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奮力答卷 決勝貧困——吉首市率全州之先脫貧摘帽紀實

文/ 彭 甯 周勝軍 歐陽仕君 劉琪洲 楊 震

圖/ 由吉首市委宣傳部提供

這道題, 來自歷史與現實。

地處武陵山脈腹地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吉首市, 與貧困已鬥爭多年。 截至2013年底, 貧困發生率高達26%, 全市110個村中貧困村占74個, 貧困人口4.34萬人。

省委書記杜家毫(後排左三)在州市領導的陪同下來到吉首市隘口村調研精准扶貧工作

這道題, 來自使命與擔當。

率全州之先脫貧, 打響全省脫貧攻堅主戰場第一個大勝仗, 與全國人民同步實現小康, 是吉首市33.65萬各族群眾的共同期盼。

這是來自時代的考驗, 這是吉首市必須奮力作答的試卷——決勝貧困。

4月23日, 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 吉首市正式脫貧摘帽, 並在2017年度全省脫貧攻堅工作考核中, 綜合評價為“好”, 在51個一類縣市區中, 位列第5名。

4年時間, 貧困發生率從26%下降至1%, 累計脫貧10818戶42627人, 74個貧困村全部出列。 土家苗寨的千年脫貧夢,

終於得圓。

脫貧攻堅, 吉首市交上了一份人民滿意的答卷。

決心堅定, 不負囑託

4年前, 習近平總書記在花垣縣十八洞村村民施成付家的院子裡, 第一次提到了“精准扶貧”。 “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准扶貧。 ”

矮寨坪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從此, 地處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武陵山區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成為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精准扶貧精准脫貧”重要戰略思想的首倡地, 成為全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戰場。

從這裡, 土家苗寨兒女的脫貧夢被點亮。 堅決打好打贏精准脫貧攻堅這場歷史性決戰, 解決湘西大地千百年來的貧困問題, 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 成為時代交給湘西的一道重要且必解之題。

作為州府所在地, 吉首市義無反顧地肩負起時代重任, 堅定提出在湘西州“率先脫貧、率先小康”的目標與方向。

推行城鄉居民建檔立卡戶一站式服務

“決戰決勝2017,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不讓一戶人在脫貧路上掉隊!”這是吉首市委市政府一份莊嚴的承諾, 更是全市幹部群眾參與的一場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大決戰。

“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頭等大事來抓, 在思想認識上高於一切, 在工作安排上重於一切, 在紀律要求上嚴於一切!”州委常委、吉首市委書記劉珍瑜態度堅決。

以市委書記任組長的精准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成立。 主要領導率先垂范, 140個駐村扶貧工作組, 350餘名駐村扶貧隊員, 萬名幫扶幹部奔赴扶貧第一線。

不僅在全市全州人民面前作出承諾, 表了決心, 市委書記劉珍瑜更用親力親為的實際行動, 奔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

2016年至今, 全市110個村全部留下了他的足跡。 每個村至少到一次, 最多的甚至六七次, 他堅持實地調研, 瞭解真實情況。 每到一村, 他都要走訪幾戶貧困群眾, 親眼看, 親口問, 親耳聽, 掌握第一手資料。

在劉珍瑜和市委副書記、市長李詩興的帶頭示範作用下, 全市黨政領導幹部認真踐行省委省政府“三走訪三簽字”要求, 沉下心, 俯下身, 以認真的態度和踏實的作風, 投身這場脫貧攻堅戰。

除了跑村,各個扶貧相關項目的建設也是劉珍瑜最大的牽掛。幾乎所有週末,都被他用來實地察看扶貧專案建設進程,現場實施調度,解決實際問題,推進工程進展。

由決策者從基層一步一步“跑”出來的真實情況與寶貴經驗,為全市脫貧攻堅工作科學扎實推進,特別是各項扶貧政策的制定、推進、落實,提供了重要依據。

太坪鎮排杉村苗族婦女摘椪柑

產業如何幫扶,危房改造如何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如何開展,醫療救助如何實施……一項項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的扶貧政策陸續出臺。每一項政策,都經過扎實調研,反復研究,甚至廣泛徵求意見,不僅具有指導性,更充分結合現實情況,具有實際可操作性。

