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兩周年|倍加呵護,池州綠水青山展新姿

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努力打造現代化綠色池州創新池州幸福池州

中共池州市委書記 王宏

2016年4月,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時強調,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 要把好山好水保護好, 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有機統一。 我們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 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和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部署下, 聚焦建設生態環境優美的綠色池州、產業結構優化的創新池州、群眾生活優越的幸福池州, 努力在實踐“兩山”重要思想上取得新成效。

堅定不移抓理念先行, 著力樹牢“兩山”思想。 在完善理念思路上, 一以貫之堅持生態立市戰略, 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 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 按照綠色池州、創新池州、幸福池州的定位, 堅持特色、錯位、高端發展, 生態保護、產業優化、民生建設“三位一體”推進, 以一方山水造福一方百姓。 在優化發展佈局上, 劃定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品質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 進一步細化全市域主體功能, 將沿江由“開發”導向調整為“整合優化提升”導向, 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 在強化責任機制上, 嚴格落實生態環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林長制,

制定實施《池州市河道采砂管理條例》《安徽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等地方法規, 建立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體系, 努力以考核倒逼黨員幹部強化生態意識, 帶動全社會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堅定不移抓生態優先, 全力呵護“山水土氣”。 點面結合推進環境整治。 堅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戰役,持續深化治礦、治砂、治岸、治超、治汙、治髒“六治”行動, 主城區全面禁放煙花爆竹;沿江沿河非法碼頭、砂場全部拆除;全市160家在冊礦山中, 除32家通過綠色礦山創建驗收、12家正在開展基建的礦山外, 其餘均處於停產狀態。 聚焦中辦督查、中央媒體發現問題和中央、省環保督察回饋意見整改落實,

組織萬名幹部群眾開展全域環境突出問題大排查大整治, 深入推進固廢危廢處理、污水治理、水源地保護、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岸線資源保護五大專項攻堅, 堅決打贏長江池州段環境污染突出問題整改攻堅戰, 目前已排查問題1993個, 解決1052個。 城鄉統籌建設生態家園。 主城區以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為抓手提升功能, 基本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特別是加快濱江區域生態修復和功能提升, 不斷打造優美宜人的濱江新區。 農村以鄉村振興為抓手改善環境, 深入實施農村環境“三大革命”, 建成112個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 近三年城鄉人居環境在全省城市居民幸福指數評價中連續位居首位。

堅定不移抓綠色發展, 奮力推動“三大變革”。 圍繞動力變革聚力創新驅動, 抓住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國家醫養結合試點、省級半導體戰新基地建設契機, 借力政策平臺、生態品牌集聚人才、資金、項目等要素, 先後引進培育國家“千人計畫”“萬人計畫”人才5人, 與市場主體合作設立15億元大健康產業基金、40億元文旅產業基金。 圍繞品質變革聚焦產業轉型, 完善園區招商導則、產業導則, 實施企業技改三年提升行動, 現代裝備製造、現代化工、金屬非金屬材料、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等主導產業和電子資訊、旅遊、大健康等高成長性產業加快發展, 全市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為11.1∶45.5∶43.4;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幅20.3%, 省半導體產業基地產值、投資、稅收均同比增長20%以上;九華山健康產業園入選國家首批健康旅遊示範基地,

成功創建全國體育特色小鎮1家、全國第2家攝影小鎮和省級特色小鎮4家。 圍繞效率變革聚神幹事創業, 按照政治過硬和本領高強的要求, 切實提升貫徹落實中央、省委決策部署的自覺性、堅定性和執行力, 提振擔當作為精氣神, 著力增強“八大本領”, 進一步革新觀念、改進作風、提升效能, 運用改革思維、法治方式解決好發展穩定問題, 不斷優化市場環境、法治環境、人文環境、政務環境, 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 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 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 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繼續踐行“兩山”重要思想,加快建設綠色池州、創新池州、幸福池州,努力為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安徽樣板作出貢獻!

黃石溪高山茶園

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視察時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評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標準。

兩年來,池州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牢記囑託,堅持把池州打造成“生態環境優美的綠色池州、產業結構優化的創新池州、群眾生活優越的幸福池州”。

重拳整治 全面呵護環境

環境是民生,藍天也是幸福。

池州市決定,自今年4月8日開始,利用3周時間開展環境突出問題大排查大整治行動,全面排查整治工業企業、港口碼頭、沿江沿河沿湖,旅遊景點景區、林地濕地等地污染。

作為國家首個生態經濟示範區,池州市堅持“生態立市”戰略定位,全面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不斷強化生態環境保護。2016年以來,該市圍繞群眾反映強烈、制約生態保護的突出問題,先後深入開展了“9+1”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和“六治行動”“藍天保衛戰”等系列專項環境整治,保護來之不易的良好生態環境。

