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以為當豬很容易?吃2斤糧長1斤肉,你試試?

獲取穩定的食物來源, 恐怕是人們嘗試馴化野生生物的重要動力之一, 而由此產生的偉大成就, 在今天的餐桌上依然可以體會到。 在這些被馴化的物種當中, 家豬的影響力尤為特殊。 作為最早被人類馴化的動物之一, 豬的身上也有許多故事。

今天的主角是……咦放錯了, 下一張!

除了作為食物, 豬還有其他的故事。

廣泛進行的馴化

在走出非洲後, 智人逐漸走向了全世界, 世界各地由此誕生了許多原生文明,

這些遠古先民們也成為了馴化動植物的先行者。 由於各文明所處地區野生生物資源的差異, 人們選擇進行馴化的生物也有所不同:在東亞, 人們馴化了雞與鵪鶉;在北非, 堅忍的毛驢成為家畜;在中南美洲, 豚鼠和羊駝成為餐桌的常客。

可以斷定的是, 無論是在兩河流域, 還是古代中國, 人們一定都頻繁地接觸過身邊的野豬。 在位於現今土耳其地區, 距今9000多年前的安納托利亞遺址中就發掘出了家豬存在的證據。 而在中國, 同樣是距今9000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中出土的豬骨, 也與野豬出現了顯著的不同。 隨後, 關於家豬的線索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中歐、東南亞、南亞各處。

土耳其安納托利亞的cayonu遺址,這裡最早出土了可以確定為家豬的證據。

雖然豬的馴化歷史悠久,家豬的存在也十分廣泛,但要判定它們的馴化起源卻並非易事。毫無疑問,家豬的祖先是呼嘯山林的野豬,但因為野豬適應性超強,廣泛分佈在亞洲大陸全境和非洲北部,並衍生出了至少16個亞種,這導致各地區家豬的祖先可能來自不同的亞種。

野豬和家豬有著明顯差異。

當時,相互獨立的古文明間發生技術交流的難度非常大,早期的研究也一度證明:世界各地的家豬親緣關係較遠,倒是同一地區的家豬、野豬在基因上更為相似。由此人們推斷,古代各地區的文明都獨立馴化了身邊的野豬,這個現象在中歐、亞平甯、東亞、印度、東南亞和新幾內亞這6個區域尤其為明顯。

這種學說曾被廣泛接受,因為它與考古的證據非常吻合,即使著眼于一個獨立文明內部,也呈現出家豬“多中心獨立馴化”的特點。以中國為例,黃河流域的古文明與長江下游的古文明在進行豬的馴化時就有著顯著差異。

兩者最初進行野豬馴化時,是處於同一個起點的,但在一千多年後,它們卻出現了顯著的不同。黃河流域古文明出土的豬骨中,明顯缺少成年公豬的骨骼。這是由於當時閹割技術尚未出現,生長節奏慢且性情暴躁的雄性在幼年時就被拋棄或宰殺了。此外,由於不需要打鬥、掘食,這些家豬的頭骨也明顯縮短了。

野豬與家豬的頭骨比較,右為家豬。

反觀同期的長江流域文明,在長達一千年的時間裡,卻沒有對養豬技術進行更多的革新,出土的豬骨還停留在與一千多年前相似、馴化程度很低的狀態。這似乎又提供了一個家豬在各地被獨立馴化的證據:如果對這種動物的馴化,是由一個點開始傳播到其他地區的,那麼後期一定也會有相應的技術交流,各地區的馴化和養殖技術應該相差不遠。但事實卻是,相距僅僅一千多公里的兩組文明間,就存在著一千多年的代差,顯然他們之間並沒有進行過相關的技術交流。

撲朔迷離的身世

但細究起來,這種觀點的根基並不穩固。要知道,在我們對野生動物進行人工選擇的同時,自然環境也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

可以假設,相較黃河流域,長江中下游的古文明所處的自然環境更為優渥。如果在這一千年裡,長江流域依然有足夠的野生動物資源可供漁獵,那麼當地的文明似乎就缺乏了大規模養殖家豬來提供肉食的動力。

肉食的完美提供者。

而近些年用DNA技術進行的研究,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結果:新的研究表明,全世界各地的家豬,似乎都可以追溯到近東地區和東亞這兩個源頭上來。東亞地區的家豬源頭,並非中國,而更可能是湄公河流域的古代部落。

相似的研究還表明,中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乃至內蒙古地區馴化的家豬,似乎都來自同一個起點。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基因證據和考古證據之間的裂痕呢?時至今日,我們仍不得而知。