“對照‘村退出、戶脫貧’指標,我們出臺了20多項具體的扶貧政策。每一項措施從田間地頭調研決策,到政策制定,再到專案落地入戶,劉珍瑜書記都親自掛帥。例如在制定不同種養產業的獎補額度上,在市級危房改造幾人戶的不同補貼金額、不同需求的建房方式中,他都一一過問,認真調研、核算把關。”吉首市扶貧開發辦主任劉筱華感歎,“真的是用‘繡花功夫’的細心細緻,用心用情地推動脫貧攻堅這項浩大工程。”

堅定了信心,明確了思路與方向,各級黨員幹部更是全心全力投入這場攻堅戰中。

該市駐村辦副主任向功春扶貧10年,卻感受扶貧的難度越來越大。“不然怎麼叫攻堅呢?”他自問自答。

“最初是整村推進,解決一條路,老百姓就很高興。”他說,“如今要求精准,精准到戶,精准到人,工作量大多了,推進難度也更大了。”

比如,有的建檔立卡戶想要養羊,有的想要養牛,有的要種茶,有的要種煙葉,但有的沒有苗,有的沒基地,有的缺資金,有的缺銷路,工作隊員都得一一幫忙想辦法。

雙塘街道富強村菊花茶種植專案

“只要老百姓有脫貧的決心,扶貧幹部就一定要想出扶貧的辦法。”向功春斬釘截鐵地說。

龍曉穎讓太平鎮排杉村變了一個樣。

擔任排杉村第一支書的2年多時間,她讓挑釁、威脅扶貧幹部的人變成了脫貧主力軍,讓村裡3毛錢一斤的椪柑賣到1元多,讓原本破敗的村容村貌變得有模有樣,讓村裡的阿公阿婆把她當成了自家女兒。

可誰知道,她進村開的第一場會就被村幹部責問得啞口無言,因堅持原則被妄圖違規爭取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年輕人恐嚇威脅,為推銷排杉椪柑放下面子動用了朋友圈所有的資源……

她也曾想過放棄,曾在夜深人靜時偷偷掉過眼淚,想乾脆回學校繼續當從容溫雅的女教師……但最終,她咬牙堅持下來,還用自己的真誠、毅力、智慧打動了村民,改變了村莊,出色地完成了排杉村脫貧攻堅任務。

她說,她不要做排杉的女兒,她要做村裡的“長子”,像個男人一樣,撐起這個村莊的脫貧致富夢想。

還有,為了專心扶貧把7歲兒子送去寄宿的河溪鎮漁溪村第一支書丁懿;為了扶貧帶課兩不誤,乾脆把所帶研究生拉到村裡學習實踐的矮寨鎮聯團村工作隊隊長朱福軍;急性胰腺炎手術後2天就跑回村裡,一天三餐喝粥堅持工作的河溪鎮岩排村第一支書孫元華;哺乳期堅守扶貧一線,等丈夫送孩子來辦公室餵奶的雙塘街道辦事處脫貧專幹莫茜;為了說服幫扶戶搬入易地扶貧安置新房,自掏腰包幫裝窗簾的幫扶幹部胡理付……

在黨政領導的決心決策下,在各級扶貧黨員幹部的汗水與付出中,吉首市脫貧攻堅目標明確,信心堅定,大步邁進。

決戰攻堅,精准發力

解非常之困,當用非常之力。

這張決戰貧困的試卷,吉首市一一作答。

河溪鎮百里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

其一,層層壓實責任。

強化五級責任。明確市級領導的領導責任、鄉鎮(街道)及村幹部的主體責任、責任單位的職能和後盾責任、駐村工作組和結對幹部的幫扶責任,構建全市脫貧攻堅工作指揮作戰體系、執行運轉體系、目標任務體系、專案資金統籌體系,健全了脫貧攻堅工作幫扶機制、督查機制、考核機制、問責機制。

實行掛牌銷號。市委市政府與鄉鎮(街道)、“十項工程”牽頭單位、省考核驗收重點指標項責任單位簽訂脫貧攻堅責任狀。對工作指標、工作內容,以表格形式確定任務進度、完成效果,按月進行調度、督查和限時整改,搭建全市脫貧攻堅工作任務、內容、進度的動態管理平臺。

