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蘇州 古城保護如何升級

1982年, 蘇州成為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如今, 這裡成為長三角地區最繁榮、最活躍的經濟文化集聚地之一。 如何讓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和諧共生?如何使政府各職能部門的管理與古城保護的相關法規體系相輔相成?

今年3月1日, 《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蘇州市古城牆保護條例》《蘇州市江南水鄉古鎮保護辦法》正式施行, 與此前已經出臺的《蘇州市古村落保護條例》等一系列法規條例一起, 形成了古城、古城牆、古鎮、古村全涵蓋的立體保護網。

法規成體系了

蘇州的古城保護雖然已走過30多年,

但如今也面臨著新的挑戰, 傳統與現代、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日益凸顯……構建古城立體保護法規體系就顯得極為迫切。

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研究院院長夏健認為, 姑蘇區擁有眾多的文物保護單位和控保建築, 保護工作面廣量大, 近年來, 蘇州相繼制定出臺了城鄉規劃、古建築保護等20多種地方法規和管理辦法。 但這些法規沒有統在一起, 在執行過程中, 各部門往往各自為政, 所以急需統領性的法規來推動保護工作。

2012年8月, 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成立後, 社會各界關於加強名城保護立法的呼聲一直很高。 “精心打造一個‘升級版’的、具有蘇州特色和較強操作性的立體保護法規體系,

是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走上法治化軌道的必然要求。 ”夏健說。

2014年, 夏健接受相關部門的委託, 就古城保護立法進行了前期調研。

2016年, 蘇州古城保護正式納入立法計畫。 “以前我們說起古城保護, 到底要保護哪些東西, 很少有人能說得很全面。 這次我們首次以法規的形式對名城保護具體物件進行了明確。 ”夏健說。

蘇州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委副主任陳雪珍也坦言, 對於這部綜合性、基礎性的法規, 蘇州的重視程度之高可以說是歷年罕見。 “僅我們法工委, 就先後組織召開了15次立法座談會、論證會, 一共徵集到了1053條意見和建議, 前後反復修改了8稿。 ”陳雪珍說。 《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是在前期一系列單項法規的基礎上制定的一部綜合性、統領性的法規。

保護工作順暢了

4月10日, 在平江歷史街區中張家巷6號新建裡, 緊閉著的房門上貼著“平江街道徵收服務中心”的白色封條, 樓道兩旁的雜物已經清理得一乾二淨, 少數未搬走的市民在準備晚飯, 如果不是門頭牆上寫有“吳宅”的藍色標誌牌十分醒目, 外人很難發現這座2000多平方米的宅子, 是一處蘇州市控保建築。

蘇州姑蘇古建保護發展有限公司是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集團有限公司的子公司, 新建裡的居民搬走後, 這座老宅將由這家公司接管。 公司資產收儲部副總經理吳嘉立介紹, 新建裡過去住著60多戶人家, 人多擁擠, 居住環境髒亂差, 這座控保建築的保護一直沒有落到實處。

新建裡的產權屬於姑蘇區住建委, 居民是承租人。 如何對這種類型的建築進行保護?首先就是要將居民騰遷出去, 吳嘉立是奔走在一線的古城保護者, 他感觸最深的是, 在過去, 古城保護工作難度最大的是騰遷這個環節, 一些人因為住習慣了, 不願意搬離, 一些人則漫天要價, 動員搬遷的工作真是太難了。

但近兩年來, 吳嘉立明顯感覺到, 這裡的居民要比以前配合得多了。 吳嘉立介紹, 過去傳統民居並沒有納入到保護範圍以內, 但保護條例正式實施後, 首次把傳統民居納入了保護物件, 其實際使用人也負有保護責任。 “一系列條例法規實施後, 宣傳力度也加大了, 老百姓的保護意識更強了, 對保護部門的工作更加支持了。

”吳嘉立說。

今年87歲的周萬發與老伴居住在新建裡已有20多年了, 住房面積只有20多平方米, 連衛生間都沒有。 隨著新建裡保護修繕工作的啟動, 他們搬出來以後, 政府部門給他們補償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 保護條例明確規定對協議搬遷者給予補助, 老百姓得到了實惠, 當然願意配合政府工作。 住戶搬走後, 蘇州姑蘇古建保護發展有限公司將按規定對新建裡進行一次徹底的保護性修繕, 今後還將引進一些符合古城定位的業態, 對這座老宅進行活態保護。

露天燒烤屢禁不止, 也是影響姑蘇區古城保護的一大阻礙, 姑蘇區城市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高衛東就深有體會。 《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明確規定:在歷史城區露天燒烤食品的, 由姑蘇區有關行政執法部門責令改正,沒收燒烤工具和違法所得,並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以5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罰款不是目的,但是處罰力度大了,商家違法成本高了,我們的工作也好開展多了。”高衛東說。