“六治行動”全面呵護池州的“山、水、土、氣”。 2017年,池州市堅持問題導向、系統治理、協同發力,全面開展鐵腕治礦、科技治超、從嚴治岸、重拳治砂、精准治汙、全面治髒的“六治行動”。要求到2020年,171家礦山再關停70%,在產礦山全部達到“開採方式科學化、生產工藝環保化、礦山環境生態化”綠色礦山標準;實施科技治超,在全省率先建成集動態監控卡點、固定治超站、貨物源頭監管卡點、礦管處計量點、移動稽查“五位一體”的科技治超綜合管理平臺,超限超載率控制在1%以下;從嚴治岸、重拳治砂,拉網式排查162公里長江岸線內非法涉水、涉岸設施,整治5座非法碼頭、整合5座小散碼頭,嚴查嚴管江河道非法采砂行為;全面治髒、精准治汙,實施122個中心村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全面推進自然村常住農戶衛生廁所改造,109個行政村完成農村陳年垃圾清理;常態化開展餐飲業油煙、工業煙氣等9項污染治理專項行動,有效提升了城鄉人居環境。

從2016年開始,池州市強化岸線資源整合,對境內162公里長江岸線資源進行整合,系統規劃轄區內秋浦河、青通河、九華河等12條、397公里通江河道的整治規劃,實現長江岸線資源的有序利用和有效保護。

池州市還嚴格執行建設專案環評審批,堅持“六個一律不批”,包括違反國家產業政策的不批、不符合整體規劃的不批、工業園區未做區域環評的不批、未按要求建成汙水處理廠的不批等。自2016年以來,該市共否決12個建設項目。

秋浦河風光

精心築“綠” 力促轉型發展

2017年12月2日,由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和池州市共同組建的池州生態文明研究院正式成立。池州生態文明研究院為全市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智庫服務,促進池州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並將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進行總結、歸納、提升和對外發佈。

多年來,池州市堅持把保護生態、營造綠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為優美生態環境打下堅實的基礎。 2016年,省政府下達池州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造林計畫為2.33萬畝,該市共完成造林5.66萬畝,其中人工造林合格面積5.43萬畝,占計畫的233.31%;2017年,省政府下達池州人工造林計畫3.77萬畝,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4.38萬畝,占計畫的116.17%。池州市還順利出臺了《全面推進“林長制”工作方案》,到今年底,全市將建立市、縣、鎮、村四級林長制體系。

池州市一方面精心構築生態綠色,另一方面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加快轉型發展。新的發展動能,帶來新的高品質發展。 2017年,池州市圍繞推動新興產業快成長、上規模這一目標,以資訊技術、裝備製造業等為重點,打造先進製造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培育發展新動能主體力量。池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堅持把半導體為主導的電子資訊產業作為首位產業,以高端特色錯位發展為方向,加速半導體產業基地聚集升級,著力在積體電路、分立器件、裝備材料和智慧應用四大領域培育特色產業鏈,佈局組建了全省唯一的半導體分立器件工程實驗室、智慧產業研究院院士工作站以及封裝測試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三大創新平臺。

清溪河

順勢而為 深挖生態效益

2016年11月12日上午,78歲的山村老太高芙蓉,當了一回“模特”。這一天,石台縣七都鎮八棚村畫坑組來了許多背著“長槍短炮”、拎著無人飛機的客人。高老太家門口的辣椒、“紅棗皮”、南瓜以及高老太頭上裹著的花毛巾,都成了客人爭相拍攝的物件……從2016年開始,每到週末或者節假日,許多攝影愛好者來到這個被大山環抱的村子,拍攝山鄉風景,體驗農家生活。

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強市,池州市著力打造以林業經濟為代表的生態經濟增長極。隨著全國最大的林業電商平臺落戶該市,九華佛茶、九華黃精、西山焦棗等林產品生產基地,獲全國首批“森林生態產品生產基地”稱號,該市生態經濟的基礎平臺逐步成型。目前,該市擁有新型規模林業農民專業合作社52個、林業家庭農場32個、省級林業龍頭企業39家;建成國家濕地公園2個、省級森林旅遊示範景區2個。其中,石台縣圍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生態環境、生態產業、生態人居、生態文化、生態管理等五大體系,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新高地,呼應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讓生態資源發揮更大效益,池州市依託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發展健、養、食、醫等大健康產業,打造中國健康養生首選地,著力構建綠色健康種植業、生態健康養殖業、健康休閒農業生產基地和產業集群,在推進農業轉型、農民增收的同時,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目前,該市已開發生產出一批適合特定人群、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生態健康食品,形成一系列綠色有機健康養生農產品。去年,該市188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產值123.6億元,同比增長9.3%。

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繼續踐行“兩山”重要思想,加快建設綠色池州、創新池州、幸福池州,努力為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安徽樣板作出貢獻!