越南人民還培育出了這種外形頗為獨特的大肚豬。

高效的肉食提供者

無論家豬的馴化之路如何,可以確定的是,在距今至少6000年前,人類就已經開始大規模飼養家豬了。我們前面提到,野豬的分佈十分廣泛,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它們極強的環境適應力。野豬是不折不扣的機會主義者,它們幾乎什麼都吃,而且營養轉化效率高的驚人:小野豬在自己生命的頭一年裡,體重就可以增長近百倍,這在大型哺乳動物中非常罕見。

什麼都吃的生動解釋。

而馴化野豬得到的家豬,同樣繼承了這副好胃口。即便是以人類的殘羹剩飯粗放養殖,它們也可以吃4公斤飼料長1公斤肉。而到了現代,使用科學配比的精飼料飼養的豬,甚至可以做到吃2公斤飼料長1公斤肉!與之相比,同樣很早就被馴化的其他大型哺乳動物,則完全無法與之爭鋒,牛的飼料轉化率太低,山羊、綿羊對飼料更是挑剔。

四捨五入就是吃多少長多少啊!

儘管豬的飼養規模遠不如雞,但憑藉著高飼料轉化率和迅猛的生長節奏,家豬每年能為人類社會貢獻超過1.1億噸的肉食。除了一些飲食禁忌的地區之外,家豬幾乎成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肉食供應者。

墓穴的守衛者

但在長江流域和內蒙古地區的文明中,家豬的用途卻似乎並不局限於食用——豬骨更多的是出現在與祭祀和墓葬相關的場景裡。這似乎表明,人類對於豬的馴化並非僅僅為了滿足口腹之欲,至少在部分文明裡,馴化豬或許是出於原始宗教的目的。

威風凜凜的野豬與其他猛獸搏鬥的場景,一定令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成年的公野豬,在面對虎豹豺狼的攻擊時,甚至會正面硬扛,這有可能讓古人對這種勇猛生物產生了格外“神聖”的印象。

大老虎,也沒在怕的

在新石器時代的不少墓葬中都出現了陪葬的豬,雖然不同遺址的葬豬方式不同——有的只有豬頭,有的則是整頭豬——但帶有豬牙的頜骨卻是必不可少的。這似乎預示著古人希望這些曾經以彎曲獠牙勇猛搏鬥的野獸,可以為逝去的先人提供護衛。

這種原始的崇拜,時至今日都未徹底消退。在我國的部分地區,尤其是部分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豬牙,依然是避凶驅祟的象徵。

豬牙製成的護身符,可能來自古羅馬時期。

這種由野豬延伸到家豬的“神聖印象”,在一些尚武民族身上體現地更為明顯。大名鼎鼎的努爾哈赤,其名字有nuheci野豬皮的意思。想必他的父親塔克世起名時,正是希望這個長子能如同野豬一般勇猛無前吧。當然了,在這些民族看來,野豬和家豬未必是一回事。但至少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正是他們對野豬的尊崇,造就了他們對養豬的喜愛

野豬和家豬的對比。

根據記載,無論是努爾哈赤時代,還是更早的烏洛候、室韋、肅慎等東北亞民族,都特別喜好養豬——“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塗身,厚數分,以禦風寒。”他們的鄰居雅庫特人甚至乾脆給這些族群起了一個俗名——通古斯人,也就是養豬人的意思。

人類文明的推動者

當然,人為情感的因素並不一定總能提升家豬的江湖地位,在家豬的原始馴化地近東地區,由於一些宗教的因素,豬肉被認為是不潔之物而被禁止食用。關於這種飲食禁忌的成因有多種觀點。有的觀點認為,是豬的雜食性和糟糕的生活環境直接造就了不潔的形象;也有觀點認為,在早期養殖過程中,這些地區可能爆發過大規模由豬傳向人類的瘟疫,這又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豬的負面印象。

不過,中國人對豬的喜好是毋庸置疑的。如今,世界上生活著超過10億頭家豬,在中國的就占了其中的四成。對於中國人來說,豬不僅長期與美味掛鉤,甚至對農業生產都有顯著的推進作用。

說到豬肉的好吃,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在一段時間內,因為豬的食量比較大,養豬的經濟效益是比較低的。但正如農業俗語所說“養豬不賺錢,回頭望望田”,豬糞,是一種量大又質優的生態肥料。與牛糞不同,它無需“漚肥”發酵,就可以直接使用。在缺乏化肥的年代,一車車的豬糞,就是糧食豐收的保障。

