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千金散盡還“富”來——記團風縣上巴河鎮回鄉創業夫妻邱鳳嬌、漆建平

通訊員 陳利 雷順珍

4月20日, 走進團風縣花園崗村富緣家庭農場, 寧靜中不時傳來一陣淡淡的青草味和幾聲鳥鳴。

迎面走來一對中年男女, 分別名叫邱鳳嬌、漆建平, 團風縣上巴河鎮回鄉創業人員, 是富緣家庭農場和團風縣澤平林業專業合作社的創建者。

“致富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 這個養雞場是自動化程度高、環保高的‘兩高’標準養雞場。 ”邱鳳嬌自豪地說。

回歸家鄉再出發

1968年生於團風縣溢流河高崗村的邱鳳嬌, 1990年嫁給團風縣上巴河鎮張家老村木工漆建平。 夫妻二人1995年北上打工, 組織了一個裝修隊。

2009年被甘肅蘭州大型房企看中到蘭州發展, 一干就是7年。 20年的建築裝修, 夫妻走上了致富路, 在外買了房和車。 還先後將200余名鄉親帶出從事建築裝修業。

事業有成, 邱鳳嬌、漆建平夫妻, 經常回鄉探望親人, 心裡有了觸動。 “想為鄉親們做點什麼”, 夫妻二人默默將想法放在心裡。

2012年, 夫妻二人經過近半年的外出考察, 發現蛋雞養殖是一個市場需求量大、利潤較高的致富好項目, 決定投資1200余萬元搞蛋雞養殖。 2013年初, 二人回到家鄉上巴河養蛋雞, 將雞場定在花園崗村的一座荒山上。

張家老村人得知漆建平夫妻二人在花園崗村創業, 要求他們在張家老村再建一個專案。 夫妻二人又在張家老村投資300萬元興建了一個苗木基地。

兩個項目同時進行, 讓二人分身乏術。 當時在外的建築工程需要人盯著, 妻子邱鳳嬌讓漆建平回工地上, 自己一人繼續經營苗木基地。

在邱鳳嬌的努力下, 2013年年底, 投資300余萬元的苗圃基地建成了, 對應的團風縣澤平林業專業合作社也完成審批。

雞場的事也有了轉機。 上巴河鎮政府在得知邱鳳嬌夫妻二人回鄉創業的想法後, 非常支持, 先後五次登門邀請夫妻二人繼續回鄉, 完成未完的事業。

2015年上半年, 邱鳳嬌二人在外工程項目建設基本完成, 苗圃基地也進入正軌。 夫妻二人決定把剩下的工程交給兒子經營, 回鄉全身心投入養殖蛋雞。

幹在實處立潮頭

“要幹就要幹好。 ”這是夫妻二人的幹事準則。

“不能因為眼前的利益而毀掉我們子孫後代的家園,

要實實在在造福鄉親。 ”丈夫漆建平說。

夫妻二人的富緣家庭農場, 雞舍裡處處都可以看到現代化生產的“痕跡”。 在蛋雞養殖車間, 各個雞舍裡都配備了蛋雞自動飲水機, 雞舍都是嚴格按標準修建, 通風口、排水渠、雞糞輸送帶、保溫降溫設施一應俱全。

邱鳳嬌說:“一間雞舍7000籠, 每籠6只雞, 三間雞舍共12.6萬隻蛋雞。 如果是像以前人工喂一遍水就要花好幾個小時, 每個雞舍需要近20個工人;熱了還要開風扇降溫, 冷了還得開加溫器增溫。 現在好了,我12萬多隻雞隻需要3個工人就可以了。 ”

提攜鄉親奔富路

“‘富緣家庭農場’中的‘富緣’, 是付出努力帶領花園崗村走向富裕的‘付園’的諧音。 ”丈夫漆建平說。

從村裡走出去,

一步步在親朋好友、左鄰右裡的幫襯下才有今天, 夫妻二人對此心存感激。

夫妻二人經常給貧困鄉親提供幫助, 鄉親們家裡有點事, 找二人借錢, 從不需要借款人打借條。

一時金錢上的幫助不能持續。 夫妻二人懂得這個道理。 回鄉創業搞種植、搞養殖, 希望能帶領鄉親們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脫貧致富路。

2013年, 投資300萬元在張家老村成立澤平林業專業合作社進行苗圃種植, 給村民一個幫扶機會。 裡面種植了精品桂花樹、紅葉石楠、紫薇、茶花等名貴樹木。 苗木剛剛長成時跌價嚴重, 完全不掙錢, 夫妻二人也沒有就此甩手不幹, 還是每年雇傭兩個貧困戶照看, 每年發放近7萬元的工錢。

2015年回鄉後, 投資1470萬元成立富緣家庭農場搞蛋雞養殖。

從開始建設廠房到運行, 建設中全部使用周邊村民及貧困戶, 讓附近村民及貧困戶增收100余萬元。

投產後優先安排11戶貧困戶務工, 人均月增收2500元。 積極參與市場主體幫扶, 落實精准扶貧國策, 通過土地流轉、安排就業、技術扶持等, 帶動附近三個村20余戶貧困戶脫貧增收。

“漆總和邱總每月1日準時發放上個月工資, 從不拖欠, 去年一年收入近3萬元。 ”在農場上班的貧困戶余小紅說。

邱鳳嬌2017年當選團風縣第五屆政協委員, 2017年和2018年先後被縣裡和省裡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千金散盡還“富”來。 “雖然沒有盈利多少, 但為改變家鄉面貌, 這些付出是值得的。 ”夫妻二人表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