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日本、臺灣出現麻疹疫情,防範麻疹、五一出行須注意什麼?

日前, 日本沖繩麻疹疫情嚴重, 中領館提醒加強防範。 日本NHK電視臺4月26日報導稱, 麻疹疫情仍集中爆發於沖繩縣, 但患者分佈情況已從沖繩縣擴大至愛知縣、東京、大阪及附近縣市。

據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統計, 麻疹患者集中在10歲至30歲, 多數患者不清楚自己是否接種過麻疹疫苗, 呼籲民眾及時確認疫苗接種狀況, 按需就近補種疫苗。

在臺灣, 已確診23例麻疹病例, 麻疹疫苗告急。

明天就是振奮人心的五一小長假了, 上述地區是否是你的旅行目的地?小編先告訴你, 一般不建議到麻疹疫區旅行, 如果非去不可, 最好提前兩周左右接種麻疹疫苗。 因為疫苗注射後不是立即起效, 一般是兩周後才出現抗體。

在這個人們飛來飛去、流動性大的星球, 其實疫情就在不遠處。 所以學會科學地預防麻疹還是很有必要的。 不過為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小編先轉發下中國疾控中心發佈的資訊,

——截止到目前我國麻疹病例報告數相比於2017年持續走低, 處於歷史最低水準。 小編還辛勤地在國家衛健委的網站上查詢到, 在2018年3月全國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死亡統計中, 麻疹的發病數是609。 的確處於較低水準。 而在北京, 北京市疾控中心發佈的4月16日到22日的疫情週報裡小編並沒有找到麻疹, ——報告病例數居前5位的病種依次為: 其它感染性腹瀉病、肺結核、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和梅毒, 共占法定傳染病報告發病數的73.94%。 可見, 沒有麻疹什麼事。

不過還是那句話, 人員流動太大, 我們還是來瞭解下麻疹的防治、有備無患吧——

傳染性極強, 兒童成人都可能感染麻疹

麻疹是世界衛生組織計畫消滅的第三種傳染病。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傳染病, 四季均可發病, 但以冬末春季為多見。 兒童是麻疹的主要易感人群;但成人也會得麻疹, 而且成人一旦被感染症狀比幼兒重, 易導致多臟器損害。

麻疹是傳染性最強的疾病之一, 凡未患過麻疹又沒有接種過麻疹疫苗的人,

在接觸麻疹患者後, 均易被感染而發病, 有研究顯示:大約9成對麻疹沒有免疫力的人在接觸麻疹後會得病。 所以麻疹還有 “見面傳”之名。 在麻疹疫苗廣泛使用之前, 全球每年因麻疹死亡的人數約為500萬~800萬。 在我國, 在沒有麻疹疫苗的年月, 幾乎每隔兩到三年就會發生一次麻疹暴發流行。 那時老百姓流傳著一句俗語:“孩子出過疹和痘(即麻疹和天花), 才算解了閻王扣。 ” 這種情況, 直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隨著疫苗的推廣才逐漸好轉(詳情見下文)。

引發麻疹的罪魁禍首是麻疹病毒。 患者是麻疹的傳染源, 在疾病的潛伏末期到出疹後5天均具有傳染性。 感染後的平均潛伏期為14天。 而麻疹病毒就存在于患者的口、鼻、咽及眼部黏膜分泌物中,

通過空氣飛沫傳播, 當患者說話、咳嗽、打噴嚏時, 病毒就可能散佈到空氣中, 易感者吸入病毒後可感染;麻疹也可以通過直接接觸感染分泌物而傳播。

關鍵的部分來了, 該如何預防麻疹呢?