而在與人類攜手同行了萬年後的今天,這些呆萌生物,還在不斷走向新的歷史角色:它們的皮膚結構與我們非常相近,且來源廣泛,因而被用在了許多與皮膚疾病有關的臨床研究上,它們的器官甚至成為了潛在的人類器官移植來源。

豬,還以寵物的形式陪伴著人類。不過別指望他們不長大了,即使是所謂的小香豬,成年後也有八九十斤

我們至今還沒有徹底掌握家豬的過去,但這也許並不重要。這種曾經桀驁的猛獸,在方方面面都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而在我們輝煌的文明中,它,還將繼續與我們同行。

土耳其安納托利亞的cayonu遺址,這裡最早出土了可以確定為家豬的證據。

雖然豬的馴化歷史悠久,家豬的存在也十分廣泛,但要判定它們的馴化起源卻並非易事。毫無疑問,家豬的祖先是呼嘯山林的野豬,但因為野豬適應性超強,廣泛分佈在亞洲大陸全境和非洲北部,並衍生出了至少16個亞種,這導致各地區家豬的祖先可能來自不同的亞種。

野豬和家豬有著明顯差異。

當時,相互獨立的古文明間發生技術交流的難度非常大,早期的研究也一度證明:世界各地的家豬親緣關係較遠,倒是同一地區的家豬、野豬在基因上更為相似。由此人們推斷,古代各地區的文明都獨立馴化了身邊的野豬,這個現象在中歐、亞平甯、東亞、印度、東南亞和新幾內亞這6個區域尤其為明顯。

這種學說曾被廣泛接受,因為它與考古的證據非常吻合,即使著眼于一個獨立文明內部,也呈現出家豬“多中心獨立馴化”的特點。以中國為例,黃河流域的古文明與長江下游的古文明在進行豬的馴化時就有著顯著差異。

兩者最初進行野豬馴化時,是處於同一個起點的,但在一千多年後,它們卻出現了顯著的不同。黃河流域古文明出土的豬骨中,明顯缺少成年公豬的骨骼。這是由於當時閹割技術尚未出現,生長節奏慢且性情暴躁的雄性在幼年時就被拋棄或宰殺了。此外,由於不需要打鬥、掘食,這些家豬的頭骨也明顯縮短了。

野豬與家豬的頭骨比較,右為家豬。

反觀同期的長江流域文明,在長達一千年的時間裡,卻沒有對養豬技術進行更多的革新,出土的豬骨還停留在與一千多年前相似、馴化程度很低的狀態。這似乎又提供了一個家豬在各地被獨立馴化的證據:如果對這種動物的馴化,是由一個點開始傳播到其他地區的,那麼後期一定也會有相應的技術交流,各地區的馴化和養殖技術應該相差不遠。但事實卻是,相距僅僅一千多公里的兩組文明間,就存在著一千多年的代差,顯然他們之間並沒有進行過相關的技術交流。

撲朔迷離的身世

但細究起來,這種觀點的根基並不穩固。要知道,在我們對野生動物進行人工選擇的同時,自然環境也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

可以假設,相較黃河流域,長江中下游的古文明所處的自然環境更為優渥。如果在這一千年裡,長江流域依然有足夠的野生動物資源可供漁獵,那麼當地的文明似乎就缺乏了大規模養殖家豬來提供肉食的動力。

肉食的完美提供者。

而近些年用DNA技術進行的研究,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結果:新的研究表明,全世界各地的家豬,似乎都可以追溯到近東地區和東亞這兩個源頭上來。東亞地區的家豬源頭,並非中國,而更可能是湄公河流域的古代部落。

相似的研究還表明,中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乃至內蒙古地區馴化的家豬,似乎都來自同一個起點。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基因證據和考古證據之間的裂痕呢?時至今日,我們仍不得而知。

越南人民還培育出了這種外形頗為獨特的大肚豬。

高效的肉食提供者

無論家豬的馴化之路如何,可以確定的是,在距今至少6000年前,人類就已經開始大規模飼養家豬了。我們前面提到,野豬的分佈十分廣泛,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它們極強的環境適應力。野豬是不折不扣的機會主義者,它們幾乎什麼都吃,而且營養轉化效率高的驚人:小野豬在自己生命的頭一年裡,體重就可以增長近百倍,這在大型哺乳動物中非常罕見。

什麼都吃的生動解釋。

而馴化野豬得到的家豬,同樣繼承了這副好胃口。即便是以人類的殘羹剩飯粗放養殖,它們也可以吃4公斤飼料長1公斤肉。而到了現代,使用科學配比的精飼料飼養的豬,甚至可以做到吃2公斤飼料長1公斤肉!與之相比,同樣很早就被馴化的其他大型哺乳動物,則完全無法與之爭鋒,牛的飼料轉化率太低,山羊、綿羊對飼料更是挑剔。

四捨五入就是吃多少長多少啊!

