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新加坡是這麼長大的

眾所周知, 新加坡很小, 但與曾經的它相比, 已經長大不少了。

新加坡是世界上填海造陸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 多達24%的國土通過填海而成。

1965年剛獨立時, 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只有578平方公里, 今日的濱海金融區、濱海灣、東海岸公園、樟宜機場、裕廊化工島、大士南工業區..... 統統不存在的!

▲粉色部分是已經完成的造島部分, 紅色的部分是未來造島計畫。 圖片來自NLB

而現在, 新加坡的國土面積是719.1平方公里, 未來還要增加到766平方公里。 這一兩百平方公里的土地, 都是一點一點填海造出來的。

只想喊一聲:“精衛, 收了你的神通吧!”

從很久以前, 一直填到現在

新加坡填海造陸的歷史, 可是非常悠久, 從開埠到現在就一直持續不斷。

1819年殖民時期, 史丹福萊佛士爵士開埠新加坡(是的, 明年是新加坡開埠200周年), 將新加坡定為英國的通商港口開始, 就計畫填海造港口。

▲萊佛士塑像

1822年, 他挖走了萊佛士地區一座小山, 用砂石建成新的港口。 之後, 整個十九世紀都在不斷填海造地......

就拿供奉海神媽祖的天福宮來說, 它建於1840年, 英殖民地政府1843年出版的新加坡市區地圖顯示, 天福宮就在海邊:

▲照片取自《南海明珠——天福宮》, 新加坡福建會館2010年出版

天福宮東南側的馬路現在叫Telok Ayer Road, 馬來文, 意思是“海灣路“, 當年這裡就是海灣。 也就是說, 今天的金融區當年全是浮雲, 更別說濱海灣花園、金沙酒店等。

在1846年英國殖民地政府測量官JT Thomas的山水畫中, 也可以很清楚看到在海邊的天福宮。

1865年, 殖民地政府開始大面積填海工程, 第一階段於1878年開始, 至1885年完成, 前後7年, 將華利山大部分鏟平, 泥土全用來填海, 附近的史各士山(現稱安祥山)、厄士金山也部分鏟平。

1904年至1915年, 當局又進行了第二次移山填海工程, 將剩餘的華利山及周圍的小山丘全部鏟平, 還有部分珀瑪山也被鏟平。

新加坡原來還是有很多小山的, 結果都被無情的填了海~(武吉知馬山聽了瑟瑟發抖......)

於是, 到了現在, 媽祖真的是想看一眼海都難啊!

新加坡在1965年建國之後,買來了更多沙子,大大提高了填海造地的進度。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建築,都是在填海的土地上建造的。看看你都去過哪裡~

比如,新加坡的地標建築——金沙酒店和金沙購物中心:

高樓大廈林立,銀行、跨國大公司林立的CBD:

超壯觀的濱海灣花園:

大家平時都愛逛的白沙浮商業城(Bugis Junction)中的“白沙浮”,就是福建人和潮州人對Bugis的叫法,傳說是因為這裡曾經在海邊退潮時,常有白沙灘出現。但現在海和沙灘早已不知所蹤,Bugis也被叫做武起士了~

不光是中心地帶和商業區,蟬聯最佳機場30年的樟宜機場,靠的是1981年新加坡填出近200萬平方米的土地,才能建造。

裕廊化工島上,大量工廠的所用地也都是一點點填出來了~

新加坡填海工程主要分為三種類型:灘塗圍填、海濱圍填和離島圍填。填海的理念經歷了由“簡單粗暴”到“環保節約”的轉變。

灘塗圍填:

在填海初期,由於技術有限,基本在原有灘塗沼澤地的自然基底上,進行圍海造地,代表區域如駁船碼頭、唐人街。

海濱圍填:

隨著技術的提升,新加坡開始在主島週邊進行海濱圍填,基於原有主島海岸線向外平推獲得建設用地,如東海岸、樟宜機場和大士等。

離島圍填:

平推式填海會對海洋生態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隨著全球對生態環境重視度的不斷提高,新加坡開始實行離島式圍填,如裕廊島和實馬高島。

