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總書記到過的這個“三峽庫首第一村”,綠色生活是什麼樣的?

有三峽庫首第一村之稱的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許家沖村, 距離大壩只有幾百米。

4月27日, 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許家沖村一角。

攝影/記者牛泰

4月27日上午, 村委會一側的便民洗衣池旁, 幾名村民大姐正在洗衣, 棒槌敲衣聲, 開懷大笑聲, 聲聲入耳。

3天前,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看望鄉親們時, 67歲的譚必珍和村民也是在這裡洗衣服, 她向總書記發出了邀請:“您這樣捶一下嘛!”總書記笑著接過譚必珍手裡的棒槌, 試著捶打了幾下衣服。

過去, 村民們都是在長江邊或溪溝裡洗衣服, 2012年, 村裡建起了便民洗衣池, 村民改用無磷洗衣粉, 洗過衣服的污水經污水廠處理後排入長江。

4月27日, 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許家沖村, 這是村裡的汙水處理廠, 污水在這裡經過處理後排入長江。 攝影/記者牛泰

4月27日, 上游新聞記者(全國新聞熱線:M17702387875@163.com)在許家沖村採訪時發現, 環保、綠色、生態的生活方式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這個村莊, 也保護著村民賴以生存的長江水。

洗衣方式的改變就是保護長江水

壩頭庫首第一村的許家沖村, 是三峽茶穀東大門。

村委會坐落在村中心, 便民洗衣池位於村委會旁。 一堵牆將洗衣池隔開,

兩側各有9個座位, 可容18人同時洗衣。

洗衣池修建於2012年, 由三峽集團出資15萬元援建, 山上有蓄水池, 泉水經管網流入池中。

在洗衣池修建前, 村裡人和祖輩一樣到長江邊洗衣服, 用棒槌敲打衣物, 讓流水帶走污漬。 洗衣粉中大量的磷化物和有害物質也隨之流入江水, 舊的生活方式也成為長江水體污染源之一。

4月27日, 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許家沖村, 村民們正在便民洗衣池洗衣服。 攝影/記者牛泰

4月27日上午, 幾名村民大姐正在洗衣, 棒槌敲衣聲, 開懷大笑聲, 聲聲入耳。

她們舉起洗衣粉對上游新聞記者說:“早就用無磷的洗衣粉了, 洗好後, 水就流到汙水處理廠去了。 3天前, 總書記誇我們環保後, 在第二個座位上捶了幾下衣服, 是譚必珍讓總書記捶的。 ”

4月27日, 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許家沖村, 67歲的村民譚必珍介紹邀請總書記用棒槌捶打衣服時的情景。 攝影/記者牛泰

回憶起當天的場景, 67歲的譚必珍仍激動不已, 這是她一生中最難忘的事。 “總書記來了, 我們好激動, 只曉得鼓掌。 總書記問我們這樣洗衣服, 是不是和原來在江邊洗衣服一樣。 我就讓他也試下, 他笑著接過棒槌, 捶了幾下衣服。 捶完衣服後, 總書記問我們日子過得咋樣, 我們說過得一年比一年好, 總書記說他高興, 祝我們日子過得更好。 ”譚必珍說, 總書記和他們說話時輕言細語, 很親切。

4月27日,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許家沖村的黨員公約。攝影/記者牛泰

離開便民洗衣池後,習近平總書記去了村委會。村委會的牆上貼著用當地小調三峽漁鼓填詞的《黨員公約》。

“我唱了公約給總書記聽,勤勞致富靠雙手,全心全意為人民……哎嗨喲,哎哎嗨,哎嗨喲,哎喲嗨。”27日,該村治保主任劉正軍回憶,村支書望作戰主動請纓,問總書記要不要聽公約,問完他就緊張了,總書記用宜昌話說“要得”,大夥都倍感親切,他就唱了起來。

4月27日,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許家沖村,這是村服務中心。攝影/記者牛泰

移民村綠色發展,後勁更足

許家沖村民們說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是有緣由的。

20多年前,因修建三峽大壩,太平溪鎮的西灣村、許家沖村和秦家坨村陸續沉入水中,三個村的1000多名村民搬到了大壩左岸山坡上,建立了一個新家園:許家沖村。

許家沖村現有1428人,四個村民小組。該村村支書望作戰介紹,三峽大壩還在建設時,來了很多建設者,村民們開起了餐館,辦起了旅社,給建設者提供服務,家裡的壯勞力就去修大壩。村民們靠著勤奮,不愁吃,不愁穿。

4月27日,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許家沖村全景圖。攝影/記者牛泰

大壩修好後,建設者離開了,許家沖村經歷了轉型陣痛期。“陣痛期裡,市里、區裡、鎮裡一直在幫我們謀出路。2012年時我們定下目標,要發展三峽茶文化,要發展民俗文化旅遊。幾年下來,村民的腰包都鼓了,樓房、小車都不是什麼稀罕事。”

