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每日優鮮便利購大裁員,誰會是下一個接盤俠?

電商+貨架的故事可能不如預期。

文|喬芊、楊林

36氪從多個信源處獲悉, 每日優鮮旗下無人貨架業務便利購正在經歷一輪大裁員,

主要針對去年推出的無人貨架業務便利購, 其中運營、銷售、市場是重災區。

一位接近便利購的人士稱, 今年2、3月份, 便利購開始將大量員工合同轉為“外包”形式, 許多員工因不滿而流失, “相當於變相裁員。 ”另據一位知情人士稱, “4月初, 便利購就一次撤下了9個城市的點位, 像廈門、福州這些城市。 ”

另據36氪瞭解, 每日優鮮合夥人兼CMO、著名行銷人許曉輝也於3月離職。 他曾在某社交平臺上委婉證實了這一消息。 此前他在每日優鮮主管市場和公關。

36氪就裁員事宜向每日優鮮公關求證, 對方表示, “裁員是造謠。 便利購的績效考核和人員優化制度本身就比主營業務嚴格。 ”根據官方提供的資料, 便利購覆蓋城市數在30個左右, 點位數為3萬個。

36氪在今年1月採訪每日優鮮時獲悉, 當時便利購的員工人數超過1000人, 且在快速擴張期。

便利購是每日優鮮孵化的辦公室無人貨架專案, 2017年年中成立, 年底分拆成獨立子公司, 單獨融資。 2017年12月, 每日優鮮曾公佈5億美金D輪融資, 但並未公佈投資方, 隨後證實其中2億美金實際上屬於便利購業務。 這也是無人貨架領域金額最高的一筆融資。

36氪曾在採訪時獲悉, 便利購被業界視為“好資產”, 在融資時備受追捧——A輪意向一周內敲定, B輪幾乎同時完成。 騰訊成為其A輪領投方, 此外兩輪一共引入的機構投資者還有9家。

便利購之所以被看好, 跟每日優鮮的主業生鮮電商業務有關。 後者的供應鏈、倉配物流體系可以複用, 很大程度上攤低了無人貨架的運營成本,

同時也可以利用廣布的貨架點位為商城導流, 反哺線上。

但是這套業務模型並不見得成立。

一方面, 每日優鮮主商城本身面臨履約成本過高的狀況。 每日優鮮在前置倉和最後一公里配送上採用了自建方式, 據官方此前給出的資料,

80%左右配送員是每日優鮮員工, 在雙十一、促銷等訂單高峰期有協力廠商運力介入, 前置倉的初期投入在6—10萬不等。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36氪, 每日優鮮每一單履約成本在40—50元之間。

據每日優鮮官方稱, 去年下半年, 其主商城在一線城市已實現盈利。 但一位知情人士告訴36氪, 每日優鮮商城的訂單過分集中在北京, 到了上海就業績平平, 且面臨盒馬鮮生的競爭激烈, 疊加上無人貨架雙線作戰, 可能更難盈利。 而據一位每日優鮮前員工稱, 便利購分拆之後, 在法務、財務、銷售等崗位和主商城完全是兩套人馬, 因此協同性並不好。

另一方面, 為了搶佔點位, 便利購的擴張速度也遠遠快於每日優鮮主商城, 也就是說有的城市只有貨架、沒有商城,

單靠便利購的銷售額很更難支撐前置倉等基礎實施的成本, 運營壓力太大。

此外, 無人貨架業務本身的一系列難題也在困擾便利購在內的所有玩家, 比如貨損率高、毛利低、前端點位擴張與後端供應鏈建設不匹配等。

速度被視為無人貨架早期的生命線, 去年下半年, 各家都在猛撲點位。 但今年1月開始, 風雲突變, 猩便利緊急戰略性收緊、領蛙被便利蜂收購、七隻考拉裁員九成的消息相繼出現。 日前, 36氪也報導了另一個頭部玩家果小美融資遇阻、乃至解散的消息, 隨後果小美發佈聲明表示將做出“戰略轉型”, 主攻雲端電商和現有貨架的精細化運營。

即使是頭部玩家, 也不得不做出收縮戰線的決策, 停止盲目擴張,提升運營效率。而這場遊戲要想持續下去,或許只能等待接盤俠的出現。

停止盲目擴張,提升運營效率。而這場遊戲要想持續下去,或許只能等待接盤俠的出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