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村電商最忌揠苗助長

近日, 央視《焦點訪談》針對農村電商進行了連續的專題報導, 報導肯定了農村電商帶來的諸多正向改變, 也提出了諸如“農村電商味兒不‘農’”以及“工業品下行易、農產品上行難”等問題, 引發討論和思考。 (《21世紀經濟報導》4月12日)

與城市不同, 農村電商有存在起步晚、負擔重兩大特點:相比于城裡人, 農民真正走進電商只是近幾年的事兒;更與城市不同的是, 農村電商不僅要説明農民網路購物, 還承擔著讓農民借助電商富裕起來的扶貧功能。 因此, 對農村電商的發展, 既要歷史地看, 更要辯證地看——既不可能一炮而響、遍地開花,

更不能忽視現實的掣肘、基層政府的責任, 將“味兒不‘農’”作為農村電商跑偏的罪證。

短短幾年的時間, 農村電商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一方面, 在村淘等專案的支持下, 各村紛紛有了自己的網店, 對於説明農民網路購物起到極大作用。 小到奶粉、零食, 大到化肥、農具、家電, 農民也無差別地享受到了網路購物的便捷, 讓更多質優價廉的商品走入了農民的生活。 同過去只能在小賣部中購買山寨品、殘次品相比, 不能不說是一大進步, 更可以說是實現了電商平臺與農村消費者的雙贏。 此外, 電商網店還兼具服務站功能, 如幫助留守兒童與外出打工父母親情視頻、説明村民代交各種費用等, 為空心化的農村帶來了時代氣息。

另一方面, 隨著農村電商的出現, 很多地方的優質農產品得以走出農村, 帶動和促進了農民增收, 使得政府以較低成本實現了農村脫貧。 更重要的是, 農民在享受時代紅利的同時, 也不斷改變著傳統的思維方式, 客觀上也帶動了物流運輸等硬體設施的完善。

誠然, 相比於工業品下行, 農產品上行的難度要大得多, 這也是農村電商發展到2.0階段後必然面臨的難題。 一個很簡答的道理是, 在一個如此具有活力的商品社會中, 農村裡真正的“好東西”早被敏銳地市場注意到了, 絕不會等到今天。 因此, 農產品上行面臨的首要問題, 就是產品本身競爭力不夠強的問題, 這也絕不是農民學會開個網店就能輕易解決的。

同時, 酒香也怕巷子深, 即使產品有優勢, 也要利用綜合手段將其特點發揮出來, 方能引得客戶的青睞。 這也許是農村電商遇到的最大挑戰:首先, 只要產品上網, 就面臨著同樣殘酷的競爭, 消費者絕不會因為你是農村電商就另眼相看;其次, 相比於城市, 農村在企業運營、市場行銷方面存在天然弱勢——資本實力不足、行銷手段欠缺、專業人才匱乏, 使得產品供貨慢、品質不穩定等問題尤其突出, 距離規模化、標準化和品牌化更有相當距離, 於是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客戶體驗差。 這些繁多又複雜的問題, 僅依靠電商平臺的支持和零散農戶的學習, 想要短期解決顯然是困難的。

農村扶貧不是企業責任, 更涉及到硬體軟體的各個方面,

即使企業想大包大攬, 恐怕也有心無力。 可以說, 正是因為阿裡、京東等電商巨頭的介入, 廣大農民才從不會不懂到觸網用網, 才使得農村電商得以迅速破土而出, 也才有了暴露諸多不足的機會。 在這個意義上講, 首先應當肯定其積極意義, 其次才是在各方合力下解決難題。 同時, 談發展不能罔顧現實, 必須遵循經濟發展規律, 警惕揠苗助長的傾向, 切忌在條件尚不具備的情況下, 盲目定指標、下任務,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其結果只能是欲速則不達, 傷害農民利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