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開展首屆“高新工匠”評選活動

中國綿陽新聞網訊 日前, 高新區首屆“高新工匠”評選活動落下帷幕。 活動面向長期在高新區各企業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一線職工, 通過技能比賽、網路微信投票等方式, 評選出了10名具有高超的技能技藝的“高新工匠”。 他們對品質精益求精, 對產品精雕細琢, 在自己的崗位詮釋著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充分展現了高新區“工匠們”的技藝水準, 更掀起了學習工匠精神的熱潮, 為高新區經濟發展彙聚強大的“人才動能”。

安和精密楊偉正在調試鐳射同心焊接設備

“安和電子”楊偉:精益求精詮釋“工匠精神”

四川安和精密有限公司是高新區主導產業電子資訊產業的龍頭企業, 該公司的拳頭產品是手機內安裝的震動馬達, 該產品在全球範圍占比達三分之一, 這意味著每3部手機中就有一部手機安裝的馬達產於該公司。

今年38歲的楊偉已從事馬達行業設備維修與保全工作11年。

在這個崗位上, 精益求精是他對於職業精神的理解和追求, 也是他踐行“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

近日, 記者來到該公司廠房時, 楊偉正在生產線上調試一台鐳射同心焊接設備, 這是他的日常工作之一。 他臉上認真而專注的表情, 仿佛在雕琢一件稀世珍寶。

一個手機的馬達多大?直徑僅有8毫米。 楊偉向記者介紹, 現在該公司主要產品是線性馬達, 相比於以前的扁平馬達, 對於生產設備的精度要求更高。

楊偉還記得2016年, 第一批鐳射同心焊接設備剛到工廠時, 設備設計上存在些許缺陷, 生產良品率僅達到50%。 良品率太低, 生產線只好暫時停下來。 楊偉和團隊的其他技術人員都把精力全部放到鐳射同心焊接設備技術攻堅上。

“經常加班到晚上十二點, 第二天八點就準時到崗繼續琢磨設備。 ”楊偉說道, “休息的時候都在想工作, 心裡非常著急”。

近八個月時間, 經過數次技術改進和工藝革新, 楊偉和團隊完成了鐳射同心焊接設備的研發攻關和創新優化。 通過改善設備千分尺微側頭, 使設備對於位置的控制更加精准, 良品率也大幅上升。

近兩年來, 楊偉專注鐳射焊接設備調試調整與維修, 進行持續不斷的改善, 他大幅推進桌面機器人和機械手臂在震動馬達行業設備上的應用和改進, 提高設備的控制精度, 確保產品的高精度高品質。 他和團隊為公司成功申請專利“一種具有專用磁軛的線性震動馬達”“鐳射同心點焊設備”發明專利,

個人擁有“一種UV爐遮光罩”發明專利。

野馬汽車劉中見使用診斷儀檢查車輛電路問題

“野馬汽車”劉中見:腳踏實地當好“體檢師”

四川野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綿陽分公司總裝廠房裡有這樣一位年紀不大、個頭不高, 一直奮戰在該公司生產第一線的調試電工——他就是被很多同事親切地稱呼為“劉哥”的劉中見。

提起劉中見, 同事和領導都讚不絕口, “為人踏實”“技術好”“兢兢業業”是對他最多的評價。 而他也在綿陽市勞動和技能競賽等多種比賽中獲得“先進個人”等諸多榮譽稱號。

別人的稱讚和尊敬必然不是憑空而來, 有這樣一組資料可以清晰的表明原由。 發現並整改電器零部件品質問題和電器功能性問題100多起, 促進相關電器零部件品質改進;在汽車動態檢修階段中發現100多起電器功能性問題, 使定速巡航不工作、AFS工作不良、GPS無法定位、EPS工作不良等多個問題得到及時改進;在汽車下線的靜態檢修過程中發現電器零部件品質問題200多起……對於劉中見來說, 這些並不是耀眼的成績,只是他從業十幾年來對於工作認真負責的一點一滴。

2014年野馬汽車綿陽新能源基地落成之時,劉中見作為支援綿陽基地的技術骨幹,從成都來到了綿陽。汽車電器維修和調試工作雖然平凡,又有些許的枯燥,但是卻至關重要。面對平凡的崗位,劉中見總會報以最大的熱情,“電器之於汽車就像是人的血液一樣。”劉中見這樣向記者介紹。他總是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和同事互相配合,把許多複雜的工作做得井然有序。

重汽綿卡王俊檢查卡車方向機油管裝配

“重汽綿卡”王俊:鑽研創新的“80後老師傅”

