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吳士存:從四大戰略定位透析海南未來發展前景

吳士存 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

適值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之際, 海南迎來了新的四大戰略定位: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 這為海南下一步發展確立了更高的戰略定位, 指明了全新的發展方向, 體現出黨中央對新時代海南在擴大開放方面闖出一條對全國有可複製可推廣經驗新路的殷切期望。 隨後公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就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為海南描繪了一幅未來發展的絢麗藍圖,

同時為實現這一雄偉目標制定了具體的時間表和線路圖。

一、從四大戰略定位看海南的擔當與使命

海南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是黨中央、國務院深謀遠慮, 著眼於國際國內發展大局作出的重大決策, 這一重大戰略舉措再次向國際社會昭示我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 同時彰顯了我國積極推進經濟全球化、堅定致力於和平發展的堅定意志和決心。

海南建設自貿區乃至最終建成自由貿易港, 是中國更深、更快融入國際貿易體系與全球價值鏈的必然選擇。 當前全球經濟增長依然乏力並充滿不確定性, “逆全球化”思潮泛起, 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 中國致力於推進經濟全球化,

引領其向更加包容和普惠的方向發展, 已成為滾滾濁浪中的一股清流。 在此背景下, 海南自貿區和自由貿易港的制度創新與實踐探索, 不僅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路線圖中極具里程碑意義的一座燈塔, 也向國際社會進一步展示了中國領導和決策層的全球視野和開放形象, 無疑將進一步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未來發展樂觀前景和引領全球化進程的信心。

改革開放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 在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海南省及海南經濟特區進入“而立之年”的重要歷史節點上, 黨中央賦予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使命可謂適逢其時, 對我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對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 使我國在和平的國際環境和開放的國際經濟格局中順利成長為全球大國和世界強國具有十分重大的長遠戰略意義。

黨中央、國務院支持海南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方面先行先試, 為海南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指導意見》明確海南未來發展的四大戰略定位, 其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的定位, 要求海南大力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 主動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 實行更加主動的開放戰略, 探索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這一定位對海南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的使命擔當是不言而喻的;而“國際旅遊消費中心”的定位,

恰恰與海南原有的國際旅遊島的發展戰略相吻合;“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定位與海南熱帶島嶼環境的獨特性以及海南多年來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所做的成功探索密不可分;“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海洋強國”和“軍民融合發展”等定位則意味著海南將在黨和國家整體內外戰略的實施中承載一系列重大而特殊的使命。 此外, 海南對外開放新舉措, 特別是自貿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聯動效應也令人期待。

二、承擔重大使命, 海南的優勢與不足何在?

30年的艱辛探索, 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 為海南進一步推進改革、擴大開放提供了重要啟示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和其他經濟特區一樣,

海南從建省辦經濟特區伊始就扮演著我國改革開放開路先鋒的角色。 30年來, 海南經濟實力大幅提升, 已從一個年生產總值不足60億元的邊陲海島發展成為年生產總值接近5000億元的中外聞名的旅遊勝地, 新型工業、熱帶特色農業、資訊等高新技術產業獨樹一幟, 通訊、航空航運、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全面改善。

同時, 我們也看到,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 對房地產業的過度依賴造成了經濟轉型緩慢, 新興產業競爭力不強, 傳統製造業和資源型產業基礎薄弱、高新技術人才匱乏等制約海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 上述經驗和教訓應成為我們在新一輪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鼓舞鬥志的啟示和避免錯誤的警鐘。

作為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海南有條件保障中央賦予海南的各項政策得到有效的實施。相對獨立的島嶼經濟體,有利於建設全方位、高水準的自由貿易港並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發揮更大自主權,逐步將自身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改革開放新高地”。

在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背景下,海南作為全國唯一熱帶島嶼所具有的生態優勢、旅遊資源優勢和地理區位優勢,再加上中央賦予海南的“四大戰略定位”優勢,海南的未來發展前景一定無與倫比。

海南地處南海之濱,扼守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之要衝,並與東南亞諸多新興國家地緣相近、人文相通。世界海洋文明演進和大國崛起的歷史經驗表明,海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對外交往和打造開放型經濟體的重要依託和載體。改革開放以來,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一直是我國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和推進對外開放的重要地區。在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海南完全有條件充分利用其特殊地位,發揮其獨特優勢,通過宣導和實施“泛南海經濟合作”,以海洋合作為切入口,並逐步推進、全面提升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全方位寬領域的合作水準,以此邁出“把海南打造成我國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開放門戶”的第一步。

