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喬尚奎:應對人口老齡化需補齊養老服務“短板”

人口老齡化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徵, 是我們在制定國家發展戰略時必須加以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党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老齡工作重要論述和十九大報告相關論述構成中國共產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基本戰略思想, 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 實施健康中國戰略,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 推進醫養結合, 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

党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老齡工作重要論述和十九大報告相關論述相得益彰, 共同構成中國共產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基本戰略思想, 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的有機組成部分,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為此,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各項準備, 應對未備先老的挑戰, 我們需補齊養老服務“短板”。

加快健全養老保障“三支柱”體系

結合我國養老保險制度“三支柱”體系來看, 就是政府、企業、個人醫養保障的全面發展。 但是, 長期以來, 我國在這三個支柱的發展不平衡。

首先, 作為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 現在已經基本上實現制度的全覆蓋, 正朝著人群的全覆蓋的方向在發展。

其次, 作為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目前總體上看還是非常緩慢, 建立年金的企業只有7萬多家, 與我國現有1000多萬個企業的數量規模相比, 還不到1%, 只覆蓋了2300多萬人, 在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中僅占7%, 絕大多數的企業職工及退休人員是沒有企業年金的。 此外, 作為第三支柱的個人養老金制度, 雖然說早在1991年國務院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檔中就已經提出需要逐步建立, 但是到目前為止國家尚未專門出臺相關的制度及政策規定, 在第三支柱建設方面還是比較滯後的。 因此, 總體上看, 在我國三支柱的養老保障體系中, 第一支柱一支獨大, 第二支柱是短板, 第三支柱還相對薄弱。

為此,

要加快健全養老保障體系, 深入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繼續完善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進一步規範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政策, 健全參保繳費激勵約束機制。 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 加快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 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推進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 努力實現基金保值增值。 積極穩妥推進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 逐步建立待遇正常調整機制, 統籌有序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 加快發展職業(企業)年金, 鼓勵發展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

多管道增加養老服務有效供給

“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 是適合我國國情、發展階段和傳統養老習慣的養老服務模式。 然而, 目前各類養老服務的供給存在不足, 服務品質也亟待提高。 社區和居家養老方面, 90%以上的老年人希望在社區和家裡享受養老服務, 特別是上門服務和護理服務, 但由於准入門檻高、利潤空間薄、服務人員缺等因素, 這方面供給長期發展緩慢, 由於多種複雜原因, 近年來還出現“鄰避現象”, 一些“嵌入式”小微養老機構, 受到社區居民抵制而難以落地。 機構養老方面, 目前我國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數雖突破30張, 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準, 但其中結構很不均衡, 存在“四多四少”:即公辦多、民辦少, 城市多、農村少, 郊區多、城裡少,

普通住養型多、醫養護結合型少, 養老機構的服務品質總體偏低。 為此, 要大力發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 加快建設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等設施;同時深入推進養老機構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改革, 通過降低門檻、落實政策, 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機構。 醫養結合方面, 實踐中還存在某些誤區, 面臨醫保政策不銜接、准入門檻偏高等問題, 一些地方還存在偏重醫養機構的結合而忽視醫養服務結合的問題。 有鑑於此, 我們要在建立養老服務和醫療資源的有效銜接機制方面多下些功夫, 為老人在醫療需求方面開闢“綠色通道”。 此外, 長期照護方面, 很多老年人特別是失能半失能老人, 對護理服務的需求巨大, 但支付能力又普遍較弱,由於我國尚未建立專門針對失能老年人長期照護的費用籌集機制,導致潛在需求巨大而有效需求不足,供需不對接的現象長期存在。目前我國雖在一些城市開展了長期護理保險試點,但大多是依託醫保資金分擔長期護理費用,沒有充分發揮商業保險的作用。正因如此,我們需要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同時,也要加快探索長期護理商業保險模式,“兩條腿”一起走。

高度重視解決農村養老難題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居民的生活水準不斷提高,由於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致使廣大農村“空巢老人”數量急劇增加,老年人的精神負擔和生活負擔越來越重,一些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處於相對貧困狀態,農村地區的人口老齡化形勢比城市更加嚴峻。據有關資料預測顯示,到本世紀中後期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始終高於城鎮,其差距最大是到了2033年,農村比城鎮高13.4個百分點,到2050年前後,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將高達40%,農村居民中位年齡達到52歲以上,平均三個老人對應一個少年兒童。現在,部分農村地區已經出現“生產缺勞力、抗災缺人手、管理缺能人、村莊空心化”的現象,這一問題今後可能還會加劇。除經濟較發達的少數省市外,大多數農村老年人每月只能領取100元左右養老金,養老保障和服務仍然主要靠家庭;農村“五保”老人分散供養標準偏低,承擔集中供養任務的農村敬老院、福利院也大多條件簡陋;農村老年人能夠獲得的社區照料、機構服務、精神文化服務都非常匱乏。因此,應加快城鄉統籌,適當加大對農村養老服務的投入力度,促進基本養老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特別要結合農村實際,鼓勵發展農村幸福院、養老大院等互助養老模式,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村民委員會、老年人協會作用,以及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文化服務中心、村衛生室、農家書屋等設施的作用,為老年人提供各類養老服務。這方面一些地方做了有益探索,對各地好的經驗要及時總結推廣。

