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食行生鮮CEO張洪良:生鮮品類未來最大的機會在供應鏈優化

食行生鮮創始人兼CEO張洪良

誰能把供應鏈做好, 誰就在構建最大的競爭壁壘。

高端對話:風口再起:OMO線上線下融合的最大紅利在哪裡?

湯志敏, 天圖投資合夥人;

張洪良, 食行生鮮創始人兼CEO;

左:天圖投資合夥人湯志敏

右:食行生鮮創始人兼CEO張洪良

湯志敏:大家好!受《零售老闆內參》和36氪會務組的委託, 關於OMO線上線下融合的最大紅利在哪裡, 有幸成為對話主持。

張洪良:首先非常感謝36氪及《零售老闆內參》,

借此機會跟大家學習交流, 用一句話介紹我們公司就是“食行生鮮是買菜寶, 比超市省錢又省時”。

湯志敏:食行生鮮是社區櫃體零售, 從去年開始, 大家把電商叫做傳統電商, 線上線下結合的叫新零售。 所謂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西。 請結合自己線上線下融合過程中的經驗, 跟大家做一點分享, 特別是哪些在變, 哪些不變。

張洪良:前段時間, 我看了篇文章, 文中貝索斯講到“零售業就是要把所有資源AllIN在不變的事物上”, 我認為生鮮零售有兩點是不變的:

一是客戶體驗。 食行生鮮是賣菜的, 我們一直關注客戶買菜體驗的多個維度, 如更多的品種選擇、菜品新鮮度、更低的價格、配送的準時性等。

二是收入成本結構的模型。

都說生鮮零售難, 難在哪?難就難在通過連接線下資源連結在全國快速落地。 我們要敬畏零售, 用戶體驗是靠無數的細節堆起來的。 你的收入成本結構模型、效率的提升是無數的細節堆起來的。 食行生鮮賣了6年菜, 在此過程中, 我們琢磨的是用戶體驗如何, 品質好不好, 能否滿足用戶的準時性要求, 履約成本未來的走向如何。

好的客戶體驗與好的收入成本結構模型是生鮮零售業不變的東西, 但同時, 我們一定要發現, 用戶體驗和成本之間的關係是相悖的, 在這兩者之間, 一定要找好平衡點。

湯志敏:天圖投資馮總對零售做了分析, 他認為零售的發展就是品類的分化, 新零售也是品類分化。 食行生鮮是社區櫃體自提生鮮電商,

離社區人群比較近, 我認為這可以作為新零售的一種表現形式。 變, 主要體現在資料的挖掘、資料的決策和資料的行銷, 還有其他供應鏈。 說供應鏈一定程度上不變, 但我認為它在不斷完善中, 食行生鮮在這幾塊有什麼實踐體會?

張洪良:個人的體會有幾點:

一是供應鏈。 供應鏈環節目前是賣菜這個行業最大的痛點, 誰能把供應鏈做好, 誰就在構建最大的競爭壁壘。 從上游看, 中國農業產業非常碎片, 農業設施化、種植標準化、基地規模化、產品品牌化, 上述“四化”均未達成。 在這樣的情況下, 想在終端體系打造好的使用者體驗是非常艱難的, 所以, 在過去六年中, 我們最大的投入就是在上游供應鏈組織能力上,

在每個菜品、供應鏈溫度控制等各個細節上去做優化。 我認為, 未來最大的機會是在供應鏈優化上。

再說回零售。 當下, 我們正不斷面臨新的競爭局面, 變化依然非常大。 零售講的是細節, 所有做行銷的都會說4P和4C。 以4C中的便利性為例, 現在經營者對便利性的理解, 普遍意義上都是“你的產品和服務是否貼近消費者”, 但對這個便利性的理解, 是你站在公司的利益出發點去理解, 還是站在顧客的利益上去理解?

我不瞭解其他品類, 就賣菜來講, 一旦菜品進入前置倉, 你就必須更快的送出去, 否則就會有損耗, 但這個“快”, 是消費者需要的快, 還是公司為了防止爛損而要求的快?

針對“便利性”, 我們必須真正的站在消費者的視角下去理解他們對便利性的需求, 是要快?還是要準時?水果是即時性消費需求,它需要快,但針對買菜,大部分消費者是家庭性、計劃性的消費需求,它的快不是越快越好,它的快有度,在時間的維度裡,準時性更重要。

貝索斯說零售業不變的第二點是“快”,他說的這個“快”是針對美國場景環境下理解的,中國的快遞業發展顯然優於美國,我認為結合中國的買菜場景、品類,很多人對“快”的認知是有偏差的,兩小時達、半小時達真是使用者需要的嗎?