其二,致力精准施策。

瞄準“市摘帽、村退出、戶脫貧”目標,聚焦貧困人口“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吉首市探索可複製的脫貧經驗。

堅持黨建引領。組織萬名黨員幹部下基層,通過召開群眾大會、組織鄉村文化活動等形式宣傳惠民政策,提升群眾滿意度。去年以來,全市所有村都召開了群眾大會,在家村民全部參與。“包產到戶後,村裡就再沒開過大會了。”馬頸坳鎮榔木村70歲的雷國政感歎,“這樣大家一起面對面地講清理順扶貧政策,還有什麼事辦不好嘛!”

創新項目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探索“四跟四走”模式,即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推行“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村基層組織+基地+貧困戶”等模式,大力扶持和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社,串起了一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致富鏈”。

創新精准扶貧投融資模式。採取“涉農資金統整+國有平臺公司籌融”模式,舉全市之力,2017年籌措資金27億餘元,按照靶向精准,確保資金到村、到專案、到戶、到人,精准惠及貧困人口。

其三,凝聚各方力量。

開展民營企業“百企聯村”“村企共建”活動,引導民營企業、成功人士積極參與扶貧幫困事業,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共有157家民營企業、225名民營企業老闆,與11個鄉鎮53個村247戶貧困戶結成“親戚”,一對一幫扶。每年捐資800多萬元,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1323個,籌集公益幫扶資金319萬元。

其四,嚴明作風紀律。

以鐵的紀律推動脫貧攻堅。市委成立5個督查指導組進駐11個鄉鎮街道開展扶貧領域督查指導,建立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報工作機制。2017年,221人被通報,125人被約談,30人被誡勉談話,黨內嚴重警告1人、黨內警告2人、警告處分3人。同時強化駐村宿村紀律,創新使用釘釘App系統進行駐村打卡簽到,確保人員到位、責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

結對幫扶11289戶貧困戶的9074名幫扶幹部,嚴格做到“一檔一冊一餐六訪月電話”,及時為幫扶戶宣講政策、解決困難。常來常往,同吃同住,真心扶貧,幹部們自然贏得群眾的信賴。不少幹部感歎,“我們看貧困戶的次數,比看父母還要多”;不少貧困戶感歎,“幫扶幹部來看我們的次數,比子女看我們的次數還要多”。

解決了“誰來扶”,找准了“怎麼扶”,落實了紀律保障,吉首市脫貧攻堅的步伐,越邁越快,越邁越穩。

決勝貧困,千年夢圓

2017年11月,太平鎮夯古村72歲的石庭喜,這輩子第一次旅遊,去了北京。“一拿到新房鑰匙,我就決定了要去首都看看。”他笑著說。

這幾年,讓石庭喜高興的不止搬新房這一件事。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們一家4口幾乎享受了吉首市所有扶貧政策帶來的實惠。

己略鄉簡台村,茶農石成文在茶園採茶

舊房所在地是白蟻重災區也是地質災害點,去年底,他和村裡另外37戶村民一起,搬進了市里統一建設的水畔銘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13樓,電梯房,100平方米,三室兩廳,離城市近,配套設施完善。

老伴章秋玉67歲,患胃病、高血壓、婦科病等多種慢性疾病。去年住了六七次醫院,每次拿身份證登記,不用預繳費就直接入院接受治療,且住院報銷比例達到90%。“一年住院四五萬元,我們只出了4000多元。”石庭喜說。他又給算了筆賬:他與老伴每人每月有85元養老金,全家作為低保戶每人每月領100元低保金,讀初中的外孫女每學期領1000元教育扶貧補貼,村裡流轉的7畝土地每年有700元補貼,女兒在附近打工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

“不愁吃穿,不愁住,不愁看病,不愁上學,這不就是我們的好日子麼?”石庭喜笑得滿足,“所以,我一定要去北京走走看看,表達我們對黨和政府的感謝。”

和石庭喜一樣,吉首市4.34萬貧困群眾,在過去幾年,都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生活中的變化。

