棒擺了一桌才確定正確得數、把其他錯誤猜想刪除。“猜想加論證”了好幾天,她宣佈發現了“運算規律”,個位加個位、十位加十位,並宣稱可以繼續百位加百位、千位加千位、萬位加萬位滴類推下去。她很驕傲滴認為這是她自己發現的數學定律,那自豪的樣子就差沒有命名“花生囡囡運算法”了。

看似很簡單的法則,直接告訴她只用10分鐘、外加每天重複訓練就能實現的“熟練”,她靠自己猜想和論證不光是印象更加深刻、對自己更加自信,而是又學會了一種思考方法:遇到問題除了查書和問麻麻,是可以自己猜的,“猜”絕對不是不懂又不願學習就投機取巧的可恥行為,而是“試錯”、是遇到未知時不會害怕的正向心態。

在後來做一些更有難度的數學謎題、思維遊戲時,我們就發現每個題到了關鍵某步總是設置一些障礙、不那麼一目了然,真的有同班的孩子速度很快但做到這兒迅速放棄,囡囡則會習慣性滴猜、借助“猜”出來的規則往前探索幾步驗證,錯了就拿橡皮擦去、對了就開心滴完成了難題。

這種數學樂趣,確實是靠每天一頁簡單重複的計算題練不來的,雖然囡囡到現在簡單計算題的速度還是不太快。

論題二:

“一大堆元角分兒童鈔票,要不要用?”

文科方法:刻畫細節,寫出個性

理科方法:抽象概括,提煉公理

要給囡囡講“元角分”了,我從網上買來一大套兒童版鈔票教具,逐一給她介紹:這是元,這是角,這是分。元最大,比較兩個錢數哪個大就先看元,比如5元1角就比2元8角大...

正當我準備開始跟她拿著兒童鈔票“做買賣”強化概念時,爺爺出來喊停。

爺爺:“把這些東西都收起來,搞得跟過家家一樣。她看幾次就認識元角分的貨幣長什麼樣,不用一直拿著擺弄。”

麻麻:“不光是讓她認識錢長什麼樣,我們學計算1元減6角5分時,還要用來擺、計算起來直觀一些。”

爺爺:“你這就是只抓住了皮毛。元角分的核心不是元大還是角大,也不是擺出來多少元減多少角,是元角分的換算關係,說白了就是十進位。”

麻麻:“我同意啊,但是換算可以用教具直觀感覺啊!擺一個一塊錢,擺十個一角錢,再擺一百個一分錢,告訴她這些是一樣的價值,很直觀。”

爺爺:“數學是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你給她看一次我不反對,但小女孩就是沉迷過家家,到時候你們都忘了要把這些道具抽象出來成為概念裡的貨幣、概念裡的數字換算關係了。現在都用微信二維碼啊銀行卡啊結帳,錢都抽象了,抽象就是趨勢,只會看紙幣沒好處。”

麻麻:“那怎麼搞?總不能就直接給她手機、輸入微信支付多少錢,這樣學吧?倒是夠抽象的,看得見摸不著......”

爺爺:“你關注核心啊,核心就是十進位。三位數加減法她會了吧,給她匹配一下百位就是元、十位就是角、個位就是分。所有貨幣的比大小、加減法,都抽象成純粹的數位的加減運算,這才叫從具象到抽象的數學思維方式。”

麻麻:“抽象是好,但是那麼小的孩子也沒必要那麼抽象吧?”

爺爺:“怎麼沒必要,抽象了才能舉一反三!你以為舉一反三是會了3元2角加1元,再自己會做1元8角加3角啊?舉一反三是瞭解了十進位的應用,從抽象的十進位既能算具體的元角分貨幣關係,也能算米分米釐米長度關係,還能算重量關係,還有現在電腦的什麼記憶體大小關係。越高度的抽象越能舉一反三到更多的具象場合。”

我糾結了一下,畢竟教具都是花錢買的,用一次就收起來好浪費,但隱約又覺得“高度抽象”的思維方式確實應該從小培養起來。

跟花生囡囡“去教具、純數字”地學元角分,也是在這樣的猶疑態度下試水的。沒想到囡囡對此接受度非常好,遠沒我想像的“離開教具就懵圈”的狀態,她自動將元角分關聯到百十個位,一晚上功夫複雜的貨幣應用題也做的輕車熟路了。

不久,她果然在爺爺的帶領下“舉一反三”掌握了看尺子刻度、換算和計算各種長度關係。據說,也是秒會的,可能就是高度抽象後落地到具體場景時都熟悉套路了吧!

論題三:

“小學數學課課程進度,要不要跟著走?”

文科方法:分級讀物,拾級而上

理科方法:由點及面,無需拘泥

囡囡還沒開始讀小學,學齡前的數學啟蒙是不是止步於20內進退位加減法、對小學一年級數學課程應付自如?對這個問題,我們家是達成了共識,看她一副學有餘力的樣子,當然滿足她的求知欲繼續灌溉啊!

但是,對於接下來怎麼學學什麼,爺爺和麻麻又發生了分歧。麻麻主張的是參考小學生一年級、二年級學習的內容,先學什麼再學什麼,拾級而上,當然不要用小學課本(以免上課再講一遍還無聊)也不拘泥於課本上的教法。爺爺沒有完全反對,但坦言這是一種保守又低效的做法。

爺爺:“課本啊教學大綱啊,都是按照全國平均水準編寫的,大概這個年齡講講什麼,也不會考慮我們家自己孩子的思維水準和數學興趣在哪。反正我們現在不是參加國家統一考試,非要按它課本編的考,就可以按照我們家孩子自己的興趣點學習。”

就拿十進位的拓展來說。我們知道十進位是基本運算的基礎,掌握了十進位就應該練加減然後乘除了。但我那劍走偏鋒的囡囡,忽然琢磨起“為什麼偏要逢十進一,不能逢其他數進一?”

這個問題遇上我可能就“洗洗睡吧”打發了,但她的問題偏偏拋給了爺爺。

她跟爺爺在家裡找“逢其他數進一”找了一天,發現了時鐘是“逢60進一”、音階是“逢8進一”,不久的後來當她發現了“多少進制”其實是人為編造出來的,她還開始自編三進制、四進制密碼讓下班回家水都沒喝上一口的我解(此處省略一萬匹草泥馬)。

花好多時間專心研究這些在一二年級數學課本裡絕對沒有的東西,又不去苦練20以內加減法的速度,我預感她初入小學的數學考試成績不會拔尖——但眼光放得長遠些,如果一直堅持用這樣真正的理科方法學習鑽研數學,中學時代可能她還能很愉快滴跟數學題玩耍;放得更長遠些,她可能會真正從數學思維中提煉出人生智慧,看問題更加通透和抓住本質、從而不為眼前雞毛蒜皮的表像煩擾。這樣,就太棒了。

文章寫到了最後,怎麼變成了文科方法的全面潰敗?當然不是了,文科方法用在大人文學科上再絕妙不過~如果沒有我這個文科生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充滿衝突感並帶有人物個性的語言刻畫,爺爺再好的方法也只能乾巴巴的呈現,大家又哪裡會看的下去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