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邁向數字中國的時代高度

薛惠鋒在首屆數位中國建設峰會數位福建分論壇上發言。

“天下將興, 其積必有源”。 2000年, 習近平同志以戰略家的高瞻遠矚、實幹家的魄力膽識,

順應網路和資訊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全國率先提出了“數字福建”的構想。 今天, 這項引領時代之先的偉大創新, 不僅在八閩大地落地生根、異彩紛呈, 更上升為統領全國的重大戰略。 “數字福建”的不變初心, 已化為了“再造中國”的磅礴力量, “領跑世界”的時代擔當, 以千鈞之力、燎原之勢, 成為經濟和社會變革發展的強大引擎。

去年12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國家大資料戰略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國家大資料戰略, 加快建設數位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的數字中國藍圖, 我認為, 可以概括為三方面。 一是“建”, 突出一個“新”字。 就是瞄準世界科技前沿, 建設先進的資料基礎設施, 形成“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天地一體”的網路空間。

二是“用”, 突出一個“廣”字。 圍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元一體, 全方位統籌數位政務、數位經濟、數位民生等各方面應用。 三是“安”, 突出一個“獨”字。 沒有安全, 就沒有發展, 必須實現大資料的基礎設施、核心技術、重要產品獨立自主, 否則“數位中國”的自主權就會落入他人之手, 發展越快越危險。 習近平總書記的戰略思想, 是我們建設新時代數字中國的根本遵循。

“格物而致知, 窮理而盡性”。 只有把握科學意義上的數字里程碑, 才能邁向數字中國的時代高度。 當今世界, 虛擬網際空間與物理空間平行存在、精准映射、深度交融, 使一切物質皆可用資料量化, 一切行為皆可用資料寫真, 一切關聯皆可用資料表征。

虛擬空間不斷湧現出更高層次的虛擬空間, 通過不斷地迴圈嵌套, 形成了“網際空間—資訊空間—知識空間—智慧空間—智慧空間”梯級湧現的邏輯。 在這個梯級結構中, “底層空間”決定了“高層空間”, 但是通過“湧現”, 高層次的智慧空間會“反作用”並“控制”低層次的物質空間。 “資料階層”, 即資料資源的搜集、存儲、檢索以及相應設施的建設;“資訊層次”, 即通過真偽性的判別, 留下可信的資訊;“知識層次”, 即通過分析、挖掘資料, 啟動資料資訊, 實現資料的“活化”, 發掘有實用價值的知識;“智慧層次”, 就是通過人機結合, 實現兩者優勢的結合。 最重要的是“智慧層次”, 就是實現人、機、知識等方方面面的湧現, 用錢學森的話說, 就是“站在高處,
遠眺資訊海洋, 能觀察到洋流的狀況, 察覺大勢, 作出預見, 這就需要智慧了”。 推動數位中國—資訊中國—知識中國—智慧中國—智慧空間的躍升, 是數字中國實現“強起來”的飛躍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 中國航太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作為中央批准的“錢學森智庫”, 在數字中國建設上不斷探索、銳意創新, 認為:審視當前的世情和國情, “資料時代”, 還處在簡單系統的初級階段, 遠未達到“智慧層次”, 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 在資料的全面感知上, 尚未做到完備性。 人、地球和宇宙是整體的、不是割裂的, 是開放的、不是封閉的, 不能局限於某個國家、某個地域甚至地球表面來看待資料, 否則就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但是目前的資料獲取仍以地面感知、人基感知為主,

距離“天空地海一體化”的大融合, 還有很大距離。 特別是隨著暗物質的發現(暗物質的總量很大, 占到了整個宇宙96%的含量, 目前還無法直接觀測), 對於我們對世界的傳統認知構成了很大挑戰, 也對資料的感知、證據的採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其二, 在資料的分析應用上, 尚未做到智慧化。 很多人認為Alphago代表了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 其實這不過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機器的計算優勢。 人工智慧還處在“有計算、沒算計, 有智商、沒情商, 有智慧、沒智慧”的階段, 距離人本身智慧還差得很遠。 2011年, 歐盟斥資14億美元啟動了FuturICT計畫。 該計畫致力於通過電腦類比系統和大資料技術, 感知和理解全球社會的複雜關係, 提高執政者對於全球性危機的預測能力,以方便各國及時對戰爭、疾病、經濟衰退等重大危機作出先驗性判斷,並採取補救措施。然而,6年多過去了,這個計畫沒有任何確定性的進展,對當今世界的一系列重大變化,無一預測準確。這個計畫的失敗,暴露了“大資料時代”還處在初級階段,遠遠沒有達到智慧層次,存在極大的局限性。