這些變化,正是吉首幹部群眾以湘西州委提出的精准脫貧“十大工程”為抓手,奮力取得的脫貧攻堅成果。

“十大工程”加快實施、齊頭並進,推動著全市當家產業加快向貧困村貧困戶全面覆蓋,基礎設施加快向貧困村全面延伸,公共服務加快向貧困村全面傾斜,社會保障加快向貧困村全面惠及。

這些年,找准脫貧路徑,實現了家家有產業,確保貧困群眾能脫貧、可持續。

以戶脫貧為靶向,以“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策”推進產業覆蓋,確立一批“短中長”產業扶貧項目。全市統籌資金近2億元,建成萬畝精品園2個、千畝精品園6個、百畝示範園84個,推動特色農業發展。全市11個鄉鎮街道,都有了一個以上可持續發展的當家產業,帶動建檔立卡戶41383人。全市68個村實施“一村一品”專案,36個合作社帶動建檔立卡戶共24150人。在選准“精准”產業中,創新產業扶貧的“新路徑”。

馬頸坳鎮隘口村,通過扶貧重點產業專案和旅遊扶貧專案的扶持,湘西黃金茶種植達1.5萬餘畝,可采面積8500餘畝,實現人均5畝茶,人均純收入8500餘元。其中,16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茶園面積達1.43畝,戶均年收入萬元以上。

通過創新創業扶持和落實勞務協作政策,建立省際、省內、州內、市內四個層面勞務對接協作機制。完成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13452人,實現年勞務收入2.8億元。吉首市誠成紡織有限公司入選全國就業扶貧基地。

推動傳統林業向生態林業、民生林業轉變。選聘貧困戶生態護林員407名,工資報酬為每人每年1萬元。實施“產業建設生態化”扶貧工程,建成油茶、木本藥材和花卉苗木等特色林業產業基地約16900畝,促貧困戶增收脫貧。

這些年,全力推進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實現了戶戶有其屋,確保貧困群眾建得起、搬得出。

按照群眾自願、鄉村審核、市審批的程式,統籌資金13648萬元,完成1942戶7751人易地扶貧搬遷。建成6個集中安置點,統籌推進公共服務、社區治理、產業發展、後扶政策等配套,確保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投入8973.1萬元完成2183戶貧困群眾危房改造。

雙塘大興村,陳平帶頭發展黑木耳產業

這些年,落實惠民到戶措施,實現了人人有政策,確保貧困群眾不掉隊、有保障。

出臺了自然災害救助、臨時救助、醫療救助、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社會救助與扶貧開發相銜接等一系列法規、政策,社會保障兜底做到應保盡保。截至2017年底,全市落實農村低保戶3646戶9684人,兜底物件415戶893人,實現了“兩線合一”,月標準每人270元,確保“五類人員”最低生活保障。

大力實施教育扶貧工程,教育資助全面發放到位,實行貧困戶子女從學前到大學的一攬子費用減免和補助政策。投入資金4000余萬元,惠及貧困戶學生3萬余人次。

投入資金5005.89萬元,全市建檔立卡戶100%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範圍。開通貧困人口就診“綠色通道”,落實“先診療、後結算”政策,貧困群眾綜合住院報銷比例提高到90%,大病保險報銷起付線降低50%。

這些年,完善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實現了村村有變化,確保村莊村容美、生活好。

2014年至2017年,吉首市7132戶、近3萬農民告別透風漏雨的危舊土坯房,16萬農村居民喝上了放心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5.5%。新建改造農村公路937.34公里,實施農村公路生命防護工程590.8公里,籌措1.23億元,完成了115個村級綜合服務平臺建設, 建成84個光伏發電站,實現貧困村村村有集體經濟收入。

千年脫貧夢,今朝終得圓。

不負囑託,決勝貧困,吉首市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春天裡,吉首昂首闊步,走進新時代。