黃石溪高山茶園

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視察時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評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標準。

兩年來,池州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牢記囑託,堅持把池州打造成“生態環境優美的綠色池州、產業結構優化的創新池州、群眾生活優越的幸福池州”。

重拳整治 全面呵護環境

環境是民生,藍天也是幸福。

池州市決定,自今年4月8日開始,利用3周時間開展環境突出問題大排查大整治行動,全面排查整治工業企業、港口碼頭、沿江沿河沿湖,旅遊景點景區、林地濕地等地污染。

作為國家首個生態經濟示範區,池州市堅持“生態立市”戰略定位,全面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不斷強化生態環境保護。2016年以來,該市圍繞群眾反映強烈、制約生態保護的突出問題,先後深入開展了“9+1”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和“六治行動”“藍天保衛戰”等系列專項環境整治,保護來之不易的良好生態環境。

“六治行動”全面呵護池州的“山、水、土、氣”。 2017年,池州市堅持問題導向、系統治理、協同發力,全面開展鐵腕治礦、科技治超、從嚴治岸、重拳治砂、精准治汙、全面治髒的“六治行動”。要求到2020年,171家礦山再關停70%,在產礦山全部達到“開採方式科學化、生產工藝環保化、礦山環境生態化”綠色礦山標準;實施科技治超,在全省率先建成集動態監控卡點、固定治超站、貨物源頭監管卡點、礦管處計量點、移動稽查“五位一體”的科技治超綜合管理平臺,超限超載率控制在1%以下;從嚴治岸、重拳治砂,拉網式排查162公里長江岸線內非法涉水、涉岸設施,整治5座非法碼頭、整合5座小散碼頭,嚴查嚴管江河道非法采砂行為;全面治髒、精准治汙,實施122個中心村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全面推進自然村常住農戶衛生廁所改造,109個行政村完成農村陳年垃圾清理;常態化開展餐飲業油煙、工業煙氣等9項污染治理專項行動,有效提升了城鄉人居環境。

從2016年開始,池州市強化岸線資源整合,對境內162公里長江岸線資源進行整合,系統規劃轄區內秋浦河、青通河、九華河等12條、397公里通江河道的整治規劃,實現長江岸線資源的有序利用和有效保護。

池州市還嚴格執行建設專案環評審批,堅持“六個一律不批”,包括違反國家產業政策的不批、不符合整體規劃的不批、工業園區未做區域環評的不批、未按要求建成汙水處理廠的不批等。自2016年以來,該市共否決12個建設項目。

秋浦河風光

精心築“綠” 力促轉型發展

2017年12月2日,由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和池州市共同組建的池州生態文明研究院正式成立。池州生態文明研究院為全市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智庫服務,促進池州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並將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進行總結、歸納、提升和對外發佈。

多年來,池州市堅持把保護生態、營造綠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為優美生態環境打下堅實的基礎。 2016年,省政府下達池州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造林計畫為2.33萬畝,該市共完成造林5.66萬畝,其中人工造林合格面積5.43萬畝,占計畫的233.31%;2017年,省政府下達池州人工造林計畫3.77萬畝,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4.38萬畝,占計畫的116.17%。池州市還順利出臺了《全面推進“林長制”工作方案》,到今年底,全市將建立市、縣、鎮、村四級林長制體系。

池州市一方面精心構築生態綠色,另一方面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加快轉型發展。新的發展動能,帶來新的高品質發展。 2017年,池州市圍繞推動新興產業快成長、上規模這一目標,以資訊技術、裝備製造業等為重點,打造先進製造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培育發展新動能主體力量。池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堅持把半導體為主導的電子資訊產業作為首位產業,以高端特色錯位發展為方向,加速半導體產業基地聚集升級,著力在積體電路、分立器件、裝備材料和智慧應用四大領域培育特色產業鏈,佈局組建了全省唯一的半導體分立器件工程實驗室、智慧產業研究院院士工作站以及封裝測試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三大創新平臺。

清溪河

順勢而為 深挖生態效益

2016年11月12日上午,78歲的山村老太高芙蓉,當了一回“模特”。這一天,石台縣七都鎮八棚村畫坑組來了許多背著“長槍短炮”、拎著無人飛機的客人。高老太家門口的辣椒、“紅棗皮”、南瓜以及高老太頭上裹著的花毛巾,都成了客人爭相拍攝的物件……從2016年開始,每到週末或者節假日,許多攝影愛好者來到這個被大山環抱的村子,拍攝山鄉風景,體驗農家生活。

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強市,池州市著力打造以林業經濟為代表的生態經濟增長極。隨著全國最大的林業電商平臺落戶該市,九華佛茶、九華黃精、西山焦棗等林產品生產基地,獲全國首批“森林生態產品生產基地”稱號,該市生態經濟的基礎平臺逐步成型。目前,該市擁有新型規模林業農民專業合作社52個、林業家庭農場32個、省級林業龍頭企業39家;建成國家濕地公園2個、省級森林旅遊示範景區2個。其中,石台縣圍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生態環境、生態產業、生態人居、生態文化、生態管理等五大體系,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新高地,呼應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讓生態資源發揮更大效益,池州市依託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發展健、養、食、醫等大健康產業,打造中國健康養生首選地,著力構建綠色健康種植業、生態健康養殖業、健康休閒農業生產基地和產業集群,在推進農業轉型、農民增收的同時,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目前,該市已開發生產出一批適合特定人群、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生態健康食品,形成一系列綠色有機健康養生農產品。去年,該市188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產值123.6億元,同比增長9.3%。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