錢學森智庫認為:實現數字中國的“強起來”,應當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問題、用中國智慧指引中國道路,統籌“陸海空天”全方位,“黨政軍民”全領域、“產學研金”全領鏈條,邁向“數字中國”的大國高度。

在戰略上:天空地海聯通,推動“大融合”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必將掙脫引力束縛,開創全新的太空文明。只有建設天基數據基礎設施,才能全方位感知和掌控資料資源。這也是中央提出向“深空”“深地”“深海”“深藍”進軍的重要目的之一。例如,在維護海洋權益中佔據主動,離不開天基遙感的保障,實現對海域全面監測和掌控;在網路資訊主權之爭中決勝未來,離不開天基通信的支撐,以保障網路設施安全、維護資料主權。在經濟社會方面,國家已經把“天空地海一體化”作為大資料戰略的重要支撐;在國防和軍事方面,“資料流程牽引指揮流”的未來戰爭形態,根本上依賴天基系統的資訊支援。前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以來,先後有8000多顆衛星發射升空,目前共有1400多顆衛星在軌道上正常運行。當前,穀歌、Facebook等互聯網巨頭紛紛加入衛星通信領域,Oneweb公司向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提交申請,計畫再追加2000顆在軌小衛“得資料者得天下”,在大資料這一戰略資源的爭奪中掌握主動權,必須構建“天空地海聯通”的大資料感知和應用體系,實現態勢感知“全域化”、網路傳輸“一體化”、資料分析“智慧化”、決策支援“敏捷化”。

在戰役上:系統工程引領,集成“大智慧”

“資料驅動發展”,是個開放的複雜巨系統。需要構建“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打造“人機結合、人網結合、以人為主”智慧化系統。這個體系能把人的思維成果、經驗智慧與情報資料統統集成起來,把機器的邏輯思維優勢、人類的形象思維優勢有機結合在一起,創造比人類和機器都高明的智慧系統,實現1+1〉2的效果,從多方面的定性認識上升到定量認識。通過“星融網”的全方位感知,交由“錢學森智庫”的六大體系、兩個平臺進行分析,即:“思想庫體系、資料情報體系、網信體系、模型體系、專家體系、決策支持體系,以及機器平臺、指控平臺”,實現異構融合、清洗去冗、關聯挖掘、分佈計算,解決資料的複雜性、真偽性、功效性、海量性、協同性等問題,就能從根本上推動物理空間、網際空間、資訊空間、智慧空間向智慧空間的躍升。

在戰術上:資料主權保障,實現“大安全”

由於互聯網源自美國這一歷史原因,我國大資料的關鍵基礎設施、核心技術、重要產品無法自主可控,且面臨資料跨境監管制度不健全的問題。我國資料主權面臨著重大現實威脅和潛在挑戰。

一是數據“心臟中樞”受制於人。目前互聯網的13台根伺服器中,唯一的主根伺服器以及12台輔根伺服器都由少數大國掌控。所有互聯網功能變數名稱解析工作由少數國家控制的機構來完成,導致全球資料對少數大國單向透明。二是數據“骨幹樞紐”尚難自主。國外的路由器、交換機設備製造商,在我國骨幹網核心節點,特別是在一些關鍵領域和行業當中,佔有極高的市場份額。三是數據“末梢神經”廣被滲透。外資企業佔據了大資料終端設備的龐大市場份額,使資料安全面臨極大風險。這些企業有時會迫於壓力與少數國家的情報部門合作,運用其產品和服務的便利條件,獲取政府、企業和個人的敏感性資料。四是數據跨境監管制度滯後。跨國企業在不同國家分支機搆之間傳輸海量商業資料,帶來資料跨境流動安全的問題。我國不少大型互聯網企業均為外資控股,容易受國外勢力影響,造成聯網使用者海量資料在無監管情況下出境。

“居安而思危則終不危;操治而慮亂則終不亂”,必須在法律層面明確“國家資料主權”,實行資料分級保護,為資料全生命週期監管提供法律依據。此外,需在大資料關鍵技術和裝備上,培育能與國外八大金剛並駕齊驅的大型企業,讓資料基礎設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築牢資料安全、資料主權的堅固藩籬。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建設“數字中國”的要求,需回以科技和產業融合為抓手,先行先試、快行快試。中國航太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是中國航太的五大總體,即:智庫總體、情報總體、資料總體、網路與資訊化總體、軍民融合產業化推進總體。歷史上,系統院是中國第一台大型集成電腦的應用單位,開通了中國第一條國際互聯網專線,建設了中國第一個實現全國聯網的電腦網路。系統院是中國網信軍民融合聯盟、國家兩化融合創新推進聯盟、中國衛星全球服務聯盟、中國電子商務聯盟等國家級平臺的依託單位。目前,系統院著力打造了“錢學森業態、智慧業態、軍民融合業態、軍工業態”。特別是在智慧業態上,系統院正在以“星融網”為核心架構,以“資料主權”為保障,以數位到智慧“梯級湧現”為特色,以“錢學森智庫六大體系、兩個平臺”為工具,面向全國建設“智慧社會”的需求,打造“十智工程”:

在基礎設施架構方面,築牢“智魂”。解決物理城市、數位城市、資訊城市、智慧城市向智慧城市提升的問題。打造“智腦”,為智慧城市的頂層決策和佈局,夯實理論根基、完善決策證據、獲取全面態勢、集成專家經驗、實現模擬推演。打造“智眼”,實現全球性觀測、全天時監控、全行業採集、全行為記錄。打造“智心”,通過異構融合、清洗去冗、關聯挖掘、分佈計算,解決資料的複雜性、真偽性、功效性、協同性等各種問題。打造“智脈”,實現高可靠的連通、高效能的傳輸、便捷化的通訊、泛在化的互聯。在應用模式方面,實現“智政”,打造智慧政務,為總體設計、綜合治理、工程會戰提供支撐。實現“智業”,打造智慧創新鏈、智慧生產鏈、智慧價值鏈、智慧需求鏈、智慧運營鏈。實現“智惠”,服務于民生領域。實現“智美”,服務精神文化生活,打造面向未來的體驗式教育、體驗式旅遊、體驗式文娛。實現“智環”,打造綠色格局、培育綠色動能、塑造綠色生活、構築綠色屏障。“智政、智業、智惠、智環、智美”應用體系,對應於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為智慧社會的建設探索一條“天地一體、萬物互聯、主權在我”的新路。

新時代的數字中國,已是“光芒四射噴薄而出”的朝陽,漸行漸近、觸手可及。這是一個風雲際會,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個崇尚變革、追尋創新的時代。“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讓我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集成一切可以集成的資源,鉚足幹勁,開足馬力,讓新時代的數字中國之花,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為實現“數字中國”宏偉藍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為中國航太第十二研究院院長,本文為作者在首屆數位中國建設峰會數位福建分論壇上的發言。)

提高執政者對於全球性危機的預測能力,以方便各國及時對戰爭、疾病、經濟衰退等重大危機作出先驗性判斷,並採取補救措施。然而,6年多過去了,這個計畫沒有任何確定性的進展,對當今世界的一系列重大變化,無一預測準確。這個計畫的失敗,暴露了“大資料時代”還處在初級階段,遠遠沒有達到智慧層次,存在極大的局限性。

錢學森智庫認為:實現數字中國的“強起來”,應當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問題、用中國智慧指引中國道路,統籌“陸海空天”全方位,“黨政軍民”全領域、“產學研金”全領鏈條,邁向“數字中國”的大國高度。

在戰略上:天空地海聯通,推動“大融合”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必將掙脫引力束縛,開創全新的太空文明。只有建設天基數據基礎設施,才能全方位感知和掌控資料資源。這也是中央提出向“深空”“深地”“深海”“深藍”進軍的重要目的之一。例如,在維護海洋權益中佔據主動,離不開天基遙感的保障,實現對海域全面監測和掌控;在網路資訊主權之爭中決勝未來,離不開天基通信的支撐,以保障網路設施安全、維護資料主權。在經濟社會方面,國家已經把“天空地海一體化”作為大資料戰略的重要支撐;在國防和軍事方面,“資料流程牽引指揮流”的未來戰爭形態,根本上依賴天基系統的資訊支援。前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以來,先後有8000多顆衛星發射升空,目前共有1400多顆衛星在軌道上正常運行。當前,穀歌、Facebook等互聯網巨頭紛紛加入衛星通信領域,Oneweb公司向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提交申請,計畫再追加2000顆在軌小衛“得資料者得天下”,在大資料這一戰略資源的爭奪中掌握主動權,必須構建“天空地海聯通”的大資料感知和應用體系,實現態勢感知“全域化”、網路傳輸“一體化”、資料分析“智慧化”、決策支援“敏捷化”。

在戰役上:系統工程引領,集成“大智慧”

“資料驅動發展”,是個開放的複雜巨系統。需要構建“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打造“人機結合、人網結合、以人為主”智慧化系統。這個體系能把人的思維成果、經驗智慧與情報資料統統集成起來,把機器的邏輯思維優勢、人類的形象思維優勢有機結合在一起,創造比人類和機器都高明的智慧系統,實現1+1〉2的效果,從多方面的定性認識上升到定量認識。通過“星融網”的全方位感知,交由“錢學森智庫”的六大體系、兩個平臺進行分析,即:“思想庫體系、資料情報體系、網信體系、模型體系、專家體系、決策支持體系,以及機器平臺、指控平臺”,實現異構融合、清洗去冗、關聯挖掘、分佈計算,解決資料的複雜性、真偽性、功效性、海量性、協同性等問題,就能從根本上推動物理空間、網際空間、資訊空間、智慧空間向智慧空間的躍升。