全面推進適老化宜居環境建設

在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老年人居住條件、公共服務、社區環境、權益維護、社會參與等方面顯現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城鄉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建設與老齡化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不相適應。過去較長時期,由於城市建設中沒有老齡社會意識,許多基礎設施和住宅都是按照成年型社會的需求設計和建設的,進入老齡社會後迫切需要進行適老化改造,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出行條件。比如,20世紀七八十年代修建的6層以下樓房中,約80%沒有安裝電梯,老年人上下樓非常吃力,不得不成為“室內老人”;很多城市道路和公共場所出入口沒有無障礙坡道和扶手,無障礙衛生間和適老洗浴設施遠未普及,造成老年人出行難、如廁難、洗澡難等。這些都嚴重影響老年人生活品質。為此,要進一步樹立和貫徹適老宜居理念,在居住、出行、公共服務、資訊交流等社會生活各方面充分考慮老年人、殘疾人的特殊需求,符合適老化無障礙的要求。總之,為老年人營造支援性的宜居環境,最大限度地保障老年人生活獨立能力和社會融入能力,既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方面,也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在要求。

但支付能力又普遍較弱,由於我國尚未建立專門針對失能老年人長期照護的費用籌集機制,導致潛在需求巨大而有效需求不足,供需不對接的現象長期存在。目前我國雖在一些城市開展了長期護理保險試點,但大多是依託醫保資金分擔長期護理費用,沒有充分發揮商業保險的作用。正因如此,我們需要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同時,也要加快探索長期護理商業保險模式,“兩條腿”一起走。

高度重視解決農村養老難題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居民的生活水準不斷提高,由於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致使廣大農村“空巢老人”數量急劇增加,老年人的精神負擔和生活負擔越來越重,一些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處於相對貧困狀態,農村地區的人口老齡化形勢比城市更加嚴峻。據有關資料預測顯示,到本世紀中後期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始終高於城鎮,其差距最大是到了2033年,農村比城鎮高13.4個百分點,到2050年前後,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將高達40%,農村居民中位年齡達到52歲以上,平均三個老人對應一個少年兒童。現在,部分農村地區已經出現“生產缺勞力、抗災缺人手、管理缺能人、村莊空心化”的現象,這一問題今後可能還會加劇。除經濟較發達的少數省市外,大多數農村老年人每月只能領取100元左右養老金,養老保障和服務仍然主要靠家庭;農村“五保”老人分散供養標準偏低,承擔集中供養任務的農村敬老院、福利院也大多條件簡陋;農村老年人能夠獲得的社區照料、機構服務、精神文化服務都非常匱乏。因此,應加快城鄉統籌,適當加大對農村養老服務的投入力度,促進基本養老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特別要結合農村實際,鼓勵發展農村幸福院、養老大院等互助養老模式,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村民委員會、老年人協會作用,以及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文化服務中心、村衛生室、農家書屋等設施的作用,為老年人提供各類養老服務。這方面一些地方做了有益探索,對各地好的經驗要及時總結推廣。

全面推進適老化宜居環境建設

在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老年人居住條件、公共服務、社區環境、權益維護、社會參與等方面顯現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城鄉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建設與老齡化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不相適應。過去較長時期,由於城市建設中沒有老齡社會意識,許多基礎設施和住宅都是按照成年型社會的需求設計和建設的,進入老齡社會後迫切需要進行適老化改造,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出行條件。比如,20世紀七八十年代修建的6層以下樓房中,約80%沒有安裝電梯,老年人上下樓非常吃力,不得不成為“室內老人”;很多城市道路和公共場所出入口沒有無障礙坡道和扶手,無障礙衛生間和適老洗浴設施遠未普及,造成老年人出行難、如廁難、洗澡難等。這些都嚴重影響老年人生活品質。為此,要進一步樹立和貫徹適老宜居理念,在居住、出行、公共服務、資訊交流等社會生活各方面充分考慮老年人、殘疾人的特殊需求,符合適老化無障礙的要求。總之,為老年人營造支援性的宜居環境,最大限度地保障老年人生活獨立能力和社會融入能力,既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方面,也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在要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