民眾參與度高了

“把古城保護好、建設好、傳承好,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這些條例真正貫徹落實,離不開廣大關心古城、愛護古城的幹部群眾的熱忱和真心。”姑蘇區委書記、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党工委書記王慶華說。

在閶門社區,“古井、古宅、古橋、河道、園林景點、古城牆”6支志願者隊伍深入各個街巷,幫助居民瞭解古城文化,增強保護意識。“保護條例出臺後,保護古城變得有法可依,也讓我們在宣傳和號召時更有底氣。”閶門社區黨委書記洪慧芳說。

在葑門片區(雙塔街道),一支擁有50名成員的“社區寶藏守護者聯盟”居民志願者團隊也正式成立,這是姑蘇區成立的首個社區綜合性古城保護志願者團隊。社區攝影愛好者陳福元是聯盟一員,他自掏腰包花了1萬多元買了個無人機航拍器,從空中拍下古城的美景,製作成有聲影集發佈在網上,引發了不小關注。

此外,“古城保護需要我”姑蘇“名城之窗”志願崗服務品牌行動也已啟動。市民和遊客在每個志願崗上可領取古城保護冊子,還可以獲得問詢、交通導乘、旅遊諮詢等服務。

滄浪亭社區老黨員吳載華是一名熱心古城保護的志願者,2016年,他和青年社工陳仁傑一道,利用泡沫塑料、硬紙板等生活中常見的廢棄物製成了“燕詒堂吳宅”微縮模型。“古宅保護不要停留在口頭和宣傳上,社區黨員和居民可以為保護身邊的古宅做些實事。”吳載華說。

隨著《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法規的實施,以及保護部門各項工作的推進,居民受益匪淺。今年70歲的曾北海自幼隨父來到蘇州,一直住在中張家巷裡,在過去,這裡的居住環境不好,街道旁的電線、網線亂如“蜘蛛網”。

但隨著保護工作的推進,中張家巷正在實施大規模改造,不久後,中張家巷又會重現“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江南水鄉風貌。“周邊環境好起來了,作為居住在古城中的一分子,我也會積極身體力行,並且發動身邊家人、朋友一起來學法、用法、護法,做一名合格的姑蘇人。”曾北海說。

(見習編輯:白楚雲)

由姑蘇區有關行政執法部門責令改正,沒收燒烤工具和違法所得,並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以5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罰款不是目的,但是處罰力度大了,商家違法成本高了,我們的工作也好開展多了。”高衛東說。

民眾參與度高了

“把古城保護好、建設好、傳承好,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這些條例真正貫徹落實,離不開廣大關心古城、愛護古城的幹部群眾的熱忱和真心。”姑蘇區委書記、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党工委書記王慶華說。

在閶門社區,“古井、古宅、古橋、河道、園林景點、古城牆”6支志願者隊伍深入各個街巷,幫助居民瞭解古城文化,增強保護意識。“保護條例出臺後,保護古城變得有法可依,也讓我們在宣傳和號召時更有底氣。”閶門社區黨委書記洪慧芳說。

在葑門片區(雙塔街道),一支擁有50名成員的“社區寶藏守護者聯盟”居民志願者團隊也正式成立,這是姑蘇區成立的首個社區綜合性古城保護志願者團隊。社區攝影愛好者陳福元是聯盟一員,他自掏腰包花了1萬多元買了個無人機航拍器,從空中拍下古城的美景,製作成有聲影集發佈在網上,引發了不小關注。

此外,“古城保護需要我”姑蘇“名城之窗”志願崗服務品牌行動也已啟動。市民和遊客在每個志願崗上可領取古城保護冊子,還可以獲得問詢、交通導乘、旅遊諮詢等服務。

滄浪亭社區老黨員吳載華是一名熱心古城保護的志願者,2016年,他和青年社工陳仁傑一道,利用泡沫塑料、硬紙板等生活中常見的廢棄物製成了“燕詒堂吳宅”微縮模型。“古宅保護不要停留在口頭和宣傳上,社區黨員和居民可以為保護身邊的古宅做些實事。”吳載華說。

隨著《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法規的實施,以及保護部門各項工作的推進,居民受益匪淺。今年70歲的曾北海自幼隨父來到蘇州,一直住在中張家巷裡,在過去,這裡的居住環境不好,街道旁的電線、網線亂如“蜘蛛網”。

但隨著保護工作的推進,中張家巷正在實施大規模改造,不久後,中張家巷又會重現“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江南水鄉風貌。“周邊環境好起來了,作為居住在古城中的一分子,我也會積極身體力行,並且發動身邊家人、朋友一起來學法、用法、護法,做一名合格的姑蘇人。”曾北海說。

(見習編輯:白楚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