海南是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也是唯一一個省級經濟特區。與國內其它自貿區和單一城市經濟體相比,海南作為單一省級行政區劃,整體上是在更大地理空間範圍內建設自貿試驗區,其建設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最終的成功將會在全國範圍內產生更大的帶動效應、示範效應和輻射效應,所謂的“可複製性”和“可推廣性”也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的。

三、如何建設中國特色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

海南全面深化對外開放、建設中國特色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簡單地說就是要讓一切有利於發展生產力的要素都能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基礎上、在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條件下自由流動起來,就是要讓國內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一切要素出得去,讓有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的貨物、資金、人員等外部要素進得來。通過上述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動,實現資源高效率、高效益的優化配置,滿足要素報酬遞增和利益最大化的需要。

縱觀國際上的各類自貿區,大致劃分為自由港型、工貿結合型、貿易型、出口加工型、保稅倉儲型等多種類型。

與其它類型的自貿區相比,自由貿易港被視為目前國際上開放水準最高的經濟特區,其在政策上自由度更高,在市場准入方面門檻更低,在投融資方面也更為便利。由此可見,作為最高水準的開放形態,自由貿易港的建設對所在地區的經濟運行的體制和制度設計、經濟社會發展水準、政府管理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近年來,我國已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1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相對而言,海南的發展基礎仍較為薄弱,起點不能說很高,所以困難和挑戰也是顯而易見的。對於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我們既要站在更高起點上謀劃和推進改革,也要認識到任務的長期性與艱巨性,通過潛心研究海南省情和國際通行的自貿區建設和發展規律,瞄準自由貿易港這一高水準開放新形態,尋找突破口和著力點,時不我待地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第一,以進一步解放思想為突破口,掃除一切不利於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的戰略定位,尤其是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的制度設計為海南衝破現有一切阻礙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固有觀念和體制機制束縛提供了契機。海南全省上下應統一思想、形成共識,應通過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水準對外開放、改革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所進行的大膽探索和試驗,做到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逐步形成制度成熟、規範有序、運行高效的自由貿易區(港)政策和制度體系。

第二,從理論和政策上厘清改革與開放的關係,只有改革與開放同步推進、相輔相成,海南才能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是決定未來中國命運的不二選擇,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順利崛起的不竭動力源泉。就二者關係而言,改革是為了更好更有序地開放,開放也無疑會促進改革進一步深化,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無論是改革開放初期以深圳為代表的經濟特區,還是後來設立的上海浦東、天津濱海等新區,雖然各自肩負的使命不同,但無一不是體現和展示了“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的基本理念和大膽實踐。海南作為相對落後和缺乏市場腹地的島嶼經濟體,擴大對外開放是海南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樣,海南要打造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也必然要改革和掃除一切阻礙開放的體制機制和制約。

第三,要把“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落實到每一個領導幹部和海南人的行動中去。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建設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非一朝一夕之功,這一前所未有的壯舉和崇高使命要求我們來不得半點“急功近利”心態和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是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幹,時刻保持爬坡過坎的壓力感、奮勇向前的使命感、幹事創業的責任感,和時不我待的精神狀態,致力於在改善營商環境、吸引高端緊缺人才、提升政府和社會公共服務的國際化水準等方面取得讓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質性成果。

第四,要以制度創新為抓手,把海南打造成我國開放層次最高、營商環境最優、聚才優勢最強的新特區、新標杆、新高地。建設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需要破除一切不利於深度開放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因為這涉及到各種既得利益的調整和新的用人制度的形成,所以對很多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場“革命”。同時,形成更加成熟、更加穩定和透明的的制度體系,我們還要逐步探索高度自由化和高度便利化的貿易與投資政策,以及與此相關的土地使用政策、用工政策、外籍人士的長期就業和居留政策、市場准入前的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政策,甚至符合未來海南自貿區(港)特點的公共服務政策等,這些政策設計伊始就應該牢記海南的制度創新應作為將來建設其他自由港或者高度開放的內地自貿區參考、借鑒和推廣的“海南經驗”這一重要使命。