在戰術上:資料主權保障,實現“大安全”

由於互聯網源自美國這一歷史原因,我國大資料的關鍵基礎設施、核心技術、重要產品無法自主可控,且面臨資料跨境監管制度不健全的問題。我國資料主權面臨著重大現實威脅和潛在挑戰。

一是數據“心臟中樞”受制於人。目前互聯網的13台根伺服器中,唯一的主根伺服器以及12台輔根伺服器都由少數大國掌控。所有互聯網功能變數名稱解析工作由少數國家控制的機構來完成,導致全球資料對少數大國單向透明。二是數據“骨幹樞紐”尚難自主。國外的路由器、交換機設備製造商,在我國骨幹網核心節點,特別是在一些關鍵領域和行業當中,佔有極高的市場份額。三是數據“末梢神經”廣被滲透。外資企業佔據了大資料終端設備的龐大市場份額,使資料安全面臨極大風險。這些企業有時會迫於壓力與少數國家的情報部門合作,運用其產品和服務的便利條件,獲取政府、企業和個人的敏感性資料。四是數據跨境監管制度滯後。跨國企業在不同國家分支機搆之間傳輸海量商業資料,帶來資料跨境流動安全的問題。我國不少大型互聯網企業均為外資控股,容易受國外勢力影響,造成聯網使用者海量資料在無監管情況下出境。

“居安而思危則終不危;操治而慮亂則終不亂”,必須在法律層面明確“國家資料主權”,實行資料分級保護,為資料全生命週期監管提供法律依據。此外,需在大資料關鍵技術和裝備上,培育能與國外八大金剛並駕齊驅的大型企業,讓資料基礎設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築牢資料安全、資料主權的堅固藩籬。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建設“數字中國”的要求,需回以科技和產業融合為抓手,先行先試、快行快試。中國航太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是中國航太的五大總體,即:智庫總體、情報總體、資料總體、網路與資訊化總體、軍民融合產業化推進總體。歷史上,系統院是中國第一台大型集成電腦的應用單位,開通了中國第一條國際互聯網專線,建設了中國第一個實現全國聯網的電腦網路。系統院是中國網信軍民融合聯盟、國家兩化融合創新推進聯盟、中國衛星全球服務聯盟、中國電子商務聯盟等國家級平臺的依託單位。目前,系統院著力打造了“錢學森業態、智慧業態、軍民融合業態、軍工業態”。特別是在智慧業態上,系統院正在以“星融網”為核心架構,以“資料主權”為保障,以數位到智慧“梯級湧現”為特色,以“錢學森智庫六大體系、兩個平臺”為工具,面向全國建設“智慧社會”的需求,打造“十智工程”:

在基礎設施架構方面,築牢“智魂”。解決物理城市、數位城市、資訊城市、智慧城市向智慧城市提升的問題。打造“智腦”,為智慧城市的頂層決策和佈局,夯實理論根基、完善決策證據、獲取全面態勢、集成專家經驗、實現模擬推演。打造“智眼”,實現全球性觀測、全天時監控、全行業採集、全行為記錄。打造“智心”,通過異構融合、清洗去冗、關聯挖掘、分佈計算,解決資料的複雜性、真偽性、功效性、協同性等各種問題。打造“智脈”,實現高可靠的連通、高效能的傳輸、便捷化的通訊、泛在化的互聯。在應用模式方面,實現“智政”,打造智慧政務,為總體設計、綜合治理、工程會戰提供支撐。實現“智業”,打造智慧創新鏈、智慧生產鏈、智慧價值鏈、智慧需求鏈、智慧運營鏈。實現“智惠”,服務于民生領域。實現“智美”,服務精神文化生活,打造面向未來的體驗式教育、體驗式旅遊、體驗式文娛。實現“智環”,打造綠色格局、培育綠色動能、塑造綠色生活、構築綠色屏障。“智政、智業、智惠、智環、智美”應用體系,對應於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為智慧社會的建設探索一條“天地一體、萬物互聯、主權在我”的新路。

新時代的數字中國,已是“光芒四射噴薄而出”的朝陽,漸行漸近、觸手可及。這是一個風雲際會,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個崇尚變革、追尋創新的時代。“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讓我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集成一切可以集成的資源,鉚足幹勁,開足馬力,讓新時代的數字中國之花,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為實現“數字中國”宏偉藍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為中國航太第十二研究院院長,本文為作者在首屆數位中國建設峰會數位福建分論壇上的發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