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長期炎症性腸病?你還要注意監測結直腸癌

長期炎症性腸病患者, 需定期進行結腸鏡檢查, 預防結直腸癌。

作者|夏璐

來源|NEJM醫學前沿

(原標題:長期炎症性腸病?要注意監測結直腸癌)

炎症性腸病(IBD)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兩種亞型。 與普通人群相比, IBD患者有更高的結直腸癌(CRC)發生率。

IBD發生CRC的風險是正常人群的2~4倍, 約20%的IBD患者在發病10年內發生CRC, IBD發生癌變的平均病程為12年。 病程10年、20年、30年的UC患者發生癌變的比率分別為2%、8%、18%, CD患者資料與此相似。 而5-氨基水楊酸類藥物的化學預防作用、全結腸切除和廣泛開展的CRC內鏡篩查可降低IBD相關CRC的發病率。

IBD結直腸癌變的高危因素包括低齡發病、病程長、病變範圍廣、炎症的嚴重程度較重、 結直腸癌家族史、合併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等。

IBD相關性結直腸癌的臨床特點、癌變機制及內鏡表現與散發性CRC有明顯的不同。

■ 對IBD患者定期進行結腸鏡檢查, 及早發現異型增生或早期病變, 是IBD患者長期隨訪和監測的主要內容之一。

所有指南均建議在IBD發病或診斷的6/8~10年開始IBD相關CRC的篩查。 英國指南(NICE)根據風險等級進行, 建議低危險度人群間隔5年, 中度危險間隔3年, 高度危險度間隔1年進行結腸鏡檢査;美國指南(AEGE)建議低度危險人群間隔2年, 高度危險人群間隔1年行結腸鏡檢査。

■ 大多數IBD的結直腸癌變起源于異型增生, 因此推薦內鏡篩查異型增生進行監測。

高品質的內鏡檢查非常重要, 但迄今為止異型增生病灶的檢出仍是一大難題。

傳統內鏡技術很難發現較小的病灶, 確診往往通過隨機活檢(即結腸鏡檢查時每隔10 cm腸段行4點活檢, 進行異性增生的篩查, 單次檢查至少需33塊活檢)。 當前內鏡技術的發展如高清內鏡、染色內鏡等已經更有助於異型增生病灶的發現和確診,

可有效提高病灶的檢出率。

在不同指南中, 針對IBD患者CRC篩查的意見不盡一致。 2015年, 針對IBD結直腸腫瘤內鏡監測及處理的組織(SCENIC)優化了IBD腫瘤監測的策略, 並發佈了國際性共識意見。

SCENIC針對結腸鏡篩查的關鍵意見包括:

1.使用高清內鏡和染色內鏡篩查異型增生;

2.內鏡治療檢出的異型增生;

3.將內鏡下不可見或不明確, 但病理發現有異型增生的患者轉診給有經驗、可實施高清內鏡和染色內鏡檢查的內鏡專家。

染色內鏡在結腸黏膜噴灑特殊染料, 可使上皮的細微結構更清晰顯現, 並有助於發現表面的微小病灶, 目前針對IBD的染色內鏡主要應用靛胭脂或亞甲藍,

然而靛胭脂由於生產原因僅在美國可使用。 內鏡醫生臨床使用亞甲藍較多, 但此染色劑較為昂貴, 由此造成很多醫療機構因為醫療費用的問題而不能開展染色內鏡。

■ 當檢出異型增生病灶時, 操作醫生必須標注“內鏡下可切除”或“內鏡下不可切除”。

“內鏡下可切除”指的是:

1.內鏡下病灶可辨認出清晰的邊界;

2.切除後內鏡下肉眼可判斷完整切除;

3.切除後的標本通過組織病理學判斷是完整切除的;

4.在緊鄰病灶旁粘膜取活檢, 組織學為陰性。

如判斷病灶內鏡下可切除, 應選擇合適的內鏡切除技術進行治療, 可以選用EMR, 也可根據病灶特點和自身技術特色選擇ESD或結合其他內鏡治療技術。

但對內鏡下不可切除的異型增生病灶、高度異型增生或多灶性異型增生,

結腸切除術仍為首選。 2017最新版ECCO共識意見亦指出:部分非息肉樣異型增生可通過內鏡下處理。 如果可以內鏡下完整切除, 且沒有其它結腸腸段非息肉樣病變及不可見的異型增生的證據, 可繼續進行腸鏡監測。

除此之外, 非息肉樣異型增生, 無論任何級別程度, 都需行結腸切除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