第五,採取“拿來主義”和自我探索相結合的辦法,是現階段加速推進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可行路徑。結合海南自身特點,有針對性、有選擇地學習借鑒國內外自貿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成功經驗,不失為當下海南此類經驗不足、人才匱乏和急需“成果效應”示範的一個可行而便捷的路徑。自由貿易港形態各異、多種多樣,既有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功能複合型的“整體自由港”,也有迪拜、倫敦模式的“腹地自貿港”。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可在充分考慮自身特點的基礎上,借鑒中國香港、新加坡、迪拜等地的成功經驗和實踐,建設初期以提高行政審批效率、推動投融資和貿易自由化、營造良好的監管和賦稅環境、完善商事爭端解決機制、便利人員與服務自由流動等領域的改革與制度創新為著力點,逐步達到建設全方位、高水準開放的港城融合型自由貿易港的最終目標。

第六,抓住決定海南改革開放成敗的“牛鼻子”不放鬆。在關鍵因素、關鍵制度、關鍵障礙、關鍵領域上精准發力、持續發力。以“重要視窗、試驗平臺、開拓者和實幹家”要求為目標導向,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大無畏氣概,去攻克新時代萬里長征前進道路上的一個個“堡壘”、拿下一個個“山頭”。

總而言之,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能否最終取得成功,高水準、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一流的科技與管理人才、優質的營商環境和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就是決定成敗的關鍵,並且是關鍵因素中的關鍵。

我們的事業前無古人,我們的事業光榮而艱巨。我們惟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以舍我其誰的使命感和只爭朝夕的緊迫感,進一步發揚特區精神,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更好擔當起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使命。惟其如此,海南成為展示中國風範、中國氣派、中國形象的一張靚麗名片便指日可待。

作為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海南有條件保障中央賦予海南的各項政策得到有效的實施。相對獨立的島嶼經濟體,有利於建設全方位、高水準的自由貿易港並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發揮更大自主權,逐步將自身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改革開放新高地”。

在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背景下,海南作為全國唯一熱帶島嶼所具有的生態優勢、旅遊資源優勢和地理區位優勢,再加上中央賦予海南的“四大戰略定位”優勢,海南的未來發展前景一定無與倫比。

海南地處南海之濱,扼守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之要衝,並與東南亞諸多新興國家地緣相近、人文相通。世界海洋文明演進和大國崛起的歷史經驗表明,海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對外交往和打造開放型經濟體的重要依託和載體。改革開放以來,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一直是我國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和推進對外開放的重要地區。在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海南完全有條件充分利用其特殊地位,發揮其獨特優勢,通過宣導和實施“泛南海經濟合作”,以海洋合作為切入口,並逐步推進、全面提升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全方位寬領域的合作水準,以此邁出“把海南打造成我國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開放門戶”的第一步。

海南是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也是唯一一個省級經濟特區。與國內其它自貿區和單一城市經濟體相比,海南作為單一省級行政區劃,整體上是在更大地理空間範圍內建設自貿試驗區,其建設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最終的成功將會在全國範圍內產生更大的帶動效應、示範效應和輻射效應,所謂的“可複製性”和“可推廣性”也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的。

三、如何建設中國特色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

海南全面深化對外開放、建設中國特色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簡單地說就是要讓一切有利於發展生產力的要素都能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基礎上、在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條件下自由流動起來,就是要讓國內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一切要素出得去,讓有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的貨物、資金、人員等外部要素進得來。通過上述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動,實現資源高效率、高效益的優化配置,滿足要素報酬遞增和利益最大化的需要。

縱觀國際上的各類自貿區,大致劃分為自由港型、工貿結合型、貿易型、出口加工型、保稅倉儲型等多種類型。

與其它類型的自貿區相比,自由貿易港被視為目前國際上開放水準最高的經濟特區,其在政策上自由度更高,在市場准入方面門檻更低,在投融資方面也更為便利。由此可見,作為最高水準的開放形態,自由貿易港的建設對所在地區的經濟運行的體制和制度設計、經濟社會發展水準、政府管理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近年來,我國已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1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相對而言,海南的發展基礎仍較為薄弱,起點不能說很高,所以困難和挑戰也是顯而易見的。對於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我們既要站在更高起點上謀劃和推進改革,也要認識到任務的長期性與艱巨性,通過潛心研究海南省情和國際通行的自貿區建設和發展規律,瞄準自由貿易港這一高水準開放新形態,尋找突破口和著力點,時不我待地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第一,以進一步解放思想為突破口,掃除一切不利於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的戰略定位,尤其是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的制度設計為海南衝破現有一切阻礙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固有觀念和體制機制束縛提供了契機。海南全省上下應統一思想、形成共識,應通過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水準對外開放、改革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所進行的大膽探索和試驗,做到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逐步形成制度成熟、規範有序、運行高效的自由貿易區(港)政策和制度體系。