投身這場脫貧攻堅戰。

除了跑村,各個扶貧相關項目的建設也是劉珍瑜最大的牽掛。幾乎所有週末,都被他用來實地察看扶貧專案建設進程,現場實施調度,解決實際問題,推進工程進展。

由決策者從基層一步一步“跑”出來的真實情況與寶貴經驗,為全市脫貧攻堅工作科學扎實推進,特別是各項扶貧政策的制定、推進、落實,提供了重要依據。

太坪鎮排杉村苗族婦女摘椪柑

產業如何幫扶,危房改造如何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如何開展,醫療救助如何實施……一項項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的扶貧政策陸續出臺。每一項政策,都經過扎實調研,反復研究,甚至廣泛徵求意見,不僅具有指導性,更充分結合現實情況,具有實際可操作性。

“對照‘村退出、戶脫貧’指標,我們出臺了20多項具體的扶貧政策。每一項措施從田間地頭調研決策,到政策制定,再到專案落地入戶,劉珍瑜書記都親自掛帥。例如在制定不同種養產業的獎補額度上,在市級危房改造幾人戶的不同補貼金額、不同需求的建房方式中,他都一一過問,認真調研、核算把關。”吉首市扶貧開發辦主任劉筱華感歎,“真的是用‘繡花功夫’的細心細緻,用心用情地推動脫貧攻堅這項浩大工程。”

堅定了信心,明確了思路與方向,各級黨員幹部更是全心全力投入這場攻堅戰中。

該市駐村辦副主任向功春扶貧10年,卻感受扶貧的難度越來越大。“不然怎麼叫攻堅呢?”他自問自答。

“最初是整村推進,解決一條路,老百姓就很高興。”他說,“如今要求精准,精准到戶,精准到人,工作量大多了,推進難度也更大了。”

比如,有的建檔立卡戶想要養羊,有的想要養牛,有的要種茶,有的要種煙葉,但有的沒有苗,有的沒基地,有的缺資金,有的缺銷路,工作隊員都得一一幫忙想辦法。

雙塘街道富強村菊花茶種植專案

“只要老百姓有脫貧的決心,扶貧幹部就一定要想出扶貧的辦法。”向功春斬釘截鐵地說。

龍曉穎讓太平鎮排杉村變了一個樣。

擔任排杉村第一支書的2年多時間,她讓挑釁、威脅扶貧幹部的人變成了脫貧主力軍,讓村裡3毛錢一斤的椪柑賣到1元多,讓原本破敗的村容村貌變得有模有樣,讓村裡的阿公阿婆把她當成了自家女兒。

可誰知道,她進村開的第一場會就被村幹部責問得啞口無言,因堅持原則被妄圖違規爭取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年輕人恐嚇威脅,為推銷排杉椪柑放下面子動用了朋友圈所有的資源……

她也曾想過放棄,曾在夜深人靜時偷偷掉過眼淚,想乾脆回學校繼續當從容溫雅的女教師……但最終,她咬牙堅持下來,還用自己的真誠、毅力、智慧打動了村民,改變了村莊,出色地完成了排杉村脫貧攻堅任務。

她說,她不要做排杉的女兒,她要做村裡的“長子”,像個男人一樣,撐起這個村莊的脫貧致富夢想。

還有,為了專心扶貧把7歲兒子送去寄宿的河溪鎮漁溪村第一支書丁懿;為了扶貧帶課兩不誤,乾脆把所帶研究生拉到村裡學習實踐的矮寨鎮聯團村工作隊隊長朱福軍;急性胰腺炎手術後2天就跑回村裡,一天三餐喝粥堅持工作的河溪鎮岩排村第一支書孫元華;哺乳期堅守扶貧一線,等丈夫送孩子來辦公室餵奶的雙塘街道辦事處脫貧專幹莫茜;為了說服幫扶戶搬入易地扶貧安置新房,自掏腰包幫裝窗簾的幫扶幹部胡理付……

在黨政領導的決心決策下,在各級扶貧黨員幹部的汗水與付出中,吉首市脫貧攻堅目標明確,信心堅定,大步邁進。

決戰攻堅,精准發力

解非常之困,當用非常之力。

這張決戰貧困的試卷,吉首市一一作答。

河溪鎮百里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

其一,層層壓實責任。

強化五級責任。明確市級領導的領導責任、鄉鎮(街道)及村幹部的主體責任、責任單位的職能和後盾責任、駐村工作組和結對幹部的幫扶責任,構建全市脫貧攻堅工作指揮作戰體系、執行運轉體系、目標任務體系、專案資金統籌體系,健全了脫貧攻堅工作幫扶機制、督查機制、考核機制、問責機制。