4月26日上午9點,中國重汽集團濟南卡車股份有限公司綿陽分公司生產車間裡,王俊已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今天,他計畫對生產線上車輛的方向機油管裝配進行逐一檢查。

七年前,王俊作為一名大學畢業生進入重汽綿卡,當時他還是一個“一無所知”的學生娃,經過幾年的歷練和積累,現在儼然已是“老師傅”模樣,穿起工作服,微微有些黝黑的臉上時常掛著憨厚純樸的笑容。

王俊講述,自己上大學時學的是汽車工程專業,但主要方向偏向於小型家用汽車,對於大卡車這類的並沒有系統學習過。他深深的知道,要想做好一線技術服務工作,必須要有過硬的技術。

為了儘快熟悉各種車型的整車構造和技術特點,王俊除了跟著公司的工程師積極學習之外,有空閒就拿起各種車型的資料死記硬背。那些日子,他幾乎每天都要花十幾個小時在工作上。如此下來,僅僅三個月的時間他就熟悉了該公司HOWO、T5G、T7H等品牌卡車的技術參數,逐漸掌握了整車製造生產工藝,由一個高校畢業生迅速成長為一名整車裝配技術專家。

2018年,該公司新建的一條內飾生產線投產,工作人員們對於駕駛室的裝配都是零基礎,進入生產之後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車門鎖無法一次安裝到位,內襯頂襯閃鋒無法解決,駕駛室雜物箱縫隙太寬無法調整等等”王俊說道。

然而,對於王俊來說,這又是工作中的一個新挑戰。他以自己一貫吃苦耐勞、衝鋒陷陣的精神沖在第一線,依靠以往積累的工作經驗,耐心的摸索和研究,最終難題迎刃而解。

如今的王俊,已是該公司技術團隊的核心骨幹人員,在日常工作中,他負責指導一線操作員按照工藝正確裝配,現場進行技術指導。並且負責完成了多項技術攻關項目,參與20多種新產品的開發、確認、驗證和實施。(郭文丹)

編輯:蔣小莉

這些並不是耀眼的成績,只是他從業十幾年來對於工作認真負責的一點一滴。

2014年野馬汽車綿陽新能源基地落成之時,劉中見作為支援綿陽基地的技術骨幹,從成都來到了綿陽。汽車電器維修和調試工作雖然平凡,又有些許的枯燥,但是卻至關重要。面對平凡的崗位,劉中見總會報以最大的熱情,“電器之於汽車就像是人的血液一樣。”劉中見這樣向記者介紹。他總是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和同事互相配合,把許多複雜的工作做得井然有序。

重汽綿卡王俊檢查卡車方向機油管裝配

“重汽綿卡”王俊:鑽研創新的“80後老師傅”

4月26日上午9點,中國重汽集團濟南卡車股份有限公司綿陽分公司生產車間裡,王俊已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今天,他計畫對生產線上車輛的方向機油管裝配進行逐一檢查。

七年前,王俊作為一名大學畢業生進入重汽綿卡,當時他還是一個“一無所知”的學生娃,經過幾年的歷練和積累,現在儼然已是“老師傅”模樣,穿起工作服,微微有些黝黑的臉上時常掛著憨厚純樸的笑容。

王俊講述,自己上大學時學的是汽車工程專業,但主要方向偏向於小型家用汽車,對於大卡車這類的並沒有系統學習過。他深深的知道,要想做好一線技術服務工作,必須要有過硬的技術。

為了儘快熟悉各種車型的整車構造和技術特點,王俊除了跟著公司的工程師積極學習之外,有空閒就拿起各種車型的資料死記硬背。那些日子,他幾乎每天都要花十幾個小時在工作上。如此下來,僅僅三個月的時間他就熟悉了該公司HOWO、T5G、T7H等品牌卡車的技術參數,逐漸掌握了整車製造生產工藝,由一個高校畢業生迅速成長為一名整車裝配技術專家。

2018年,該公司新建的一條內飾生產線投產,工作人員們對於駕駛室的裝配都是零基礎,進入生產之後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車門鎖無法一次安裝到位,內襯頂襯閃鋒無法解決,駕駛室雜物箱縫隙太寬無法調整等等”王俊說道。

然而,對於王俊來說,這又是工作中的一個新挑戰。他以自己一貫吃苦耐勞、衝鋒陷陣的精神沖在第一線,依靠以往積累的工作經驗,耐心的摸索和研究,最終難題迎刃而解。

如今的王俊,已是該公司技術團隊的核心骨幹人員,在日常工作中,他負責指導一線操作員按照工藝正確裝配,現場進行技術指導。並且負責完成了多項技術攻關項目,參與20多種新產品的開發、確認、驗證和實施。(郭文丹)

編輯:蔣小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