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雙十站所系列報導」紙坊司法所:服務零距離,司法暖民心

江夏報全媒體記者 龔志蓮

“有問必答、有難必幫、有結必解、有諾必踐”, 這是紙坊司法所對轄區居民的公開承諾。 這支只有7人的小隊伍, 卻以鋼鐵之身, 挑起了服務轄區30萬人口的重擔, 不斷探索基層司法行政工作的新方法和新路徑, 在人民調解、社區矯正、安置幫教、普法宣傳和法律援助等各項工作中都取得了驕人成績, 先後斬獲了全國模範司法所、省級規範化司法所、市“十佳司法所”以及市、區“群眾滿意科站所”等多項榮譽, 2017年, 又將江夏區基層站所評議“十佳科站所”稱號收入囊中。

“零距離”服務獲點贊

“今天你去哪個村?”自開展“下基層、惠民生”大走訪活動以來, 在紙坊司法所, 聽得最多的就是關於下基層的話題。 他們沉下身子對轄區村(社區)、學校、企業進行走訪, 傾聽群眾心聲, 徵求對該所工作作風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意見。 對群眾反映的矛盾糾紛和熱點問題, 做好民情記錄, 明確責任人, 逐個化解, 逐項落實, 做到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 受到基層人民群眾的歡迎。

作為基層業務視窗, 每天都要與老百姓打交道, 紙坊司法所要求工作人員牢固樹立服務意識, 認真執行首問負責、一次性告知、AB崗輪值、服務承諾、限時辦結、否決事項雙告知等制度, 對來辦事的群眾態度熱情、服務周到、認真負責。 同時, 主動為轄區居民提供免費法律服務, 每年説明符合條件的未成年人、殘疾人、婦女、老年人等特定物件申請法律援助案件20餘起, 免費解答群眾法律援助諮詢280餘人次。

迅捷調處解民憂

“如樂之和, 無調不諧。 ”韻律的和諧, 需要琴師的不斷調試;社會的和諧, 則需要人民調解這個“平衡器”。

2017年3月30日, 某影樓27歲男攝影師陳某因身體不適向老闆蔡某請假回宿舍休息, 後被同事發現昏迷不醒, 送往醫院後搶救無效死亡。 陳某家屬向蔡某提出60萬元的賠償, 而蔡某只願意給予10萬元補償。 4月1日, 紙坊司法所得知情況後, 立即組織調解員進行調解。 擺事實, 講法理, 述人情, 促雙方達成協議:店方一次性補償陳某父母人民幣12萬元整。

無獨有偶, 另一起發生在3月27日, 外地青年唐某在紙坊某賓館自殺身亡的糾紛, 也在同一天成功調解。 賓館方在調解員的多番努力下, 出於人道主義, 補償給生活困難的死者家屬4萬元。

在同一天內成功調處兩起非正常死亡糾紛, 這是紙坊司法所民調工作快速處置, 避免矛盾糾紛激化的一個縮影。 在所長李雲眼裡, “沒有打不開的結, 沒有解不了的怨。 ”在這沒有硝煙的戰場, 他們練就了一身巧解千家難事的真本領, 用“事前預防、事中介入、事後分析”的機制築牢維護基層穩定的“第一道防線”, 做到矛盾糾紛早發現、早調處、早解決。

事前預防,

源頭治理。 即將基層法治服務網路延伸至轄區角落, 指導各村、社區調委會採取提前介入、積極防控、有效調解等方式, 在“預防”上做文章, 努力將矛盾化解在基層;

事中介入, 及時處置。 即注重與各行業調委會、街道辦、派出所、人民法院等單位的互動, 不斷拓寬糾紛來源管道, 確保糾紛調解介入及時, 避免矛盾激化、發酵;

事後分析, 提供建議。 即利用週五集中學習日, 及時分析本周調解經典案例, 找出調解過程中的不足, 為此後提出的對策和建議提供有力的依據, 同時, 也進一步提升化解糾紛能力, 讓每一個調解員都成為基層矛盾的“融化劑”、為群眾服務的“貼心人”。