第二,從理論和政策上厘清改革與開放的關係,只有改革與開放同步推進、相輔相成,海南才能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是決定未來中國命運的不二選擇,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順利崛起的不竭動力源泉。就二者關係而言,改革是為了更好更有序地開放,開放也無疑會促進改革進一步深化,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無論是改革開放初期以深圳為代表的經濟特區,還是後來設立的上海浦東、天津濱海等新區,雖然各自肩負的使命不同,但無一不是體現和展示了“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的基本理念和大膽實踐。海南作為相對落後和缺乏市場腹地的島嶼經濟體,擴大對外開放是海南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樣,海南要打造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也必然要改革和掃除一切阻礙開放的體制機制和制約。

第三,要把“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落實到每一個領導幹部和海南人的行動中去。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建設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非一朝一夕之功,這一前所未有的壯舉和崇高使命要求我們來不得半點“急功近利”心態和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是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幹,時刻保持爬坡過坎的壓力感、奮勇向前的使命感、幹事創業的責任感,和時不我待的精神狀態,致力於在改善營商環境、吸引高端緊缺人才、提升政府和社會公共服務的國際化水準等方面取得讓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質性成果。

第四,要以制度創新為抓手,把海南打造成我國開放層次最高、營商環境最優、聚才優勢最強的新特區、新標杆、新高地。建設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需要破除一切不利於深度開放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因為這涉及到各種既得利益的調整和新的用人制度的形成,所以對很多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場“革命”。同時,形成更加成熟、更加穩定和透明的的制度體系,我們還要逐步探索高度自由化和高度便利化的貿易與投資政策,以及與此相關的土地使用政策、用工政策、外籍人士的長期就業和居留政策、市場准入前的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政策,甚至符合未來海南自貿區(港)特點的公共服務政策等,這些政策設計伊始就應該牢記海南的制度創新應作為將來建設其他自由港或者高度開放的內地自貿區參考、借鑒和推廣的“海南經驗”這一重要使命。

第五,採取“拿來主義”和自我探索相結合的辦法,是現階段加速推進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可行路徑。結合海南自身特點,有針對性、有選擇地學習借鑒國內外自貿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成功經驗,不失為當下海南此類經驗不足、人才匱乏和急需“成果效應”示範的一個可行而便捷的路徑。自由貿易港形態各異、多種多樣,既有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功能複合型的“整體自由港”,也有迪拜、倫敦模式的“腹地自貿港”。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可在充分考慮自身特點的基礎上,借鑒中國香港、新加坡、迪拜等地的成功經驗和實踐,建設初期以提高行政審批效率、推動投融資和貿易自由化、營造良好的監管和賦稅環境、完善商事爭端解決機制、便利人員與服務自由流動等領域的改革與制度創新為著力點,逐步達到建設全方位、高水準開放的港城融合型自由貿易港的最終目標。

第六,抓住決定海南改革開放成敗的“牛鼻子”不放鬆。在關鍵因素、關鍵制度、關鍵障礙、關鍵領域上精准發力、持續發力。以“重要視窗、試驗平臺、開拓者和實幹家”要求為目標導向,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大無畏氣概,去攻克新時代萬里長征前進道路上的一個個“堡壘”、拿下一個個“山頭”。

總而言之,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能否最終取得成功,高水準、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一流的科技與管理人才、優質的營商環境和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就是決定成敗的關鍵,並且是關鍵因素中的關鍵。

我們的事業前無古人,我們的事業光榮而艱巨。我們惟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以舍我其誰的使命感和只爭朝夕的緊迫感,進一步發揚特區精神,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更好擔當起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使命。惟其如此,海南成為展示中國風範、中國氣派、中國形象的一張靚麗名片便指日可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