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京津冀協同發展具有重大經濟和民生意義

2015年4月, 中央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並公佈實施, 到現在整整三年過去了。 三年中不斷有京津冀一體化穩步推進的最新消息, 同時也還有異樣的聲音發出, 特別是“京津冀一體化是由政治驅動, 實施一體化會造成資源浪費”的提法似乎很尖銳。 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對這一發展戰略重要意義的認識, 從而保證完成《綱要》規劃的各項工作。

其實, 京津冀協同發展突出體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原則, 以及發展為了人民的思想理念, 其本質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民生意義, 如果說是這樣的政治驅動,

那應該沒什麼可指摘的。

京津冀協同發展符合經濟發展規律。 進入新世紀以來, 全球經濟向一體化協同發展推進, 這是大的背景。 以具有競爭力的大都市為核心的經濟圈和城市群作為區域間經濟發展主要載體, 並通過實現經濟規模優勢達到可持續發展, 這是世界各國發展的成功實踐。 我國改革開放以後, 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經濟優勢的建立, 走得也是這樣的路徑。 京津冀一體化強調變區域競爭為區域協同發展, 是具有針對性和前瞻性的戰略。 北京、天津是兩座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城市, 經濟政治文化底蘊厚重;河北省幅員較廣雄居北方腹地, 環京津、環渤海, 空間區位優勢盡顯。 京津冀協同發展,

充分利用三地優勢並使之更好發揮, 同時解決北京、天津可持續發展所遇到的人口紅利瓶頸、空間空氣制約等問題, 以及改變河北省因一直以來在區域競爭中處於劣勢而經濟相對落後的局面。 因此京津冀協同發展, 是基於繼長三角、珠三角後建立我國經濟增長第三極深刻思考的戰略佈局。

京津冀協同發展符合新時代現代經濟發展要求。 此前的環渤海經濟圈發展戰略之所以沒能很好得到落實, 就是因為沒有真正解決區域競爭的問題。 天津獨自承擔區域發展龍頭, 但由於經濟體量有限, 創新能力較弱, 又面對北京在資金、人才、技術方面強大的“窪地效應”“虹吸效應”, 獨木難支。 而京津冀協同發展, 能夠使北京和天津雙城聯動,

共同成為區域龍頭, 確保實施第三極戰略獲取了強力支撐。 河北省長期以來定位為北京的“護城河”, 起得是拱衛京師的作用, 為此大量資源服務於北京, 其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足, 儘管地理位置優越, 但由於經濟功能較為單一, 造成增長速度品質都相對緩慢,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錯過了不少發展機遇, 作為我國重要的沿海省份競爭優勢衰微。 這裡可以看到是競爭造成差異, 而只有協同才能形成共贏。

北京、天津的“大城市病”, 已經嚴重影響其應有的經濟效率, 特別是流動人口快速增長, 城市各項功能超出了運行極限。 在已經推進實施的京津冀一體化實踐中, 通過產業轉移配置引導人口分流已經收到了初步成效。

京津冀協同發展, 能夠從根本上有效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緩解環境保護綠色發展的壓力, 進而通過區域產業集聚、經濟協作、要素流動、成果共用等, 實現資源的有機銜接和良性互動,以及區域一體化、城鄉一體化、經濟一體化、交通一體化的區域共贏局面, 共贏的背後才真正是京津冀人民的福祉。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