深挖背後,我發現在當下競爭格局下,我們要回到中國的用戶場景下。所有的決策有一個邏輯點,那就是,基於用戶的利益出發。你本身的損耗得不到控制,所以拼命加快速度送給使用者,這真是對的嗎?這是每個做生鮮零售的人需要深思的。

張洪良:前面聽了很多大咖分享零售,有很多觀點我非常贊同。現今提到生鮮零售就會講巨頭大佬,大家常說巨頭入場了。但作為生鮮零售的從業者,我認為,大家不必過於擔心這個問題,在生鮮新零售的戰爭中,大佬沒有絕對勝算機會。

談到零售,提及生鮮,特別講細節、當地語系化。針對當地語系化,巨頭大佬擁有的資源是沒有絕對優勢的。我們看餐飲行業,有哪個餐飲龍頭是在某個巨頭的帶動下成為行業老大的?毫無疑問,巨頭的資源是流量,是資金。

在流量層面,傳統的做法是流量支持中低頻,大家的路徑便通了,但只要貼近社區,生鮮、生活便利的場景,特別是針對剛需高頻的買菜場景,流量是沒有價值的,因為它自帶流量。

在資本層面,只要你當地語系化運營,在不面向全國資源連結的情況下,2億和20億有區別嗎?互聯網賣菜,錢燒是燒不出未來的,如果能,乾脆把全國賣場、菜場連接起來,我拼命貼補,然後起勢,可能嗎?

貼補起勢是建立在標準化已經相對完善的領域,如出行領域的共用單車,標準一致的情況下保證了體驗一致。但針對賣菜,上述我說的農業“四化”尚未完成,如何能保證體驗一致?一切的核心都是用戶體驗,不是說今天、明天我免費送你菜,你就會來。如果菜品不好,我送給你,你也未必要。

基於這些分析,大家不必過於焦慮。很多人焦慮,說中小型企業在這個賽道裡還有機會嗎?我認為,打磨好你的模型,一定會有很多機會。

逸馬連鎖;JXJ0688

是要快?還是要準時?水果是即時性消費需求,它需要快,但針對買菜,大部分消費者是家庭性、計劃性的消費需求,它的快不是越快越好,它的快有度,在時間的維度裡,準時性更重要。

貝索斯說零售業不變的第二點是“快”,他說的這個“快”是針對美國場景環境下理解的,中國的快遞業發展顯然優於美國,我認為結合中國的買菜場景、品類,很多人對“快”的認知是有偏差的,兩小時達、半小時達真是使用者需要的嗎?

深挖背後,我發現在當下競爭格局下,我們要回到中國的用戶場景下。所有的決策有一個邏輯點,那就是,基於用戶的利益出發。你本身的損耗得不到控制,所以拼命加快速度送給使用者,這真是對的嗎?這是每個做生鮮零售的人需要深思的。

張洪良:前面聽了很多大咖分享零售,有很多觀點我非常贊同。現今提到生鮮零售就會講巨頭大佬,大家常說巨頭入場了。但作為生鮮零售的從業者,我認為,大家不必過於擔心這個問題,在生鮮新零售的戰爭中,大佬沒有絕對勝算機會。

談到零售,提及生鮮,特別講細節、當地語系化。針對當地語系化,巨頭大佬擁有的資源是沒有絕對優勢的。我們看餐飲行業,有哪個餐飲龍頭是在某個巨頭的帶動下成為行業老大的?毫無疑問,巨頭的資源是流量,是資金。

在流量層面,傳統的做法是流量支持中低頻,大家的路徑便通了,但只要貼近社區,生鮮、生活便利的場景,特別是針對剛需高頻的買菜場景,流量是沒有價值的,因為它自帶流量。

在資本層面,只要你當地語系化運營,在不面向全國資源連結的情況下,2億和20億有區別嗎?互聯網賣菜,錢燒是燒不出未來的,如果能,乾脆把全國賣場、菜場連接起來,我拼命貼補,然後起勢,可能嗎?

貼補起勢是建立在標準化已經相對完善的領域,如出行領域的共用單車,標準一致的情況下保證了體驗一致。但針對賣菜,上述我說的農業“四化”尚未完成,如何能保證體驗一致?一切的核心都是用戶體驗,不是說今天、明天我免費送你菜,你就會來。如果菜品不好,我送給你,你也未必要。

基於這些分析,大家不必過於焦慮。很多人焦慮,說中小型企業在這個賽道裡還有機會嗎?我認為,打磨好你的模型,一定會有很多機會。

逸馬連鎖;JXJ0688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