實行掛牌銷號。市委市政府與鄉鎮(街道)、“十項工程”牽頭單位、省考核驗收重點指標項責任單位簽訂脫貧攻堅責任狀。對工作指標、工作內容,以表格形式確定任務進度、完成效果,按月進行調度、督查和限時整改,搭建全市脫貧攻堅工作任務、內容、進度的動態管理平臺。

其二,致力精准施策。

瞄準“市摘帽、村退出、戶脫貧”目標,聚焦貧困人口“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吉首市探索可複製的脫貧經驗。

堅持黨建引領。組織萬名黨員幹部下基層,通過召開群眾大會、組織鄉村文化活動等形式宣傳惠民政策,提升群眾滿意度。去年以來,全市所有村都召開了群眾大會,在家村民全部參與。“包產到戶後,村裡就再沒開過大會了。”馬頸坳鎮榔木村70歲的雷國政感歎,“這樣大家一起面對面地講清理順扶貧政策,還有什麼事辦不好嘛!”

創新項目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探索“四跟四走”模式,即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推行“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村基層組織+基地+貧困戶”等模式,大力扶持和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社,串起了一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致富鏈”。

創新精准扶貧投融資模式。採取“涉農資金統整+國有平臺公司籌融”模式,舉全市之力,2017年籌措資金27億餘元,按照靶向精准,確保資金到村、到專案、到戶、到人,精准惠及貧困人口。

其三,凝聚各方力量。

開展民營企業“百企聯村”“村企共建”活動,引導民營企業、成功人士積極參與扶貧幫困事業,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共有157家民營企業、225名民營企業老闆,與11個鄉鎮53個村247戶貧困戶結成“親戚”,一對一幫扶。每年捐資800多萬元,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1323個,籌集公益幫扶資金319萬元。

其四,嚴明作風紀律。

以鐵的紀律推動脫貧攻堅。市委成立5個督查指導組進駐11個鄉鎮街道開展扶貧領域督查指導,建立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報工作機制。2017年,221人被通報,125人被約談,30人被誡勉談話,黨內嚴重警告1人、黨內警告2人、警告處分3人。同時強化駐村宿村紀律,創新使用釘釘App系統進行駐村打卡簽到,確保人員到位、責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

結對幫扶11289戶貧困戶的9074名幫扶幹部,嚴格做到“一檔一冊一餐六訪月電話”,及時為幫扶戶宣講政策、解決困難。常來常往,同吃同住,真心扶貧,幹部們自然贏得群眾的信賴。不少幹部感歎,“我們看貧困戶的次數,比看父母還要多”;不少貧困戶感歎,“幫扶幹部來看我們的次數,比子女看我們的次數還要多”。

解決了“誰來扶”,找准了“怎麼扶”,落實了紀律保障,吉首市脫貧攻堅的步伐,越邁越快,越邁越穩。

決勝貧困,千年夢圓

2017年11月,太平鎮夯古村72歲的石庭喜,這輩子第一次旅遊,去了北京。“一拿到新房鑰匙,我就決定了要去首都看看。”他笑著說。

這幾年,讓石庭喜高興的不止搬新房這一件事。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們一家4口幾乎享受了吉首市所有扶貧政策帶來的實惠。

己略鄉簡台村,茶農石成文在茶園採茶

舊房所在地是白蟻重災區也是地質災害點,去年底,他和村裡另外37戶村民一起,搬進了市里統一建設的水畔銘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13樓,電梯房,100平方米,三室兩廳,離城市近,配套設施完善。

老伴章秋玉67歲,患胃病、高血壓、婦科病等多種慢性疾病。去年住了六七次醫院,每次拿身份證登記,不用預繳費就直接入院接受治療,且住院報銷比例達到90%。“一年住院四五萬元,我們只出了4000多元。”石庭喜說。他又給算了筆賬:他與老伴每人每月有85元養老金,全家作為低保戶每人每月領100元低保金,讀初中的外孫女每學期領1000元教育扶貧補貼,村裡流轉的7畝土地每年有700元補貼,女兒在附近打工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