儘管豬的飼養規模遠不如雞,但憑藉著高飼料轉化率和迅猛的生長節奏,家豬每年能為人類社會貢獻超過1.1億噸的肉食。除了一些飲食禁忌的地區之外,家豬幾乎成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肉食供應者。

墓穴的守衛者

但在長江流域和內蒙古地區的文明中,家豬的用途卻似乎並不局限於食用——豬骨更多的是出現在與祭祀和墓葬相關的場景裡。這似乎表明,人類對於豬的馴化並非僅僅為了滿足口腹之欲,至少在部分文明裡,馴化豬或許是出於原始宗教的目的。

威風凜凜的野豬與其他猛獸搏鬥的場景,一定令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成年的公野豬,在面對虎豹豺狼的攻擊時,甚至會正面硬扛,這有可能讓古人對這種勇猛生物產生了格外“神聖”的印象。

大老虎,也沒在怕的

在新石器時代的不少墓葬中都出現了陪葬的豬,雖然不同遺址的葬豬方式不同——有的只有豬頭,有的則是整頭豬——但帶有豬牙的頜骨卻是必不可少的。這似乎預示著古人希望這些曾經以彎曲獠牙勇猛搏鬥的野獸,可以為逝去的先人提供護衛。

這種原始的崇拜,時至今日都未徹底消退。在我國的部分地區,尤其是部分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豬牙,依然是避凶驅祟的象徵。

豬牙製成的護身符,可能來自古羅馬時期。

這種由野豬延伸到家豬的“神聖印象”,在一些尚武民族身上體現地更為明顯。大名鼎鼎的努爾哈赤,其名字有nuheci野豬皮的意思。想必他的父親塔克世起名時,正是希望這個長子能如同野豬一般勇猛無前吧。當然了,在這些民族看來,野豬和家豬未必是一回事。但至少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正是他們對野豬的尊崇,造就了他們對養豬的喜愛

野豬和家豬的對比。

根據記載,無論是努爾哈赤時代,還是更早的烏洛候、室韋、肅慎等東北亞民族,都特別喜好養豬——“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塗身,厚數分,以禦風寒。”他們的鄰居雅庫特人甚至乾脆給這些族群起了一個俗名——通古斯人,也就是養豬人的意思。

人類文明的推動者

當然,人為情感的因素並不一定總能提升家豬的江湖地位,在家豬的原始馴化地近東地區,由於一些宗教的因素,豬肉被認為是不潔之物而被禁止食用。關於這種飲食禁忌的成因有多種觀點。有的觀點認為,是豬的雜食性和糟糕的生活環境直接造就了不潔的形象;也有觀點認為,在早期養殖過程中,這些地區可能爆發過大規模由豬傳向人類的瘟疫,這又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豬的負面印象。

不過,中國人對豬的喜好是毋庸置疑的。如今,世界上生活著超過10億頭家豬,在中國的就占了其中的四成。對於中國人來說,豬不僅長期與美味掛鉤,甚至對農業生產都有顯著的推進作用。

說到豬肉的好吃,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在一段時間內,因為豬的食量比較大,養豬的經濟效益是比較低的。但正如農業俗語所說“養豬不賺錢,回頭望望田”,豬糞,是一種量大又質優的生態肥料。與牛糞不同,它無需“漚肥”發酵,就可以直接使用。在缺乏化肥的年代,一車車的豬糞,就是糧食豐收的保障。

而在與人類攜手同行了萬年後的今天,這些呆萌生物,還在不斷走向新的歷史角色:它們的皮膚結構與我們非常相近,且來源廣泛,因而被用在了許多與皮膚疾病有關的臨床研究上,它們的器官甚至成為了潛在的人類器官移植來源。

豬,還以寵物的形式陪伴著人類。不過別指望他們不長大了,即使是所謂的小香豬,成年後也有八九十斤

我們至今還沒有徹底掌握家豬的過去,但這也許並不重要。這種曾經桀驁的猛獸,在方方面面都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而在我們輝煌的文明中,它,還將繼續與我們同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