望作戰介紹,定下綠色發展總基調後,村裡建了汙水處理廠,修了20多公里長的環山路,民宅亦是白牆灰瓦統一風格,村莊舊貌換了新顏。

現在,村民謀生辦法有三種,因掌握了技術,一些村民成了包工頭,去全國各地甚至國外去修大壩;宜昌蕭氏茶葉集團有限公司、湖北龍峽茶葉集團有限公司、宜昌雙獅嶺茶葉合作社紛紛來到村裡建廠,村民可在家門口就業;不少村民自己當老闆,開起了民俗賓館和農家樂。

4月27日中午,宜昌雙獅嶺茶葉合作社車間主任王運貴和30多名村民沒顧得上休息,一直在忙碌,他們說,浙江的貨主催得急。

4月27日,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許家沖村一角。攝影/記者牛泰

許家沖村在綠色發展,讓很多遊客駐足,他們玩完三峽大壩後,會選擇留在村裡住一晚,體驗農村生活。

綠色發展帶來了村民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記者走在該村整潔的道路上看不到垃圾,垃圾全在道路一側的分類垃圾箱內,房前屋後綠樹成蔭,就連村民們家裡的廁所都由過去旱廁變成了沖水馬桶。

“現在,村民人均收入一萬四千多元,在宜昌只能算中等,因為綠色發展,我們後勁會更足。”村支部書記望作戰說。

上游新聞見習記者 牛泰

很親切。

4月27日,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許家沖村的黨員公約。攝影/記者牛泰

離開便民洗衣池後,習近平總書記去了村委會。村委會的牆上貼著用當地小調三峽漁鼓填詞的《黨員公約》。

“我唱了公約給總書記聽,勤勞致富靠雙手,全心全意為人民……哎嗨喲,哎哎嗨,哎嗨喲,哎喲嗨。”27日,該村治保主任劉正軍回憶,村支書望作戰主動請纓,問總書記要不要聽公約,問完他就緊張了,總書記用宜昌話說“要得”,大夥都倍感親切,他就唱了起來。

4月27日,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許家沖村,這是村服務中心。攝影/記者牛泰

移民村綠色發展,後勁更足

許家沖村民們說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是有緣由的。

20多年前,因修建三峽大壩,太平溪鎮的西灣村、許家沖村和秦家坨村陸續沉入水中,三個村的1000多名村民搬到了大壩左岸山坡上,建立了一個新家園:許家沖村。

許家沖村現有1428人,四個村民小組。該村村支書望作戰介紹,三峽大壩還在建設時,來了很多建設者,村民們開起了餐館,辦起了旅社,給建設者提供服務,家裡的壯勞力就去修大壩。村民們靠著勤奮,不愁吃,不愁穿。

4月27日,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許家沖村全景圖。攝影/記者牛泰

大壩修好後,建設者離開了,許家沖村經歷了轉型陣痛期。“陣痛期裡,市里、區裡、鎮裡一直在幫我們謀出路。2012年時我們定下目標,要發展三峽茶文化,要發展民俗文化旅遊。幾年下來,村民的腰包都鼓了,樓房、小車都不是什麼稀罕事。”

望作戰介紹,定下綠色發展總基調後,村裡建了汙水處理廠,修了20多公里長的環山路,民宅亦是白牆灰瓦統一風格,村莊舊貌換了新顏。

現在,村民謀生辦法有三種,因掌握了技術,一些村民成了包工頭,去全國各地甚至國外去修大壩;宜昌蕭氏茶葉集團有限公司、湖北龍峽茶葉集團有限公司、宜昌雙獅嶺茶葉合作社紛紛來到村裡建廠,村民可在家門口就業;不少村民自己當老闆,開起了民俗賓館和農家樂。

4月27日中午,宜昌雙獅嶺茶葉合作社車間主任王運貴和30多名村民沒顧得上休息,一直在忙碌,他們說,浙江的貨主催得急。

4月27日,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許家沖村一角。攝影/記者牛泰

許家沖村在綠色發展,讓很多遊客駐足,他們玩完三峽大壩後,會選擇留在村裡住一晚,體驗農村生活。

綠色發展帶來了村民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記者走在該村整潔的道路上看不到垃圾,垃圾全在道路一側的分類垃圾箱內,房前屋後綠樹成蔭,就連村民們家裡的廁所都由過去旱廁變成了沖水馬桶。

“現在,村民人均收入一萬四千多元,在宜昌只能算中等,因為綠色發展,我們後勁會更足。”村支部書記望作戰說。

上游新聞見習記者 牛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