“不愁吃穿,不愁住,不愁看病,不愁上學,這不就是我們的好日子麼?”石庭喜笑得滿足,“所以,我一定要去北京走走看看,表達我們對黨和政府的感謝。”

和石庭喜一樣,吉首市4.34萬貧困群眾,在過去幾年,都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生活中的變化。

這些變化,正是吉首幹部群眾以湘西州委提出的精准脫貧“十大工程”為抓手,奮力取得的脫貧攻堅成果。

“十大工程”加快實施、齊頭並進,推動著全市當家產業加快向貧困村貧困戶全面覆蓋,基礎設施加快向貧困村全面延伸,公共服務加快向貧困村全面傾斜,社會保障加快向貧困村全面惠及。

這些年,找准脫貧路徑,實現了家家有產業,確保貧困群眾能脫貧、可持續。

以戶脫貧為靶向,以“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策”推進產業覆蓋,確立一批“短中長”產業扶貧項目。全市統籌資金近2億元,建成萬畝精品園2個、千畝精品園6個、百畝示範園84個,推動特色農業發展。全市11個鄉鎮街道,都有了一個以上可持續發展的當家產業,帶動建檔立卡戶41383人。全市68個村實施“一村一品”專案,36個合作社帶動建檔立卡戶共24150人。在選准“精准”產業中,創新產業扶貧的“新路徑”。

馬頸坳鎮隘口村,通過扶貧重點產業專案和旅遊扶貧專案的扶持,湘西黃金茶種植達1.5萬餘畝,可采面積8500餘畝,實現人均5畝茶,人均純收入8500餘元。其中,16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茶園面積達1.43畝,戶均年收入萬元以上。

通過創新創業扶持和落實勞務協作政策,建立省際、省內、州內、市內四個層面勞務對接協作機制。完成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13452人,實現年勞務收入2.8億元。吉首市誠成紡織有限公司入選全國就業扶貧基地。

推動傳統林業向生態林業、民生林業轉變。選聘貧困戶生態護林員407名,工資報酬為每人每年1萬元。實施“產業建設生態化”扶貧工程,建成油茶、木本藥材和花卉苗木等特色林業產業基地約16900畝,促貧困戶增收脫貧。

這些年,全力推進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實現了戶戶有其屋,確保貧困群眾建得起、搬得出。

按照群眾自願、鄉村審核、市審批的程式,統籌資金13648萬元,完成1942戶7751人易地扶貧搬遷。建成6個集中安置點,統籌推進公共服務、社區治理、產業發展、後扶政策等配套,確保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投入8973.1萬元完成2183戶貧困群眾危房改造。

雙塘大興村,陳平帶頭發展黑木耳產業

這些年,落實惠民到戶措施,實現了人人有政策,確保貧困群眾不掉隊、有保障。

出臺了自然災害救助、臨時救助、醫療救助、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社會救助與扶貧開發相銜接等一系列法規、政策,社會保障兜底做到應保盡保。截至2017年底,全市落實農村低保戶3646戶9684人,兜底物件415戶893人,實現了“兩線合一”,月標準每人270元,確保“五類人員”最低生活保障。

大力實施教育扶貧工程,教育資助全面發放到位,實行貧困戶子女從學前到大學的一攬子費用減免和補助政策。投入資金4000余萬元,惠及貧困戶學生3萬余人次。

投入資金5005.89萬元,全市建檔立卡戶100%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範圍。開通貧困人口就診“綠色通道”,落實“先診療、後結算”政策,貧困群眾綜合住院報銷比例提高到90%,大病保險報銷起付線降低50%。

這些年,完善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實現了村村有變化,確保村莊村容美、生活好。

2014年至2017年,吉首市7132戶、近3萬農民告別透風漏雨的危舊土坯房,16萬農村居民喝上了放心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5.5%。新建改造農村公路937.34公里,實施農村公路生命防護工程590.8公里,籌措1.23億元,完成了115個村級綜合服務平臺建設, 建成84個光伏發電站,實現貧困村村村有集體經濟收入。

千年脫貧夢,今朝終得圓。

不負囑託,決勝貧困,吉首市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春天裡,吉首昂首闊步,走進新時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