▲圖片來自:《新加坡填海造地區域的空間演變與規模變化趨勢》

看上圖不難發現,新加坡填海的順序是中心地帶,然後東西海岸線,接著是周邊島嶼。而且,填海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南部,主要是因為北部的海峽較為狹窄,東西向又容易和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引起領土爭端。

2003年,馬來西亞就曾將新加坡控告到國際海洋法法庭,稱新加坡“填海造陸,侵犯別國土地”。不過最後兩國進行和解談判,共同監督填海工程。

▲黑線為新馬邊界線,最有爭議的部分就是新加坡填海擴大的德光島

從開始填海到現在,新加坡整整擴大了四分之一!

最近,大士港和德光島更是準備造出十幾平方公里的土地。根據新加坡政府的規劃,2030年,也許新加坡的國土面積會猛漲到766平方公里,將一下子擴大6.25%!

據說,丹戎巴葛碼頭附近將來也要繼續填海:

▲攝于丹戎巴葛中心

看來,在未來的幾年,新加坡的土地面積還會一直漲漲漲。然而,填海一平方公里,就需要7000萬噸的砂石。那麼問題來了,新加坡上哪搞這麼多填海的沙子呢?請聽下回分解......

新加坡眼,帶你看新加坡。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號kanxinjiapo

新加坡在1965年建國之後,買來了更多沙子,大大提高了填海造地的進度。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建築,都是在填海的土地上建造的。看看你都去過哪裡~

比如,新加坡的地標建築——金沙酒店和金沙購物中心:

高樓大廈林立,銀行、跨國大公司林立的CBD:

超壯觀的濱海灣花園:

大家平時都愛逛的白沙浮商業城(Bugis Junction)中的“白沙浮”,就是福建人和潮州人對Bugis的叫法,傳說是因為這裡曾經在海邊退潮時,常有白沙灘出現。但現在海和沙灘早已不知所蹤,Bugis也被叫做武起士了~

不光是中心地帶和商業區,蟬聯最佳機場30年的樟宜機場,靠的是1981年新加坡填出近200萬平方米的土地,才能建造。

裕廊化工島上,大量工廠的所用地也都是一點點填出來了~

新加坡填海工程主要分為三種類型:灘塗圍填、海濱圍填和離島圍填。填海的理念經歷了由“簡單粗暴”到“環保節約”的轉變。

灘塗圍填:

在填海初期,由於技術有限,基本在原有灘塗沼澤地的自然基底上,進行圍海造地,代表區域如駁船碼頭、唐人街。

海濱圍填:

隨著技術的提升,新加坡開始在主島週邊進行海濱圍填,基於原有主島海岸線向外平推獲得建設用地,如東海岸、樟宜機場和大士等。

離島圍填:

平推式填海會對海洋生態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隨著全球對生態環境重視度的不斷提高,新加坡開始實行離島式圍填,如裕廊島和實馬高島。

▲圖片來自:《新加坡填海造地區域的空間演變與規模變化趨勢》

看上圖不難發現,新加坡填海的順序是中心地帶,然後東西海岸線,接著是周邊島嶼。而且,填海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南部,主要是因為北部的海峽較為狹窄,東西向又容易和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引起領土爭端。

2003年,馬來西亞就曾將新加坡控告到國際海洋法法庭,稱新加坡“填海造陸,侵犯別國土地”。不過最後兩國進行和解談判,共同監督填海工程。

▲黑線為新馬邊界線,最有爭議的部分就是新加坡填海擴大的德光島

從開始填海到現在,新加坡整整擴大了四分之一!

最近,大士港和德光島更是準備造出十幾平方公里的土地。根據新加坡政府的規劃,2030年,也許新加坡的國土面積會猛漲到766平方公里,將一下子擴大6.25%!

據說,丹戎巴葛碼頭附近將來也要繼續填海:

▲攝于丹戎巴葛中心

看來,在未來的幾年,新加坡的土地面積還會一直漲漲漲。然而,填海一平方公里,就需要7000萬噸的砂石。那麼問題來了,新加坡上哪搞這麼多填海的沙子呢?請聽下回分解......

新加坡眼,帶你看新加坡。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號kanxinjiapo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