1、接種麻疹疫苗

1964年,我國麻疹疫苗研製成功;從1965年起,我國把麻疹疫苗納入兒童計畫免疫。接種麻疹疫苗後,我國麻疹的發病率明顯下降。1988年,麻疹發病率降至8.9例/10萬人口;1995~2004年麻疹報告發病率一直控制在5例/10萬人口左右。這說明通過預防接種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預防麻疹的最有效措施。而不論單一疫苗還是聯合疫苗,對麻疹的預防都有良好效果。因此,適齡兒童按免疫程式及時接種疫苗非常重要。我國規定兒童8月齡接種1劑麻疹風疹聯合疫苗、18月齡接種1劑麻疹腮腺炎風疹聯合疫苗。未接種麻疹疫苗的,尤其是體弱多病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一旦碰上麻疹,應及時採取被動免疫,儘早注射品質可靠的丙種球蛋白。

不過,對麻疹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輔料及抗生素(硫酸慶大黴素和硫酸卡那黴素)過敏,或對雞蛋過敏的的孩子,都不能接種麻疹疫苗。曾患過敏性喉頭水腫、過敏性休克、過敏性紫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嚴重過敏性疾病,或者目前正在感冒的孩子,應推遲接種。

2、除了疫苗,還要掌握其他預防麻疹的措施:

注意室內空氣流通,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晾曬被褥。注意防寒保暖。維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咳嗽、打噴嚏時用手帕、紙巾或者衣袖內側遮掩口鼻。均衡飲食。生活有規律,保證睡眠,適量運動,增強體質。儘量不到人口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場所,尤其是8月齡以內的、還未到疫苗接種年齡的嬰幼兒,如果不得不去,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如戴口罩等,以減少感染麻疹的機會。

人感染麻疹後會出現哪些症狀

感染麻疹後初期症狀和感冒很像,主要症狀有發燒、紅色皮疹並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結膜炎。個別病例還會伴有嚴重的併發症,如喉炎、肺炎、心肌炎和腦炎,尤其容易在5歲及以下兒童中發生。

具體來看:

1.潛伏期:約10天(7~21天)。在潛伏期末可有輕度體溫上升。

2.前驅期(出疹前期):一般2~4天。主要表現有:發熱,體溫可達38℃甚至更高;流涕、噴嚏、咳嗽上呼吸道症狀及流淚、畏光,眼結膜炎等症狀。發熱2~3天后,口腔頰粘膜周圍可見周圍有紅暈的藍白色斑點,稱柯氏斑(Koplik斑),是麻疹早期診斷的標誌。

3.出疹期:發熱2~5天后可出現特徵性皮疹:自耳後、髮際、前額、面、頸部開始自上而下波及軀幹和四肢手掌足底,為玫瑰色丘疹,疹間有正常皮膚。出疹時體溫達到高峰,全身症狀加重。

4.恢復期:若無併發症,皮疹出齊後體溫開始下降,進入恢復期。皮疹出齊後,依出疹順序逐漸隱退,色變暗,有色素沉著及糠皮樣脫屑,2~3周消退。疹退同時體溫隨之下降到正常,病情自愈。

得了麻疹該怎樣治療呢?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疾病,目前尚未發現有直接殺死麻疹病毒的特效藥。患麻疹時,需要精心護理,防止併發症,並加強支持療法。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

1.隔離:患者需要住院治療時,均需要隔離。如出現肺炎、喉炎、腦炎等併發症時,更應做好隔離治療。輕症患者在家對症處理時,也需要隔離至出疹後5天。與患者密切接觸者應醫學觀察3周

2.臥床休息,室內保持清潔、溫暖、空氣流通,光線不宜過強。

3.護理:細心的護理是患者順利康復的重要條件。前驅期及出疹期高熱時,不宜採用冷敷或較強烈的退熱劑,以防疹子出不透;發熱過高可冷敷頭部或必要時用少量退熱劑,切忌大量發汗與急速降溫;讓孩子多喝水,給予其易消化而富有營養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保持皮膚、眼、鼻、口、耳的清潔,常用溫水擦淨鼻子和眼睛保持清潔,用生理鹽水漱口,用眼藥水或抗生素眼膏保護眼睛。

