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為什麼不想在國內讀大學,一篇文章寫出了90%留學黨的心裡話!

為什麼在現今這個時代, 中國越來越強大, 市場也越來越大, 但是依然有數不清的中國學生慢慢地轉變為了留學生這樣一個群體?為什麼不選擇在中國上大學, 我想, 這個問題是每個人都想知道的吧。

當大學成為消滅童年、浪費青春、消磨鬥志、回報渺茫的人生圈套, 知識就無力改變個人命運;當大學成為官場、商場、歡場與名利場, 大學的謊言就毀了中國精英的生長土壤——可敬的大學, 就成了可怕的大學。

招生產業化、擴張盲目化、文憑貶值化、監督無力化、授課形式化、學術邊緣化、文化表面化、教旨雷同化、大綱統一化、設科短視化、學社商業化……

中國大學——這個人生必經的圈套越是“毀人不倦”, 越顯成就珍貴;這個圈套越是明顯, 擁戴者越多;這個圈套越是被你認清危害, 你越是不得不進入……

01大學為什麼不能改變命運?

“都說知識改變命運, 我學了這麼多知識, 也不見命運有何改變?”2009年, 上海海事大學法學系研究生楊元元自殺前如是說。 “耶魯改變了我一生。 ”2010年, 耶魯畢業的中國人張磊公開告白如是說。 他要給耶魯捐款888.8888萬美元, 據說是給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捐款最多的人。

兩者皆拿一生的命運說事。 楊元元的話讓公眾質問教育,

張磊被公眾質問為什麼不給中國的母校捐款——好在, 仍有天涯網友為他解圍:“捐到耶魯不一定能體現價值, 但是捐到國內一定體現不出價值。 ”

江蘇省10年換了5個高考方案, 50萬考生的命運也跟隨著朝令夕改;《2010年就業藍皮書》顯示, 數年前的熱門專業轉眼便成了“失業熱門”, 法學、電腦、英語、國際貿易、工商管理等專業是2007年至2009年連續三屆失業人數最多的專業。

也許, 全因中國“獨立思考的知識份子階層”嚴重缺貨。 北大和清華都未進亞洲大學排行榜前十同時。 曾任耶魯大學校長的施密德特曾在耶魯大學學報上公開批判中國大學:“他們以為社會對出類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課程多、老師多、學生多、校舍多。

”而在他看來, 大學本應該是“孕育自由思想並能最終自由表達思想的、最糟糕同時又是最理想的場所”。

《中國青年報》一項上萬人參與的調查顯示, 34%的人後悔讀大學, 51%的人認為, 在大學裡沒學到有用的東西。

02 我們都是大學的災民

中國的中學生總是睡不著——一份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的比較研究報告告訴我們,

中國高中生的壓力居四國之首, 超過七成的中國學生情緒低落、煩躁, 近半中國高中生“睡不著”。

中國的大學生還沒有睡醒——大學生模仿小瀋陽創作的大學版《不差錢》寫道:“眼睛一閉一睜, 一堂課過去了;眼睛一閉不睜, 一上午就過去了。 人生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麼嗎?是下課了, 但人沒醒。 人生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麼嗎?推薦一個平臺, 往事鉤沉話歷史。 是人醒了, 但沒下課。 最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麼嗎?是上課了, 但睡不著。 ”

這就是人生。 對那些三四年後即淪為卡奴、房奴、婚奴、孩奴的中國年輕人來說, 大學不過是延時進入殘酷社會的避難所, 也是人生苦旅中最後的一個樂園。

可惜好日子在大學畢業時就到了頭。有分析指,2010年,至少有100萬應屆畢業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境況。這個結局,讓中國的父母被看作教育產業鏈上最盲目的投資者,中國的大學生被視為教育產業鏈上最大路貨的低端產品。

03大學的培養方向錯了嗎

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曾說過,大學物理的圍牆可以拆掉,“精神圍牆”絕對不能拆。因為沒有了“精神圍牆”,大學就無法滿足人們對她高尚性和純潔性的期盼,就喪失了大學存在的價值。

問題是,中國大學的“精神圍牆”也正在倒塌。大學在電視宣傳片中吹噓的是它的建築物,而不是它的人文精神;學生選擇大學,選擇的標準不是一個大學的教統,而是就業率的高低。

中國人有兩個出身,一是家庭,一是大學。中國人對大學的執念,源於個人對身份的焦慮。當整個社會都認為讀大學是成才標準,大學卻不能提供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大學的失敗。

當孩子要提早告別童年的快樂、父母要犧牲全部積蓄、兄弟要放棄接受教育機會,才能讓大學生讀上一個找不著未來的大學,則是社會的變態——我們對大學失望,是因為期望過高;我們對它期望過高,只是因為成本昂貴。

大學要培養的應該是“健全”的精英,他需要有自由獨立的思想、天馬行空的創意、逆流而上的意志、推動社會進步的精神,有著蓬勃的生命力。

大學應讓一個人成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從而改變個人命運;大學應促進社會階層之間進行垂直流動、緩解社會的階層板結,從而改變國家命運——這正是中國的大學的最大失職之處:大學本應成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有力臂膀,但從什麼時候起,虛胖多病的大學隱隱成為了社會的負擔?

版權聲明:部分圖片來自網路,文字整理自新週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問題請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聯繫方式:qt_bjsch@xdf.cn。

可惜好日子在大學畢業時就到了頭。有分析指,2010年,至少有100萬應屆畢業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境況。這個結局,讓中國的父母被看作教育產業鏈上最盲目的投資者,中國的大學生被視為教育產業鏈上最大路貨的低端產品。

03大學的培養方向錯了嗎

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曾說過,大學物理的圍牆可以拆掉,“精神圍牆”絕對不能拆。因為沒有了“精神圍牆”,大學就無法滿足人們對她高尚性和純潔性的期盼,就喪失了大學存在的價值。

問題是,中國大學的“精神圍牆”也正在倒塌。大學在電視宣傳片中吹噓的是它的建築物,而不是它的人文精神;學生選擇大學,選擇的標準不是一個大學的教統,而是就業率的高低。

中國人有兩個出身,一是家庭,一是大學。中國人對大學的執念,源於個人對身份的焦慮。當整個社會都認為讀大學是成才標準,大學卻不能提供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大學的失敗。

當孩子要提早告別童年的快樂、父母要犧牲全部積蓄、兄弟要放棄接受教育機會,才能讓大學生讀上一個找不著未來的大學,則是社會的變態——我們對大學失望,是因為期望過高;我們對它期望過高,只是因為成本昂貴。

大學要培養的應該是“健全”的精英,他需要有自由獨立的思想、天馬行空的創意、逆流而上的意志、推動社會進步的精神,有著蓬勃的生命力。

大學應讓一個人成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從而改變個人命運;大學應促進社會階層之間進行垂直流動、緩解社會的階層板結,從而改變國家命運——這正是中國的大學的最大失職之處:大學本應成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有力臂膀,但從什麼時候起,虛胖多病的大學隱隱成為了社會的負擔?

版權聲明:部分圖片來自網路,文字整理自新週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問題請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聯繫方式:qt_bjsch@xdf.cn。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