近五年來,紙坊司法所參與調解各類重大、複雜矛盾糾紛約70起,指導社區(村)調解矛盾糾紛近1500起左右,調解成功率達100%。

濟困幫教暖民心

社區矯正人員胡某因詐騙罪被判緩刑,帶著未滿周歲的孩子投奔到弟弟家,弟弟結婚後,無處可去。紙坊司法所得知後,立即與民政局部門溝通,為她申請了1000元的臨時困難援助,幫她在弟弟家附近租了間小平房,讓她擺了個菜攤,解決了生計問題,還主動幫她跑手續,給孩子上了戶口。為了讓她能融入周圍人群,工作人員上門走訪時,從不開警車,不穿警服,叮囑社區不要公佈她的真實資訊。

這點點滴滴的溫暖和人性化的管理讓胡某十分感激,她不再抵觸,積極配合管理,努力改造,並主動參加公益勞動和社區服務,先後獲得4次行政表揚,有一次,還將撿到的裝有1000多元現金的錢包交給了超市服務台。由於她的突出表現,成為江夏區首名寬管類社區服刑人員。

像這樣溫暖關懷、幫助社區矯正人員重回社會的例子,在紙坊司法所不在少數。

紙坊這個擁有30萬人口的大轄區,僅2017年,舊接收社區服刑人員81人,期滿解矯87人,在冊社區服刑人員62人,新接收刑釋解教人員109名,其中1人列入重點幫教對象。

地域範圍廣,社區服刑人員多,管理難度大,面對這塊難啃的“硬骨頭”,紙坊司法所制訂了《社區服刑人員八項牢記》,強化管理增強社矯人員服刑意識,加強教育轉化效果;率先在全市推出社區服刑人員微信管理群,借助簡單易行的微信平臺,開展日常管理教育以及幫扶工作,為社區服刑人員提供更便捷的法律服務;針對女性社區服刑人員開展專項教育幫扶活動,通過舉辦法律講座,組織文藝匯演和演講比賽,發送節日慰問問候短信等方式,將法律知識、守法意識根植于社區矯正人員的腦海,將屢屢溫暖和關懷播撒到這個特殊人群的心中。

近五年來,紙坊司法所參與調解各類重大、複雜矛盾糾紛約70起,指導社區(村)調解矛盾糾紛近1500起左右,調解成功率達100%。

濟困幫教暖民心

社區矯正人員胡某因詐騙罪被判緩刑,帶著未滿周歲的孩子投奔到弟弟家,弟弟結婚後,無處可去。紙坊司法所得知後,立即與民政局部門溝通,為她申請了1000元的臨時困難援助,幫她在弟弟家附近租了間小平房,讓她擺了個菜攤,解決了生計問題,還主動幫她跑手續,給孩子上了戶口。為了讓她能融入周圍人群,工作人員上門走訪時,從不開警車,不穿警服,叮囑社區不要公佈她的真實資訊。

這點點滴滴的溫暖和人性化的管理讓胡某十分感激,她不再抵觸,積極配合管理,努力改造,並主動參加公益勞動和社區服務,先後獲得4次行政表揚,有一次,還將撿到的裝有1000多元現金的錢包交給了超市服務台。由於她的突出表現,成為江夏區首名寬管類社區服刑人員。

像這樣溫暖關懷、幫助社區矯正人員重回社會的例子,在紙坊司法所不在少數。

紙坊這個擁有30萬人口的大轄區,僅2017年,舊接收社區服刑人員81人,期滿解矯87人,在冊社區服刑人員62人,新接收刑釋解教人員109名,其中1人列入重點幫教對象。

地域範圍廣,社區服刑人員多,管理難度大,面對這塊難啃的“硬骨頭”,紙坊司法所制訂了《社區服刑人員八項牢記》,強化管理增強社矯人員服刑意識,加強教育轉化效果;率先在全市推出社區服刑人員微信管理群,借助簡單易行的微信平臺,開展日常管理教育以及幫扶工作,為社區服刑人員提供更便捷的法律服務;針對女性社區服刑人員開展專項教育幫扶活動,通過舉辦法律講座,組織文藝匯演和演講比賽,發送節日慰問問候短信等方式,將法律知識、守法意識根植于社區矯正人員的腦海,將屢屢溫暖和關懷播撒到這個特殊人群的心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