4.除非合併肺炎、中耳炎等細菌感染時,無需常規應用抗生素。

即將開始的這個五一小長假,除了要預防麻疹,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出提示:

1、 個人衛生要注意:

養成良好的個人生活起居習慣,早晚溫差較大,應注意隨時增減衣物;要勤洗手,如旅行期間洗手困難可攜帶免洗手部消毒液。

2、在外就餐注意飲食安全:

外出就餐、郊遊須注意飲食飲水衛生,不喝生水。應到有衛生許可證的正規餐館就餐。野外就餐最好攜帶有密封包裝的食品;打開包裝後的食品應儘快吃完,不食用腐敗變質及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和飲品。不採摘、食用野生蘑菇和野生植物。

3、遠離野生禽畜及死禽:

旅途中儘量避免進入野禽棲息地,到農家樂遊玩應遠離屠宰現場。

4、旅遊前關注目的地疫情:

做好相應疾病的個人防護。

5、儘量避免去擁擠的場所:

老人和兒童儘量不到人多擁擠、空氣污濁的場所。外出旅途中在飛機、火車等交通工具等候區,儘量在空氣流通的空間等候。

6、做好防護避免蚊蟲叮咬:

應儘量避免在昆蟲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如需進入此類地區,應當注意做好個人防護,穿長袖衣服;紮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裡。

7、不招惹陌生犬類:

不招惹陌生寵物、流浪犬等,一旦被咬傷,及時到正規狂犬免疫預防門診注射狂犬疫苗。

8、預防花粉過敏:

有過敏史的人盡可能少到戶外活動,特別是在有風的天氣,更不宜長時間在戶外停留;儘量少去花草樹木茂盛的地方,更不要隨便去聞花草; 外出時要配戴口罩進行防護;準備必要的脫敏藥物,一旦出現較重症狀時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1964年,我國麻疹疫苗研製成功;從1965年起,我國把麻疹疫苗納入兒童計畫免疫。接種麻疹疫苗後,我國麻疹的發病率明顯下降。1988年,麻疹發病率降至8.9例/10萬人口;1995~2004年麻疹報告發病率一直控制在5例/10萬人口左右。這說明通過預防接種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預防麻疹的最有效措施。而不論單一疫苗還是聯合疫苗,對麻疹的預防都有良好效果。因此,適齡兒童按免疫程式及時接種疫苗非常重要。我國規定兒童8月齡接種1劑麻疹風疹聯合疫苗、18月齡接種1劑麻疹腮腺炎風疹聯合疫苗。未接種麻疹疫苗的,尤其是體弱多病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一旦碰上麻疹,應及時採取被動免疫,儘早注射品質可靠的丙種球蛋白。

不過,對麻疹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輔料及抗生素(硫酸慶大黴素和硫酸卡那黴素)過敏,或對雞蛋過敏的的孩子,都不能接種麻疹疫苗。曾患過敏性喉頭水腫、過敏性休克、過敏性紫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嚴重過敏性疾病,或者目前正在感冒的孩子,應推遲接種。

2、除了疫苗,還要掌握其他預防麻疹的措施:

注意室內空氣流通,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晾曬被褥。注意防寒保暖。維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咳嗽、打噴嚏時用手帕、紙巾或者衣袖內側遮掩口鼻。均衡飲食。生活有規律,保證睡眠,適量運動,增強體質。儘量不到人口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場所,尤其是8月齡以內的、還未到疫苗接種年齡的嬰幼兒,如果不得不去,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如戴口罩等,以減少感染麻疹的機會。

人感染麻疹後會出現哪些症狀

感染麻疹後初期症狀和感冒很像,主要症狀有發燒、紅色皮疹並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結膜炎。個別病例還會伴有嚴重的併發症,如喉炎、肺炎、心肌炎和腦炎,尤其容易在5歲及以下兒童中發生。

具體來看:

1.潛伏期:約10天(7~21天)。在潛伏期末可有輕度體溫上升。

2.前驅期(出疹前期):一般2~4天。主要表現有:發熱,體溫可達38℃甚至更高;流涕、噴嚏、咳嗽上呼吸道症狀及流淚、畏光,眼結膜炎等症狀。發熱2~3天后,口腔頰粘膜周圍可見周圍有紅暈的藍白色斑點,稱柯氏斑(Koplik斑),是麻疹早期診斷的標誌。

3.出疹期:發熱2~5天后可出現特徵性皮疹:自耳後、髮際、前額、面、頸部開始自上而下波及軀幹和四肢手掌足底,為玫瑰色丘疹,疹間有正常皮膚。出疹時體溫達到高峰,全身症狀加重。

4.恢復期:若無併發症,皮疹出齊後體溫開始下降,進入恢復期。皮疹出齊後,依出疹順序逐漸隱退,色變暗,有色素沉著及糠皮樣脫屑,2~3周消退。疹退同時體溫隨之下降到正常,病情自愈。

得了麻疹該怎樣治療呢?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疾病,目前尚未發現有直接殺死麻疹病毒的特效藥。患麻疹時,需要精心護理,防止併發症,並加強支持療法。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

1.隔離:患者需要住院治療時,均需要隔離。如出現肺炎、喉炎、腦炎等併發症時,更應做好隔離治療。輕症患者在家對症處理時,也需要隔離至出疹後5天。與患者密切接觸者應醫學觀察3周

2.臥床休息,室內保持清潔、溫暖、空氣流通,光線不宜過強。

3.護理:細心的護理是患者順利康復的重要條件。前驅期及出疹期高熱時,不宜採用冷敷或較強烈的退熱劑,以防疹子出不透;發熱過高可冷敷頭部或必要時用少量退熱劑,切忌大量發汗與急速降溫;讓孩子多喝水,給予其易消化而富有營養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保持皮膚、眼、鼻、口、耳的清潔,常用溫水擦淨鼻子和眼睛保持清潔,用生理鹽水漱口,用眼藥水或抗生素眼膏保護眼睛。

4.除非合併肺炎、中耳炎等細菌感染時,無需常規應用抗生素。

即將開始的這個五一小長假,除了要預防麻疹,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出提示:

1、 個人衛生要注意:

養成良好的個人生活起居習慣,早晚溫差較大,應注意隨時增減衣物;要勤洗手,如旅行期間洗手困難可攜帶免洗手部消毒液。

2、在外就餐注意飲食安全:

外出就餐、郊遊須注意飲食飲水衛生,不喝生水。應到有衛生許可證的正規餐館就餐。野外就餐最好攜帶有密封包裝的食品;打開包裝後的食品應儘快吃完,不食用腐敗變質及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和飲品。不採摘、食用野生蘑菇和野生植物。

3、遠離野生禽畜及死禽:

旅途中儘量避免進入野禽棲息地,到農家樂遊玩應遠離屠宰現場。

4、旅遊前關注目的地疫情:

做好相應疾病的個人防護。

5、儘量避免去擁擠的場所:

老人和兒童儘量不到人多擁擠、空氣污濁的場所。外出旅途中在飛機、火車等交通工具等候區,儘量在空氣流通的空間等候。

6、做好防護避免蚊蟲叮咬:

應儘量避免在昆蟲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如需進入此類地區,應當注意做好個人防護,穿長袖衣服;紮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裡。

7、不招惹陌生犬類:

不招惹陌生寵物、流浪犬等,一旦被咬傷,及時到正規狂犬免疫預防門診注射狂犬疫苗。

8、預防花粉過敏:

有過敏史的人盡可能少到戶外活動,特別是在有風的天氣,更不宜長時間在戶外停留;儘量少去花草樹木茂盛的地方,更不要隨便去聞花草; 外出時要配戴口罩進行防護;準備必要的脫敏藥物,一旦出現較重症狀時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